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关秧歌的趣闻(简短)

秧歌是传统民间舞蹈,通常在农耕季节或节日里进行表演。以下是一些关于秧歌的趣闻:

阳泉秧歌比赛视频_山西省阳泉市歌舞团阳泉秧歌比赛视频_山西省阳泉市歌舞团


阳泉秧歌比赛视频_山西省阳泉市歌舞团


1. 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仪式,据传说是为了纪念稻草人而跳的舞。

2. 秧歌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踩跷秧歌、水上秧歌、跑旱船、舞龙、舞狮等。

3. 秧歌的颜色通常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4. 秧歌的节奏明快,舞步轻盈,常常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

5. 在北方,秧歌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民间舞蹈,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有大量的秧歌表演活动。

6. 在一些地方,秧歌表演也是一种传统的求雨方式,被称为“求雨秧歌”。

7. 秧歌在海外也广受欢迎,例如在美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秧歌节庆活动和比赛。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秧歌的趣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唱太谷秧歌的歌手有哪些

白美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孙贵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燕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代富仙(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孙贵明、刘双寿、杜牛斌

2000年,太谷秧歌赴台演出演员 刘双寿、董艳艳、郭变红、韩甲海

秧歌艺人介绍:

孙贵明:1952年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1978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丑。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太谷秧歌协会副会长。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演员”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7年以小戏《偷南瓜》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2008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2009年以《偷南瓜》《大挑菜》等节目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被晋中学院聘请为客座传授秧歌艺术。

代富仙:1956年9月7日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朝阳村,1978年进太谷秧歌剧团,工青衣。1986年拜秧歌王效端(香蛮旦)为师;1996年获“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女主角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1958年生于太谷水秀乡东怀远村,1978年进太谷秧歌剧团,工武生、丑。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0年代表山西民间艺术团赴演出,受到人的亲切接见;1996年获“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丑角奖”;2000年赴参加“两岸小戏”大展获金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1960年生于太谷县小白乡王村,1978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青衣、小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81年获“山西省秧歌好唱段奖”;1981年获“晋中市戏曲调演二等奖”;1990年获“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演员”奖;2007年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入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白美云:1963年生于太谷县侯城乡里修村,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小生、花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0年,“山西省戏曲调演一等奖”;2004年获“第六届民间艺术节银奖”;1990年获“晋中地区戏曲调演演员奖”;2000年获“晋中市首届戏曲观摩比赛表演二等奖”;2008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

董燕燕:1963年生于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工小旦。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常务理事,太谷秧歌协会理事。1986年拜秧歌王效端(香蛮旦)为师;1990年主演的现代戏《新婚礼葬》获“山西省文艺汇演表演金奖”;1994年秧歌追星族特送艺名“晋秧珠”;1996年自办秧歌剧团;2000年,赴参加“两岸小戏”大展获金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

董美仙:1964年生于榆次东阳镇北席村,1981年进入太谷县晋剧团,1990年改唱太谷秧歌。工小旦。任晋中市太谷秧歌促进会理事。1996年获“山西省首届太谷秧歌大赛佳旦角”奖;2007年获“晋中市群众文艺比赛一等奖”;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09年10月,以小戏《卖高底》参加市教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的“传统音乐节”演出;2010年以小戏《卖高底》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

杨承迁:1967年生于山西左权县,1980年进入太谷秧歌剧团,在乐队主奏笛子、大三弦、板胡,并兼任剧团戏曲作曲,编曲。他改编的戏曲音乐风格独特、地方风味浓厚,受到当地的喜欢。2004年与其父杨美田搜集整理《太谷秧歌音乐集》一书。2009年,参加《民歌·》栏目《逛太谷 看秧歌》节目的录制。2010年被晋中学院聘请为客座,传授秧歌艺术。

名单:

演职人员名单:

演员:白美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贵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籍红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燕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双寿(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富仙(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董美仙、杜牛斌、彭玉花、吴桂梅、王二青、杜堂中、杜 惠、畅晓桃

乐队:板 胡:杨承迁

二 胡:王 缄、孟庆礼、张转琴、刘杰

笙 :白庆喜、乔文亮

扬 琴:武 艳

唢 呐:裴 婷

笛 子:刘敏飞

琵 琶:陈 康

打击乐:吴二东、师德义、白福旺、李晋峰、史学文、李太宏

沈阳的风俗有哪些

1、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如今早晚或节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了解沈阳,也让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2、西迁节和抹愚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辽宁锡伯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庙会,以纪念22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的壮举,这是锡伯族人盛大的节日。此外,还要举行文艺会演和、叼羊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抹黑节则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据说这一日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挨门串户,不分男女老少往脸上抹黑。青年人见了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脚,再向长者脸上象征性地抹一点黑,以示尊敬和吉庆。也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

3、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喜利妈妈是锡伯人求子孙繁衍不断的象征,又是记载锡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谱。喜利妈牌位一般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征仪标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它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大扫除后,开始供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装入纸袋,放回原处。

4、撒路灯习俗

地处沈阳的西北地区有十月十撒路灯习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5、火地与火坑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火地与火炕一样,只是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地面下而已。火地与火炕设置方法相同,就是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使热量在室内散发,增加室内的温度。铺设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砖为主。火炕与火地的灶门,一般设置在室外,在室外烧柴。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火炕与火地一般不设烟囱,而设置一种回旋形的烟道出烟。这种烟道俗称二龙吐须。在东北山区的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这种建房习俗。

你了解秧歌的哪些情况

秧歌队的表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二是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英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多则八、九十人。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这支秧歌队的总指挥。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他唱的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也有当地民间小调。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走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那些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很受大众的欢迎。

扭秧歌的类型可划分为“地秧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由于受川北地域条件影响,嘉陵区大都以表演“地秧歌”为主。“地秧歌”的难度不大,动作简单,诙谐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通过这种娱乐活动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适应于山区不同年龄的人参与。过去嘉陵区大多数都可以在闲时扭几步。逢年过节,只要一听秧歌队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着扭起来。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秧歌队的表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二是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英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多则八、九十人。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这支秧歌队的总指挥。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他唱的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也有当地民间小调。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走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那些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很受大众的欢迎。

扭秧歌的类型可划分为“地秧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由于受川北地域条件影响,嘉陵区大都以表演“地秧歌”为主。“地秧歌”的难度不大,动作简单,诙谐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通过这种娱乐活动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适应于山区不同年龄的人参与。过去嘉陵区大多数都可以在闲时扭几步。逢年过节,只要一听秧歌队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着扭起来。

说是我国人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农民在张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农民,在张扬时的一种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农民,在张扬时的一种歌咏活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农民,在张扬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农民,在张扬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农民,在张扬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楼劳动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农民,在张扬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楼劳动清代区这是我国喜闻乐见,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他是罗明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它是农民在插秧时的一种歌咏活动,起源于农业生产劳动

秧歌是(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形式

求 东北秧歌特征体态 三大动律 以及动律是什么为发力点。 答对再加悬赏 很急,请快点

东北秧歌特征体态三大动律:上身动律、双膝屈伸、压脚跟。

动律的发力点是腰。

1、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横摆身是身体的左右两侧胸腰交替提压,形成上半身的左右横摆。前后扭身是以腰为轴,以肩为主身体左右两侧交替前后扭身,肩与上身扭动形成一体,胯不要扭动,如肩的交替前后划圆即右肩带动上身后走上弧线到前方,同时左肩走下弧线到后方。

2、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艮、俏特点。如快屈快直: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快屈慢直:快屈,有韧性的慢直,重拍在下;慢屈快直: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性,音乐重拍重心向下,双膝快直。

3、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步、弓箭步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踵,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所以,在进行压脚跟的训练中,脚跟要抬得低,压得快,压在正拍上,要有艮劲,即“踩在拍上,扭在腰上”。

扩展资料: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为,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参考资料:

东北民间秧歌鼓点怎么打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拓展资料: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通常在音响上有三种配置: 1. 大锣为主, 铙钹,小锣为辅。 2. 不用大锣, 以铙钹为主, 小锣为辅。 3. 大锣,铙钹均不用, 小锣单打。

同时, 在与唱腔及文场乐器的配合上, 均具有独特的色彩与功能。 除武场四大件外, 京剧中还运用了其他众多的打击乐器, 如水钹,大钹,齐钹,小镲锅,木鱼,梆子(或称广东板),碰钟(即星子),小汤锣,云锣,大筛锣(大型的低音锣),大,小堂鼓等。

参考资料: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后一拍。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

拓展资料

东北秧歌是北方地区劳动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为,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节奏在舞蹈音乐的诸要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把它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或舞蹈的骨架也是不无道理的。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亦有4/4拍或1/4拍(流水板)。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还有一种节奏处理也很有特色,唢呐慢吹与打击乐器紧打相结合。唢呐吹“浪头”长音(常用“破工”技巧演奏),用传统换气方法边演奏边换气,而同时打击乐器配以各种鼓点或即兴演奏,这种紧打与慢吹的结合,使秧歌表演的气氛热烈,情绪激动,很有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