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共有多少尊造像铭文达多少万字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迄今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

大足石刻共有多少尊造像,铭文达多少万字?大足石刻共有多少尊造像,铭文达多少万字?


大足石刻共有多少尊造像,铭文达多少万字?


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等五处石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美、保存完好。14年时间才磨炼出的《大足石刻全集》(以下简称《全集》),在现场进行了展示,它再现了5万多尊造像的真实面貌。

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于两宋,是北方石窟于公元9世纪走向衰落之际在南方崛起的又一座大型石窟群。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后的一座丰碑。

国内石窟考古报告里程碑式代表作

《大足石刻全集》共11卷19册,版面文字1200万字,包括记录文字252万字,图件3539张(测绘图、等值线图3230张,展开图、效果图、示意图等309张),图版5100张。

作为石窟考古报告,《全集》综合运用考古学、艺术学、文献学、民俗学、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充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重点对大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5处石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学研究,集科学性、史料性、文献性、记录性、艺术性于一体,全面客观地记录和反映了5处石窟的现存状况和历史遗存信息。

重庆大足石刻《古孝文经碑》用的哪一种了字体

大足石刻《古孝文经碑》是用楷书所书的。

在大足北山石刻103号窟《赵懿简公神道碑》两旁内外窟壁上刻有北山史学家范祖禹所书的《古文孝经》,被历史学家马衡称为“环宇间仅此一刻”。

据说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孝经也遭到焚烧。汉朝建立后,儒生凭记忆写下《孝经》,即《今文孝经》。后来,在孔子旧宅,发现了孝经的原文,则称为《古文孝经》。 在宣扬佛法的北山石刻中,却出现了儒家思想的经典,体现了三教在古代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孝经》是孔子论证“孝”的一篇文章,其流布过程中分古、今两种版本。二十二章古文孝经几于失传,在此发现为一大奇迹。被称为“环宇间仅此一刻。”《孝经》的内容极其丰富,贯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孔子对文化有着很大的贡献,在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部刻于石壁上的《古文孝经》,对我们研究先秦文化,思想以及后来文化、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

大足石刻南山石窟的碑刻有什么重要价值?

在我国宋代石窟中,南山石窟的雕刻为精美,就内容而言,是完备而又系统地反映宋代的实物资料,有着极高的宗教、历史、艺术价值。

南山有碑刻题记28通,其中1年的何光震饯郡王梦应记碑,记载了13世纪中叶四川东部遭蒙古军攻掠后的历史的基本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手史料,具有“以碑证史”、“以碑补史”、“以碑断代”的重要价值。其余碑刻题记,多属上乘作品。

大足石刻中的《韦君靖碑》都记载了什么?

在大足石刻中的韦君靖像旁,当时的静南县令胡密留下了一通重要的史碑,即韦君靖碑。

《韦君靖碑》立于北山石记得园,记载了唐末、动乱纷争的状况,以及韦君靖为挽救唐室而修建永昌军寨和开创北山石窟等史实。

据《韦君靖碑》记载其“良工削墨,大匠设规”,前后修建3年多时间,才形成如此非凡的规模,而且出于长远战事考虑,军寨内还备有家田设施。永昌军寨如此大规模地屯兵积粮,绝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川东和川西的战乱。

大足石刻 介绍

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是的古代石刻艺术。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长约三百多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代表。

世界文化遗产

1999年12月1日成为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1999年12月1日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Ⅵ) 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举行的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我国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申报的世界遗产只有一项获得批准,那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这也是我国的洞窟石刻类遗产在1987年莫高窟之后的第二次入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的系列石刻,时间跨度从9世纪到13世纪。这些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

大足石刻的历史

大足县,建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

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早的为凿于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后200多年间仅新开凿圣水寺摩崖造像一处。这两处初、中唐造像总共不过20龛。直到公元885年昌州迁治大足后,摩崖造像方渐大兴。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节度使韦君靖,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的同时,首先在北山凿造佛像。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仕绅、平民、等相继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四川为蜀国,史称前蜀、后蜀)营造佛像不断,形成大足石刻史上个造像。

公元965~1077年的百余年间(北宋乾德至熙宁年间),摩崖造像停滞,至今全县未发现一龛当时的纪年造像。此时寺院内供养石刻圆雕造像兴起。今有遗迹可寻或有文可征者,县东有大钟寺,县西有石壁寺,县北有延恩寺等多处。至本世纪80年代,仅大钟寺一处,就出土圆雕纪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个。自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园主严逊舍地开凿石篆山释、道、儒"三教"造像区起,县境内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后开凿出、和"三教"造像区32处。南山、石门山造像区和北山多宝塔均于此间建成。始凿于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区,历时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绍兴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余年间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时称"六代祖师传密印"的大足僧人赵智凤,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创立的教派,于宝顶山传教。他以弘扬佛法为主旨,清苦七十余年,四方募化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使大足石刻造像达到鼎盛。其间县境其他处造像基本停滞。四方道俗云集赵智凤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宝顶山竞技献艺。宝顶山成为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间(晚唐景福至南宋淳佑年间),大足先后建成、和"三教"造像区34处,造像数量占大足石刻总数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余均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丰至南宋淳佑的170余年间建成。

公元13世纪末叶南宋晚期,因战乱石刻造像中断。至15世纪末明代永乐年间,摩崖造像方渐复苏,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纪初至19世纪末(明、清两代)的500年间共有摩崖造像39处,其中虽不乏佳品,但多为小型造像区,造像数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总数的20%。

公元13世纪末和17世纪中叶,大足曾两度遭受兵燹。"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宝顶山圣寿寺两次焚毁、两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至今。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后,除世俗装绚、培修外,直到19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年,当地民众才在造像区旁增刻观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数几个小龛。现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时期造像的规模和风貌。1949年中华建立后,一直妥善保护,并对公众开放。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13世纪中叶间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释、道、儒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石窟艺术建设史上后的一座丰碑。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4~5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6~9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宋时期,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风格的石窟艺术的,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纪中叶的造像,是这一时期雕刻精美、神系完备的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合一造像在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群中保存完好之一。

"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龛窟与造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1949年中华成立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确凿文献、碑刻题记为依据,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对"五山"造像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

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和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大足石刻对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

大足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特色。总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同时,作为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大足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

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颇似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中叶间(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公元9~13世纪间(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化的进程。

大足石刻为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按过去史籍记载,盛行于公元8世纪初叶,流行于黄河流域,至公元9世纪初日本僧人空海东传日本后,汉地渐至衰落。而北山、宝顶山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无可争辩地表明,公元9至13世纪,在四川不仅未见绝迹,而且处于兴盛。公元9世纪末(晚唐)四川西部的柳本尊自创,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苦行传道,弘扬。到公元12至13世纪中叶间(南宋中期),高僧赵智凤承持其教,号称“六代祖师传密印”,在昌州大足传教布道,创建了宝顶山摩崖造像这座石窟史上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道场,从而把史往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史增添了新页。

【大足石刻生动地反映了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

信神不信教、信仰多元化,是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大足石刻作为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及,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总趋势是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融合"。其表现之一,是使原本属于产物的石窟艺术为和儒家所借用,且"三教"创始人不分高下的出现在同一个石窟之中。大足石刻中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造像表明,公元10至13世纪,"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的"三教"合流的思潮已经巩固;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线已日渐淡漠。

另一方面,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神祗和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2007年5月8日,重庆大足石刻景区经正式批准为5A级旅游景区。

你想要知道的东西百度百科上都有:

重庆大足石刻有什么艺术价值

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现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那么重庆大足石刻有什么艺术价值呢?

1、 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魏晋时期,公元四至五世纪受印度犍陀罗和笈多式艺术的影响较为明显,造像多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期石窟艺术隋唐时期,公元六至九世纪表现出印度文化与文化相融合的特点。作为晚期石窟艺术(晚唐至南宋时期,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风格的石窟艺术的,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公元十一至十三世纪中叶的造像,是这一时期雕刻精美、神系完备的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儒家创始人孔子为主尊的“儒家”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可谓凤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合一造像在石窟艺术中亦极为罕见。就保存状况而言,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群中保存完好之一。

2、 “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龛窟与造像,除历史上对少数雕像肢体残损部分有过补塑外,未遭受大的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1949年中华成立后,在日常维修保护中,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以确凿文献、碑刻题记为依据,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在对“五山”造像主体进行保护的同时,注重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因此,从总体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历史的规模、原状和风貌。

3、 大足石刻的千手观音是国内真正的千手观音,约1006个。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龛窟密如蜂房,被誉为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三世纪中叶间的“石窟艺术陈列馆”。宝顶山大佛湾造像长达500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变相与变文并举,图文并茂;布局构图谨严,教义体系完备,是世界上罕见的有总体构思、历经七十余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场。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以上就是对于重庆大足石刻有什么艺术价值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