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图表详细)(日历农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表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莲,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图表详细)(日历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图表详细)(日历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图表详细)(日历农历二十四节气)
2012年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 02月04日 18:22:23 雨水 02月19日 14:17:35 惊蛰 03月05日 12:21:02
春分 03月20日 13:14:25 清明 04月04日 17:05:36 谷雨 04月20日 00:12:04
立夏 05月05日 10:19:40 小满 05月20日 23:15:31 芒种 06月05日 14:25:53
夏至 06月21日 07:08:48 小暑 07月07日 00:40:43 大暑 07月22日 18:00:51
立秋 08月07日 10:30:32 处暑 08月23日 01:06:50 白露 09月07日 13:29:00
秋分 09月22日 22:48:59 寒露 10月08日 05:11:42 霜降 10月23日 08:13:33
立冬 11月07日 08:25:56 小雪 11月22日 05:50:07 大雪 12月07日 01:18:55
冬至 12月21日 19:11:35 小寒 01月06日 06:43:54 大寒 01月21日 00:09:49
月份 节气(节) 中气(气)
正月(寅) 立春 雨水
二月(卯) 惊蛰 春分
三月(辰) 清明 谷雨
四月(巳) 立夏 小满
五月(午) 芒种 夏至
六月(未) 小暑 大暑
七月(申) 立秋 处暑
八月(酉) 白露 秋分
九月(戌) 寒露 霜降
十月(亥) 立冬 小雪
十一月(子) 大雪 冬至
十二月(丑) 小寒 大寒
春季
立春
2月3—5日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清明
4月4--6日谷雨
4月19--21日
夏季
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芒种
6月5--7日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日--24日
秋季
立秋
8月7--9日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
冬 季
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的二十四个不同的气候的划分,每个节气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和天气,是集天文地理,文化习俗,还有民风民俗为一体的一个对季节的详细划分,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对应表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1
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日)、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日)、
立夏(5月6日)、小满(5月21日)、芒种(6月6日)、
夏至(6月22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8日)、小雪(11月23日)、大雪(12月8日)、
冬至(12月21日)、小寒(元月6日)、大寒(元月21日)。
二十四节气对应表2
二十四节气历史由来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劳动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农历是一种“阴阳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又是一个农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四季对应二十四节气
春季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季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季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季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农历表
1、24节气农历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多相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
2、24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岁起摄提纪元)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节气变化有密切关系。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颗星星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位,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节气的依据。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从立春到下一个立春为一岁。北斗星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循环往复。
农历二十四节气表如下:
二十四节气是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二十四节气是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汉族劳动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不变,多相一两天,这也正是因为节气和太阳历一样,都是按照地球一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依据。
二十四节气顺口溜: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二十四节气表?
立春2月3-5日
雨水2月18-20日
惊蛰3月5-7日
春分3月20-22日
清明4月4-6日
谷雨4月19-21日
立夏5月5-7日
小满5月20-22日
芒种6月5-7日
夏至6月21-22日
小暑7月6-8日
大暑7月22-24日
立秋8月7-9日
处暑8月22-24日
白露9月7-9日
秋分9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
霜降10月23-24日
立冬11月7-8日
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
冬至12月21-23日
小寒1月5-7日
大寒1月20-21日9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多相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的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里,“节”指的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段,是一段时间的表示;而“气”则指的是气候,是天气变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据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候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定出的名称。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一年当中某个阶段的天气...
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