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为什么有80多个门?里面都有什么黑科技?

我自己开了3年的唐DM,还开了1年的特斯拉,前一段时间试驾了小鹏P7和蔚来ES8,对新能源车有较深的感受,接下来将具体介绍我在使用新能源车过程中发现的缺点和实际的用车感受,以及买新能源车是否要注重品牌?

有着现代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其“马斯克工业”好像就是黑 科技 的代名词。从SpaceX火箭、载人龙飞船、火星登陆的星箭、人脑与机器接口,到太阳能发电储能,再到我们熟悉并经常登上微博热搜的特斯拉,马斯克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电,用上清洁能源,并最终实现地球的碳中和,乃至将人类至太阳系。说了这么多,那么特斯拉的工厂到底有什么特立独行的 科技 呢?(由于不让拍照,皆来自于和视频截图)

碳中和ppt 碳中和ppt免费版碳中和ppt 碳中和ppt免费版


碳中和ppt 碳中和ppt免费版


其实,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的生产方式与其他车企并无明显区别,依旧是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测试工艺流程。但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和节省仓储成本,特斯拉超级工厂里面并没有运送零件的AGV自动运输小车,而是给工厂开了80多个门,货车直接在对应的门卸货,由叉车将零件直接送到旁边的生产线,从进货到上线只有10米的距离,大大提升了效率。但前提是,每个货车运送的零件用途以及终点在哪个门卸货,都需要提前安排的明明白白。

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独体厂房

另外一点,与其他车企工厂不同的是,特斯拉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检测现都集中在一个大厂房内,而工厂需要做的就是“拼积木”,这可能也就是称为“超级工厂”的由来吧。

冲压机

冲压成型的前舱盖

我们先来说说Model 3的生产方式,首先就是将供应商提供的钢材冲压成车身的各个部件。值得一提的是,Model 3在电池包下底板、A柱、C柱、D柱都用到了超纲强度钢,在车身刚扭转力以及碰撞安全性上,都有能发挥表现。

焊装车间

焊装车间

焊装车间,将各个车身部件先涂胶再焊接在一起。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采用的都是德国KUKA机器人(美的控股)。Model 3 的焊装工艺与流程,与其他车企并无区别。

涂装车间

电池包与电机总装

Model 3 总装车间

特斯拉Model 3的总装车间并无太多黑 科技 ,节拍为每小时30台左右,周产5000台。在这里不仅仅生产市场的Model 3 车型,同时还生产出口日本和英国的右舵车型。有个小细节有必要说一下,在自动化率更高的生产线上, 汽车 前后挡风玻璃都是机器人涂胶,然后直接安装在车身上,但是Model 3的是机器人自动涂胶后,由人工装到车身上,在现场就发现有辆车的后挡风玻璃两侧的导流雨水的胶条,有一侧被玻璃压住了多半边,而另一侧是正常的。

AP摄像头校准

每辆车都要做喷淋检测

每辆车都要做不同品牌充电插头插入检测

就是质检环节,每辆Model 3都要经过AP摄像头校准、喷淋、充电插头、外观检测,之后便可以开到停车场了。从整个参观环节来看,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除了有80多个门以外,至少Model 3 的生产线没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与其他主流车企的工艺和流程基本一致。相比国内很多新势力造车能做到“黑灯工厂”,Model 3 的生产线目前看是做不到的。所以,效率怎么提升,产量怎么提升,确实是马斯克应该好好考虑的。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黑 科技 。

Model Y 压铸后车身为什么我建议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

Model Y 压铸后车身细节

Model Y 压铸后车身 C柱细节

特斯拉Model Y 后车身采用6000吨压铸机,将高温液态铝合金直接加压铸造出来。加压,为了让铝合金内部的气泡挤出,并增加金属铸件强度;铸造,一体成型,省去了70多个零件以及更多的焊装流程与焊装机器人。大体积的铸造车身目前只有特斯拉Model Y采用,能大大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让车身强度更高更轻,这也是Model Y上最值得炫耀的黑 科技 。

从压铸机中出来就已成型

铸造件边角料自动去除

等待上车的铸造后车身

减少70个零件

铸造车身将造车成本降低40%,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Model Y会降价的原因之一。虽然特斯拉总是在风口浪尖上,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有着电子产品属性的电,迭代速度不仅快,而且新产品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同时性能越来越强,与手机、电脑、相机等等数码产品相似。

扩展阅读:

你得承认特斯拉其实是电子产品

敢于特立独行 特斯拉必将越来越便宜 车反而更好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特斯拉固然有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关层面上,面对消费者时经常推诿,同时对媒体也不够透明。但是不得不承认,特斯拉的出现确实改变了电行业,用的技术打造更便宜的电,这才是认真做事的企业。相比那些PPT造车、玩概念造车、石墨烯电池之类的车企,特斯拉还是非常务实的,而且新技术的量产速度惊人的快。

203/停车的时候可以吹空调而发动机不转。20年9月22日 马斯克宣布2.5万美元新车

铸造车身在去年9月22日特斯拉电池日上才正式宣布,今年年中就已量产,下一个黑 科技 应该就是无极耳的4680电池,以及更便宜的2.5万美元新车,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开了3年以上新能源车的人,能说一下新能源车的缺点和真实用车感受吗?

我担心的第二个问题,充电时发生自燃,危及其它车辆或造成不可承受的财产损失。

我开了3年,又开了1年特斯拉,新能源车有3大缺点,奉劝想买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车子烧毁我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在交通中车辆出现变形,人一旦被困车中,这时要是出现电池自燃问题,这样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其中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和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最重要的一步。

新能源车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孕育而生,造车新势力出现在了大众视野,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从PPT造成到实际交付的元年。

如今3年过年了,你们还能记住多少造车新势力的车标,其中又有几家新能源车活了下来?

我们现在能在路上看见的造车新势力车,可能只有小鹏、蔚来、理想ONE、威马,这些新能源车活了下来,一方面是它们的车型足够,另一方面它们本质上还是资本的产物。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新能源车虽然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它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有自身的不可避免的缺点,还没有完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仅靠卖车还养不活自己。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除了关注新能源在实际使用中的缺点,还要明白买新能源车到底是买造成新势力的车,还是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

缺点一,担心电池安全

刚买新能源车时,我最担心的是电池衰减和更换电池昂贵,后来开习惯以后,这类问题慢慢就淡忘了,后来随着大家对新能源车电池自燃问题的关注,我自己也开始担心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一度都有些魔怔了。

我担心的个安全问题,发生交通时,电池可能遭受挤压变形发生短路自燃。

我们以新能源车使用最多的三元锂电池为例,这种电池能量密度非常大,一旦在交通中遭受外力挤压破坏,就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剧烈燃烧,一旦电池出现短路燃烧,基本上几分钟就可能烧毁一辆车,几乎没有救下来的可能性。

新能源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的可能性是有的,所以就非常担心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如果仅是自己的车烧了最多自认倒霉,但要是危及周围车辆,那么事情就大了。

其中最让我担心的还是在地下停车场充电,如果在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出现自燃,那么危及的车辆将更多,造成的财产损失将更大,甚至会危及人生安全。

这两个关于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也许是我太过于杞人忧天了,很多人可能会说燃油车也会同样的问题,是的,没错!但是燃油车出现自燃,只要发现及时,是可以被扑灭的,而新能源车发生自燃很难扑灭!

好在我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发生,而且现在的车企也非常注重电池安全,推出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广汽埃安推出了三元锂“弹夹电池”。

虽然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并不是动力电池的一次发明创造,但是这两种新的电池安全解决方案,成功的降低了电池在发生挤压受损短路出现自燃的概率。

对于还没有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我认为在购买新能源车时,最应该关注的是安全问题,所以搭载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的新能源车更值得考虑。

缺点二,充电难,耗时耗力

关于充电难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前几批新能源车主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在随着充电桩的普及,想要充电已经没有那么困难了,但是这个还要看具体城市。

深圳和太原的充电桩就非常普及,我所在的芜湖市充电桩普及率就稍微点,我一开始就经常出现满城找充电桩的情况,好在芜湖市不大,对我造成的影响有限,但是也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可以查看小区和公司3公里范围内的充电桩数量,至少能够保证在每个时间段都能够随到随充,如果无法做到这样,那么就证明充电桩数量是不够的,对你之后用车会造成影响。

其次是自己所在小区是否能够安装充电桩

我之前住在老小区,连个固定车位都没有,所以更不可能安装私人充电桩,而且当时我开的还是二代唐DM,充满电要6个小时,这就更加造成了我充电不方便。

缺点三,无法避免的里程焦虑

很多人说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650公里,甚至有的车宣布续航1000公里,我们不应该再把里程焦虑作为新能源车的缺点来说了。

其实这句话很好反驳,我们看看这些长续航新能源车的售价就知道了,最少23万以上,有的还在35万左右,这些车根本就不在大众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内,大多数人购买的还是在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的续航里程普遍在300公里左右。

300公里的巡航能够干什么?跨市还可以,跨省就难了点,所以正在担心续航里程的还是这些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稍微出趟远门,首先查询的就是沿路的充电桩位置,其次祈祷自己不要排队,只有成功到达目的地才能长舒一口气。

想要购新能源车的朋友注意了,如果你预算有限,无法购买长续航的纯电车,那么奉劝你三思,即使你一年也不出一趟远门,但是长续航能力不能没有!

如果你还是想买新能源车,我建议你考虑一下秦PLUS DM-i,这款车13万左右,满电满油续航800公里以上,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我对造车新势力的车是非常欣赏的,它们的造型设计、内饰做工、智能配置都是水平,可以说新能源车在国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小米、创维、360等 汽车 都宣布跨界造车。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随着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能够留下来的车企目前未知,但是可以确定造车新势力的未来生存压力很大。

我们不知道哪些造车新势力可以一直生存下去,所以购买它们的车就有了一定的隐患,其中的影响是更换电池!

电池是昂贵的,一款50kwh的动力电池,市场价在6万左右,如果车主自行更换,那么将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好在一些车企承诺电池终身质保,还有一些车企承诺对三电系统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我们先不讨论电池质保需要什么条件,就讨论一条,我们的新能源车可以开8年,那你的车企可以运营8年吗?

这就是我建议大家购买传统车企新能源车的最主要原因,这些传统车企有燃油车作为销量保障,还有实体厂房、有技术积累、有财力支撑, 它们的生存能力是优于造车新势力的,我们买它们的车,至少能够程度避免车还在,车企没了。

新能源车的用车感受

燃油车有好的体验也有不好的体验,动力强,油耗就高,动力弱,起步就顿挫,新能源车肯定也有好的体验和不好的体验。

好的体验有:起步快,动力足,超车行云流水,有不错的控感,并且用车成本低,保养便宜,有着好看的造型和不错的回头率。

不好的体验:首先总是在充电的路上和考虑是不是要充电了,其次是乘客的乘坐体验不好,容易出现晕车现象,是保值率低,二手车难卖。

对于这些不好的体验,我还是能在接受的范围内,买来新车又不是当二手车卖的;平时不出远门,所以里程焦虑慢慢减轻了;只是乘客容易晕车的现象,目前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式。

写在

虽然新能源车是未来的趋势,但还是有一些缺点存在着,对于想买新能源车的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做决定,如果盲目追赶潮流,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那么就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感到后悔和自责。

我很喜欢新能源车,但是还是想要奉劝一下人在购买之前要三思,毕竟车是品,更是消费品,只有自身真的需要,才是最适合购买的。

电车确实像数码产品一样,一年甚至半年就会有明显的更新换代,所以永远是买新不买旧。个人认为电车真正的"优势"是与政策限制密不可分的,比如这样严格摇号、限行的地方,电车指标意味着你能尽快拥有车辆,获得一定的补贴并且节省购置税。

现在10-20万的电车普遍是500+的续航里程,北方冬季大概350-400,日常使用甚至非高峰期出行没什么问题。今年新出的电车20-40万价位里程普遍1000+,出行压力更小。

但是既然你问缺点,说明还没做好准备接受电车,或者说没有迫切性——那么如果可以选油车,不妨想买了用着,传统的意味着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通用性,就像上面说的,主流的经济型新能源车也要10-20价位,主流的燃油车一般在10万以下就有很多选择,10-20可以选中档以上的了。而且电车虽然故障率低,但是配件维保通用性不高,基本上正经的毛病都得厂家4S店修理。

总之,结合政策和全球趋势,电车代表未来,如果3年以后买车,不多直接电车或者其他动力类型的新能源车吧。如果现在买,不妨买个性价比高的油车,开个3-5年

可以随心所欲的开,又不能随心所欲的开!

车马上就三年了说下感受。

如果想要购买新能源车,首先就一定要对自己所在城市的充电桩做一个简单的调查。350的续航,冬天200出头,其他300+,家里有桩。

用车,确实很省钱,无论是电费还是保养。而且车也好开,不限行,不用费脑子记尾号轮换。

600+长途开过两次,300+长途开过四五次,长途用时要比油车费时。

但是这是三年前的车,现在再买续航应该普遍500+了。500的续航,高速冬天怎么也能开到300+,这样无论是长短途,都没问题。即使一辆车也可以满足多用途用车。

建议买续航600+以上的车,按电量买,80度以上的。用起来!

荣威,3年,跑了1万多,续航由420变成402啦,车也有点儿松的感觉,其他都好。都是自己家里充电,没用过快充。的冬天,续航到过380。

混动没开过,不评论。纯电不是限购城市,不是有钱买着玩别买。起速是快,可是需要地板电起速?绝大部分时间和汽油车没啥区别,是安静一些,又不睡觉,有点噪音有啥?好处就是使用成本低不限行,但是车价高啊,日常用是真的焦虑。

如果常出远门建议插混,如果生活圈不出省,纯电足以了。有充电桩和没充电桩是一天一地两种体验。另说开过电车是不会换回纯油车了。

家里只有一辆车的话,建议插混。

1/电车的加速能力。

最近恒大许老板撒钱,我车充满电只需要15块钱,相当于上下班40公里只需要

一块不到,就问你香不香[捂脸]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为什么有80多个门?里面都有什么黑科技?

涂装车间,静电吸附,高压高转速喷头,也与其他车企无区别。最早一批国产Model 3 车身油漆出现流挂质量问题,与涂装工艺有很大关系,目前都已解决。

有着现代钢铁侠之称的马斯克,其“马斯克工业”好像就是黑 科技 的代名词。从SpaceX火箭、载人龙飞船、火星登陆的星箭、人脑与机器接口,到太阳能发电储能,再到我们熟悉并经常登上微博热搜的特斯拉,马斯克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让更多的人买得起电,用上清洁能源,并最终实现地球的碳中和,乃至将人类至太阳系。说了这么多,那么特斯拉的工厂到底有什么特立独行的 科技 呢?(由于不让拍照,皆来自于和视频截图)

其实,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的生产方式与其他车企并无明显区别,依旧是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测试工艺流程。但是,为了提升生产效率和节省仓储成本,特斯拉超级工厂里面并没有运送零件的AGV自动运输小车,而是给工厂开了80多个门,货车直接在对应的门卸货,由叉车将零件直接送到旁边的生产线,从进货到上线只有10米的距离,大大提升了效率。但前提是,每个货车运送的零件用途以及终点在哪个门卸货,都需要提前安排的明明白白。

上海特斯拉超2/堵车时的发动机不转零油耗。级工厂独体厂房

另外一点,与其他车企工厂不同的是,特斯拉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检测现都集中在一个大厂房内,而工厂需要做的就是“拼积木”,这可能也就是称为“超级工厂”的由来吧。

冲压机

冲压成型的前舱盖

我们先来说说Model 3的生产方式,首先就是将供应商提供的钢材冲压成车身的各个部件。值得一提的是,Model 3在电池包下底板、A柱、C柱、D柱都用到了超纲强度钢,在车身刚扭转力以及碰撞安全性上,都有能发挥表现。

焊装车间

焊装车间

焊装车间,将各个车身部件先涂胶再焊接在一起。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采用的都是德国KUKA机器人(美的控股)。Model 3 的焊装工艺与流程,与其他车企并无区别。

涂装车间

电池包与电机总装

Model 3 总装车间

特斯拉Model 3的总装车间并无太多黑 科技 ,节拍为每小时30台左右,周产5000台。在这里不仅仅生产市场的Model 3 车型,同时还生产出口日本和英国的右舵车型。有个小细节有必要说一下,在自动化率更高的生产线上, 汽车 前后挡风玻璃都是机器人涂胶,然后直接安装在车身上,但是Model 3的是机器人自动涂胶后,由人工装到车身上,在现场就发现有辆车的后挡风玻璃两侧的导流雨水的胶条,有一侧被玻璃压住了多半边,而另一侧是正常的。

AP摄像头校准

每辆车都要做喷淋检测

每辆车都要做不同品牌充电插头插入检测

就是质检环节,每辆Model 3都要经过AP摄像头校准、喷淋、充电插头、外观检测,之后便可以开到停车场了。从整个参观环节来看,上海特斯拉超级工厂除了有80多个门以外,至少Model 3 的生产线没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与其他主流车企的工艺和流程基本一致。相比国内很多新势力造车能做到“黑灯工厂”,Model 3 的生产线目前看是做不到的。所以,效率怎么提升,产量怎么提升,确实是马斯克应该好好考虑的。于是就有了下面的黑 科技 。

Model Y 压铸后车身

Model Y 压铸后车身细节

Model Y 压铸后车身 C柱细节

特斯拉Model Y 后车身采用6000吨压铸机,将高温液态铝合金直接加压铸造出来。加压,为了让铝合金内部的气泡挤出,并增加金属铸件强度;铸造,一体成型,省去了70多个零件以及更多的焊装流程与焊装机器人。大体积的铸造车身目前只有特斯拉Model Y采用,能大大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同时让车身强度更高更轻,这也是Model Y上最值得炫耀的黑 科技 。

从压铸机中出来就已成型

铸造件边角料自动去除

等待上车的铸造后车身

减少70个零件

铸造车身将造车成本降低40%,这也是为什么特斯拉Model Y会降价的原因之一。虽然特斯拉总是在风口浪尖上,但是随着技术的革新,有着电子产品属性的电,迭代速度不仅快,而且新产品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同时性能越来越强,与手机、电脑、相机等等数码产品相似。

扩展阅读:

你得承认特斯拉其实是电子产品

敢于特立独行 特斯拉必将越来越便宜 车反而更好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特斯拉固然有自己的问题,尤其是在公关层面上,面对消费者时经常推诿,同时对媒体也不够透明。但是不得不承认,特斯拉的出现确实改变了电行业,用的技术打造更便宜的电,这才是认真做事的企业。相比那些PPT造车、玩概念造车、石墨烯电池之类的车企,特斯拉还是非常务实的,而且新技术的量产速度惊人的快。

2020年9月22日 马斯克宣布2.5万美元新车

铸造车身在去年9月22日特斯拉电池日上才正式宣布,今年年中就已量产,下一个黑 科技 应该就是无外观检测极耳的4680电池,以及更便宜的2.5万美元新车,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开了3年以上新能源车的人,能说一下新能源车的缺点和真实用车感受吗?

上海特斯工厂拥有80多个物流门

我开了3年,又开了1年特斯拉,新能源车有3大缺点,奉劝想买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其中减少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使用和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最重要的一步。

新能源车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孕育而生,造车新势力出现在了大众视野,2018年是造车新势力从PPT造成到实际交付的元年。

如今3年过年了,你们还能记住多少造车新势力如果自己所在小区无法安装充电桩,自己所在的城市充电桩又不是很普及,那么我建议你暂时别买纯电车,可以考虑混型,比如DM-i超级混动,对充电桩的依赖就没有那么大。的车标,其中又有几家新能源车活了下来?

我们现在能在路上看见的造车新势力车,可能只有小鹏、蔚来、理想ONE、威马,这些新能源车活了下来,一方面是它们的车型足够,另一方面它们本质上还是资本的产物。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新能源车虽然是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它在目前这个阶段,还是有自身的不可避免的缺点,还没有完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仅靠卖车还养不活自己。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很关键的问题,我们除了关注新能源在实际使用中的缺点,还要明白买新能源车到底是买造成新势力的车,还是买传统车企的新能源车型。

缺点一,担心电池安全

刚买新能源车时,我最担心的是电池衰减和更换电池昂贵,后来开习惯以后,这类问题慢慢就淡忘了,后来随着大家对新能源车电池自燃问题的关注,我自己也开始担心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一度都有些魔怔了。

我担心的个安全问题,发生交通时,电池可能遭受挤压变形发生短路自燃。

我们以新能源车使用最多的三元锂电池为例,这种电池能量密度非常大,一旦在交通中遭受外力挤压破坏,就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剧烈燃烧,一旦电池出现短路燃烧,基本上几分钟就可能烧毁一辆车,几乎没有救下来的可能性。

新能源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的可能性是有的,所以就非常担心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如果仅是自己的车烧了最多自认倒霉,但要是危及周围车辆,那么事情就大了。

其中最让我担心的还是在地下停车场充电,如果在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出现自燃,那么危及的车辆将更多,造成的财产损失将更大,甚至会危及人生安全。

这两个关于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也许是我太过于杞人忧天了,很多人可能会说燃油车也会同样的问题,是的,没错!但是燃油车出现自燃,只要发现及时,是可以被扑灭的,而新能源车发生自燃很难扑灭!

好在我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发生,而且现在的车企也非常注重电池安全,推出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广汽埃安推出了三元锂“弹夹电池”。

虽然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并不是动力电池的一次发明创造,但是这两种新的电池安全解决方案,成功的降低了电池在发生挤压受损短路出现自燃的概率。

对于还没有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我认为在购买新能源车时,最应该关注的是安全问题,所以搭载刀片电池和弹夹电池的新能源车更值得考虑。

缺点二,充电难,耗时耗力

关于充电难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前几批新能源车主经常遇到的问题,现在随着充电桩的普及,想要充电已经没有那么困难了,但是这个还要看具体城市。

深圳和太原的充电桩就非常普及,我所在的芜湖市充电桩普及率就稍微点,我一开始就经常出现满城找充电桩的情况,好在芜湖市不大,对我造成的影响有限,但是也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可以查看小区和公司3公里范围内的充电桩数量,至少能够保证在每个时间段都能够随到随充,如果无法做到这样,那么就证明充电桩数量是不够的,对你之后用车会造成影响。

其次是自己所在小区是否能够安装充电桩

我之前住在老小区,连个固定车位都没有,所以更不可能安装私人充电桩,而且当时我开的还是二代唐DM,充满电要6个小时,这就更加造成了我充电不方便。

缺点三,无法避免的里程焦虑

很多人说新能源车续航里程已经达到了650公里,甚至有的车宣布续航1000公里,我们不应该再把里程焦虑作为新能源车的缺点来说了。

其实这句话很好反驳,我们看看这些长续航新能源车的售价就知道了,最少23万以上,有的还在35万左右,这些车根本就不在大众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内,大多数人购买的还是在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的续航里程普遍在300公里左右。

300公里的巡航能够干什么?跨市还可以,跨省就难了点,所以正在担心续航里程的还是这些10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这些车稍微出趟远门,首先查询的就是沿路的充电桩位置,其次祈祷自己不要排队,只有成功到达目的地才能长舒一口气。

想要购新能源车的朋友注意了,如果你预算有限,无法购买长续航的纯电车,那么奉劝你三思,即使你一年也不出一趟远门,但是长续航能力不能没有!

如果你还是想买新能源车,我建议你考虑一下秦PLUS DM-i,这款车13万左右,满电满油续航800公里以上,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我对造车新势力的车是非常欣赏的,它们的造型设计、内饰做工、智能配置都是水平,可以说新能源车在国内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在小米、创维、360等 汽车 都宣布跨界造车。

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随着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车转型,未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能够留下来的车企目前未知,但是可以确定造车新势力的未来生存压力很大。

我们不知道哪些造车新势力可以一直生存下去,所以购买它们的车就有了一定的隐患,其中的影响是更换电池!

电池是昂贵的,一款50kwh的动力电池,市场价在6万左右,如果车主自行更换,那么将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好在一些车企承诺电池终身质保,还有一些车企承诺对三电系统8年或12万公里质保。

我们先不讨论电池质保需要什么条件,就讨论一条,我们的新能源车可以开8年,那你的车企可以运营8年吗?

这就是我建议大家购买传统车企新能源车的最主要原因,这些传统车企有燃油车作为销量保障,还有实体厂房、有技术积累、有财力支撑, 它们的生存能力是优于造车新势力的,我们买它们的车,至少能够程度避免车还在,车企没了。

新能源车的用车感受

燃油车有好的体验也有不好的体验,动力强,油耗就高,动力弱,起步就顿挫,新能源车肯定也有好的体验和不好的体验。

好的体验有:起步快,动力足,超车行云流水,有不错的控感,并且用车成本低,保养便宜,有着好看的造型和不错的回头率。

不好的体验:首先总是在充电的路上和考虑是不是要充电了,其次是乘客的乘坐体验不好,容易出现晕车现象,是保值率低,二手车难卖。

对于这些不好的体验,我还是能在接受的范围内,买来新车又不是当二手车卖的;平时不出远门,所以里程焦虑慢慢减轻了;只是乘客容易晕车的现象,目前一直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式。

写在

虽然新能源车是未来的趋势,但还是有一些缺点存在着,对于想买新能源车的人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做决定,如果盲目追赶潮流,没有考虑实际情况,那么就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感到后悔和自责。

我很喜欢新能源车,但是还是想要奉劝一下人在购买之前要三思,毕竟车是品,更是消费品,只有自身真的需要,才是最适合购买的。

电车确实像数码产品一样,一年甚至半年就会有明显的更新换代,所以永远是买新不买旧。个人认为电车真正的"优势"是与政策限制密不可分的,比如这样严格摇号、限行的地方,电车指标意味着你能尽快拥有车辆,获得一定的补贴并且节省购置税。

现在10-20万的电车普遍是500+的续航里程,北方冬季大概350-400,日常使用甚至非高峰期出行没什么问题。今年新出的电车20-40万价位里程普遍1000+,出行压力更小。

但是既然你问缺点,说明还没做好准备接受电车,或者说没有迫切性——那么如果可以选油车,不妨想买了用着,传统的意味着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通用性,就像上面说的,主流的经济型新能源车也要10-20价位,主流的燃油车一般在10万以下就有很多选择,10-20可以选中档以上的了。而且电车虽然故障率低,但是配件维保通用性不高,基本上正经的毛病都得厂家4S店修理。

总之,结合政策和全球趋势,电车代表未来,如果3年以后这两种电池安全解决方案都成功的完成了电池穿刺实验,在这种极端的测试中,两款电池虽然都出现了短路冒烟现象,但是都没有出现明火,这就大大的增加新能源车的安全性,让准备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更加的放心。买车,不多直接电车或者其他动力类型的新能源车吧。如果现在买,不妨买个性价比高的油车,开个3-5年

可以随心所欲的开,又不能随心所欲的开!

车马上就三年了说下感受。

350的续航,冬天200出头,其他300+,家里有桩。

用车,确实很省钱,无论是电费还是保养。而且车也好开,不限行,不用费脑子记尾号轮换。

600+长途开过两次,300+长途开过四五次,长途用时要比油车费时。

但是这是三年前的车,现在再买续航应该普遍500+了。500的续航,高速冬天怎么也能开到300+,这样无论是长短途,都没问题。即使一辆车也可以满足多用途用车。

建议买续航600+以上的车,按电量买,80度以上的。用起来!

荣威,3年,跑了1万多,续航由420变成402啦,车也有点儿松的感觉,其他都好。都是自己家里充电,没用过快充。的冬天,续航到过380。

混动没开过,不评论。纯电不是限购城市,不是有钱买着玩别买。起速是快,可是需要地板电起速?绝大部分时间和汽油车没啥区别,是安静一些,又不睡觉,有点噪音有啥?好处就是使用成本低不限行,但是车价高啊,日常用是真的焦虑。

如果常出远门建议插混,如果生活圈不出省,纯电足以了。有充电桩和没充电桩是一天一地两种体验。另说开过电车是不会换回纯油车了。

家里只有一辆车的话,建议插混。

1/电车的加速能力。

最近恒大许老板撒钱,我车充满电只需要15块钱,相当于上下班40公里只需要

一块不到,就问你香不香[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