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双宾语吗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双宾语。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翻译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翻译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翻译


出自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⒈是寡人之过也部分原文: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译文: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写作特点:

伏笔与照应:(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 烛之武人物形象分析

1. 翻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

烛之武是一个有胆识、有勇有谋的人,下面是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翻译及烛④卑。(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之武的人物形象分析,一起来看吧!

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

九月十三日,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这时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左右。越过其他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呢?邻国实力雄厚,就等于您的力量薄弱啊。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来往经过,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没有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委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自己就率军回国。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是不仁;失去同盟国,是不智;用冲突来代替联合,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的也撤离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分析

有人说,烛之武临危受命,是一志士;有人说,烛之武孤身深入敌营,是一勇士;还有人说,烛之武以三寸不烂之舌,退秦、晋虎狼之兵,是一辩士。而我认为,烛之武有勇有谋,且早作准备,善于谋划,放才能劝退秦穆公,为郑国解除危机。

但烛之武也不是一位圣人,他同样有七情六欲,他同样会埋怨命运的不公。自己年近七旬,却仍然只是一位羊马倌,怀才不遇,始终无法得志,而心寒不已。所以,在郑文公在请求烛之武去劝说秦穆公时,烛之武的心里是极不高兴的。而烛之武必定是善于早做准备的人,不然不可能只思索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劝退秦穆公。并且,烛之武必定在这些年的每一件大事前都已想好了对策,才能在这次任务中完成得很出色。而在郑文公请求烛之武去劝退秦军的这一刻,烛之武对自己多年的怀才不遇的忧怨都爆发了出来,烛之武才会找理由推托。但是,烛之武经过了郑文公仔细耐心的解释后,又答应了。这并非是烛之武的立场不坚定。相反的,是烛之武以大局为重,以利益为重的具体表现。烛之武识大体,能够在自己心中存有不满的情况下,仍然答应完成这件事,说明烛之武不是一个冲动、小肚鸡肠的人。充分体现他心胸开阔,能接受别人的道歉,一笑泯恩仇!

烛之武在劝说秦穆公时,也是相当有技巧的。没有一丝软弱,没有向秦穆公求情,或是求秦穆公放过郑国,将给予补偿的话。倘若真的软弱,秦穆公将更不会放过郑国,因为郑国被灭后,这些郑国所许诺的条件,有哪一样秦国得不到呢?如此一来,不仅无法阻止秦国进攻,相反会增加秦穆公灭郑的决心。也是,烛之武所做的,就是站在秦国立场上分析,灭掉郑国后对秦国的利弊。这样一来,是容易说服秦穆公的。因为秦国和晋国的关系很好,但倘若晋国在此役中得到了太大的好处,使晋国的实力增强,对秦国来说也是不利的。还有,晋国的贪得无厌,秦穆公也是看在眼里的,所以烛之武恰到好处的劝说,成功地说服了秦穆公。

而他的智慧就表现在说话的顺序上,若他先给予秦国的利益,再来分析局势,秦穆公一定认为烛之武是来挑拨秦国和晋国的关系,那么他便不会相信。而烛之武却将顺序颠倒,有理有据,成功说服秦穆公。

若亡郑而文言文翻译

况且国君您(秦伯)曾经施予晋君(晋惠公)恩惠.

和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

一、原文 :春秋 左邱明《烛之武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二、译文: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越过其他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

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1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扩展资料

一、作品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

二、文学赏析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亡"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而”表表顺承,不做解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2、【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三年》中《 烛之武退秦师》。

具体原文如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3、【解析】本篇以对话。

有郑文公与烛之武的对话,有烛之武与秦穆公的对话。烛之武对郑文公的话里有话,对秦穆公说的话,完全看到了秦、晋间的矛盾,看到围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所以能打动秦穆公。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文言句式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即“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2、敢以烦执事——省略句,即“敢以(之)烦执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扩展资料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译文: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把事情详细的告诉他。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4.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亡"

“亡”在句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灭亡”讲。文言文中“亡”字大多数会翻译成“逃跑”的意思。但这个在句中作“灭亡”讲。

出自先秦左丘明的《烛之武退秦师》,全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危险了,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大夫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431363531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

求翻译: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并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所见所闻”,意即“所见到的事情(东西)所听到的事情(东西)”,“终日之所学”中“所学”意即所学到的东西。答应给晋君焦瑕这两座城池,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况且您曾经对晋君有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他早晨渡水回国,晚上就划定边界。

烛之武退秦师。刚学文言文吗?文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学是很有意思的。愿你爱上。

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若】、【夫】的一词多义

字音⒈秦军氾南:氾,fán;

⒉佚之狐:佚,yì;

⒊夜缒而出:缒,zhuì宾语前置;

⒋君之薄也:薄, bó;

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⒍共其乏困:共,gōng;

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⒏夫晋:夫,fú(译为‘那,表示 远指 的指示代词’);

⒑秦伯说:‘说’通‘悦’,yuè;

⒒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杞,qǐ,逢,páng;

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⒔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e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辞

①推辞。 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告辞。 例:停数日,辞去

③言辞。 例:词甚畅达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不译)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在……的时候)

⑧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

⑨ 缀耕之垄上(动词,到)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3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4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7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8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9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0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1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3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

14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5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通字

⒈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⒉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⒊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⒋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⒌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⒉(烛之武)辞曰

⒊(烛之武)许之

⒋敢以(之)烦执事

⒍(晋)许君焦、瑕

⒎阙秦以利(于)晋

判断句(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然后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⒉邻之厚,君之薄也

⒊以乱易整,不武

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与,不知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⒉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⒈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所字结构

⒈失其所与,不知 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字词

⒐阙秦:quē ;(也有标注 jué,高中教材上标为quē);

文字读音

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bo,音同“博”;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ě)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重要实词⒌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通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4.(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5.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6.(烛之武)许之 省略句 7.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8.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10.(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11.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应为“有何厌”;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12.阙秦以利(于)晋 省略句 13.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14.若亡郑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 应为“于君有益”

烛之武退秦师高中文言文翻译

解析:动词“为”带双宾语,“为+间接宾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是“为”的关涉对象,直接宾语是“为”“为”的支配对象,“为晋君赐”,“为”不能理解为“被晋君赏赐”,这里的“为”理解为“给予”。间接宾语为晋君,直接宾语为秦伯。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下面是我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高中文言文翻译,欢迎来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总的来说,烛之武临危受命,却又能智退秦军,不能不说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善于谋划的人。。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然后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然后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然后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然后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然后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然后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然后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然后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8)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古汉语的“为”作“给予”的意思时读几声 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wèi

尝,曾经.赐,恩赐.为赐,等于说注释施恩.晋军为间接宾语.

出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原 文]

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公从(13)之。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许之(23)。

夜缒(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吾其(81)还也。”亦去(82)之(83)。

[注 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状语后置。在秦、指晋文公当年逃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5贰)于楚:对晋国怀有二心而倾向楚国。指在公元前637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⑥军:动词,,驻扎。⑦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北。⑧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⑨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⑩郑伯:指郑文公。(11)见:谒见,进见。(12)师:。(13)从:听从。(14)辞曰:省略主语烛之武。辞,推辞。(15)之:助词,取消句子“臣壮”的性,使它降格为时间状语。(16)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指成年。(17)犹:尚且。(18)为:做,干。(19)也已:语气词连用以加强语气。巳,同“矣”。(20)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1)是:代词,译为“这”。(22)焉:语气词,啊。(23)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游说秦君这件事。(24)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25)郑既知亡:即“郑既知秦、晋欲亡之”的省略。既,已经。(26)亡郑:使郑国灭亡。可译为“消灭郑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27)有益于君:即“于君有益”状语后置。于,介词,对,对于。(28)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29)以烦:“以之烦”的省略。以,拿,用。之,代“亡郑”这件事。烦,烦劳。(30)执事:您的手下。类似于“陛下”、“阁下”这一类对对方的敬称。(31)越国:跨越别的。秦在西,郑在东,晋在秦郑之间,由秦至郑需要越国。(32)鄙远:把远方的地区当作自己的边邑。鄙,边邑,这里是名词用如意动词,把……当作边邑。(33)其:那,那种。(34)焉用:哪用得着。焉,表反问,可译为“怎么”,“哪里”。(35)陪邻:增加邻国的土地。陪,增加。邻,指晋国。(36)邻之厚,君之薄:这里的两个“之”字分别取消“邻厚”和“君薄”两个单句的性,使之成为一个设复句。(37)舍:放弃。(38)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当作……”。(39)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40)行李:使者。(41)之:取消“行李往来”这个句子的性,使之成为时间状语。(42)共(gōng):通“供”。(43)乏困:相当于“不足”。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44)赐:名词用如动词,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一事。(45)焦、瑕(xiá):地名。(46)济:渡河。(47)设版:筑城,修建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48)焉:兼词,“于”加代词“是”,在那里。(49)夫(fú):发语词。表示议论更进一层。(50)何厌之有:即“有何厌”,哪里有什么满足。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51)既:已经,……以后。(52)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53)封: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疆界。(54肆):扩张,延伸。(55)封:疆界。(56)阙(què):使……残缺,受损害。(57)焉:兼词,“于”加代词“是”,从哪里。(58)之:指土地。(59)以:来。(60)利晋:有利于晋国。(61)唯:希望。(62)图:思考,考虑。(63)说:同“悦”,高兴。(64)盟:动词,结盟。(65)逢(páng):“逄”的本字。姓。(66)戍:守卫。(67)之:指郑国。(68)还:回,指撤军回国。(69)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70)之:代秦军。(71)公:指晋文公。(72)微:带有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可译为“如没有”。(73)夫(fú):代词,那。(74)不及此:到不了这个地位。(75)因:凭借,依靠。(76)敝:坏,这里是“伤害”的意思。(77)所与:所结交的,即同盟国。与,结交。(78)知(zhì):通“智”。(79)以乱易整:用自相冲突变成原来的步调一致。易,变。整,有秩序。(80)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81)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82)去,离去,离开。(83)之,它,指郑国。

[译 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译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同晋国有盟约的情况下,又同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很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敌军一定会撤走。”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不过,郑国亡了,(对)您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当天)夜里(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缒了出来,进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秦晋要想灭掉它。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就)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的左右。(不过)越过别的来把远方的土地作为飞地,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用得着灭掉郑国来为您的邻国多得土地呢?邻国势力加强了,(就意味着)您秦国势力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让它做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往来经过时,(郑国可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还有)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答应过送给您焦、瑕二地(作为酬谢),(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儿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它东向灭郑作为他的疆土后,又(必然)想扩张它西边的疆土,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往西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让晋国获利,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留下)守卫郑国,便率军回国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过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失掉了一个盟国.(这是)不智;用自相冲突代替原来的步调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出郑国。

[鉴 赏]

文章一开始寥寥数语,就可想见秦、晋咄咄逼人的来势和郑国危如累卵的险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良才。烛之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危受命,登上历史舞台的——于是国运系于一身的这个老人在深夜“缒而出”,只身去虎狼之师中去面见不可一世的霸君。他那种爱国赤诚,那种宝刀不老,壮志犹存的英雄气概决不亚于那风萧萧的易水之上的荆轲。

然而,老人凭借着他对形势的精辟分析,抓住“利害”二字,力挽狂澜,说服了秦君,

可谓字字千钧。他首先肯定:“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一种出人意外的冷静态度,撇开这个无需置辩的问题,从而转入分析问题的关键:灭郑对秦的利与弊。,“越国以鄙远”是极为困难的;第二,“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他占有了郑国,您却失去了一个“东道主”,一个友邦;第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所以必将“阙秦”。为了证明这并非危言耸听,烛之武还提醒秦君殷鉴不远,以“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来证明晋君背信弃义之速。于是貌似牢固的秦晋联盟的根基动摇了,秦穆公打消了联晋攻郑的念头,不但撤走了秦军,还留下“杞子、逢孙、扬孙”戍守在郑国。面对这种局势,晋文公也只好退兵。至此,一场关系郑国存亡的危机终于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