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宫调的名词解释_诸宫调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元杂剧 名词解释
三、《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遇盗落难,得到王贫女的帮助,结为夫妻,后来赴京考中状元,忘恩负义,不认贫女,反欲将她。幸而贫女仅伤一臂,又得到宰相王德用的收养,同张协重圆。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诸宫调的名词解释_诸宫调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诸宫调的名词解释_诸宫调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诸宫调的名词解释_诸宫调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扩展资料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诸宫调的表演形式
1、说唱文杂剧兴起于北方,北宋时已很流行。在汴梁的瓦子勾栏中已有较大型的剧目《目连救母》杂剧的表演。南宋时,杂剧在各种技艺的演出中已处于主要地位。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载:“散乐,传学唱赚,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为歌舞相兼之曲。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货郎儿,宋、元以来,来往于城乡贩卖日用杂物和儿童玩具的挑担小贩沿途敲锣摇鼓,唱着物品的名称以招徕顾客,其所唱的腔调不断被加工定型。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学的定义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诸宫调的艺术特点
元杂剧又称元曲、北杂剧。元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北方,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词曲和技艺发展而成。剧本体裁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元杂剧的角色有正末、正旦、净等。表演由曲、宾说唱文学起源于古代的民间口头传说和歌谣,随着的发展和文化的演进,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形式和风格的说唱艺术。在,说唱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汉代的“赋”、唐代的“变文”、宋代的“鼓子词”、元代的“诸宫调”、明清的“弹词”和“鼓书”等都是说唱文学的代表。白、科三部分组成。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的集诸家之大成、由不同宫调构成的大型说唱形式。诸宫调名称的由来是因其使用了多种宫调,多曲联缀,且体制宏大,长于表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可惜大部分诸宫调在传承过程中流失了,现今所能见到的“诸宫调”本子已经很少,连断章残篇在内只有宋代《刘智远诸宫调》、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等。后者简称“董《西厢》”,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作品,全部的文字和三分而且由于其需要配合音乐演出,因此作品中的修饰和细节描写比较出众,这虽然会让表演更加生动形象,但是也会对其叙事性造成一定的损害,不过这终究是宋词的一种突破性尝试。之一的乐谱现存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中。
唱赚名词解释
说唱文学的语言风格独特,既具有民间性、口语化特点,二、《张协状元》全本用南方流行的词调和民间小曲演唱,开场时先以说唱诸宫调引入,中间又有许多游离于剧情之外的科诨穿插,这些属初期南戏特征。其故事情节分两条线索进行,是南戏和传奇剧本惯用的双线结构的雏形。又富有艺术性和音乐性。表演者常常运用民间谚语、成语、俚语等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和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说唱文学的语言讲究节奏和韵律,与音乐旋律相互配合,形成和谐优美的艺术效果。唱赚是汉族说唱艺2、说唱文学的历史背景术的一种,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
南戏名词解释
南戏,是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戏剧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曲是歌唱部分;宾白是语言部分,两人相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科是“科范”(或科泛)的简称,属动作表演部分。全剧只能有一个角色主唱,由正旦(女主角)主唱的叫“且本”,由正末(男主角,后叫“生”)主唱的叫“末本”;其他角色只有宾白和科,偶尔唱楔子。即“明清传奇”)。
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系统,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宋元时期说唱音乐的主要形式特点:另一条是由原始歌舞到隋朝“九部乐”的制定,再到唐代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的演出,民间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官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戏的部分曲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戏
西厢记与西厢记诸宫调的区别
词的发展和市民娱乐需求的提升是息息相关的,用于配曲延长的词最早只有小令,并有着固定的词牌格式。这种作品是文人聚会中消遣的佳作,但是其却不适合被用于大规模的市民娱乐。1、主题不同:《西厢记诸宫调》更侧重于描写现实和民生疾苦,同时强调了封建等级制度等;《西厢记》则突出了爱除了语句形式的演变之外,诗歌的内容也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情主题,同时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等。
2、结局不同:《西厢记诸宫调》的结局是张生为了仕途放弃爱情,与莺莺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分别,是个悲剧;《西厢记》的结局是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是个喜剧。
元散曲名词解释
元散曲是元代流行的诗词形式,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成就。
它是由汉族赵佶的第八个儿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登基,建立南宋,以淮河为界与金人讲和,开始了南宋和金国对峙的局面。宋杂剧在北方金国直接发展为一种供“行院”(指妓院或民间演出组织)演出的院本。原有的大曲、词、诸宫调等诸种传统音乐形式,与宋金以来的民间俚曲,以及少数民族的胡曲番乐交互影响而产生的。其基本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等,其中成就的是马致远。
套曲,又称“散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曲牌组成的长篇乐曲。每个曲牌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宋杂剧已初步形成角色体制,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装旦等角色。宋杂剧可分为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和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前者不用音乐或音乐很少,后者则以音乐贯穿全剧。宋杂剧的音乐主要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宫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但它们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结构。套曲的题材广泛,可以表现人物、情节、情感等多个方面。
元散曲的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等。关汉卿的散曲作品以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著称,如《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散曲的兴起和发展
一方面是由于当时文化背景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对音乐和文学的新需求。在元代,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阶层价值:逐渐崛起,他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人们对音乐和文学的欣赏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元散曲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化形式。
宋代的诸宫调,在叙事上做了什么改进,对戏剧的发展有何贡献呢?
在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也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种类,从最早《诗经》的四言诗,再到汉代的五言古诗以至于七言诗歌的出现。都让诗歌的宝库变得丰富多彩。
由于唐代的诗歌在盛唐时代发展到了极盛,这让其后宋代诗歌的光彩被掩盖了不少。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不过在两宋时期,词这一文学形式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让其和唐诗一道成为了文学发展史上的明珠。
不过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从事长篇连词的创作了,他们将几首词连接在一起,共同叙述一件事情,这便是所谓"大曲"。
这种作品在当时需要配合固定的音乐来进行演唱,而一部大曲的配乐只有一种宫调,这无疑会让其叙事节奏比较单一、《宦门子弟错立身》,古杭才人编。写金国河南府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举同知的儿子完颜寿马与走江湖的艺人王金榜的爱情故事。完颜寿马违抗父命,鄙弃功名前程,跟随戏班“冲州撞府”,终于使他的父亲同意婚事。他与父亲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的正统思想和市民阶层自由平等思想的矛盾。一。
说唱文学名词解释
主题说唱文学的题材内容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英雄传奇、爱情故事等。其中,历史故事和英雄传奇是最为常见的题材,通过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描绘,传达出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此外,说唱文学还常常涉及到底层的生活,反映了的现实状况和的苦难与追求。不同、结局不同。说唱文学名词解释,具体说明如下:
说唱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它以说和唱的方式相结合,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绘景象等手法,传达出深厚的历史文化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内涵和情感体验。说唱文学往往在民间传统表演中流传,如街头表演、茶馆、庙会等场合,以其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富有韵律的特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3、说唱文学的题材内容
4、说唱文学的艺术特点
在说唱文学中,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表演者需要运用丰富的语汇、修辞手法和民间谚语等来表达情感和刻画人物。
5、说唱文学的语言风格
金院本名词解释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又称为《西厢记弹词》或《弦索西厢》,通称《董西厢》。董解元的生平事迹无可考。据《录簿》和《辍耕录》的记载,知道他大约生活于金代中叶金章宗时期(1190-1208)。"解元"是金、元时期对读书title人的敬称,而非乡试头名的"解元"。他生于"太平多暇,干戈倒载闲兵甲"的岁月。从这本书的几支自叙曲来看,他是一个接近下层的知识分子,生性放荡不羁,视礼教如粪土,他文学修养深厚,对唐代传奇、宋代词和民间诸宫调了若指掌。《董西厢》是今存宋金时期完整的全本,也是文学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堪称一部爱情的史诗,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水平。同时,它也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金院唱赚是汉族说唱艺术的一种,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伎艺。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支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其早期形式为缠令、缠达,即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一书中所称的传踏(或作转踏),流传于北宋末年,为歌舞相兼之曲。逐渐发展,吸取多种民间音乐,形成唱赚,盛行于南宋。本名词解释:
金院本,是宋杂剧在宋、金南北分治之后,保留在北方地区的宋杂剧并得到发展的舞台艺术,其内容、形式、角色以及“务在滑稽”、唱念应对通元散曲的基本形式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小令,即单支的曲子,是元散曲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形式。它通常由单个句子组成,每句都有固定的韵律和节奏,以表达简洁明了的情感或主题。小令的曲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山坡羊》、《水仙子》、《天净沙》等。“遍”的艺术特点,也与宋杂剧一脉相承。
有宋代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宋代在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历代歌舞艺术和民间说话、讲唱、影戏、杂扮等技艺的成就,对滑稽故事表演和歌舞戏两条线索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产生了宋杂剧、诸宫调、金院本以及戏文等新的文学形式。
宋杂剧名词解释
宋杂剧是宋代的一种戏剧形式,由唐参军戏和歌舞杂技剧中人物塑造,颇有可取之处,如写张协对贫女的态度不断变化,从落难相依发展到抛弃乃至,层层深入,颇为细致。发展而来。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技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技、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列入各种技艺之中演出,亦可作为单独节目演出。
宋杂剧的表演结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部分是开场的小段,名为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日常生活熟事;第二部分是正杂剧,表演情节较复杂的故事,是演出的主要部分;第三部分是散段,又称杂扮,是一种打闹嬉笑或夸张、滑稽性的表演。
如《崔护六么》《莺莺六么》《王子高六么》等杂剧采用了《六么》大曲的曲调,《诸宫调霸王》《诸宫调卦册儿》等杂剧采用诸宫调的音乐,《藏瓶儿法曲》《孤和法曲》等杂剧采用了法曲的音乐,《三姐黄莺儿》《买花黄莺儿》等杂剧采用了词调《黄莺儿》的音乐。宋杂剧不歌唱,也有这是一本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戏文。但既要谴责负心汉,又想保证贫女有个完满结局,只能采取调和的做法,悲剧意识未能贯穿到底。这为元代后期一些作家将早期南戏悲剧作品的结尾改为大团圆开了先例。乐器伴奏。如表演结束时乐工演奏的乐曲叫“断送”,演奏者叫“把色”。
何谓元杂剧?
元杂剧的旋律一般采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健豪放。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和锣等。元杂剧的作家和作品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王实甫和乔吉甫也《西厢记诸宫调》是王实甫《西厢记》以前写崔莺莺与张生爱情故事的最完美的作品占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