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影子长短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是?
春分 直射在赤道上 90-(30-0)=60例如:太阳直射20°N,这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就从20°N向南北(3)回归线到极圈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是定值,47°;两侧逐渐递减,19°N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就等于89°。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影子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影子长短的变化
夏至 直射在北纬23度26分 90-(30-23.26)=83.26
小结:
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直射时达全年值,而非该半球的夏至日。
3.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一次值(该半球的夏至日)和小值(该半球的冬至日);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两次值(太阳直射时)、一次小值(该半球的冬至日),但赤道一年各两次。
北纬30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图
太阳高度角越大,竹竿的影子越短.北纬30度在夏至日(6月22日)的太阳高度角为90度,在冬至日(12月22日)的太阳高度角为30度。因此,北纬30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范围从30度到90度。具体变化如下:
正午太阳高度与纬度之间存在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着一定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黄赤交角23.5度.太阳直射点纬度=arcsin(sin23.5×sin到春分或秋分的天数)
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所以:注:夏半年是到春分的天数,冬半年是到秋分的天数,夏半年为北纬,冬半年为南纬,arcsin是反正弦函数,计算器上通常用sin的负一次方表示。
1.整个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能同时达全年小值(该半球的冬至日),但不能同时达全年值。则太阳高度角=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如7月9日武汉,距春分110天,太阳直射纬度=arcsin(sin23.5×sin110)=北纬22度,当地纬度为北纬30度,所以7月9日武汉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30-22)=82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在一年中并不是匀速的,而是靠近赤道时快,靠近回归线时慢,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地方冬夏长,春秋短的原因。
另一方法就是,找一竖直于地面的物体,量出物体长度和影长,则太阳高度角=arctan(物体长/影长),arctan是反正切函数,计算器上通常用tan的负一次方表示。用此方法可以算出任何时刻的太阳高度角,不一定是正午的,其他时间的也可以算出来。
求算冬至日和夏至日正午在纬度20°、45°、60°的太阳高度角?
夏至日:
纬度20°的太阳高度角=90-(23.5-20)=86.5°
纬度45°的太H正=90°-(30°-10°)=70°阳高度角=90-(45-23.5)=68.5°
纬度60°的太阳高度角=90-(60-23.5)=53.5°
黄赤交角的存在!因为每天正午的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使太阳直射点南被移动,随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楼上所说的都是在指太阳直射点的不同,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但毕竟只有一处而已!冬至日
纬度20°的太阳即19°N的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该地纬度)=90°-(20°-19°)=89°高度角=90-(23.5+20)=46.5°
纬度60°的太阳高度角=90-(60+23.5)=6.5°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这些是北纬30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的基本情况以地区为例,地区的纬度为40°N,其太阳高度角分别是:。基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90°)纬度处向南北两侧降低。简称:南北直降。■与太阳直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时角是以正午12点为0度开始算,每一小时为15度。即14点和10点分别为30度和负30度。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90°,时角为0。射点纬度越小(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与太阳直射点纬度越大(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简称:近大远小。
合肥北纬30°的春夏秋冬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多少
太阳高度角=90-(当地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秋分 直射在赤道上 90-(30-纬度45°的太阳高度角=90-(23.5+45)=21.5°0)=60
4.回归线以外的地区,一年各一次值(该半球的夏至日)和小值(该半球的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随纬度怎么变化
冬至 直射在南纬23度26分 90-(30+23.26)=36.34(2)赤道到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由23.5°逐渐增大到47°;
(4)极圈以内到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由47°经度计算:之间减小为23.5°.
赤道和极点正午太阳高度90度。的变化幅度相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范围是多少度之间?
正午太阳高度可以通过观察物体影子测量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不同。
1、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0°,该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90°-|40°-0°|=50°
3、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0°,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40°-0°|=50°
4、冬至日:太阳直射23°26′S,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40°-(-23°26′)|=26°34′
扩展资料:
1、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可推知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一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就减小一度。(进一步可得出:已知某一正午太阳高度角,一般有两条纬线等于此度数)。
即19°N的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该地纬度)=2、夏至日:太阳直射23°26′N,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90°-|40°--23°26′|=73°26′90°-(20°-19°)=89°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移来时渐增,移去时渐减(太阳直射点相对某地所在纬线而言)。
例如:对于31°N的地区,在12月22日(冬至日)至6月22日(夏至日)这段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增,6月22日(夏至日)至12月22日(冬至日)这段时间,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减。
参1、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到南北两侧。可以推断,当太阳直接辐射点的纬度与太阳直接辐射点的纬度相一度时,太阳在中午的高度角减小了一度。可以进一步得出结论,在给定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下,通常有两个纬度等于这个度数。考资料:
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吗?
可以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算法:并不是冬至各处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是的,冬至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南半球达到一年中的。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幅度指的是一年中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值和小值之间的值.1、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值=90°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小值=90°-(23.5°+φ)φ表示某地的地理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但是冬至日的温度不是。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太阳光对北半球为倾斜;
在春分和秋分时(3月21日或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北纬30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0度。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但是,这一天并不是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异较大。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而南方大部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常常是银装素裹;江南地区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