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译文注释

《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据《史记·孔于世家》记载,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字伯鱼;伯鱼的儿子名叫孔伋,字子思。孔子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是其中一派。荀子把子思和孟子看成是一派。从师承关系来看,子思学于孔子的得意之一曾子,孟子又学于子思;从《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来看,也大体上是相同的。所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后代因此而尊称子思为“述圣”。不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所以名篇方式已下同于《大学》,不是取正义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内容为题了。以下是《中庸》全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中庸》全文阅读(中庸全文完整版)《中庸》全文阅读(中庸全文完整版)


《中庸》全文阅读(中庸全文完整版)


《中庸》全文阅读(中庸全文完整版)


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

【注释】(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 这是《中庸》的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

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 #能力训练# 导语】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是 无 分享的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1.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中庸第二章》原文

作者:孔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有书作“小人之反中庸也”,也有书作“小人之中庸也”)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二章》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顾忌和畏惧。

《中庸第二章》心得

第二章之后的好几章,皆引用孔夫子之言,旨在说明首章之义。许多人批评中庸,认为中庸是一种骑墙态度,这是一种误解。虽然具体行为可以体现中庸之道,但中庸本身作为儒家的道德标准,它不完全是对行为、态度的指导方法。所以需要在道德修养的层面讨论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能行中庸而小人却违背中庸,何也?因为君子能“时中”而小人“无忌惮”。前文说过:“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君子有此德行,并且随时都做到合度之中、心怀畏惧、谨小慎微,做的事情都不逾矩。小人不知修养,无此德行,肆无忌惮,好走极端,离中道远矣。这里“时中”指的是情感已发时的状态,与未发时的“在中”不同。

《论语·先进》中的一则故事能加深对本章的理解。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能?”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够是一样的。”)吾感叹:做到中庸,困难啊!成为君子,困难啊!

2.国学经典《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3.中庸的作者子思介绍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大约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享年82岁。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学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受儒教祭祀。

4.中庸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据说是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如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虽称《中庸》是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多人所作。

《中庸》:第二十章原文翻译

【 #能力训练# 导语】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下面是 分享的《中庸》:第二十章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中庸: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矣。」

「凡为天下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解释翻译】

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的义。”

“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了。”

“治理天下和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注释】

(1)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2)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3)其人:指文王、武王。

(4)息:灭,消失。

(5)敏:勉力,用力,致力。

(6)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7)杀(shai):减少,降等。

(8)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9)九经:九条准则。经,准则。

(10)体:体察,体恤。

(11)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

(12)来:招来。百工:各种工匠。

(13)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14)怀,安抚。

(15)劝:勉力,努力。

(16)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17)盛,多。任使:足够使用。

(18)时使:指使用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

(19)省:视票。试,考核。

(20)既(xi):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禀:给予粮食。称:符合。

(21)矜:怜悯,同情。

(22)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23)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24)持:扶持。

(25)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26)豫:同“预”。

(27)跲(jia):说话不通畅。

(28)这一段与《孟子·离娄上》中一段基本相同。到底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断定。张岱年先生《哲学史料学》认为是《孟子》引《中庸》。

(29)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中庸全文原文带拼音

《中庸》全文原文带拼音如下可阅读。

tiān mìng zhī wèi xìng shuài xìng zhī wèi dào xiū dào zhī wèi jiào。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dào yě zhě,bù kě xū yú lí yě kě lí,fēi dào yě。shì gù jūn zǐ jiè shèn hū qí suǒ bù dǔ,kǒng jù hū qí suǒ bù wén。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mò jiàn hū yǐn,mò xiǎn hū wēi。gù jūn zǐ shèn qí dú yě。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xǐnùāilè zhī wèi fā,wèi zhī zhōng。fā ér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zhōng yě zhě,tiān xià zhī dà běn yě。hé yě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zhì zhōng hé,tiān dì wèi yān,wàn wù yù yān。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第三十三章原文翻译

【 #能力训练# 导语】《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下面是 分享的《中庸》:第三十三章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中庸: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解释翻译】

《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罩件套衫。”这是为了避免锦衣花纹大显露,所以,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个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

《诗经》说:“潜藏虽然很深,但也会很明显的。”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没有愧疚,没有恶念头存于心志之中。君于的德行之所以高于一般人,大概就是在这些不被人看见的地方吧?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恭敬的,就是在没有对人说什么的时候也是信实的。

《诗经》说:“进奉诚心,感通神灵。肃穆无言,没有争执。”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老也会互相对勉;不用发怒,老也会很畏惧。

《诗经》说,“弘扬那德行啊,诸侯们都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诗经》说:“我怀有光明的品德,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教育老,是拙劣的行为。”

《诗经》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拟。“上天所承载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的境界啊!

【注释】

(1)衣锦尚絅:引自《诗经·卫风,硕人》。衣(yi),此处作动词用,指穿衣。锦,指色彩鲜艳的衣服。尚,加。絅(jiong),同“裟”,用麻布制的罩衣。

(2)暗然:隐藏不露。

(3)的(di)然,鲜明,显著。

(4)潜虽伏矣,亦孔之昭: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孔,很。昭,《诗经》原作“沼”·昭、搁同,意为明显。

(5)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引自《诗经·大雅·抑》。相,注视。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设小帐的地方。相传是神明所在,所以这里是以屋漏代指神明。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

(6)奏无言,时靡有争:引自。诗经·商颂·烈祖》。奏,进奉,(ge),通“格”,即感通,指诚心能与神或外物互相感应。靡(mi),没有。

(7)鈇(fu)钺(yue):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

(8)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引自《诗经·周颂,烈文》。不显,“不”通”丕”,不显即大显。辟(bi),诸侯。刑,通“型”,,效法。

(9)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引自《诗经·大雅·皇矣》。声,号令。色,容貌。以,与。

(10)德輶如毛:引自《诗经·大雅·杰民)。輶(you),古代一种轻便车,引申为轻。

(11)伦:比。

(12)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臭(Xiou),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