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是什么?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淡妆浓抹总相宜_淡妆浓抹总相宜舞蹈淡妆浓抹总相宜_淡妆浓抹总相宜舞蹈


淡妆浓抹总相宜_淡妆浓抹总相宜舞蹈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扩展资料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 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 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不错,其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思

扩展资料: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思是: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得那么美丽。此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共有两首,本诗为第二首。

全诗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译文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无论淡妆浓抹,她总是显得那么美丽。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濛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灩”,波光闪动。“空濛”,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湖的别名。

浓妆淡抹总相宜 是什么意思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这句诗的意思是: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是十分合适自然。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二、原文

【原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_雨亦奇。

【白话译文】

晴天,西湖的水波光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不胜收。下雨时,远方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恰好显得美。

(2)空_:细雨迷蒙的样子。_,一作“蒙”。亦:也。奇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奇妙。

(3)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其中第二首广为流传,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首一般选本不收录,其实这首诗也写得很好,首句就把西湖晨曦的绚丽多姿形容得美不胜收。两首对照,能更好地把握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白话译文】

天色朦胧时去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飘来一阵雨,留下了已入醉乡不胜酒力的客人。这种缱绻而迷人的意境客人没有机会领略到了,如果要感受西湖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酌酒和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吧。

(1)朝曦:早晨的阳光。

(2)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参考资料:

淡妆浓抹总相宜下一句是什么?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上一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词语注释】。

淡妆浓抹总相宜上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三、译文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一、出处。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

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潋滟”,波光闪动。“空蒙”,烟雨迷茫。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淡妆浓抹总相宜。如何解释?

参考资料来源:其二

出自: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翻译:不管是浓妆还是淡妆都十分适宜美丽。

这是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饮酒未尽,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所作诗词。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原文_翻译及赏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蒙 通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三百首原文: , 国小古诗 , 西湖 , 写雨 , 写景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诗句赏析

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诗的全文如下:水光潋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像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解析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著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我想,把西湖比作西子,空濛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灩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后两句是比喻: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

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创作背景 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水光潋灩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自?

在这首诗歌中,陶渊明“任真”的饮酒理论经苏轼得以进一步发展。他追求超脱尘世、恬淡无欲的至真、至善、至美的醉酒境界。他饮酒自适,随缘而安,甘作尘世中人而不思退隐。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语出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全诗如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西子”是指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作者在这里用新奇的妙语抒发了对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相映、风景绮丽的感叹,表达了对西湖无时不美的迷人景色的无比赞美之情。

提示: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词语注释】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中的“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的经典传说。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并称为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是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是浓妆浓淡抹总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意思是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非常的美丽。

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饮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绝句】 类别:【古诗】

原文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湖上有水仙王庙.)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全诗解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宋 苏轼

翻译: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此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

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淡妆浓抹总相宜。上一句是什么。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什么意思?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正、二月间。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这组诗表面看来,西湖与西子同在越地,同冠以“西”字,同属于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似乎是诗人产生这种联想的因子;实际上诗人真正的着眼点,却是两者都具有真正的自然美的风韵,又能随物赋形,气象万千。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原文:雨》共有两首,这是其二。这首礼赞西湖美景的绝唱,描绘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或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写照和总体印象。

诗人没有将其继续隐寓在对水光山色生动细致的描绘中,而是遗貌取神,运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这样奇妙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