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笔成章的主人公是谁?_下笔成章的主人公是谁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诸葛亮
下笔成章的主人公是谁?_下笔成章的主人公是谁
下笔成章的主人公是谁?_下笔成章的主人公是谁
下笔成章的主人公是谁?_下笔成章的主人公是谁
刮目相看。。甘宁
乐不思蜀。。刘禅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诸葛亮
刮目相看。。甘宁
乐不思蜀。。刘禅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诸葛亮
刮目相看。。甘宁
乐不思蜀。。刘禅
单刀赴会。。关羽
1.
示例:草船借箭
诸葛亮
2.
示例:三顾茅庐
刘备
3.
示例:舌战群儒
诸葛亮
4.
示例:望梅止渴
曹
注意成语的出处必须是《三国演义》,平时一定要多积累,贮备知识。
桃园结义:刘备,关羽,张飞。
望梅止渴:曹。
败走华容:曹。
煮酒论英雄:刘备,曹。
桃园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
望梅止渴
曹
刮目相看
吕蒙
四世三公
袁绍
七步成诗
曹植
三顾茅庐--刘备
舌战群儒--诸葛亮
望梅止渴--曹
乐不思蜀--刘禅
诸葛亮
刮目相看。万事具备。。。刘禅
单刀赴会。,只欠东风。甘宁
乐不思蜀
刘备
三顾茅庐
诸葛亮
草船借箭
关羽
过关斩将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和有关人物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1、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舌战群儒(东吴)、羽扇纶巾、 空城计、 鞠躬尽瘁,而后已;三顾茅庐、草船借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
2、 关羽: 刮骨疗伤、过五关斩六将、义释曹、单刀赴会
3、 曹: 曹献刀——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望梅止渴——败走华容道
4、 曹植: 七步成诗——煮豆燃豆 ,豆在斧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大急
5、 刘阿斗: 乐不思蜀
6、 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赔了夫人又折兵
7、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8、 刘备: 白帝托孤——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1:百步穿杨(黄忠) 2:百战百胜(曹) 3:负薪救火(诸葛亮) 4:七擒七纵(孟获) 5:乐不思蜀(刘禅) 6:大获全胜(刘备)
7:鼎足之势(刘备,孙权,曹) 8:不计其数(曹) 9:不识时务(鲁肃) 10:肺腑之言(貂禅) 11:横行无忌(李催,郭汜) 12:三顾茅庐(刘备) 13:顿开茅塞(孙权) 14:捶胸顿足(刘备) 15:膏粱子弟(夏侯茂) 16:措手不及(孟达) 17:寡不敌众(周瑜) 18:诡计多端(姜维)
魏:1望梅止渴(曹)
2七步成诗(曹植)
3一亲芳泽(曹植)4下笔成章(曹植)
5一手包办(典韦)
6一举两得(臧洪)
7割须弃袍(曹)
8得陇望蜀(曹)
9五内如焚(蔡琰)
蜀:1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张飞)
2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3不知所云(诸葛亮)4不容偏废(魏延)
5单刀赴会(关羽)
6草船借箭(诸葛亮)7木牛流马(诸葛亮)
8舌战群儒(诸葛亮)9过关斩将(关羽
)10三气周瑜(诸葛亮)
11乐不思蜀(
刘禅)
12七擒七纵(诸葛亮,孟获)
13初出茅庐(
诸葛亮)14
偃旗息鼓(赵云)
吴:1火烧连营(陆逊)2锦囊妙计(周瑜)
3羽扇纶巾(周瑜)
4周郎顾曲(周瑜)
5吴下阿蒙(吕蒙)6孑然一生(陆瑁)
群:1志大才疏(孔融)
2辕门射戟(
吕布)
3孔融让梨(孔融)
4三让徐州(陶谦)
5不出所料(逢纪)
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赤壁之战。
2,士别三日——东吴吕蒙,听孙权之劝,从匹夫之勇到文武全才。
3,鞠躬尽瘁,而后已——诸葛亮《出师表》
4,妄自菲薄(劝刘婵做君主不能随便说自己错了,有损威信,君主应该慎言慎行);——诸葛亮《出师表》
曹植。
他是曹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他。
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皇上,要把他处。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附注:
个别字,“萁向釜下然”的“然”,又做“燃”,个人认为古字就应该是“然”。“向”有人做“在”,疑为今人修改,不如“向”字好!
后有人将此诗简化,使诗意更加明确,浅显易懂: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相煎何急”或“相煎何太急”现已成为“兄弟相残”之意的代名词。
曹的儿子吧 貌似叫 曹()植(树) 曹植
曹植,曹后,他大哥曹丕嫉妒他的才华,想致他于地,于是让他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啊,就是的七步诗
曹植
曹的二儿子
曹后被大哥曹丕逼着在七步内做一首诗。
于是有了的“七步诗”
曹植是被曹丕逼着再起步里写出七步诗
曹植
曹植呗
七步诗
很有名的
曹植
曹植呗!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曹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的诗人。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