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

3、校本教材并非都要印制成册,或学生人手一册,以免增加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又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教育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是博客中常见的研究表达方式。由于其具有直接记录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典型,受研究规训与理论演绎的羁绊相对较少等特点,因此是最适合一线教师经常性、日常性开展研究的方式,也是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的基础和重要的素材来源,博客上最主要的日志形式。教师一旦养成了写叙事、做案例的习惯,也就养成了经常性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观察、总结和自省的习惯,这对促进教师教育经验的积累、实践智慧的生长是非常有益的。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_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1、教育叙事

(1)什么是教育叙事 以叙事、讲故事的形式记录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教育叙事其实是一种叙事化的教育反思。

教育叙事的5个特点

真实性:叙述的是来自己教育实践中已经发生过的教育,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不是虚构的。人物性:叙述者既是说故事的人,也是他们自己故事里或别人故事中的角色。情节性:谈论的是特别的人和特别的冲突、问题。叙事不是记流水账,而是记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可读::阅读者可故事情节中看到教学影像,清楚的把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用内省、比较的方法去解释报告中的问题解决。感悟性:叙述作者的体验或感受。

教育叙事的基本框架:

问题产生的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但不必须面面俱到,关键在于说明故事发生有何特别原因和条件。问题发生的情境:必须有一个鲜明问题或矛盾以及问题产生的具体情境。可以对实际情节进行选择,凸现焦点。要有生动的细节的描写。描写一般采取叙议结合,即描叙+分析,描叙夹分析。问题解决结果或效果的描述。主要内容结构:背景、问题、细节、结果。

教育叙事的写作要求:

必须基于真实教学实践,不能虚构。必须蕴涵有意义的教学、"教学问题"或意外的"教学冲突"。必须具有情节性和可读性。完整情节,突出戏剧性冲突,有人物的语言、内心活动,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记流水账。叙述要具体、生动,讲究文笔的清新优美。不应该是对活动的笼统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说明,应具体。必须具有典型性,蕴含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启迪作用。 要有问题性,应捕捉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如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教学冲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要有解决问题的过程、采取的方法措施与效果 。

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我会……"等等句子。心理描写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上,体现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2、教育教学案例(及课例)

(1)什么是教育教学案例 教育教学⑦ 培训课程开发的培训课程开发流程案例是对包含有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某些原理、方法、策略运用的教育教学情境故事的描述,故事中渗透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展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和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搭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学案例的分类和构成:

教育教学案例一般由背景、案例、案例分析与启示、案例问题几部分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如按校本研究内容分有:培训案例课堂教学案例学校教育案例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校本管理案例校本课程开发区域校本研究案例。

(2)教育教学案例的基本要素

背景。案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主题。案例主题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观点。案例必须要有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如是说明如何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学生思维, 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 。

案例的撰写要求

凸显主题。案例要能反映案例主题的某个案例问题。在撰写案例时,根据主题和问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交代特定的内容。与案例主题和问题有关的环境、氛围、人物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要着重写,还要将某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工作原则、活动构想蕴含其中。

内容要真实

要反映活生生的教学实际,是真实情景,不虚构,不杜撰,不夸张,不歪曲。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适当增删一些细节、场景等:为了保护正当的隐私权,可以虚构地名和人名(但要在文末注明虚构的部分)。

情景要完整。

把情景交代清楚,目的是:说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以便案例的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从而既能设身处地思考案例中的问题,也能摆脱情境的束缚,去探讨更深层的问题。要写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有问题的发生、过程、结果,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情景要具体,要写出发生的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环境、氛围,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

取舍要恰当

情景介绍要主次分明,恰当取舍。尽量写好主要,精简与主题或问题关系不大的内容。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是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讲述。为了引发其他教师的观点碰撞和思维,也为了便于与其它教师间进行讨论交流,可有意选择经常会出现的、典型的、犹豫不决或导致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中的典型。

叙述要客观

写作教学案例的教师必然有自己的观点。但在写作中,只能客观地介绍典型事例,不能直接地提出问题,表述观点,不能流露感情的褒贬。要让读者仔细品味,悟出其中的道理。对案例的描述应是坦率的、中立的,对教师的心理活动、观念冲突、情感等方面的描写也应是个观的。

要揭示人物的心理

行为是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案例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

①了解教学背景;②观察教学过程;③课后访谈调查;④资料整理分析;⑤整理撰写初稿。

案例的写作方法

一是写自己亲自经历的案例,二是采访编辑案例。采访编辑案例是到实地采访、观察、收集一些事实、公开发表的资料和数据后写作而成的,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则可以将被采访者的名字和有关数据进行掩饰性处理。

好案例的基本标准

①有鲜明的案例主题。②有清晰的案例背景。③有典型生动的案例。④有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的案例分析和启示。⑤具有值得研究的案例问题。

翻译全文,高分悬赏

翻译文章可以 但对于这么长的篇幅来说你的分数太少了

如果你同意 200分悬赏我就翻

先给一特别在指导学生电脑小制作时,我从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来看,我们认为由于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在乡土资源中寻找创意,取得不错成绩。百 译好后给你 满意的话再给另一半 不满意我再改

童叟无欺

wow!

课程开发八大模式

本讲介绍了哪些课程开发模型

泰勒指出,任何课程设计都必须回答以下4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或学)什么?怎么教(或学)?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这4个问题构成了的“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称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永恒范畴,也被认为是课程设计的步骤。目标模式有其他一些类型,但它们都没有超出泰勒的这4个问题,往往被们认是对泰勒模式的补充。

在实际的运作中,目标模式被细化为以下7步,以便于作,即(诊断需要――形成具体的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教学活动一―组织教这个部分是课程开发最核心的部分,“项目库”建立后需要对每个项目所蕴涵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并且提炼出适合学生理解的部分,最终根据项目主要涉及的知识类型对“项目库”项目进行分类。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不同学科的老师共同配合完成。学活动――评价。)

目标模式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明确而且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课程设计的起点,也是教育活动的终点,这里的行为往往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行为;二是这种设计模式意在控制,追求效率。

这种设计模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具体的行为目标非常便于作和评价。这种设计模式的不足是,课程目标用行为来表示,再将这些行为目标层层分解,就肢解了课程与幼儿学习的整体性,使幼儿的课程经验支离破碎;行为不仅包括外显的行为,而且包括内隐的行为(如幼儿对课程的体验、幼儿的自我意识等),而后者往往比前者重要,但是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就将内隐行为排除在外,舍本逐末;再者,这种设计模式对知识作简单化的理解,无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知识与的关系,对知识作线性理解,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按照图纸施工的过程,教师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比较缺乏。可以说,这种模式的使用范围有限,只能适用于外在的行为,如技能技巧的培养,而对一些高级心理机能(如创造性)的培养,则比较困难。

针对目标模式的不足,一种新的设计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过程模式。

课程开发一般都有哪几种模式

记得以前和绿狐合作的时候他们说有三种模式,具体是哪三种记得不太清楚了,或者你直接问问绿狐。

这既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见闻,又提高了学生的拍摄、编辑水平。如何评价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鉴于目标模式在实践中呈现的难以逾越的局限性,为了使教育目标具有意义,须将内目容标当作程序原则,而不能视之为目标。所谓程序原则,是指课程设计者(教师)的价值观会指导其在教学程序中的作为。因此,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不宜从详细描述目标开始,而是要先详述程序原则与过程,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此即所谓“过程模式”,以过程或程序,而不以目标或内容为焦点。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换句话说,这种模式主张,课程开发应从那些具有价值的知识中挑选出能够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这些选择出来的内容,能够代表这种知识当中最重要的过程、最关键的概念和该知识中固有的那些标准。学生所取得的最终结果不是按照行为事先确定的,而是在事后借助那些建立在该知识形式中的标准来加以评价。

课程设计可以有哪几种模式

一、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混同 “一会儿说目标必须在前,一会儿又说目标可以在过程中生成,到底怎么回事?”这一问题里前后提到的“目标”其实不是同一概念。所谓“必须在前”的目标明显是教育目标之义,而“在过程中生成”的目标则是课程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是两个关系密切但却存在区别的概念,他们分属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不同层次,课程目标作为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在教育目标的制约下,具体体现课程开发与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构成了教育实践活动的要素和前提。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亚目标,它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性质和方向。在我国《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它是规定的教育目的在阶段的具体化,是我国所有必须遵循的。这一目标当然是在教育之前即已确定,这是没有疑义的,没有目标指引的教育活动是不存在的。 教育目标的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概括性,要让其实现,需要经过复杂的、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把教育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是极其关键的一步。 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桥梁。由于课程开发者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来源──的需要、儿童的需要、学科的要求上各有偏重,便产生出了“本位”、“儿童本位”、“学科本位”等典型课程观及其他种种折衷性质的课程观,同时也产生出多种相应的课程目标形式。这些课程目标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或呈现方式,如有的是规定性的,在课程之前预先定下课程结束后儿童应发生的可见行为的变化,这就是行为目标;而有的是唤起性的、非规定性的,不表明学生在学习后会产生什么行为,而宛如是学习的主题或情景,学生围绕它展开个性化的各种反应,如表现性目标;有的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如生成性目标等等。同时,在不同课程目标下的课程实践也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多种多样的模式,如行为目标对应的“目标模式”,生成性目标对应的“过程模式”等。 应当看到,教育目标转化为明确的课程目标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工作,决不是一个简单推演的过程,它需要对儿童、对、对各学习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缺少任何一方面,课程目标的制定都不可能成功。有时看来没有争议的教育目标,一旦具体化,却看法不一。比如,谁都承认幼儿要全面发展,然而对体、智、德、美的内涵却往往理解各异,为此,课程目标以及展开的教育活动常常五花八门。除质的问题之外,课程目标的量也需要一个恰当的“度”,如过多过细,将捆住教师和儿童的手足,但过于概括、泛化,则让教师无从把握。 二、关于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是一种以应用科学管理的原则而建立的、在课程实践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课程范式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被称为“行为目标之父”。这一范式注重“行为”,以预先确定的、具体、可作的行为目标来预测学生的变化和评价课程的成败。在我国教育中,课程长期以来是这样运作的:以课程目标导向来选择内容、组织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评价等,这是比较典型的目标模式。这一模式的长处主要在于: (1)课程目标明确、具体,作性强,教师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

课程论 课程开发有哪些模式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异性。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当前,大多数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活动课和选修课。但这三者是相互包容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三者的关系本来在理论上就是不符合逻辑的。”[2]因此,笔者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 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它和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体育、美术等。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习策略课程构成。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拓编。二是对课程结构的革新,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学科知识横向整合。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1)C层次科目,教学大纲的要求;2)B层次科目,参照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3)A层次科目,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这种分层是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上海大同中学的基础性课程开发突破传统分科课程,加强知识整合。它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文科综合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理科综合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知识整合实现了对学生知识多方位的培养目标。

学习策略课程分为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这些策略适合任何课程和形式的学习,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3],。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实验策略等。学科学习策略直接与学科联系,并具有“生成性”特点,应当成为学校基础性课程中开发的重要内容。

2 丰富性课程

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这类课程的开发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名胜古迹游考、网页信息浏览等。它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图书馆阅读、电视或品评等。怕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一种是艺术怡情,可通过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演等课程来实现;一种是休闲怡情,如摄影、垂钓、插花、集邮、拼盘、盆景、花卉等课程。该类课程可教给学生有意义的休闲和怕养性情的方式,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如成功人土案例分析、挫折调适、坚持性训练等磨砺性教育课程。当前,很多学校仍偏重智力,忽视意志力培养,致使多数学生心理脆弱、意志力、适应困难。因此,开发励志课程已迫在眉睫。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生活和工作的作性强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如电子制作、网页制作、电维修、采访、英语会话、实验作等课程。

3 发展性课程

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学科知识竞赛辅导、上海大同中学开设的“知识论”等课程。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术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思维训练等。发展性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虽不占很例,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开发;一种是课程运行的自开发,也称教学情景互动开发。

1 合作开发

1)校际合作。即学校与学校联合,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本身的活动,需要与其它学校构成互动关系。[1]这种模式要求各学校的教育哲学与宗旨相近,区域跨距小,资源可互补,以此增强课程开发实力。合作方式有互补整合式、流线作业式、合并交叉式等。

2)专家一学校合作。课程开发实质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1]。一方面专家拥有较丰富的课程理论知识,可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具有开发条件的学校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重要基地。

4)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联合模式。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教育行政部门可提出方针和原则,进行财力、物力支持和地区间学校资源的调配利用。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力量。但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合作必须遵从非命令性和非干涉性原则。

5)一教师合作。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是核心力量。他们熟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而且直接承担着具体的开发任务。一方面,的个人风格、办学理念、管理方略显示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教师最知晓自己和学生,能真正贯彻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人为本”的目的。只有两股力量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完整地体现学校本位和以育人为目的的思想。

2 课程运行的自开发

课程运行是指教师、学生、课程在教学情景中的互动关系。任何一种课程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能力和学生需求实际。其过程是:1)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2)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3)教师自我反馈。4)再进行课程设置。5)课程设置更合理。6)教师专业能力相应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从而课程开发的水平更高。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 明确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有明确的理念。理念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

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教育哲学体现教育的时代精神,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总的认识和看法。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它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立的总的发展方向。如江苏锡山中学的“一切为了培养站直了的人”、上海大同中学的“使学生学有特长”,以及其它学校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文理相通,全面发展”、“科学家的摇篮”等。它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作化。如锡山中学在“培养站直了的人”的宗旨下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民族性、创新性、现代化、健康、坚毅等品质。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方向。但是,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理念。明确理念有如下方式:1)概念化。部分学校办学思想含糊笼统,应该用概念加以界定,使之明确。2)总结法。如果学校办学理念多而散,应予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特色化。3)提升法。有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停留在感性或经验阶段,应使之上升到理性或理论层次,以利于统领整个办学方略。4)创立法。当学校已有的办学观念陈旧或还没有形成办学理念,就应根据教育的时代精神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创立理念。总之,理念应有宏观统领、中观具体、微观可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2 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地区需求和需求。学生需求属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区需求和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桥,有利于“因材开发”。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并非“闭门造车”,摘自给自足,应当考虑地区需求和需求,考察.地区乃至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发展的样本课程,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人才市场分析法、网络信息分析法、地区发展报告分析等。

3 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这里的资源指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是以学校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对信息资源的评估,涉及信息渠道、信息贮存和信息效能。评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贮存丰富化、信息价值效能化,整个信息资源要处于不断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信息资源“优胜劣汰”的动态过程。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养、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评估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师自我评估,然后是学校评估;由专家组综合审评。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常由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构成。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支持,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除了上述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评估外,还要对社区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评估,以期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

4 优势评价

当学校有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还需进行优势评价。学校优势包括管理优势、教师优势和学生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管理很难达到目的。管理优势体现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风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管理结构的系统化。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应先由师生提供反馈意见,由学校进行初评,然后由学校管理专家进行终评。目的是分析学校管理的优势与不足,以期通过学校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突出管理优势。教师优势表现为教师的专长、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根据教师的专长,可决定他们能有效地进行何种课程的开发;根据其开发的技能技巧,可决定他们适合哪些层次和环节的课程开发。学生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该校学生已形成的群体优势能力;二是学生的课程选择能力和课程反馈能力,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收者。学校明了自己的优势,就可以扬长避短,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时期合适我国课程开发的模式是

好高真个问题,我觉得适应国情,与时俱进就好

试论述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试论述课程开发三种模式。

校本课程怎么写

5、讨论与实施

1.一般项目:学校名字;科目名称;开发教师;课程类型;课时;日期。

2.具体内容:课你好 我是外语学院的程目标;内容;课程实施;评价;

3.所需条件: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条件。

简述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

4、形式设计。一般的课程和课程所的有两点:一点是内容的实用性,方法的可行性;一点是表现的形式。

2001年7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老金厂中学的、教师认为《纲要》确定的改革思想和改革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今后较长时间内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全面规划。

我们在2002年伊始就组织学校、教师学习《纲要》及有关课改的理论书籍、文章,继尔就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开发校本课程等课改主题做了实践探索。

现就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研究作阶段性总结。

一、 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认识。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个理性、、科学的决策过程。

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形态而存在要有其自己的课程理念和内涵,所以,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必须做好前期的理论准备。

校本课程应该和课程、地方课程一样,要有自己的课程理念、课程和评价标准,使之成为真正的“有目标有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本义和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就是以校为本,以为首的教师群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依托校园周围的人文地干啥用呀?要这么长!!理环境,自主地为本校学生设计开发的,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和补充性等特征的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2、并不是本校教师自己编写的课程资源才叫校本教材,校本课程资源也不要求都要本校教师来编写,开发校本课程也不是一定都要要编写成教材。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实际需要和特点的课程资源作为校本教材。

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确也存在部分学校缺乏规范性、系统性,随便申报开课,然后将一些活动课、选修课的简要教案、简要资料合并起来便称为校本课程,这是不够严肃的。

老金厂中学的做法大体是以下几种:一是可以让学生人手一册,如《我的家乡—老金厂》等,由学校自筹经费印制,免费发给学生。

二是由学校购置一个班级的使用量,上课时发给学生,下课时收回,循环利用,如使用农函大的绿色农业培训系列教材、计算机技术课程等。

三是学校添置部分放在图书馆,如《初中生心理教育读本》、《吉林省地理》、《生活中的数学》、《农村实用技术》,让有兴趣的学生借阅。

四是教师开发生成的教案、讲义等资源,用于教师授课用,或只提供给教师渗透课堂教学用,不编印成教材,也不提供给学生。

4、教育的目标是着眼于人的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着眼于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发展。

课程的发展首先是人的思想的发展,没有教师思想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因而,活动课、选修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常规课程的编制的研究能力、整合能力,有利于教师利用专业技能真正成为教材、课程开发的主体和主角,从而更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

实践表明,用活动课、选修课等课程形式,通过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等课程教学方式,可以使校本课程得到较好的实施,使学生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为了补充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

学校开发课程不仅可以和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实现对、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结构,让课程内容充满活力,同时,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从教师、学校社区等不同角度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与重视。

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个性特长出发,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创新品格的形成。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实践常常是凭教育者的良好愿望让学生去知道什么,应该怎样做,违背学生的意愿和需要,所以,《纲要》强调开发校本课程一要依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二是依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例如我校的新编校本教材《我的家乡——老金厂》。

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要与时俱进,呈多样化,具有选择性,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满足不同需要的可能,所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十分理性的过程,也是教育创新的过程。

实际上,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已经有了一些校本课程的客观存在:一种是活动课和选修课,特别是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是校本课程的原始表现形态;一种是学校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或依据学校特色、当经济特点而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实施

学校在执行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从学生实际需要,对、地方课程进行一些适应性的组合与改编的校“本”课程是自编教材为载体开发校本课程。

《纲要》中也提到“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所谓“选用”即拿来主义。

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应该重视校外的课程资源,如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的资源。

这些资源能否直接形成课程这要看具体的情况,但它总可以作为的参照和补充。

二.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老金厂中小学是桦甸市批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个新事物,没有可借鉴的模式,我校决定由我先行探索,我毕业吉林农业大学,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自己的看法,在加上这几年生物教学,二着一结合,形成了以老金厂地区为背景,以学生家乡为依托,将农业、生物和家乡有机结合的校本教材,即《我的家乡——老金厂》就有了 雏形,有了大的方向,下一步就是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搜集资料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整理资料又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一开始主要依《老金厂乡志》为蓝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目的的选择,现简单介绍一下:

(一)《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我的家乡——老金厂》的一个特点是它的综合性,在主题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始终将人、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学生展现的是一个真实、完整、动态的世界,一个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世界。

除此以外在生物,体育,数学,语文,地理等学科也有教好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的家乡——老金厂》的有益补充。

《我的家乡——老金厂》的内容根据新的教育哲学和课程理念提出了“学校在执行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和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我的家乡——老金厂》主要由概述,美丽的传说,地名小考,物产资源,历史战事五部分主厂主组成。

每一个部分可以,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其内容。

1、美丽的传说:主要是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传说,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儿童的心理对他们起很大的作用,他们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自己讲故事,校本教材中收集了《借灯桥的传说》,《老金厂的传说》,《老牛沟的传说》,在老金厂这些传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学生多少都知道一些,会感到很亲切,很熟悉。

2、 地名小考:七年级学生来自不同的村小,这种融合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愿意了解更多的对方的事情,地名小考这一章主要讲的是老金厂的五个行政村,以及相关的自然村,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这些自然村,了解自己家的一些来历,可以加深对家乡的认同感。

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

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增加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3、 物产资源:各种动物和植物是身边最常见的资源,利用梅花鹿,羊,野猪,狍子,人参,五味子,贝母,黄芪等,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与生物建立联系,让学习生活化。

学生对大自然可触可摸,一种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被调动起来。

利用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校园的教育资源,活跃了学校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与自然贴得更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

男生对动物感兴趣,而女生对花草较亲切,教师在为学生准备材料的同时也有很大的收获。

4、历史战事:2005年是世界反胜利60纪念,利用发生在老金厂的一些历史战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对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

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以相关的主题活动带动学生的探究,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来感受当年老的苦难生活,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5、其他学科也有很好的开发,例如语文在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取得了教好的效果,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学在依托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了“穿越沙尘暴,做环保小卫士”创编体育游戏;生物学科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农业等方面有教好的开发利用。

(二)、老金厂中学的校本课程的实施

1、 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本人写的《借灯桥的传说》教学案例与点评被《中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采用,发表在2006年第五期。

2、用活动课来学习地名小考,利用老金厂行政区图,学生找自己的家,课后收集与家有关的资料。

3、 网络资源收集的各种,文字以及视频资源让学生可以很好的学习动物和植物资源。

4、 于历史战事的讲解主要是以发生在老金厂地区的有名的战事为主线。

通过讲故事,扮角色,找资料等形式教学。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阶段总结

校本课程总是在课程、地方课程开发策略之间求动态平衡,两种策略之间应是互补和融合的趋势,以至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课改刚刚开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刚刚起步,因此,这里的总结从理论上不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概括,所以只能谈些体会和认识,也可以说是经验之谈。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创新,提升了特色办学的品位,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找到突破口和生长点。

老金厂中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确实成为课题实施过程中重要方面,也可以说是子课题研究。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搭筑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优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促进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老金厂中学正是通过这三个“教育”推进了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个性特长,无论在艺术、体育,还是在数学,写作出现“童星”璀灿的好景象。

这在上已经有了广泛影响和良好的。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学校打造和发展创新型教师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机会,教师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和贯彻课改《纲要》的实践中。

目前,老金厂中学共有多名教师参加、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科研兴教(校)的氛围基本形成,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整合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与此同时,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践中去。

例如,开发校本课程不少教师都做了努力,生物教师以“美化生活”主题编写“美化校园—做学校的主人”;体育教师改革传统间模式,创造了“音乐无口令间”。

这些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发展。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坚持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发掘教育资源,扩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技术性含量。

老金厂中学近几年先后与多个单位建立关系,学校吸纳家庭群体中和关系单位中的人才优势和物质资源,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创设条件,弥补学校条件的不足。

总之,学校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努力参加课改实践,有些工作早做比晚做好,有些工作必须做,例如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是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必须做好的事。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有哪些

撰写案例基本步骤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伴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资源”这一概念被明确地提了出来。

徐继存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教科书为主要的课程资源的现状,改善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基本条件。

一、信息技术课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因此,目标模式被看做课程发、课程设计的传统、经典模式,其主代表是被尊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R.Tyler)所创立的“泰勒模式”。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实行、地方、学校课程管理,除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一定比例。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这说明了课程资源与课程关系十分密切,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课程目标顺利达成的必要条件,也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从原来单纯的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学校给教师施展才华的机会,为教师的才智提供用武之地,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进而激发教师的创造动力,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程理论。

对于学生而言,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能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 ,调动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视野,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

同时也有益于学校的个性发展,使学校建成特点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在平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过程中,注意挖掘校内、外有用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加于运用。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已的一些做法。

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选用合适而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更顺利的达成课堂目标。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开发乡土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开发网络资源和实践资源。

1.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好一方人就得用好一方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有着特殊的亲切感。

学生对自己家乡及新居住的社区特别亲近,更有深入了解周围事物的强烈愿望。

因此,教师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可以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

我在课堂教学别重视乡土资源的利用。

如Frontpage网页制作的教学中,我就以闽南小吃为例,要求学生课前收集身边闽南小吃的、做法、故事等网页制作素材。

闽南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

大部分同学非常认真,采集到闽南小吃的信息,除了,文字介绍,有的还制作视频。

有的同学家长就在做某一闽南特色小吃,他更感兴趣了,根据自已对闽南小吃的理解,做出了很有特色的主页。

由于感兴趣,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Frontgpage的基本作很快掌握了。

比如我指导学生取材于厦门与的地理关系,创作一个两岸“对话”电脑艺术设计,作品反映出了两岸希望两岸和平发展、盼望祖国早日统一,获市赛名,并参加省赛。

指导学生创作的以闽南民居、闽南工夫茶等为主题的网页制作,以闽南戏艺“拍胸舞”、 “舞狮”等为主题的电脑动画制作,这些取材于乡土资源的创作也获得优异成绩。

将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等乡土资源融入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人文的热爱,更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学习的无穷魅力。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丰富有特色的乡土资源就是一个支点,它在课堂中以举重若轻之势就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学生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与该课程理念相吻合。

教师要通过收集、整理网络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

面对庞大的网络内容怎样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优化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我认为首先在校园内网搭建一个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平台,该平台一方面方便教师对网络资源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网络资源根据自已的喜好、知识水平分层进行学习。

然后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比如为了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内容,我整理收集初中已学过的各种工具软件的网络教程资源,如Microsoft Word、Microsoft Exel、Microsoft 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的教程上传到网络资源平台中。

这些教程既包括各软件的基本作、精选的典型案例、还有我针对典型案例用wink制作的教学课件。

由于同一班级的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农村,信息技术水平相较大。

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可以针对个体的异更好地教学。

在学习“多媒体信息的加工表达”这一课程时,让还没学过或不熟练Microsoft Powerpoint的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进行学习,再加以教师的辅导。

这样既能对生进行辅导,又能按完成教学任务。

这对在信息技术课堂实行分层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高中组包括四个项目:电脑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电脑动画、程序设计。

由于电脑制作的范围广且泛,课程的教学就没办法针对具体某一内容而进行教学辅导,怎么教呢?我通过网络、同事、学生收集flash教程和经典案例,photoshop教程及制作效果百例,Visual Basic教程及实践开发范例等工具软件的网络资源,指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资源平台在校内外自主学习。

我校这几年利用网络资源,在电脑制作课外活动中,取得佳绩。

网络资源的开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教师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理想将成为可能,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产生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学生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

3.实践资源的开发、利用。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生活中产生的。”实践资源无所不在,无时不无,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运用,这相当于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于课堂迁移到课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我校从去年开始组建了学生电视台,学校把每年新生培训的任务交给我们技术组。

在学习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我组织学生在校内动手实践。

但如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拍摄、编辑等课程提高专业水平,如何让学生与交轨?我把地方电视台作为学生实践资源,因为地方电视台刚好在学校附近,又是友好单位,我带领学生到地方电视台参与拍摄、编辑的工作。

在暑期,每年还安排学生电视台的学生,到地方电视台进行同安拍摄实践,参与专题片的制作。

又如对于学习电脑动画的学生,厦门是全国有名的动漫基地,我带领他们到厦门网游网络动漫有限公司去观察、学习,收益不浅。

实践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不仅使教学空间得到极大地拓展,而且有力地补充、配合、促进了学校课程的教学,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和发展,给学校课程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

三、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思考与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信息技术的书本知识已经跟不上,如:教材中有的软件版本太落后了,跟不上的实践运用,教材中的技术过时了,教材中案例已老旧了。

这就急需我们开发出丰富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来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进行补充。

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乡土资源、网络资源、实践资源,丰富了校本课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改变了封闭的、脱离现实生活和偏重于知识传授倾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本地、本校实际结合,学生关注自然、关注、关注生活,构建一种有助于学生投入生活、亲历实践过程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地方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是建设素质新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

[3]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人事出版社,2003。

[5]周广强《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教育出版社,2004。

[6]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探析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项目化

课堂上以讲故事的方式,同学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课堂氛围很好,课下学生仍然兴趣很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是在讲美丽的传说时用,效果非常好,把学生观察,思考,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

探析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项目化

[ 论文 ] 素质教育途径校本课程项目化

[ 论文 摘要] 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探索或尽管重视实践但是与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我们认为采用校本课程项目化在我国现阶段统一的课程标准、大纲、及教科书,过分强调了普及性、基础性、统一性,无法反映地区和学校异性,无法满足学生的特色需求。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较为可行的有效途径。校本课程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课题的运作,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项目化校本课程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且将知识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研究逐渐由起步走向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使得素质教育校本化应运而生。各地校本课程的开展为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校本课程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实践探索的问题,而有些学校尽管重视实践但是与知识的结合又不够紧密,这两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就是忽视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性。

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采用校本课程项目化也能够成为推进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途径。所谓校本课程项目化是指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或课题的运作,使学生有效地运用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该项目(课题)不仅涉及学生们平时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同时还要求参与项目的所有学生共同协作经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

一、提出校本课程项目化的思考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我们提出这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首先是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深入思考。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应适应现代的要求。这样的认识着我们关注生活、关注,我们发现个体不论是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都是通过与他人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接一个不同的项目或任务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在这个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个体会用到不同的技能、知识以及经验。既然每个人今后的生活模式都基本如此,为什么不在个体接受学校教育时就为他们做好这样的准备呢?于是我们提出了实施校本课程项目化的建议。

(二)对现存的校本课程模式的改进

前面已经提到,经过多年的实践,很多学校在校本化的研究及开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根据自身实际形成了各自较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但是,现有的校本课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重知识,轻“实践”

目前,多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停留在“学科拓展”这样的思维模式上。于是,相应的'校本课程往往采用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相关知识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教学模式进行。当然,这类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也会有实践环节,但我们所说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学生自主地运用知识、经验,协同合作完整地完成较复杂项目的能力,这是为学生今后解决各种问题打基础的能力。因此,重知识、轻“实践”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缺憾。

2、实践与知识结合不够紧密

也有不少学校开始意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并开发了一些专门培养学生交往技能、生产生活技能的校本课程,不少学校在探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进行了非常巧妙的设计。然而,这类校本课程的设计依然存在着与知识学习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进行这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与多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包括物理、化学以及 语文 、数学等,那么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会更为扎实,理论基础会更强,同时也能促进他们对学科学习的兴趣。

3、学生主体性不够突出

从教学方式来看,目前绝大多数校本课程的教学依然沿袭学科教学的基本方式,更多时候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指导,学生练”。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打基础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设计一些“用”的课程,学生对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无法灵活地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了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我们有必要增加一些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项目式课程,从而训练他们各方面的实践能力。

二、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项目化校本课程需要通过一个一个的项目的实施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积极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因此需要在课程开发的每一步做好各种准备。

(一)提升参与者对项目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形式上讲属于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1],但是在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却离不开已有课程的支撑,这是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特点。因此在课程开发以前,需要所有参与者充分认识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编写特点、实施方式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

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了解开设项目化校本课程的意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特点是将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知识的合理运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课程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校管理者要在了解课程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协调好参与者各项职责、程序的衔接。同时,学校应该注意课程开设的延续性,不能因为牵头组织者职务变化或工作调动而终止。而课程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认识到课程的开发需要征集众多项目,仅仅依靠几位课程开发者是不够的,需要调动全校师生的智慧形成课程的“项目库”。而根据项目编写的教材或课程指引则需要协调各科的老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实施还需要教师们进行磨合……

总之,所有参与到项目化校本课程中来的人都要认识到合作的意义,都要重视与他人的沟通,才能使课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并真正成为架设在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二)注重项目选择的多元化与实用性

开发项目化校本课程首要的问题是要有丰富的项目和课题以供教材编写,那么在选择项目之前我们不能无的放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开展课程编写的讨论或相应的问卷调查使学生将自己的期望、需求、兴趣充分表达出来。同时,由于学生的提议存在着盲目性与随意性,我们还需要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通过多层面、多视角的调查最终形成课程的“项目库”。

当然,课程中项目的设置还应该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由于校本课程是针对本校学生群体的,因此在进行教材编写前就需要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以便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适当的项目。另外,有些项目对工具、场地等的要求较高,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酌情考虑替换方案。

(三)结合学科知识编写项目实施

对于“项目库”中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进行详细的知识点分析,这个步骤应由不同学科老师进行集中讨论来确定。以“去郊游”项目为例,在该项目中拟订“郊游书”,撰写“郊游笔记”等就涉及到 语文 知识尤其是写作的运用;郊游之前的费用筹措、经费分配等就会涉及数学知识的运用;活动的具体人员职责的分派等则涉及学生交往能力及团队组织合作能力的锻炼;倘若学生们想制作与郊游相关的视频、集等等,也许还会涉及计算机相关方面的知识……这样的讨论可以发挥各科老师的特长,将项目中蕴涵的知识、技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但是,仅仅把知识点罗列出来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同样的在“去郊游”项目里,低年级学生可能就偏重于写作、数学统计等方面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可能就要对能力进行多方面的训练。那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项目的知识点训练细分,从而确定同一项目在学生不同阶段的训练目标,使同一项目的学习循序渐进的进行,就能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更熟练。

通过以上的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依据项目实施的步骤将每个项目的详细实施包括每个步骤涉及的知识点、训练科目等编辑成文,成为不同年级使用的校本课程参考材料。

三、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

项目化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既涉及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涉及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就需要采用分组实施、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形式来实现课程目标。

(一)分组实施

分组实施是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即在项目进行的整个环节学生们都以小组的形式来完成。由于课程中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参与者共同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组织和配合,通过磨合形成默契。同样以“去郊游”项目为例,由于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筹资、分工安排、活动组织、事后总结等等都非常烦琐,需要一位来进行统筹,这就要小组成员共同协商选择组织的,然后再由来安排各项事宜。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争吵、猜疑,也会有无奈、妥协,但是正是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们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学科教师参与

在项目化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学科教师的参与是项目达到较优效果的重要支持。由于每个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都会分解出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同时也会拟订不同年级的重点知识点,因此在进行项目的过程中亟需各科教师共同配合。当然,由于相同项目在不同年级所侧重的知识点不同,那么各科教师在配合过程中,不同年级的项目实施就由该侧重学科的教师牵头组织。

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在课程项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更好的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同时能将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另外学科协作也会促进教师的交流,增强学科互动,有助于扩大教师们的知识面,打破过去“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分界。

(三)实施过程中的师生有效互动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之初就需要各方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充分互动从而确定适合各年级使用的项目,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更需要师生的有效互动来实现课程目标。那么在项目进行中师生如何互动呢?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抛出课题学生们思考、互动。在这个阶段,教师主要起着启发和的作用,逐渐地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激发出来,使他们对整个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后,教师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团体在实施项目中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及时地跟进,发现并帮助解决问题。,教师要与学生一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技能等反思,并总结经验。

四、项目化校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的促进

项目化校本课程从开发到实施都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不论是项目的选择还是项目对应的知识点的分析,包括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都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课程的学习往往是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在项目化校本课程中,学生是整个项目的运作者,他们主导着项目实施的方向和效果。当学生的主体性被充分尊重,他们就会主动地去课本上查找相关知识,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更丰富的学科知识来解决项目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一旦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就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项目化校本课程重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更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独木难成林”,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金字塔尖的精英,我们更要培养的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人才。因此,项目化校本课程强调以学生团队的形式来实施。让每一个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扮演的角色并乐于扮演这样的角色。

注释:

①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页.

参考文献:

[1]方建文,丁祖治,武宝瑞主编:全面素质教育手册[M].物资出版社1997版.

[2] 叶澜,李家成,杨小微: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J].教育2005年第21期.

[3]李志宏主编:体验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美国温特贝尔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著,王文静、乔连全等译:美国课程与教学案例——贾斯珀系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课程开发步骤

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管理。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教师与外界保持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把的教改信息、教育资源提供给广大教师并及时把教师的阶段性成果(小至典型案例)推向,

① 园本课程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一、 指导思想

通常,课程开发的形式有自主式开发、合作式开发与外包式开发,其中合作式开发形式较版多采用,自

主式开发权对培训人员专业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多年培训管理经验的积累,同时更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

实践经验的沉淀。

合作式开发因选择合作方进行课程开发,

培训部门主要是负责项目管理及过程工作。

② 培训课程开发都包括哪些步骤

行业通用步骤:

1、选题--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2、调研

3、素材准备

4、资料分析

5、课程大纲制作--核心

6、课程内容编写--关键

7、补充素材

8、PPT制作

我自己的步骤:

1、编写课程研发时间进度表(什么时候完成思路,什么时候完成大纲,什么时候完成素材的搜集及准备,什么时候完成内容编写,什么时候完成课件制作)--这是步,而且自认为很实用

2、思路---核心(课程的亮点在哪里?需要包含哪些内容,天马行空想到啥就写下来)

3、大纲---关键(对思路进行粗加工,进行分类整理,同时补充)

4、素材

5、内容编写

6、PPT课件制作

课程基本上是一气呵成,不拖泥带水,这样可以确保高效完成,而不是东整整,西弄弄。这是自己开发70多门课程的一点感悟,不一定适合,但可以作为借鉴。

③ 如何理解"微课程开发要遵循的步骤

主要有四个步骤:

(1)

分解课程。要确定每个微课程的名称和内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一个具容体的问题为主。是将一个系统的课程进行切割,切割成一个个子课程。

(2)

教学设计。任何课程都离不开系统的教学设计,微课程也不例外,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选题设计、时间设计、教学过程结构设计、资源设计和教学语言设计。

(3)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单里既包括学习任务,还有学习指南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指南中包含课题名称、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除此之外,还要为学生留出呈现自己的困惑和希望教师如何帮助解决困惑的期望提示的空间。

(4) 制作微课。可以通过录屏、录像、写字板、PPT来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

(5)

检查修改完善。通过课程评价来进行检查修改完善,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各个过程环节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设计阶段对设计本身的评价、使用阶段对实施效果的诊断性评价。

④ 课程开发流程

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是:

1、确定课程目标,培训是要来解决问题的。任何一堂课程都需要占用培训师、管理者和员工大量的时间。

2、写课纲。读书的时候老师都会要求我们写作文提纲,那时候迫于时间的压力或者由于懒惰,很少有人愿意写课纲,但是当准备课程的时候发现,必须要写课纲。

3、搜集内容。搜集内容部分是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一个课程甚至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去搜集和整理内容。内容是课程的灵魂,能够实现课程目标取决于内容的实用性、适用性和针对性。内容的搜集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理论对于培训师的关系相当于剑与侠客的关系,所谓的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课堂上不需要讲太多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讲不代表没有,一个的培训师能够做到将深厚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来讲,并且将理论能够融入到实践中。其次要搜集的是录音和视频、案例等能够证明论点的形式内容。论点是知识,而录音和视频、案例等都是佐证,是能够更加好的说明论点的。所选取的案例、录音和视频等必须要有贴近性,恰当性。越接近工作实际的案例越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方便员工理解。

⑤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开发的步骤有哪些

步:制定项目

根据选定课程,提出课程开发立项申请,其中版包括课程开发目的权及可行性分析。待确认后,制定项目,其中包括课程开发组织结构、开发阶段及进度安排等。

第二步:分析

根据具体课程,与项目组人员就具体细节进行分析,形成课程开发任务书,其中包括开发课题、培训对象、培训时长、培训目的,并根据对培训对象的分析形成初步的培训内容及主要培训方法。

第三步:培训需求调研

从该阶段开始进入课程开发执行阶段。培训需求调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培训对象的选取和调研过程的把控都会影响需求调研的效果。

培训需求调研一般采取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等方式,其中访谈法根据访谈规模又分为一对一访谈与小组访谈两种类型。培训需求调研的方法和步骤一般包括:

2.设计调研方法

3.调研进度安排

4.调研实施

5.调研总结

第四步:课程内容设计

第五步:试讲及优化

⑥ 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和注意事项都有哪些

一、确定培训课程目的

进行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说明员工为什么要进行培训。因为专只有明确培训课程属的目的,才能确定课程的目标、范围、对象和内容。

二、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课程设计者开发培训课程的步。进行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是以满足组织和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出发点,从组织环境、个人和职务各个层面上进行调也和分析,从而判断组织和个人是否存在培训需求以及存在哪些培训需求。

三,确定培训课程目标

培训课程的目标是说明员工培训应达到的标准。它根据培训的目的,结合上述需求分析的情况,形成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整体设计是针对某一专题或某一类人的培训需求所开发的课程架构。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的任务包括确定费用、划分课程单元、安排课程进度以及选定培训场所等。

五,进行课程单元设计(培训教材开发,一般情况此项单独列为培训教材开发流程,再细化)课程单元设计是在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具体确定每一单元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和授课材料的过程。

课程单元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的好坏和学员对课程的评估。在培训开展过程中,作为相对的课程单元不应在时间上被分割开。

备注:任何实施培训的教材都要教材评审组织进行评审后方可实施。 即使设计了好的培训课程,也并不意味着培训就能成功。如果在培训实施阶段缺乏适当的准备工作,也是难以达成培训目标的。实施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场所的选定、培训技巧的利用以及适当地进行课程控制等方面。

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掌握必要的培洲技巧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训课程评估是在课程实施完毕后对课程全过程进行的总结和判断,重点在于确定培训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及受训学员对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跟培训评估有一定的交叉的地方,但是培训课程评估不能简单的看培训效果评估。

⑧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序化课程--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案例开发-课程整体教学方案设计-单元设计-资源建设及开发-完成课程的开发

⑨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哪四个阶段

1、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

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包括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

2、情境和需要分析

只有对各种校内外的情境和需要进行科学、充分的了解和分析,才能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课程。

3、拟定目标

应先明确学校的教育目标,这样才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依据。

4、设计方案

目标制定好后,就要进行课程编制。

实施过程中应作好充分准备,各方面协调沟通,也需要足够的物质支持。

6、评价与修订

评价是课程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可以真实反映课程现状与目标的距、现存问题以及需修订的方面,能及时反馈,使课程不断完善。

(9)课程开发步骤扩展阅读

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课程的不足。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已成为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在确保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有利于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满足学校“个性化”发展需求,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能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能使学校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成长、提高的学习型组织。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欢迎大家阅读!

【2017校本教研实施方案1】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迎接新课标实施,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教研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校本教研总体要求和目标

校本教3)研究机构一学校联合。当学校进行规模较大、难度较高的课程开发时,应与研究机构联合。因为研究机构具有系统开发和研究的能力。研究机构与学校联合的方式有基地法和现场法。基地法指某些研究机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由学校积极参与。现场法是指由学校设置课程开发项目,研究机构莅临现场给予指导。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校本教研的重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推进新课程实验。

校本教研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管理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研实践,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为学校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具体政策方案提供指导意见。

三、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学校成立校本教研工作小组,由教务处、教科处负责组织,由教研组负责具体实施,建立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校本教研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校本教研小组名单:

四、校本教研主要形式

建立以“自我反思、交流合作、专业”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校本、教学反思、经验交流、调查研究、协作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制度,并通过教学观摩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以“问题————行动——反思”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和个人教研学习的,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交流合作。以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校本教研中有不同声音,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己见。以教师或学生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开展研究。

3、专业。提倡教师从专业的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或专家来学校进行专业指导。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我校教师素质提高,形成我校“优势专家群体”。

五、校本教研的制度要求

学校校本教研在具体作上实行制:

一级——、处室主任校本教研工作要求:

1、在下,全面制定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各部门开展校本教研,及中层相关部门干部应坚持深入课堂听课,每学期不少于15节,成为教师的真诚的同伴和专业的力量之一。

3、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进修,做好骨干教师的选送和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同时制定学校的培训方案,努力做好校本培训工作,及教师的自我学习培训。

4、根据新课程改革,与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学校的教科研课题,并逐级落实。

5、发动全体教师从本校、本职工作出发,学习教育理论,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对实践成果的经验总结。

6、负责全校的教研流程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研的指导和管理,组织校、市、省级课题的论证、申报工作,选编学校的教科研论文集。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和教研工作交流。及时安排和及时总结本部教研工作情况,奖罚分明。

7.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整合,发挥教务处、教科处、教研组等机构的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科研、管理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级——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工作要求

教研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组织之一。教研组长应在学校校本教研小组的下负责组织本学科有关教学研究的相关工作。

1、组织好每周一次的教学研究活动。教研活动要做到“三定四有”:定时间、定场所、定内容;有记录、有存档、有反馈、有检查。

3、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常规建设,实现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核及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等基本教学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围绕学校教科研课题确定教研组、备课组和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有地开展研究与交流汇报,组织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论文。

5、校本教研课题应主要来自学校所面临的突出实际问题,一般来说是与学校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结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每个学科组的教研中心和教改课题,组织全组成员学习新理念,不断总结教学成果,推广教学新经验。

6、每学期组内开展5~6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法,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记录和总结材料。

7、做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要落实到人,加速培养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坚持师徒之间每周互相听课。

8、继续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工作,各学科信息员要主动且经常性的做好教学资源库的整理、充入工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9、教研组长要保证上述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开学时定好教研组工作,并认真组织实施。平时勤检查,期末做好工作总结,并定期向学校校本教研小组汇报工作。

——备课组、学科教师校本教研工作要求

备课组长在教研组长下,负责本年级备课和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本年级学科的教学质量。

1、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学科教材和教法,贯彻执行教研组。

2、组织制定本年级学科教学进度、教研专题,报教研组并组织实施。

3、组织备课组教师在个人备课的同时进行集体备课。每周至少集体备课一次。

4、做好学科的复习、命题、考试、试卷讲评和质量分析工作。

5、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认真落实本组教科研课题,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6、认真完成备课任务,在教研组、备课组讨论时要认真准备,积极发言。

7、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每周写教学反思,保证完成学校要求的听课节数。

8、把握好大纲、考纲和教材要求,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课标,又备学生实际,既备知识能力点,又备德育心理渗透点,既备有效教法,又备学法指导,既备书面练习、作业,又备实验实践材料。

六、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

校本教研要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学习与交流相结合,教研与科研相结,学习与考核相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

1、依托校本培训,学习新理念,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每月每位教师要进行1次常规教学自我评价,1次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由教学检查组进行检查评价。

2、转变观念,抓好教研组同伴互助合作工作,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转变。

教研组的互助合作是教学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同组教师之间共同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教师之间的合作不是简单以继承为特征的“传、帮、带”,而是以反思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基本形式有:

交谈、讨论:每组利用周教研活动,每周集体备课,围绕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问题可由组长提出,也可由其他教师提出)畅所欲言,提出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在有效交谈讨论中,收获教师个人单独学习所得不到的知识。教师、组长必须做好记录。教务处每周检查做好记录评价。

协作:教师共同承担,完成任务,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在积极构建反思型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学科分单元协作研讨—个人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备课模式,实行备课资源的适度共享。

帮助:充分发挥组内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对新教师的帮助指导,使新教师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3、立足本校校本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专题讲座。

4、尝试案例分析、自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①、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教师撰写的案例,展开,形成资源共享。每学期每人须写1篇教学案例分析。

②、开展学习新课标,实践新理念的自学研讨活动,举行1次研讨交流。

③、强化教师的业务培训,拓宽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每学年学校进行两次面对全校教师的业务讲座,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备课组要进行教学反思;利用校园网采集前沿性信息等各种方法,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

④、继续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会基本技能,会制作课件,用于教学,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兴趣。

5、实施课题牵动,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提质量。

①、每个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教学重点、教学疑点、教学难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研课题,写出实施方案,期末写出阶段总结或教改论文。教务处组织人员对实验人员进行跟踪听课调查,随时和实验教师研讨交流。

②、进行新课程改革实验,重点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定方勇展期举办学校教研成果报告会并于适当时机出版论文集。

6、开发校本课程,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科的特点,结合我校资源和学生实际,每个学科组开发1~2门校本课程,并写出实施方案,由小组负责审批,予以实施。将传统的学校兴趣活动和活动课,通过提升,成为正规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学校课程。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对我们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完成任务,提高校本教研质量,使我校校本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2017校本教研实施方案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以“质量、教研” 为一体,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教研室的教研和学校工作,坚持教学教研一齐抓,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教育改革中的灵魂作用,力争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课程改革迈出一个新的步伐,教学研究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校本研修的五种基本方式

1.确定调研内容和调查对象

关于校本研修的五种基本方式有如下回答:

2、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改革、新课标等理论,明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讨论并确定各年级教学要求,制定学期教研组。组织全组教师制定学期工作、教学科研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严格执行。

1、基于课堂教学的研修方式:集体备课;观摩;听课 评课;同课异教;微格教学;案例分析等。基于专家指导的研修方式: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 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工作室等。基于同伴互助的研修方式:以老带新;结对互助;教研 活动;专题沙龙;兴趣小组等。

2、基于校际合作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影子培训;项目 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基于专业发展的研修方式:实践反思;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方式:校园网站、专题、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C流等。

校本研修主要内容:

1、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科教学研究的动态与成果;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程实施与 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组织 策略;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研究性学习及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

2、教师成长与专业发展: 教育法规与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理想与专业发展规划 ; 教师心理调适与情绪调控 ; 现代教育 理论;教育教学评价;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学艺 术与教学风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