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是什么意思?讲的宗旨是什么?

“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庄严佛土,并不是真的有佛土可以庄严,只是把菩萨利益众生的事业方便叫做庄严佛土而已。”

《金.刚.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原文及白话文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原文及白话文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原文及白话文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原文及白话文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原文及白话文


佛宣说的金刚经,是化导众生如何证得无上菩提的教科书。其宗旨就是化导众生如何自见本性(佛性)。

金刚经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讲的就是般若。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又...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得阿耨多啰三藐三菩提。南无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菩萨!

别人说的,毕竟不是自己所悟。说食不饱,还是自己多读诵,更有效果。

主要思想

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

金刚,是颠扑不破的意思,宗旨是无相、无愿、无住。

金刚经讲什么的

于是,佛陀告诉须菩提:“所有的一切形相,都是虚而不真实的。如有人在见到一切现象的同时,就完全明白它是虚妄的相,他就见到了真正的。”

从文字上说,《金刚经》就是佛与须菩提的一番精彩对话,主要讨论如何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如何修证成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谓“意义”的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六祖慧能当即说: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金刚经》的真实义

经读百遍,其义自见。

《金刚经》主要讲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其实质是讲体用关系。缘起性空,念头是从觉知里生起,是众缘和合而形成的相,念头的本体是性空。念头是波浪,波浪本体是海水;性空缘起,觉知本是性空,觉知的用就是随时生成各种念头,如大海本体是海水,大海随时会起波浪。

觉知无相,依众生相,呈现佛相;觉知无住,依念头因缘生灭,呈现不动;觉知无我,依念头生无明烦恼,呈现寂照圆觉。迷失了觉知,念头即名众生,觉醒了烦恼,烦恼即名菩提。明心见性,则念头皆幻,幻本无生,无生即空,空无可得。觉知与念头皆是性空,犹如大海泛起波浪,波浪熄灭,大海岿然不动。

《金刚经》的智慧:

1.无所得

只“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管耕耘,莫问收获。

2.无所住

片叶不沾身。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道理

当时,佛陀在中印度的舍卫国,一座名为祇树给孤独园的道场当中,与一千十位丘僧,共同安住修行。这一天,到了快用斋饭的时候,佛陀便搭上袈裟,亲自托着自己的钵,缓步走入舍卫城中乞食。按照每天的次序,依次进行。

1、讲的是如何修习般若的智慧,以无我离相的智慧修习六波罗蜜,可以令菩萨安住其心,调伏其心,向于无上正觉。金刚经讲的是成佛的法门,第八分、一切正法出于此经是破众生迷惑,开大智慧的良。是发大乘心的菩萨修行的指导。

《金刚经》的主旨是什么?

前说约境明无住,后说约心明无住。以境和心阐述前后二周,又以无住为《金刚经》主旨,表示前后二周并非截然对立。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特别的盛行起来。

扩展资料

《金刚经》思想重心:

1、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2、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金刚经》相关:临汾市文物部门在大云禅寺的保护修缮中,在塔顶端的琉金宝鼎里发现古版《金刚经》一部,此经卷虽已残损,但字迹清晰。据专家考证,这本古版《金刚经》是建塔时存放的一部主要经书,这部经书的发现,对进一步深层研究铁佛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金刚经》的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深受真常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到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上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记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特别的盛行起来。,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可说”,“无所说”,“若人言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度者”。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特别的盛行起来。

参考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一部在中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经典,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么,《金刚经》主要讲些什么呢?我们从本经的经题中,就可以一窥主旨大概。

“金刚”有三个含义:

是坚固之意。有如金刚宝石,坚固无比,不可毁坏,它譬喻实相般若,实指的是我们的自性,即我们那颗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本心。我们虽然生在五浊恶世,但是我们那个自性,永远都会处在佛刹净土。

第二是锐利之意。它有如韦驮菩萨的降魔宝杵,能够无坚不摧,摧伏世间一切万法的幻化,摧伏我们内心的一切的烦恼妄想,摧伏一切障道之缘。

第三是光明之意。它譬喻我们的文字般若,文字是有相的,但是它可以让我们通过文字般若来达到无相的智慧,从有为而入于无为。

“般若”二字,在古代佛经翻译“翻”里面属于含多义不翻。所谓“翻”是指:,含多义不翻;第二,顺古不翻;第三,秘密不翻;第四,尊重不翻;第五,此方无不翻。

为什么“般若”不翻译成汉语呢?因为我们汉语中没有恰当的字词来表达这个含义,所以不翻—保持它的原汁原味。虽然如此,但还是可以勉强翻译的,不得已而翻译。“般若”用的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翻译成“智慧”,这个智慧不同于我们世间人的世智辨聪,而是指佛陀的一种圣智。

“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波罗蜜也叫波罗蜜多,是到达究竟彼岸、解脱成佛的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翻译为汉语,即是以金刚般的智慧来寻求解脱成佛之道。但是,这也不是它的真正含义,由于我们的语言是有限的,所以没有办法完全去表达出来。金刚般若,它实指是我们的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指用我们的自性去修行,用我们的自性去达到解脱和成佛的彼岸。

《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

“若以色见我”,这个“色”是什么?在来讲,“色”是一切可见之物。“以音声求我”,“音声”是什么?“音声”不仅仅代表音声,也代表一切无形的相。这两句话告诉我们,修行如果执著有形的相和无形的相,那就大错特错了。“是人行邪道,不能见。”你走错路了,就无法找到你的“”。《金刚经》上讲: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就是讲的这个意思。

禅宗六祖慧能在接受五祖弘忍传法以后。一次,弘忍秘密地在房间里给他讲《金刚经》,当五祖弘忍讲到一半的时候,六祖说:止,师傅你不要讲了,我已经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了。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佛陀这样回答道:“太好了,太好了。须菩提,就像你说的那样,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万法。

他明白到整部《金刚经》是讲我们自性的,是讲我们除去妄想、分别、执著剩下的那个东西。

在六祖悟道以后,南返的途中,追上他的,是当过将军的慧明法师。六祖看到慧明追上来以后,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隐藏在草丛中。慧明想取衣钵,但却怎么也拿不动。慧明知道佛法不是人力所能强求,他就恳请六祖出来,现身为他说法。六祖对他说:“放下你的妄想执著,把你的身心都沉淀下来,放下你的思想。”六祖又告诉他“不思善”,慧明就不思善;六祖说“不思恶”,慧明就不思恶。六祖突然大喝一声“是谁”,慧明随即就开悟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宇宙万法皆空,我们的自性不空。只要你不思善、不思恶,去除内心的妄想、分别、执著,就会领悟《金刚经》的真谛,回归自性的本来面目。

空性。

金刚经里主要讲的是般若,就是离相智慧,解脱之道。主要阐述了般若法门的重要性和如何修行人般若的方式方法。

…即非…是名…双谴法,即不落空,又不住有,直入中道实相。实相即非实相是名实相,让读者直接契入本来,根尘错落通过光影显出真空,让人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怀疑人生。显示出译经者的高超,佛陀思想的深广,…恒河沙数多否?甚多,世尊。恒河沙数是本性所显,所做功德,不如一句偈等。

《金刚经》全文解释是怎么样的?

金刚经白文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

分、金刚的缘起

这些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

得到适量的供养后,便托钵回到祇树给孤独园。用完斋饭,收起袈裟来,将钵洗干净。把的双脚洗净擦干,亲自铺设好法座,安然地坐到上面。

第二分、须菩提尊者问法

这个时候,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尊者,在大众当中,从座位上站起来,整理好衣服,按礼节坦露右肩。

然后左腿半蹲,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当胸合掌,非常恭敬地向佛说道:“世尊!您的功德真是太稀有了!因为您能够善巧地帮助菩萨们安心,保护大家的正念;并且善巧地把佛法宝藏和利益众生的事业,交付嘱托给诸位菩萨们,代代相传。”

“请问世尊,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已经发起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么,他们的心应该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降伏心中的烦恼呢?”

现在请你仔细聆听,将要为大家解说。告诉已经发了菩提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们,应当让自己的心这样安住,应当这样修行,应当这样降伏心中的烦恼。”

须菩提尊者回应道:“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非常高兴并期待您的说法。”

第三分、大乘佛法的真正宗旨

第四分、无住布施的妙行功德

“还有,须菩提,在修行布施方面,菩萨们对于任何事物,都应当以无所住着的心(所谓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而进行随缘自在地布施。

也就是说,既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形状、颜色和数量等色法而进行布施,也不要执着于事物的声音、香气、味道、触觉或者道理观念等任何一个方面而进行布施。须菩提,菩萨们应当这样布施,不偏重于任何事物现象,也不服务于任何目的.,这叫做不住相布施。”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东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不可以的,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以及上方和下方虚空的大小,是可以想象或者度量的吗?”

“不可以的,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的话,他的福德,也和虚空一样不可思议,无法称量。须菩提,菩萨们应当遵照的教导,而如实安住。”

第五分、离虚妄相见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可以通过身体相貌如何,来观察并见到吗?”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过身体相貌,观察并见到。为什么呢?因为以的观察,所谓的身体相貌,并不是实有的身体相貌。”

第六分、善根众生得正信

须菩提尊者恭敬地向佛陀问道:“世尊,难道真有一些众生,听到您这样的言语开示,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吗?”

佛陀告诉须菩提:“请不要这样说。涅槃以后,甚至到了末法五百年的时候,仍然会有持戒清净,修福修慧的菩萨们,对于这样的言语开示,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把它当作真实的法义。

你要知道,像这样的人,他们在过,绝不仅仅在一尊佛、两尊佛,或者三、四、五尊佛面前种过善根,而是已经在数不清的千万尊佛面前种过善根。”

“如果有人听到这样的言语开示,哪怕只生起了一念间的清净信心。须菩提,心中完全知道,完全明了。这些众生,以一念间的清净信心,得到了无量无边的福德。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在一念清净信心当中,放下了自我形相的执着,放下了他人形相的执着,放下了一切众生形相的执着,也放下了寿命相续形相的执着。他们甚至放下了一切法相的执着,也放下了一切法相虚无的执着。”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的心,如果被形相所牵挂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如果被法相所牵挂的话,那就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

如果被法相虚无所牵挂的话,那仍然说明他们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倘若如此的话,这些众生将无法生起哪怕一念间的清净信心。”

“因此,你们大家不应当执着于法相实有,也不应当执着于法相虚无。因为这个道理,所以经常告诉大家,诸位比丘及众,倘若知道所说法义,就像渡人过河的筏子那样作用的话;他就它们既不是实有的法,也不是虚无的法。道理何在呢?因为一切解脱的贤者和圣人们,只是因为对于无为法证入的深浅不同,而显现出了表象别而已。”明白了,真实的法义(像筏子一样)尚且应当随时放下,更何况那些虚无的法义呢?”

第七分、得无所得,说无所说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真地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吗?真地有法可说吗?”

须菩提尊者回答:“按照我理解佛陀所说的法义,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确定的法义,可以宣说。为什么呢?因为所开示的法义,都不应当执着,也无法准确地描述。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如果有人用堆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金、银、琉璃、水晶、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宝物来进行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福德,并没有什么实质的福德本性,只是一些善因缘而已,因此方便地说福德很多。”

“须菩提,如果另外有一个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信受持诵哪怕其中的一个四句偈语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解。

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佛陀,以及佛陀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这部经出生的。须菩提,你要知道,所谓的佛法,并不是实有的佛法。”

第九分、一切贤圣心相寂灭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初果须陀洹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须陀洹果。他会这样想吗?”

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虽然是初入圣流的意思,而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圣人境界可以进入。相反,正因为他的心已经不会迷入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界,所以叫做初果须陀洹。”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二果斯陀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斯陀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虽然是一往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先一次,再回到人间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而实际上,他的心并没有往来之相,所以叫做二果斯陀含。”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三果阿那含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他会这样想吗?”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四果阿罗汉会生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他会这样想吗?”

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实有的法叫做阿罗汉。世尊,倘若阿罗汉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他就已经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怎么能够称为阿罗汉呢!”

“世尊,您称赞我得到了远离分别的无诤三昧,在所有的人当中是了不起的,是离欲大阿罗汉。

世尊,我却丝毫没有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大阿罗汉。世尊,倘若我会起这样的念头:我已经证得了阿罗汉道果。世尊就不会称赞说:须菩提是了不起的寂静行者。正因为须菩提根本就没有造作的身心行为,所以称赞须菩提,是了不起的寂静行者。”

第十分、无住无得庄严佛土

“没有,世尊。在燃灯佛面前,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法。”

“须菩提,你怎么想呢?难道菩萨真地会去庄严佛土吗?”

“因此,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当这样生起清净心:既不应当住着万物色相而生起自心,也不应当住着声音、气味、口味、触觉和观念想法等而生起自心。应当无所住着地自然显现本心。”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众山的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怎么看呢?他的身体算不算高大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高大,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以的观察,身体并不是实有的,只是方便地称为高大之身罢了。”

第十一分、受持此经胜过布施

“须菩提,如同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总数,有那样多条恒河。你怎么想呢?所有这些恒河中的沙子,到底多不多呢?”

“须菩提,我如今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用堆满了刚才所说的恒河沙总数那样多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你说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

佛陀继续告诉须菩提:“如果另外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能够在这部经当中,哪怕信受持诵任何一个四句偈等内容,随缘为别人讲说。那么,他(她)所获得的福德,将胜过前面的人。”

第十二分、尊重此经即正法

“还有,须菩提,只要有人讲说这部经,哪怕只讲其中的一个四句偈等内容。你要知道,讲经的这个地方,一切世间的天人、人、阿修罗都应当恭敬供养,就像供养佛塔佛寺一样。

更何况有人能够完整地受持读诵这部经呢!须菩提,你要知道,这个人成就了了不起的,稀有的妙法。如果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等于有了佛陀;受持这部经的人,就是令人尊重的佛。”

心经,吉祥经,金刚经都是针对什么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有些人认为,心经260字是般若经典的精华。

这样说,很容易给人误解。甚至有人会以为心经就是简本金刚经,这是不妥当的。

二者有显著的不同。

金刚经讲述的,是般若智慧的实体;心经讲述的,是完全深入地运用般若智慧后的真实感受,是指明运行般若的结果。

般若是手段是方法是因,四大皆空见真心是果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只是这些恒河,就已经多的数不清了,何况其中的沙子呢!”。依据般若波罗密多,能得到体验真空非空的真心觉受,因此经名为心经。

心经讲,依般若波罗密多,则如何如何,可你如果连什么是般若波罗密都不知道,又有什么用呢?金刚经就是讲,什么是般若波罗密,其性如金刚,无坚不摧。

金刚经是度人的船,是斩魔的剑;心经则已经到岸,讲的是岸景。

很显然,对我们这些还未入门的凡夫来说,金刚经,更重要得多的。

有些朋友因为工作忙,或者懒惰,不肯诵金刚经,选简短的心经代替。根据前面所述因果关系,先诵金刚经,后诵心经,相对更容易得益。金刚经的独特作用,是不能被替代的。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否?”“不可,世尊。不可以身相来见。”“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的法身了。”

金刚经部非重要经典直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少善信每都诵读修持由于坊间版本金刚经都文言文再加佛理深奥玄妙般容易理解难明白真义理妙趣所笔者鉴于故揣冒昧自参悟金刚经体浅白文字与读者起享希望读者能够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毁誉听于笔者抱着诤三昧态度rnrn金刚般若波罗蜜经rnrn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指种非坚硬金属比喻坚摧勇猛突破各种关卡顺利修行证道般若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智慧词与智慧词并完全等同波罗密亦梵文音译翻译汉语即达彼岸、比喻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诀窍整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象金刚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家诀窍钻研技艺达炉火纯青境界说技艺已经家意思rnrn 金刚经约东汉期由印度传入由晋朝至唐朝共六译本鸠摩罗译本流行参照鸠译本篇通篇讨论主要关于空智慧由弟解空第须菩提发问问答形式展讨论面笔者解读若谬误处恭请善知识吝批评指:rnrn(转第品)rnrn第品 由rnrn我闻佛舍卫祗树、给孤独园与比丘众千十俱尔世尊食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其城第乞已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坐rnrn第品 由品字近似于汉语章、篇意思字近似于汉语段、节意思第品即第章或者说第篇意思即第段或者说第节意思由意思说说事由起、缘由意思句俗说英雄莫问处落魄莫问由由说落魄要追根问底要管落魄原造意思标题第品 由用现代汉语表达意思:第章起缘由自段rnrn我闻我听说意即我闻倒装我指阿难弟纪弟记忆力特别身边服侍二十佛经全都忆说整理所佛经篇都用我闻表示内容亲耳听说并自说原我佛能够盲佛经排除阿难曲解佛意失我应该抱怀疑态度佛所主张真理怕怀疑怕盲意思、古印度重间观念往往用表示某间舍卫名现印度部祗树、给孤独两名即祗陀太给孤独两原太原富豪园庄园即讲堂、讲经比丘指乞士、尚、修行者众即众俱意俱指彼相处起尔指、饭食讫意思吃饭敷座意思清洁面打坐rnrn段意说:我听说舍卫祗树太给孤独两共同建造讲经堂比丘约千十聚集起已经吃饭候世尊穿着修行衣服拿着饭钵舍卫城行乞城逐户逐户乞完返原吃饭收衣钵洗完脚打坐rnrn看丐帮帮主领着帮乞丐整闲坐清谈帮乞丐其逸恶劳乞丐同两者着本质区别帮乞丐寻找真理、宣讲真理、参悟真理、期度化世治营导致自三餐继要靠行乞腹点看印证愿力非般圣贤所能及rnrn(转第二品)rnrn第二品 善现启请rnrn须菩提众即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合掌恭敬白佛言:希世尊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善发阿耨罗三藐三菩提应云何《金刚经》是佛法著作里的一个的经书。它的全称叫做《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由于篇幅始终得到广泛的传播。住云何降伏其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汝所说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汝说善男、善发阿耨罗三藐三菩提应住降伏其唯世尊愿乐欲闻rnrn第二品 善现启请意第二章请求讲解佛自段、须菩提十弟于解说空义白、向意阿耨罗三藐三菩提意等觉换言即确误与伦比卓越见解降伏意控制、制伏或压伏谛听意聆听、倾听rnrn段意说:须菩提群站起偏袒着右肩右膝着合掌施礼说:世间少世尊您喜护念菩萨喜嘱咐菩萨

金刚经的意思是什么?

“梦”:梦境、做梦。因人颠倒梦想,为梦所著。

金刚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金刚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有不少的善信每天都在诵读修持。但是由于坊间版本的金刚经都是文言文,再加上佛理的深奥玄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难以明白的真正义理妙趣所在。笔者有鉴于此,故而不揣冒昧把自己参悟金刚经的心得体会,以浅白的文字与读者一起分享,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知我罪我,亦唯有毁誉听之于人,笔者将抱着无诤三昧的态度。rnrn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rnrn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是指一种非常坚硬的金属,以它比喻为无坚不摧,勇猛地突破各种关卡,顺利地修行证道。“般若”为梵文音译,意思近似于汉语大智慧一词,但是它与大智慧一词并不完全等同。“波罗密多”亦为梵文音译,翻译为汉语即是到达彼岸、比喻为到了家。“经”通径,原指路径,意为心法、诀窍。整个经题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象金刚一般坚硬冲破阻力使智慧到家的诀窍。一个人钻研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时,人们说他的技艺已经到了家也是这个意思。rnrn 金刚经大约是从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之后,由晋朝至唐朝一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的译本为流行,此就是参照鸠译本。这篇通篇讨论的主要是关于“空”的智慧,是由的“解空”的须菩提发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讨论。下面是笔者对的解读,若有谬误之处恭请善知识们不吝批评指正:rnrn(转品)rnrn品 因由分rnrn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丘众千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rnrn“品 因由分”中的“品”字近似于汉语的章、篇的意思,“分”字近似于汉语的段、节的意思。“品”即是章,或者说是篇的意思。“分”即是段,或者说是节的意思。“因由”意思是说这次说法的事因。“因由”是起因、缘由的意思。有句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落魄莫问因由”中的“因由”,就是说一个人落魄时不要对他追根问底,不要管他落魄是什么原因造成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标题“品 因由分”,用现代的汉语表达意思就是:章,的起因缘由自然段。rnrn“如是我闻”是我听说是这样的之意,即“我闻如是”的倒装。“我”是指阿难,中一个年纪小的,记忆力特别好,在身边服侍过二十多年,佛经全都是他回忆说的话整理而成。所以佛经的开篇都是用“如是我闻”来表示以下的内容是他亲耳听说的话,并不是他自己说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学储就不能够盲从佛经,不排除阿难有曲解佛意的无心之失。我们应该抱怀疑的态度学佛,这也是所主张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人怀疑,怕被人盲从。“一时”意思是有一次、那一次。古印度人不重时间观念,往往用“一时”来表示某个时间。“舍卫国”是国名,在现在印度的中部。“祗树、给孤独”是两个人名,即祗陀太子和给孤独。这两人一个原来是太子,一个原来是富豪。“园”是庄园,即的讲堂、讲经的地方。“丘”指乞士、和尚、修行者。“众”即众多。“俱”意为俱在,指彼此相处在一起。“尔时”指那时、当时。“饭食讫”意思是吃饭之后。“敷座”意思是......

金刚经里的分是什么意思

部分 分类 分段 分集

如:因由分,就是:部分 标题是“因由”

佛经都是从古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排列形式有很多和我们不一样的。

金刚经里面的相,是什么意思

金刚经中说到四相,相这个字,就是现象,文字上是现象,依照人的思想心理来说就是观念。我们人有一种观念,就是有人相,总是有你、我的观念。我相就是我,人相就是众生相,就是现在学术名称所谓人类,在佛学的范围都属于人相,众生相。

金刚经讲的是什么意思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被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本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于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主要是说什么意思?

《金刚经》里面的“一切皆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什么意思?

这要用到唯识宗的“五位百法”,您可以深入研究。

一切有为法

“一切”:就是全部的意思,存在和不存在,意识非意识的总和就是一切。

“有为法”: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与“无为法”相对。

“如”:与····一样,好像·····

“幻”:幻术,虚无。如空中花、水中月,不可得。

“泡”:水泡。波浪起,水泡灭又生。人心浮躁。

“影”:影子。万物因日月之光而有影,若无日月,则无影。

“梦幻泡影”皆是因缘所生,虚无不可得也。

如露亦如电

“露”“电”亦是因缘所生,且不能长久,昙花一现。露水只在晨朝,午后则消。闪电只是一刻,一闪而过。

应作如是观

应该作这样观,怎么观呢?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名,亦是中道义。

金刚经的含义是什么

世间一切法 如魔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的含义

品 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丘众一千十人居住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著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溼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第四品 《金刚经》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

说法者。无法可说。你说到底说了些什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要多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思维其意。终会有觉悟的一天。

-----------------------------------

南无。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什么叫金刚经?

这个说法比较多,几乎所有汉传的都对金刚经感兴趣,外道也对的金刚经做研究。所以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层面也不同,但是金刚经大致的主旋律是破我执破法执。因为金刚为坚固可破世间一切,用金刚来比喻破我法二执。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早的译者是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金刚经》有几个版本,但以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金刚经》后由禅宗所倡导,是禅宗的经典。后来,由于该经长短适宜,5000多字的易于持诵,更重要的是持诵该经功德显著,唐以后诸朝代都有名僧大德推崇此经。

只有这样持诵《金刚经》,才有可能证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持诵《金刚经》的境界)的感受,证得这种境界(感受)后,才不会须菩提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虽然是不来的意思,也就是命终升到天上,于天界证得阿罗汉果,不再回到人间。而实际上,他的心犹如虚空,根本就没有不来之相,所以叫做三果阿那含。”把虚幻的大千世界认作是真实的。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都是不实的;同时,境又决定了心,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是的真理。大家是否回忆看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都是现在或去过所看到、所听到或所触及到的外在而留下来的记忆?

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我们会有这些记忆、思想、或念头吗?肯定没有。但我们一般人通常做不到这一点,包括一些修行人,因为心里虽然知道外在的不实,但还会把幻当作真。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的吧,是肯定的。

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的,那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果都是虚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

因为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幸福、快乐的事吗? 比如你今天出门跌了一跤,把脚跌破了,很痛啊!你说这是的吗?今天你做生意亏了本,破了财,你说这是的吗?你不可能把这些经历看成的吧,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或你过去的思想行为都看成是虚的,那还怎么会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如果都是虚的,那还要什么善恶呢?必竟你所作的善恶之业还在,你所作的善恶业是要结果的。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肯定会说:前头你说是的,后头你又说是真的,不是矛盾吗?非也。

因为所说的“世界如幻”是指:不要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过去了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要你把它放下;不要再执着(常想着)它,这才是对世界真实的看法,也是《金刚经》四句偈真正的含义。但是,你说我知道了,可还是做不到、放不下呀。

如果白天扣了我奖金,晚上回到家里,我在心中还是会愤愤不平的……所以说,历代有许多高僧大德都劝人持诵《金刚经》(或精修禅定),持诵《金刚经》到了境界就是“正受”,有了正受,你才能“达世如幻”,你才能放下啊!

从今以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过去的恩恩怨怨,也不会耽心未来会怎么样?因为你只活在当下,把一切都放下了,你想:这岂不是人生幸福、快乐的事吗?

金刚经讲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于是,佛陀这样告诉须菩提尊者:“诸位大菩萨们,应当这样观想并化解心中的烦恼:所有一切种类的众生,不论是卵生、胎生,还是湿生、化生;不论是有身体形相,还是没有身体形相;不论是有思维活动,还是没有思维活动,或者既不是有思维、也不是无思维(非想非非想)的众生;我都应当度化它们,到达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

佛陀问须菩提尊者:“你怎么想呢?过在然灯佛面前,确实因为某种法而得到了授记吗?”

老法师---这个地方说,“首宜将此经”,此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江味农居士这个意思,为什么叫我们首先要在这个经上奠定根基?这个经里面讲的是原理、原则,这个经上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真的,“看破、放下”之后,那一句佛号就得力;“看破、放下”之后,你要学《弥陀经》一定就学好了,很快就会学好,学什么都快速。

老法师---《金刚经》,大家都喜欢念它,它是般若,是智慧,真实智慧,无论你学哪个法门,你学哪个宗派,它都能帮你忙。它帮你什么?帮你破执着。你看,上半部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帮助我们往生。破四相就是把这四样放下,为什么?的不是真的。你执着这个是错误,心里头有这四样东西,叫轮回业,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就是它制造的。所以《金刚经》的后半部是大乘佛法,不是讲四相,是讲四见。相,偏重在物质现象;见,完全是念头,我们讲心理。相是物理,见是心理,心里怎么样?痕迹都没有了。要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大乘菩萨。前面是小乘罗汉,后面是大乘菩萨,你才能够菩提。四见破了,生实报庄严土,破四见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他到哪去?到佛的实报庄严土,华藏世界,《华严经》上所说的,华藏世界是佛的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