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比较,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得到失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到之助,失道寡助的注释)得到失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到之助,失道寡助的注释)


得到失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到之助,失道寡助的注释)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攻打却不能取胜。包围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为: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创作背景: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反对兼并,他认为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到多助,失到寡助(意思是?)

〖拼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 〖解释〗道:道义 道德;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示例〗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 ——蔡东藩、许廑父《通俗演义》百三十一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解释: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家、教育家。他继承口子的学说,在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出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扩展资料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作背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鉴赏

文章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理解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道:指道义、正义。寡:少。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2、出处: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