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目标有)
本文目录一览:
- 1、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 2、怎么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
- 3、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与思考
- 4、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有哪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目标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目标有)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
目前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它也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2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更高一级阶段
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等于用课件讲课,它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其二是微观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
我国学者何克抗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2.2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比较
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1)更新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的是课程的整体效果,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任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作等;②信息能力,指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③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具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即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等问题,负地使用信息技术。
当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3)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课堂教学和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等问题,通过创设情景传达给学生,并完成学习任务。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③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解决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完成某个事情,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即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基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实施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软件进行演示,所以实施的难度较小。
3 小结
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学)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原子》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状态。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资料:
怎么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
目前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它也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2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更高一级阶段
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等于用课件讲课,它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其二是微观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
我国学者何克抗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2.2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比较
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1)更新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的是课程的整体效果,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任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作等;②信息能力,指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③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具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即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等问题,负地使用信息技术。
当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3)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课堂教学和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等问题,通过创设情景传达给学生,并完成学习任务。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③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解决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完成某个事情,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即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基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实施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软件进行演示,所以实施的难度较小。
3 小结
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学)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原子》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状态。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资料:
目标是: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2、完善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生存能力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5、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国内外教育界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整合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整合过程中也有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整合进行了分析、探讨。
: 信息技术 整合 优势 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的现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仅靠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图、文、声、像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展现动态画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利用信息技术超时空局限,化抽象为形象,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科学课《雨的形成》中利用实物展示台的放大功能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到,水经过加热后转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碰到玻璃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在《地球的邻居——月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月球上的情况,利用各种科教电视与科幻电影中收集的月球片断,让学生了解到月球上的地表情况、重力情况以及温情况等等,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信息技术,便于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实物投影仪,可以方便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数学课上一般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都要找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同时也找几个学生上黑板做。但上黑板做的同学的方法有时并不是的,这时教师就要把下面学生做得好的与全体学生交流一下。此时的交流方法就是用实物投影仪,如果是传统教学只能拿着这位学生做的题让其他学生看,这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结果相比,效果就有点逊色了。有时也呈现学生做错的题,尤其是错在易错点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观点、澄清理解、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二、对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发展、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它在给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整合首先要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支持,因此要加大对学校信息化的投入,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条件。
2.要逐步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例如,多媒体教学素材库、教案单元库、教学资料库、教学案例库以及学科网站等。
(二)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使用,运用 教学设计 的方法将教师、学生、内容、多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教辅工具,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三)整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进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内容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化学教学中的“晶体结构、分子的运动”等,光靠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学生还是不易理解,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却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样是化学,有位教师在讲“氧气的制取”一节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化学实验的特点,花了许多时间进行了“制取氧气”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制取氧气的装置,了解应注意的事项,比较不同装置制取氧气速度的快慢等更具有感性认识。这种做法就忽略了学科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必须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合。
(四)教师素质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首先,作为普通教师,课多任务重,再要求系统地、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熟练地制作自己需要的课件,能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计算机软硬件问题,这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整合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一些老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重新学习使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也不是两三天的事情。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和思考的一些粗浅看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它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和思考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宝生,孟月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培训.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访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它为后续教学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所谓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开展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恐怕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城市孩子,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4、课件代替试验,削弱学生的试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课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作,但学生的试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另外,多媒体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多种动植物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但只有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更完整的知识。所以说不是所有试验都用课件代替完成。
二、精当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比如在执教《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船有触礁危险吗》时,截取了《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和冰山相撞后场景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船有触礁的危险性,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学习《全球变暖与环保》一课,学生对环保知识只具初步认识,对于全球为什么变暖,它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人类如何控制,这一切都远离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去获取知识。学生从干旱到瘟疫,从农作物到动植物方面列举了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温室效应到废气排放,从乱砍乱伐到资源利用,说明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如此之大的信息传递量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海底世界》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海底世界景色如何奇异、物产如何丰富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集数字、影响于一身的大量海底相关资料,制成网页发布在校园网上,使文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教学内容立体的、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虚拟的“仿真”技术缩短了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距,帮助学生建立了海底“景色之奇异、物产之丰富”的概念。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西双版纳、对少数民族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们一定要明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精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img]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与思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
目前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它也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2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更高一级阶段
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等于用课件讲课,它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其二是微观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
我国学者何克抗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2.2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比较
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1)更新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的是课程的整体效果,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任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作等;②信息能力,指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③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具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即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等问题,负地使用信息技术。
当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3)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课堂教学和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等问题,通过创设情景传达给学生,并完成学习任务。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③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解决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完成某个事情,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即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基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实施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软件进行演示,所以实施的难度较小。
3 小结
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学)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原子》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状态。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资料:
目标是: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2、完善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生存能力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5、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国内外教育界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整合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整合过程中也有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整合进行了分析、探讨。
: 信息技术 整合 优势 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的现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仅靠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图、文、声、像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展现动态画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利用信息技术超时空局限,化抽象为形象,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科学课《雨的形成》中利用实物展示台的放大功能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到,水经过加热后转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碰到玻璃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在《地球的邻居——月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月球上的情况,利用各种科教电视与科幻电影中收集的月球片断,让学生了解到月球上的地表情况、重力情况以及温情况等等,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信息技术,便于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实物投影仪,可以方便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数学课上一般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都要找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同时也找几个学生上黑板做。但上黑板做的同学的方法有时并不是的,这时教师就要把下面学生做得好的与全体学生交流一下。此时的交流方法就是用实物投影仪,如果是传统教学只能拿着这位学生做的题让其他学生看,这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结果相比,效果就有点逊色了。有时也呈现学生做错的题,尤其是错在易错点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观点、澄清理解、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二、对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发展、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它在给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整合首先要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支持,因此要加大对学校信息化的投入,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条件。
2.要逐步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例如,多媒体教学素材库、教案单元库、教学资料库、教学案例库以及学科网站等。
(二)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使用,运用 教学设计 的方法将教师、学生、内容、多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教辅工具,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三)整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进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内容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化学教学中的“晶体结构、分子的运动”等,光靠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学生还是不易理解,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却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样是化学,有位教师在讲“氧气的制取”一节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化学实验的特点,花了许多时间进行了“制取氧气”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制取氧气的装置,了解应注意的事项,比较不同装置制取氧气速度的快慢等更具有感性认识。这种做法就忽略了学科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必须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合。
(四)教师素质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首先,作为普通教师,课多任务重,再要求系统地、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熟练地制作自己需要的课件,能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计算机软硬件问题,这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整合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一些老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重新学习使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也不是两三天的事情。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和思考的一些粗浅看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它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和思考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宝生,孟月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培训.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访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
目前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它也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2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更高一级阶段
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等于用课件讲课,它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其二是微观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
我国学者何克抗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2.2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比较
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1)更新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的是课程的整体效果,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任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作等;②信息能力,指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③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具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即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等问题,负地使用信息技术。
当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3)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课堂教学和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等问题,通过创设情景传达给学生,并完成学习任务。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③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解决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完成某个事情,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即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基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实施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软件进行演示,所以实施的难度较小。
3 小结
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学)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原子》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状态。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资料:
目标是: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2、完善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生存能力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5、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国内外教育界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课题。经过近十年的研究,整合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整合过程中也有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从这两个方面对整合进行了分析、探讨。
: 信息技术 整合 优势 思考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一)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的现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仅靠传统教学中的教科书等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将信息技术融于课堂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利用图、文、声、像等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展现动态画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的相互联系,可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利用信息技术超时空局限,化抽象为形象,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在科学课《雨的形成》中利用实物展示台的放大功能让学生清晰的观察到,水经过加热后转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碰到玻璃片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过程;在《地球的邻居——月球》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月球上的情况,利用各种科教电视与科幻电影中收集的月球片断,让学生了解到月球上的地表情况、重力情况以及温情况等等,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运用信息技术,便于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实物投影仪,可以方便地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数学课上一般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都要找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同时也找几个学生上黑板做。但上黑板做的同学的方法有时并不是的,这时教师就要把下面学生做得好的与全体学生交流一下。此时的交流方法就是用实物投影仪,如果是传统教学只能拿着这位学生做的题让其他学生看,这和利用信息技术呈现结果相比,效果就有点逊色了。有时也呈现学生做错的题,尤其是错在易错点处,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互相分享观点、澄清理解、呈现和交流学习结果。
二、对信息技术与初中课程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时代发展、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它在给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和希望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
(一)整合首先要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有相应的软件和硬件支持,因此要加大对学校信息化的投入,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条件。
2.要逐步建设学科教学资源库。例如,多媒体教学素材库、教案单元库、教学资料库、教学案例库以及学科网站等。
(二)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使用,运用 教学设计 的方法将教师、学生、内容、多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师的教辅工具,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三)整合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进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内容不同,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也不同。例如,化学教学中的“晶体结构、分子的运动”等,光靠口头讲解或展示挂图,学生还是不易理解,而计算机屏幕显示的动画却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样是化学,有位教师在讲“氧气的制取”一节时,为了运用信息技术,不顾化学实验的特点,花了许多时间进行了“制取氧气”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就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制取氧气的装置,了解应注意的事项,比较不同装置制取氧气速度的快慢等更具有感性认识。这种做法就忽略了学科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必须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合。
(四)教师素质制约着整合的进行
首先,作为普通教师,课多任务重,再要求系统地、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熟练地制作自己需要的课件,能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计算机软硬件问题,这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整合教学需要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需要一些老教师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重新学习使用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手段,也不是两三天的事情。
以上是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和思考的一些粗浅看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它在实际教学中的优势和思考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安宝生,孟月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培训.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出版社,2004
[3]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访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一、存在的误区
1、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它为后续教学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所谓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开展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恐怕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城市孩子,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2、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3、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4、课件代替试验,削弱学生的试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多媒体课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作,但学生的试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另外,多媒体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多种动植物形态、结构、生长、生态等方面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但只有让学生亲自接触大自然,做一做,摸一摸,量一量,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得到更完整的知识。所以说不是所有试验都用课件代替完成。
二、精当运用
1、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使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视频资料、动画、图文等。比如在执教《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船有触礁危险吗》时,截取了《泰坦尼克号》中轮船和冰山相撞后场景的视频资料,创设这一情景,意在让学生意识到船有触礁的危险性,从而进入学习状态。
2、远离学生实际而又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学习《全球变暖与环保》一课,学生对环保知识只具初步认识,对于全球为什么变暖,它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人类如何控制,这一切都远离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通过网络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去获取知识。学生从干旱到瘟疫,从农作物到动植物方面列举了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温室效应到废气排放,从乱砍乱伐到资源利用,说明了全球变暖的原因。如此之大的信息传递量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
3、逻辑思维性强、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难以想象、难以建立起概念的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海底世界》教学时,针对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亲自感知,难以想象海底世界景色如何奇异、物产如何丰富的现状,教师可将在互联网上搜集的图文并茂、集数字、影响于一身的大量海底相关资料,制成网页发布在校园网上,使文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教学内容立体的、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虚拟的“仿真”技术缩短了知识与问题之间的距,帮助学生建立了海底“景色之奇异、物产之丰富”的概念。
4、拓展教材内容、开拓学生视野,需要运用信息技术。
如在进行《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对西双版纳、对少数民族有进一步了解,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们一定要明确,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根据所实现的教学目标精当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有哪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
目前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它也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2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更高一级阶段
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等于用课件讲课,它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其二是微观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
我国学者何克抗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2.2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比较
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1)更新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的是课程的整体效果,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任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作等;②信息能力,指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③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具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即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等问题,负地使用信息技术。
当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3)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课堂教学和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等问题,通过创设情景传达给学生,并完成学习任务。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③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解决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完成某个事情,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即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基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实施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软件进行演示,所以实施的难度较小。
3 小结
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地加以学习。
目前可以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它也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2 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更高一级阶段
1)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现在最常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
2)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等于用课件讲课,它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宏观辅助,通过教师对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脚本,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其二是微观辅助,即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
我国学者何克抗也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2.2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比较
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取得可喜的研究成果。
1)更新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的是课程的整体效果,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任务。《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在于:①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作等;②信息能力,指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③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具有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④信息道德,即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和等问题,负地使用信息技术。
当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
3)范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整合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课堂教学和问题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必须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等问题,通过创设情景传达给学生,并完成学习任务。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为载体,从而达到学习信息技术和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③信息技术课程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知识具有一定的性,一些模块的知识自成体系,比如,图画处理和文字处理两个模块,从专业的角度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从解决问题方面考虑,经常需要结合图像和文字两种信息载体来完成某个事情,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目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即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基于课程整合的课程教材开发与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作联系起来的整体。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而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实施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软件进行演示,所以实施的难度较小。
3 小结
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中学)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习情景。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程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讲授新课,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变革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原子》
三、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调整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中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状态。
四、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机互动优势。做到“讲、练、议”三者完美结合,通过课堂练习,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一方面能巩固学生知识,另一方面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练习巩固中,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做到高密度的知识训练。
扩展资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参考资料:
目标是: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2、完善拓展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生存能力
4、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5、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