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作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是现实主义作家还是现代主义作家
超现实主义(surreali)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 油画传达出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生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三大巨匠为什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契可夫 十世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艺术。他的早期合作讽刺和揭露了俄国官场人物媚上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其他。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问题。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欺下的丑恶面目,写得谐趣横生,发人深思。代莫泊桑 十九世纪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家。超现实主义为现代派文学开创了道路。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作为一种美学观点,其影响却十分深远。1880年发表个短篇《羊脂球》,此后陆续写了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
现实主义作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现实主义作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欧.亨利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和一篇,对腐朽的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给予揭露和讽刺。
有“短篇”美誉的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谁?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理家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是居伊·德·莫泊桑。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居伊·德·莫泊桑作品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三个特点:
1、《羊脂球》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羊脂球》以1870—1871年普法为背景。通过代表当时法国各阶层的10个人同乘一辆马车逃往一个港口的故事,形象地反映出资产阶级在这场中所表现出的卑鄙自私和出卖的丑恶嘴脸。
2、《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创作的短篇。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伊·德·莫泊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羊脂球
什么是现实主义诗人
在艺术手法上,现实主义文学继承和发展了18世纪英国、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的传统,同时也借鉴了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艺术经验,但又有很大的革新。在人物刻画方面,现实主义作家不但善于通过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具体描写来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力求深入细致地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现实主义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艺术的真实性,而且指出艺术所摹仿的现实须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即揭示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这是对于现实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的朴素而有力的论证。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他们一方面要求艺术忠实地摹仿自3.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现代主义文学不注重塑造个性鲜明、性格典型的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然,“拿一面镜子去照自然”,另一方面不满足于被动地摹仿自然,要求按照自然规律来进行创造,对生活素材进行理想化或典型化,所以把文艺作品称为“第二自然”。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但是,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以及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确定了它作为“理想主义”的对立面的涵义,并指出它与自然主义不同:自然主义所处理的是“庸俗的自然”,而现实主义所处理的则是显出“内在必然性”的“真实的自然”。歌德也指出:“古典诗(即现实主义文艺)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歌德谈话录》)歌德和席勒在欧洲文艺思想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原则区别,对后来欧洲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艺流派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他指出,在理想的诗里,“诗人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在现实的诗里,诗人“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的面貌来再现现实”。他肯定现实主义“更符合我们时代的精神和需要”,并首次把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同19世纪40年代在俄国文学中形成的以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联系在一起。车尔尼雪夫斯基在50年代提出了的“美是生活”的唯物主义论断,并在此基础上肯定了艺术的目的和作用是“再现现实”,“说明生活”,并“对生活下判断”,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现实主义文艺的理论基础。但是,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都还没有使用“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杜勃罗留波夫的贡献在于创立了“现实的批评”原则,肯定“艺术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生活真实”,并以此作为“评定每一种文学现象价值与意义的尺度”。他在评论普希金、尼基钦的诗歌时使用了“现实主义”这一术语,但其涵义更多的是指作家对生活所持的现实态度(所谓“生活的现实主义”),而不是再现生活的创作原则和方法。俄国批评家安年科夫在《关于俄国文学的札记》一文中,首次运用“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来概括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作家创作的基本特征,但这一术语直到19世纪60年代还没有被俄国文学批评界普遍接受。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之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而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他们不但同浪漫主义作家一起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且在创作上也沿用浪漫主义文学惯用的一些题材和手法。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这一文艺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历史原因。19世纪30、40年代是制度在西欧几个主要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的阶级矛盾和各种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面对这种冷酷的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宣言》)。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和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学说的广泛传播,也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满于浪漫主义文学耽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他们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当时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罪恶和弊病的根源。这样,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黑暗为其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有
3、塞缪尔·理查逊,被称为“心理之父”,代表作有《克拉丽莎》和《帕梅拉》,以书信体形式描写了女性在中受到的压迫和抵抗,展现了女性的心理活动和道德观念。十八世纪英国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有:
2、乔纳森·斯威夫特,被高尔基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上诺曼府滨海塞纳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参加普法,此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一生创作了六篇、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创作数量、成就的作家之一。誉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以讽刺《格列佛游记》4.现代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注重追求新奇怪诞的艺术表现手法。闻名于世。
现实主义文学,发源地是哪里?
现实主义文学,发源地是法国,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主要有卢梭(H.T.Rousseau)、米罗(joan o)、达利(salvador dali)、恩斯特(m.ernst)、马格利特(r.magritte)等人。 米罗的创作表现方式是有意的打乱知觉的正常秩序,在直觉式的下,用一种近似于抽象的语言来表现心灵的即兴感应。因此在它的作品中会有象征的符号和简化的形象,使作品带有一种自由的抽象感,也有儿童般的天真气息。主要的作品有《向鸟投石子的人》、《荷兰式家居室内》等。 达利相较与米罗,他采用相反的表现手法。达利认为艺术家要将潜意识的形象第纪录下来,所以他采用“具象”,地非正常逻辑思维产生的幻象,把毫不相干的事物全部组合在一起,使画面中充满戏剧效果,带给人视觉与新心灵的震撼。主要作品有《永恒的记忆》、《内乱的预感》等。文学主要在西欧地区流行。现实主义文学发源地是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先发展了现实主义文学,并且出现了很多的文学家
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该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从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混乱,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但典型的超现实主义作品则产生在1924年之后,如布洛东的《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阿拉贡在1926年发表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都会》、《生活的内幕》均属超现实主义之作。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加超现实主义的作家有布洛东、苏波、查拉,画家阿尔普、马松等等。属于这派中的有些作家,如·阿拉贡、保罗·艾吕雅等,由于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积极影响,后来转向进步的文艺阵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成为御用的宣传工具。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居伊·德·莫泊桑(HenriRenéAlbertGuyde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巨匠”。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有:《红与黑》、《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双城记》、《简·爱》等。
1、《红与黑》
2、《高老头》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4、《双城记》
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5、《一生创作96、中、短篇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简·爱》
《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哪些及其作品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也是其代表作。作品讲述2.语言一般较为犀利,观点鲜明,有较明显的批判或者色彩。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举荐1、丹尼尔·笛福,被誉为英国长篇的开创者,其《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的诞生。,到巴黎给极端保王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批判现实主义特指十九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2013年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未庄的传说》也是当代文坛上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批判。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