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克与克的知识点整理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千克与克的知识点整理如下:

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听课记录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听课记录


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听课记录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是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其中,克是七个基本单位之一。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计量较重的物品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了解1千克=1公斤、1斤=2斤、1斤=500克)

1斤=10两、1两=50克。

用来测量物体重量的仪器叫做秤。实验用的仪器为天平。

生活中的重量单位:鸡蛋:50克;小学生:35-50千克;大象:6吨=6000千克;

认识时间:

1、用来计时或者读取时间的仪器叫做钟表。古代的钟表有日晷、摆钟等,现在有机械表、电子表等。

2、常规的钟表是圆形结构。表盘上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标有1-12个数字,并且相邻两个数字之间分为五等份,有四条刻线,每相邻两条刻线代表一分钟。

3、常规的钟表上有三根长短粗细不一的指针:最短最粗的为时针,最长最细的为秒针,不长不粗的为分针。

时针走一圈为十二小时,走相邻两个数字为一小时;分针走一圈为一小时,走相邻两个数字为五分钟,走相邻两条小刻线为一分钟;秒针走一圈为一分钟,走相邻两条小刻线为一秒钟。

克和千克怎么画才简单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克和千克的简单画法如下:

1、首先在画面左侧偏下的位置画出我们的标题“克与千克”,然后在画面顶部中间的位置画一个天平。

2、画一个大的方框将整个画面包围起来,方框的边缘画一些小星星做装饰,方框顶部也画一些悬挂着的小星星。

3、在方框左上角画一排砝码,在上面写上“5g”,然后在方框右下角画一面桌子,桌子后面画一个拿着笔正在思考的小女孩。

"克"和"千克"都是用于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 克(g)= 0.001 千克(kg),克是单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位制中的基本质量单位,用于衡量较小或较轻的物体。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克来衡量食材、物等轻微的物品,如1个苹果的重量可以是100克。

千克是单位制中的基本质量单位之一,用于衡量较大或较重的物体。它是最常用的质量单位,在科学、工业和贸易等领域广泛使用。例如,汽车的重量可能在几百千克到几吨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克和千克虽然是不同的单位,但它们之间是十进制的关系。也就是说,1千克等于1000克。这种关系使得转换两者之间的数值非常简单和直接。

千克和克的手抄报怎么画

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千克和克的手抄报画法如下:

1、我们画克与千克手抄报的边框,我们用蓝色做边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框 。

2、在手抄报的上面,写上克与千克几个字。

3、在手抄报的下面,我们画上对克与千克的认识。

4、在手抄报的右上角,我们画上一个秤,

5、在手抄报的左上角,我们画上一个老师。

6、在手抄报的空白处,画上边框,用于写文字,这幅克与千克手抄报就完成了。

重量单位的换算

克和千克是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其中,克是七个基本单位之一。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计量较重的物品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了解1千克=1公斤、1斤=2斤、1斤=500克)。

1斤=10两、1两=50克。

用来测量物体重量的仪器叫做秤。实验用的仪器为天平。

生活中的重量单位:鸡蛋:50克;小学生:35-50千克;大象:6吨=6000千克。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掌握克、千克、吨质量单位。感受克、千克、吨的实际质量,能结合具体情景说出常见物体的质量。千克、克、吨的关系及其简单换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了解它们的实际质量,建立千克、克的概念。

克与千克思维导图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1. 克与千克的小知识

克与千克的小知识 1.克与千克的关系怎么个小学生说清楚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作:称一称2分硬、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三年级上册克与克和千克的应用题

1、一块橡皮重5克,6块这样的橡皮重多少克?

2、小华体重26千克,小芳体重23千克,小华比小芳重多少千克?

3、小芳抱着两个玩具一起称,共重30千克,每个玩具重2千克,小芳体重是多少千克?

4、食堂天运来60千克大米,第二天运来40千克大米,这些大米吃5天。平均每天吃多少千克?

5、一台榨油机每小时榨油8千克,这台榨油机已经工作了7小时。还要榨多少千克才能完成100千克的任务?

1、小冬用20元钱买8千克西瓜,找回4元,每千克西瓜多少元?

2、爸爸买回3000克豆油,吃掉1000克后,又买回2000克菜油,还有油多少千克?

3、食堂原有大米1300千克,吃掉3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后来又买来1000千克,现在食堂有大米千克?

4、有两杯水,杯水重240克,第二杯水比它重200克,第二杯水重多少克?两杯水共有多少克?

5、一筐梨重48千克,4个人合买一筐,每千克梨2千克,每人应付多少元?

6、妈妈买了一个大面包,重190克,还买了4个小面包,每个重50克,这些面包共重多少克?

3.二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克与千克一天三道大全

这是题目。

1、小冬用20元钱买8千克西瓜,找回4元,每千克西瓜多少元?

2、爸爸买回3000克豆油,吃掉1000克后,又买回2000克菜油,还有油多少千克?

3、食堂原有大米1300千克,吃掉3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后来又买来1000千克,现在食堂有大米千克? 4、有两杯水,杯水重240克,第二杯水比它重200克,第二杯水重多少克?两杯水共有多少克? 5、一筐梨重48千克,4个人合买一筐,每千克梨2千克,每人应付多少元?

6、妈妈买了一个大面包,重190克,还买了4个小面包,每个重50克,这些面包共重多少克?

祝学习进步!

4.克与千克的来历故事

一天,白鸽请千克和克到家作客.白鸽想复称一下刚从金店买回的一对金耳环,便请千克和克帮忙.千克迫不急待地说:“我来称.”可称来称去好象没有重量一样.

怎么会没有重量呢?克说,“我称称看,5.8克.白鸽笑眯眯地说:“对,对.”

克看到千克垂头丧气的样子,高兴地说:“怎么样,还是我的本领大吧.”

千克涨红了脸,没有说一句话就走了.

又过了几天,猴王举行生日宴会,又邀请千克和克去赴宴.猴王说;“感谢大家的光临,今天买了许多水果,请尽情享用吧.”

克见表现自己的机会又来了,很神气地说:“猴大哥,让我来帮你复称一下吧.”

克刚称,便大叫起来,猴王跑过去一看,只见克被压得连气都喘不过来了.

千克笑了笑,说:“还是让我来吧.”结果千克轻松地就称出了西瓜7.5千克,苹果8千克,桃子5千克,雪梨6千克.

猴王看见克不高兴的样子,说:“你和千克都是重量单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若能互相帮助,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千克和克听猴王这么一说,都伸出了友好的双手,从此,彼此还相互谦让呢!

故事真实背景:

单位制中克、千克是质量单位,也是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法国大革命后,由法国科学院制定。原制作的是新颁布的质量的主单位——克的标准器,但因为当时工艺和测量技术所限,故制作了质量是克的1000倍的标准器,即千克标准原器——这也是单位制中质量单位是千克而不是克的原因。最初的定义和长度单位有关;17年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 ,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称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届计量大会规定:千克是质量(而非重量)的单位,等于千克原器的质量。千克用符号kg表示。千克力是工程技术中常用的计力单位,规定为千克原器在纬度45°的海平面上所受的重力。符号为kgf。工程技术书中常把“力”字省略,因此易与质量单位混淆,故上世纪我国曾规定使用重力又称重量,单位是千克力。 2008年04月,位于不伦瑞克的德国计量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采用直径10厘米(4英寸)的纯硅体去界定比现在的千克质量定义更为标准的度量方法。目前,一个质量与千克最接近的铂铱圆柱体,作为统一重量单位一直存放在法国巴黎郊外戒备森严的金库内,但是由于消耗与磨损,它的质量正慢慢地减少,基本单位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误越来越大。 新的纯硅体确实十分特殊,耗资200万欧元(约合320万美元)打造。纯硅体合、澳大利亚和德国科学精英之力,用时五年制造,重量无限接近于一千克,是完美的球体,纯度极高,99.99%的材料是一种称为硅28的硅同位素。德国不伦瑞克的科学家将从现在开始对纯硅体实施数千次实验,以测算制成它的硅原子数量。

5.关于千克、克、吨的知识

一、千克:千克是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

一千克的定义就是千克原器的质量,几乎与一升的水等重。一千克等于一公斤,合我国二市斤。

例如:1、一升水是1千克2、一条鱼是2.5千克3、一袋大米是5千克二、克:克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dq 常用来计量较小的物。

例如:1、一袋盐是500克2、一本书是300克3、一块橡皮是5克三、吨:1吨为 1000 公斤,在生活中多用于计量较大物品的重量。比如:1、一头犀牛大约重1吨。

2、一头大鲸的体重能超100吨。3、一座桥的承重是20吨。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这一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并且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身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千克和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

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2分的硬两袋500克的盐,学生自带了一些物品。精彩两分钟学生介绍了千克的由来,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拿出准备好的质量都是1千克的四样东西,一捆作业,4盒牛奶,4盒粉笔,2袋盐。让学生掂一掂,并且估计一下哪样东西比较轻,哪样比较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步骤就完成了。接着下一步就是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通过投影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引出课题,板书:克和千克并且让学生知道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接下来学习了盘秤的使用方法。利用盘秤称一称那四样物品。他们都是1千克。这一千克到底有多重?让每小组的同学轮流掂一掂,把1千克的感觉牢牢记在心里。找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千克做单位?对于千克的教学到这里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是教学克的有关知识。一个两分的硬,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小组轮流掂一掂一个两分的硬,感受一下,一克到底有多重?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小组之间轮流掂一掂,找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在接下来就是克与千克的关系的教学。一袋盐,它的质量是500克,两袋盐的质量就是1000克。称一称这两袋盐。盘秤上指针指向1,说明是1千克。1000克=1千克。接下来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内容并不难,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质量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学生掌握较好。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2

克和千克是学生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3

1、学生到熟悉的生活中,观察、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教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学生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这时教师并没有满足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学生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必要的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情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4

关于教学目标:

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估量的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反思二:

反思三:

在教学完千克后,因为时间关系,遗憾地没让学生感受几十千克有多重。另一个值得反思之处就是在回归课本的整理知识的环节中,该思考适当的学生整理、回顾知识。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5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味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枚2分硬,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察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1千克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三、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在学生充分感受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来对比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四、在练习中巩固升华知识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亲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

教学千克时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短而少。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注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6

1、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分辨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用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学生好学而设计教学”。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创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先让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这时教师给予学生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去称。这是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出发。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创造矛盾,用秤称2分硬时,发现指示针几乎一动不动,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认识“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为了学生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互相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学生始终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认识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所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研究作实践的“源”。在教材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先认识千克后认识克,再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作中逐步感知体验。感知1千克时,通过分组合作,称一称,掂一掂,并将1千克转化成具体的数量:8个苹果,6根黄瓜,7支香蕉,12个桔子,6个梨子,都是重1千克。一枚2分硬约重1克,10克豆子有47粒。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千克与克的知识点整理

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

以下是我的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有克、千克、吨。计量较轻的物品有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1kg=1000g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1t=1000kg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教案

【 #教案# 导语】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 1000千克。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方法:展示,讲授,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 1克与 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互动合作

二、初步认识“吨”

吨是什么意思?到底有多重?

逐渐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1吨到底有多重呢?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学生讨论后得出: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三、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 1000千克,3吨是3个 1000千克,3个 1000千克就是 3000千克,所以3吨= 3000千克。因为 1000千克是1吨, 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 克,所以 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根据本班的人数)

展示交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流

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

品种 水泥 黄沙 石子 砖头 钢材

重量 0千克 4吨 6吨 9吨 0千克

四、巩固拓展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 1000千克,l千克= 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 1000000克。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 1000千克1t= 1000kg。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的质量,说说感受,初步感知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之后,我让学生找一找桌上约重1克的物品,交流估量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估计能力,再揭示学生找到的物品都约重1克,为丰富克的感知,让学生感知10克要几个硬,20、50克呢?并让小组6、8个同学合起来掂掂,20克,50克、100克有多重?在此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与盐的重量,在估量过程中又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可惜在估量确定出苹果重量之后,忘却了让学生感知200克的重量。在教学1千克的时候,我请学生猜一千克米和一千克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比较大,学生很好的认识了千克,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要看质量而不是体积。我请学生比较了1克与1千克的不同,他们明显感受到1克比1千克轻得多,这为他们今后在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强化认识克与千克。过程与方法

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目标分析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

四、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

一只鹦鹉大约重35( )。

一只小兔大约重3( )。

一只东北虎约重350( )。

一头大象约重5( )。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 )千克,也就是( )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和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2)学生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 6 )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 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 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xx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千克和克是同胞兄弟,都认为自己本领大,经常争得面红耳赤.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构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人手一台天平,让学生去亲手体验,而教师的演示,学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这时网络资源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我通过的演示,让学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过程。因为有了这个体验,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简洁、易懂。

【篇二】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三】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7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千克和克的认识有哪些?

4吨=()千克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千克的性质:

千克是质量的单位,而质量就相当于日常说的一样东西有多“重”,然而,质量实际上是一个带“惯性”的性质;也就是说,一物体会在无外力的情况下倾向于保持既有的速度。

当一质量为一千克的物体在一牛顿的力作用下,会获得一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约相等于地球重力加速练习三:2.3度的十分之一)。

物质的重量完全随本地的引力强度而定,而质量则不变(设该质量并非以相对论性速度相对于观察者运动),相应地,在微引力下的宇航员不需任何力气就能举起太空舱内的物体;因为物体“没有重量”,然而,物体在微引力下仍保有其质量,宇航员需使出十倍的力才能把十倍质量的物体以相同的加速度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