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有那些形式?

导入语有八种形式。

小学数学五年级位置的导入 小学数学五年级导入设计小学数学五年级位置的导入 小学数学五年级导入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位置的导入 小学数学五年级导入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位置的导入 小学数学五年级导入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位置的导入 小学数学五年级导入设计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

2、经验导入

所谓的经验导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己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

3、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4、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发现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

5、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的导入方法。

6、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境的导入方法。

7、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8、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这样一种导入。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知识点及练习题

【 #五年级# 导语】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下面是 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篇一】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知识点

【知识点概念】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置的数对,它们的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

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切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篇二】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练习题

一.填空。

1.竖排叫做(),横排叫做()。列数()数,行数()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应先写()数,再写()数。

3.亮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为()。

4.点A(3,6)向右平移3格用数对表示是(),向左平移2格用数对表示是()。

5.点B(3,4)向上平移2格后用数对表示是(),向下平移2格后用数对表示是()。

二.选一选。

1.如图,表示点M的位置的数对是()。

A.(3,2)B.(2,3)C.(3,3)D.(2,2)

2.乐乐坐在教室的第5列第3行,用数对(5,3)表示。丽丽坐在乐乐正前方个位置上,丽丽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A.(6,3)B.(5,2)C.(5,4)D.(4,3)

3.在一幅图上,点A(1,1),B(3,2),C(5,2)组成的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A.锐角B.直角C.钝角D.等腰

4.数对(3,4)向右平移3格后用数对表示是()。

A.(3,7)B.(3,6)C.(3,1)D.(6,4)

一.

1.列行从左往右从下往上

2.列行

3.(2,3)

4.(6,6)(1,6)

5.(3,6)(3,2)

二.1.B2.B3.C4.D

【篇三】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练习题

一、想一想,填一填。

1、甲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3行,用(,)表示,乙坐在第2列第6行,用(,)来表示,丙同学用(7,4)表示自己坐在第()列第()行。

2、王丽和王强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5,1)和点(2,6)表示,(5,1)中的5表示第()列,则1表示,(2,6)表明王强坐在第列第行。

3、如下图梨的位置为(4,4),则苹果的位置可以表示为(,),西瓜的位置记为(,)。

4、如下图:C点用数对表示为(3,3),B点用数对表示为(,),A点用数对表示为(,),三角形ABC是()三角形。

二、将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如下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B、(4,5)

C、(5,4)D、(3,3)

2、如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B、(1,1)

C、(7,1)D、(3,3)

3、明明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芳芳坐在明明正后方的个位置上是,芳芳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A、(5,2)B、(4,3)

C、(3,2)D、(4,1)

4、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数(1,1),C点用数对表示为(3,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锐角B、钝角C、直角D、等腰

三、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在右面的方格图里描出下列各点,并把这几个点顺次连接成一个封闭图形,你能发现什么?

A(2,1)B(7,1)C(4,4)D(9,4)

2、如图是游乐园的一角。

(1)如果用(2,4)表示跳跳板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游乐设施的位置吗?请你写出来。

(2)请你在图中标出秋千的位置,秋千在大门以东400m,再往北300m处。

位置的思维导图怎么画 五年级

位置的思维导图画法如下:

1、在迅捷画图中新建空白思维导图(默认有一个中心主题和三个分支主题)。

2、将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位置填充至思维导图,并通过添加、移动、删除体现知识点的所属关系。

3、利用样式、主题、图标、插入备注、插入链接等编辑功能进一步完善内容,或突出知识点的异(难易、学习进度等)。

4、知识点总结完毕后,可以保存至云文件夹或生成PNF、PNG、JSON等或文档格式。

如果没有思路时可以在模板库中选择并套用合适的模板,在原有基础上二次编辑并完善内容;或通过协作功能邀请他人与自己共同编辑思维导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本有八个章节,围绕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等知识进行授课。所包含的知识点繁多,例如在小数乘法这一章节,就需要学习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积的近似值等知识内容。

思维导图对学生学习或老师授课备课都有帮助,例如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工具将知识点汇总到一起,以便学习或后续复习使用;老师在备课时系统地归纳知识点,用来检查是否存在遗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篇

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化。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首先让学生回顾有理数,同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举手回答,使学生思维活跃迅速进入上课状态。

在进入新课时,又借助实物让学生对数轴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回答在实际生活中类似于温度计的例子,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教师对教材中的例1进行灵活性的解释,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模型归纳他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从而得出数轴的定义,教学中应在学生的归纳处突出数轴的三要素,学生踊跃发言,共同不漏,兴趣提升,课堂气氛活跃。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高度的活跃的性,出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在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的精神,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很意识的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分抽象和形成化,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理解和把握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现数学学习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思维的意义,让学生在中学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本节课中,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学活动的设计力求使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创设实际情景,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学习。

本节课注意改进的方面是课堂后的小结中,教师提出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将学生的思想引入更深一层做的不好,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与其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时效性。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2

一、在问题的引入上

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 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 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利用温度计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问题的探索上

我采用了师生互动,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 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 生出现的问题我给做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

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 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和单位长度可以实际情况来确定,但由于受课本练习册数轴图形的影响,有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向右的方向才能作为数轴的正 方向,遇到向其它方向为正方向数轴图形就认为它不是数轴了。这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这方面的理解。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3

完成《数轴》这节课的教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有几点还是很欣慰的,比如:

1、能较好的把握住了本节应让学生掌握的内容:一、通过与温度计的类比认识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二、借助数轴了解相反数的概念,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学生上完本节课后,相信对于以上两点应能灵活掌握。

2、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比如:情境引入中,由学生模仿温度计,自己设计出能表示有理数的图形,后教师帮助总结得出数轴的形状及概念,此过程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其明白数学可来源于实际,以后也许对身边的事物就会多留意,会去多一层的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其次,为了调节课堂的活跃气氛,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游戏和一系列抢答题,游戏为:请一列同学所在直线为数轴,任一同学为原点,定好正方向,请其他同学分别说出此列同学代表的数及相反数。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异常活跃,降低了学生的疲劳感,轻松完成了知识的巩固。再者,在作业的选择上,我也花了一定的心思,选择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也结合了部分章的所学知识展开,较为理想。后,本节课我向学生较好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为将来数学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另不足之处也不少,如:在数轴的图形与概念介绍前应让学生将其模仿温度计设计的数轴展示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就更为完美了;在介绍相反数的概念时,竟将“0”的相反数是“0”忘记强调了。

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让我再次发觉: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应多放手、多创造机会让其充分发挥其主体。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况,引入新知

1.出示石块

问: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极书课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问:能直接用公式吗?不能怎么办?

3.小组派代表介绍测量方案。

学生观察石块

想一想,如何测量石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的测量方案可能有:

方案一:取一个正方体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块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也就是石块的体积了,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的水的体积与放入石块后的总体积之。

方案二:是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方法类似于方法一、方法二。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学生小组合作,制定测量方案。

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二、进行实验

让学生按各自小组制定的方案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小组代表领取所需测量工具,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且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把不规则的石块体积转化成了测量计算水的体积的方法不只一种。

三、试一试

1.在一个正方体容器里,测量一个苹果的体积。

2.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算

3.小结。

师:通过实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请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一次运用在索活动中得到的测量方法去测量其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四、数学万花筒

课件出示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学生听老师讲述阿基米德的洗浴故事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2. 能力目标:经历探究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方法的过程,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经验和具体方法,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正)方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单位的换算。

2、听故事,曹冲称象(大象的质量转换为石块的质量)阿基米德的故事(皇冠的体积转换成水的体积)。故事对于我们的这节课学习是不是会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呢?

3、观察(石块土豆)的形状,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比较引出不规则物体(并板书)。

故事中的皇冠也是不规则物体吗?

石块和土豆再比较,哪个物体更不规则,指出今天我们就来测量石块的体积。(板书)

二、实验作,测量石块体积。

1. 拿出桌子下面的测量工具,根据给出的测量工具,各小组想好测量方案,该做哪些工作(分工)。分工协作:

方案一 ,取水,测量底面的长和宽,以及水面的高度,放入石块后再测量水面到达的高度,用底面积乘高度的就是石块的体积。(注意点:水的量应适中,不要太少也不能太多,刚好能让石块浸没而升高的水又不至于溢出就可以了。)

方案二,取水,在空器中倒满水,然后把石块慢慢放入水中,再将溢出的水倒进量杯中量出水的体积

2. 小组汇报各自做法,老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适量的水: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加满的水:溢出的水的体积相当于石块的体积。)

真不错,大家测出了石块的体积,请把水倒回水桶,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测量工具,重新测量石块的体积,来验证一下测量的结果是否大致相同。

3. 除了上面的两种方案,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案吗?说说看, 我们班是不是会出现曹冲第二呢?

预设一:小物体---直接有量杯测出体积。

预设二:把石块先放入容器,往容器里加入水,直到水高过石块,测量水的高度,把石块捞出,再次测量水的高度,把容器的底面积乘两次的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

预设三:当装的水过高时,我们可以把升高的这部分水的体积加水溢出的水的体积也能求出石块的体积。

预设四:有称重的办法求石块的体积,把我们量出的石块称一称,看重多少,再根据这对数据求出任意大小石块的体积。

预设五:用橡皮泥代替水做也可,把石块放入长方体空器,往容器内塞入橡皮泥,直到塞满为止,取出石块,再塞入橡皮泥(压平,测量橡皮泥的高度,把底面积乘容器高度与橡皮泥高度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巩固提高

今天大家的表现真不错,有些方案老师也没能想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来看看小黑板的题目怎么做。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生完成。)

2. 测量一颗跳珠的体积。

数25粒跳珠,放入一个盛有一定量水的量杯中,根据水面升高的情况测量出水的体积,再算出一颗跳珠的体积。(学生实验并计算出体积)

四、总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求石块的体积,我学会了怎样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我学会了把一个物体转换成另一个物体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急求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学习了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将学生已有的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位置的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教材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我说的是第1课时的内容:第15页的例1,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例1时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小军所在的位置,能清楚地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列、行的规则。

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三维目标:

1、能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方向与位置的有关问题。

被删了

hsjd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d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