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世界大战,是14—18年两大——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 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先在8个欧洲 (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比利时、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开始, 后来逐渐有38个15亿人卷入。战场遍及欧、亚、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欧洲特别是法国战场是决定全局的主战场。海上则以北海为主战场。

巴黎和会照片 巴黎和会照片四个人分别是谁巴黎和会照片 巴黎和会照片四个人分别是谁


巴黎和会照片 巴黎和会照片四个人分别是谁


次世界大战,究其根源首先是时期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导 致后起的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自由竞 争阶段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阶段,各国代表本国垄断资本为获取最 大限度的垄断利益,积极推行对外扩张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争夺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国英、俄、法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殖民地,而经济发展迅速、实力急剧膨 胀的德、日、美等新兴的所拥有的殖民地却相对很少,这种经济发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新兴的强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的殖民地。其次,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 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各国统治不稳,各国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 对外发动侵略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 的军事——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 国。两大军事的对立,加速了双方扩军备战和争夺战略要地的步伐。巴尔干半岛和 地中海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从1905—13年,两大军事为争夺战略要地制造了一 系列危机,甚至引起局部。随着经济危机和危机的加深,各帝国 主义迫切希望从中寻求出路。

爆发前,两大军事都加紧扩充军备。交战双方总的经济军事力量对比,协 约国占优势。14年仅英、法、俄三国(含殖民地)总人口就达7.045亿人,动员完毕 时,兵力达977.7万人;德奥两国(含德国殖民地)总人口只有1.3亿人,动员完 毕时,兵力为634万人。在和力量上,协约国也明显强于同盟国。英国有 飞机258架,法国有156架,俄国有263架;德国232架军用飞机。开始前,协约 国编制内有各种水面舰艇762艘和潜艇74艘;德国和奥匈帝国有水面舰艇403艘和潜 艇35艘。

各主要参战国的战略方针都是根据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点是:片面强调 战略进攻,轻视防御;都企图依靠一两次决战决定胜负;立足于依靠战前物资储备 打短期,没有挖掘经济潜力以满足的需要和进行持久的准备。反映在 上,各国都把打一场速战速决的短期作为制定的前提。德国为避免东 西两线同时作战,按照的施利芬(或称施利芬一小毛奇),准备在6-8周 内首先征服法国,尔后挥师东进,几个月内打败俄国,结束。鉴于法国极欲夺回阿 尔萨斯-洛林地区,德国对法作战的设想是:以部署在德法边境的兵力牵制和吸引法军 主力,同时以强大的主攻突然通过中立国比利时,向法国腹地实施深远迁回,从背 后打击法军主力。

在东欧战场,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军。在海上,集中主力对付英国,同时 以少量兵力牵制俄国于波罗的海。

奥匈帝国的受制于德国,准备以主力与俄国作战,同时又对巴尔干地区的 塞尔维亚、黑山作战。法国的是以主力集结于法国东北部地区,视战局发展情 况进攻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反击德军入侵。法国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并封锁奥匈帝国于亚得里亚海。俄国的富有极强的进攻色彩,准备 对德国的东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的加利西亚同时发动攻势。英国把中陆上作战的 重担推给法国和俄国,只派遣为数不多的远征军配合法军行动。则用于保障英国及 协约国交通线的安全,破坏德国的海上交通线,封锁德国,伺机与敌舰队进行争夺 制海权的总决战。

综观各国,各国都过分夸大了纯军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于争夺本国 利益,各自为战,各军种也是单独作战。因此,各国没有很好协调和的行动。 盟国之间也没有制定总的联合作战。 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成为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 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国对俄宣 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在欧洲大陆首先点燃的战火,迅速蔓延到中近东、远东和非洲一些地区。其中欧洲 战场是主要战场,由西线战场、东线战场、巴尔干战场以及意大利战场组成。参战国还 进行了多次海战,并把次用于实战。次世界大战按进程可分为以下几 个阶段: 14年,双方速决战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 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行动。8月21-25日,德军同法军和英国远征军 在法国东北边境进行多次交战,即“14年边境之战”。德军突破法军防御,向法心 地区进军。9月,法军组织了反击德军的“马恩河战役”,迫使贸然南进的德军撤退, 瓦解了德军的速决战略。至此,西线大部地段的军事行动开始形成阵地战。

但9—10月,在法国北部地区,德军和英法联军相互迂回对方翼侧而实施连续机动 作战。在东线,东普鲁士德军挫败了俄国优势兵力进攻,迫使俄军退守涅曼河和鲍勃尔 河一带。但俄军在加里西亚打败了奥匈帝国的。德国为援助奥匈,对俄军发动了大 规模进攻,德军失利。德国对东线规模的扩大使其陷入了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远东地区趁火打劫,于14年8月宣布对德宣战,乘机夺取德国在华利益,出现 了远东战场。土耳其于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国作战,在近东开辟了新战场。战局更 趋复杂。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争夺也非常激烈。在这一阶段,英德的海上军事行 动,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两次黑尔戈兰海战和12月在西洋的福克兰群岛海战。 双方围绕着封锁与,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海上战役。

15年,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英法 在西线基本上转入战略防御,以便养精蓄锐,恢复元气。为了减轻德军对西线的压力, 它们要求俄国在东线加紧进攻。德国改变了战略方针,在稳定西线战局的情况下,集中 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尔后打败英法。15年1—3月,俄军对德奥联军发 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冬季攻势,均遭惨败。德国抓住战机,集中优势兵力于5月初对俄国 战线中部发动了的戈尔采战役,迫使俄军全线溃退,损失惨重。德军乘胜深入俄境, 企图迫使俄国退出。同年5月,原同盟国成员意大利转而对奥匈帝国宣战,在奥匈 东南部开辟了新战区。9—10月,整个东线也从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同年10月,保加利 亚参加同盟国作战,德奥保联军以优势兵力占领了塞尔维亚。

这一年,西线战局相对平静。英法联军利用德军兵力东调之机,发起了几次规模不 大的进攻战役,企图牵制德军,减轻俄国战线的压力。德军也发动过数次局部反击。其 中在4—5月的伊珀尔战役中,德军首次大量使用毒气。

16年,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6年,德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从2月21日起,德法展开了历时10个月的凡尔登战役。由于兵力不足,德军猛攻不 克,伤亡惨重,从此逐步走向失败。与此同时,英法联军为了减轻凡尔登所受的压 力,对索姆河上德军坚固防线发动猛烈进攻,史称“索姆河战役”。

此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战。 东线俄军按照协约国协调一致进攻的战略方针,为策应西线英法联军作战,对德军 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突破了奥匈的防线。此间,意军也对奥匈进行了数次规模 不等的进攻战役。同年8月,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作战。16年的海上战场,5月31日— 6月1日,英德主力在日德兰半岛以西,进行了整个大战期间的一次海战。

17年,德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经过两年半,德国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协约国方面却增强了实力,战场形势越 来越不利于德国。德军被迫在东西两线转入防御,同时寄希望于海上开展“无限制潜艇 战”,企图切断英法海上交通线。在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大发横财的美国借 口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和德国密电墨西哥企图结成德墨反美联盟,于17年 4月对德宣战,成了协约国在财政和军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参战者。同时也使美得以参 与重新瓜分世界。 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由于德 军预有准备,法军的进攻遭到惨败,并引起法军。为配合法军作战,英军也 单独发动了数次有限进攻,均未取得重大进展。东部战线,该年9月,德军发起里加战 役,这是东线一次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十 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以为首的苏维埃宣布退出帝国主 义大战。

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俄国退出后,德国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机。18年,德国集中兵力于西线,企图 在主力到达法国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则决定在西线固守阵地,待主力到 达后发动总攻。为实现统一指挥,法国将军福煦被任命为协约国军事统帅。7—9月, 英法军发动局部进攻,取得进展。9月,美国远征军在总司令潘兴率领下,发动了圣米 耶尔战役。9月26日,英法美联军发动总攻。在协约国军步步紧逼下,德国的兴登堡防 线全面崩溃。9月29日保加利亚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奥匈投降。11月 初,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组成临时,宣布成立共 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次 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次世界大战使各国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 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2285万人,损失 1540万余人,其中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次世界大战,使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割地赔款; 奥匈帝国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 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奴役掠夺国和宰割弱小的《凡 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 间的根本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次世界大战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德国和匈牙利等 国,也先后爆发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1920年召开的 巴黎和会,成为列强之间的分赃会议。苏俄遭到排斥和敌视;塞尔维亚等小国 受。作为协约国一员参战的,在会上非但未能品尝到胜利的果实,反而成为列 强宰割的对象。日本勾结英法美等国,妄图迫使承认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 予日本,因而激起的强烈反对,导致爆发伟大的“五四运动”。

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 闪击战、坦克制胜论、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 验的结果。

20世纪初之间的矛盾经过长期积累,为重新瓜分殖民地,最终爆发了德、奥同盟国同英、法、俄协约国之间的大规模,战火从欧洲蔓延至亚非,33个先后卷入。成为次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战。

巴尔干后巴尔干民族主义高涨,奥地利准备入侵塞尔维亚,14年6月28日,奥地利王储在萨拉热窝被刺,7月28日,奥地利对塞宣战。8月欧洲各大国先后卷入,一战在东、南、西三条战线上全面爆发。

14年8月,德国在西线发动进攻,首先占领了比利时、卢森堡,在阿登一线对法国发动进攻,很快突破了法国边境防线,法军迅速动员预备队,通过和汽车投入战场,9月初双方进行马恩河战役,因俄国在东线发动进攻,德军只得抽调部分兵力赶往东线,英法联军阻止了德军速战速决的打算。英法联入反攻,德军利用机枪、铁丝网构筑了野战攻势,英法联军正面进攻无法取得进展,便包抄德军侧翼,德军也反过来包抄联军新产生的侧翼,双方不断相互包抄将防线延申到海岸。10月德军发动攻势投入上百万兵力进行正面强攻,联军则不断在纵深构筑防线,德军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双方不断加强工事逐渐形成一条稳定的战线。在东线德奥和俄在广阔的区域激战,双方投入的兵力有限,没有形成西线的胶着态势,14年8月俄军分两路进攻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加里西亚,德国陷入两线作战,9月北线俄军被德军击溃,而在南线奥军被击败。11月德军协助奥军阻止了俄军的进攻。14年爆发后日本就急不可待的对占领青岛的德军发动进攻,随后又占领了同盟国属的太平洋岛屿,14年10月,土耳其参战,袭击了俄黑海舰队和港口,10月底土、俄在展开激战,至15年土军被击退。同时英军在人配合下在夺取了叙利亚的土耳其领地。

14年8月,英国与德国舰队开始在北海交战,15年2月,德国开始进行无限制潜艇战,但迫于美国的压力很快又停止了袭击中立国船只。

15年同盟国采用西守东功的方针,年初德军在西线转入防御,4月英法联军反攻,德军中使用了,随后双方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同时配发防毒面具,化学武器就没有发挥多大作用。9月联军再次发动攻势,仍没有取得进展,双方恢复对峙。在东线,同盟国和俄国都新的攻势,2月,德奥抢先发动进攻,3月俄军也发动进攻,形成犬牙交错的战线。夏季德军抽调西线主力发动全面进攻,俄军损失170万人,退至本土防御。在南线,14年奥军被塞尔维亚击败,15年10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一方对塞尔维亚宣战,塞军在两线夹击下很快失利,11月塞尔维亚被占领。同年5月,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对奥匈帝国宣战,随后对奥发动多次进攻,全部被奥军击败。

16年,德军再次把重点转移到西线,2月21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凡尔登,起初法军准备不足,德军取得了一定进展,很快援军赶到,战局又重现了14年的景象,至9月2日,法军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为配合凡尔登防御,6月24日,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英法联军和德军都使用飞机进行支援,并进行了大规模空战,9月15日英军首次投入坦克参战,至11月战役结束英法联军和以往一样损失惨重而毫无进展。17年初协约国再次发动全线进攻,在6月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集中使用坦克在飞机的配合下发动突袭,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很快又被德军击退。16年3月,俄军在东线重新发动了攻势,南路俄军取得了一些进展,17年3月,俄国工人和士兵爆发,推翻沙皇,7月,俄军继续向奥军进攻,9月德奥援军赶到,发动里加战役,击溃俄军。11月7日,俄国布尔什维克工人士兵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临时征服,建立苏维埃政权。12月,苏俄退出。16年8月罗马尼亚对奥宣战,12月被同盟国占领,17年6月希腊对同盟国宣战。

16年德国努力突破英舰队的封锁,5月31日,双方主力爆发了日德兰海战,双方损失惨重,都没有消灭对方主力,但德国舰队从此退守港口丧失海面的制海权。17年,德国恢复无限制潜艇战,但很快招致美国参战。

17年4月,美国参战,很快组织远征军投入欧洲战场,美国参战后原本中立的拉美纷纷对同盟国宣战,同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派遣近20万劳工到欧洲修筑工事。

18年德国力量已近枯竭,为尽快结束3月起又进行了大规模进攻。3月21日起对英法联军连续发动进攻,至5月30日进至巴黎仅60公里处,随后加入作战,德军有经验的部队再次耗尽,7月协约国转入反攻。7月18日法军在坦克和炮兵弹幕的掩护下发动反击,夺取了制空权,8~9月英军和在大量坦克和飞机的支援下连续发动亚眠战役和圣米耶尔战役,德军濒于崩溃。9月26日,西线协约国发动总攻,10月20日,德军全线溃退。同年9月协约国在巴尔干开始反攻。9月24日的保加利亚军发生,29日保加利亚投降。同年6月奥军对意大利发动了的攻势,很快被意军击退,10月意军发动反攻,30日奥军防线崩溃,11月3日,奥匈帝国停战,并很快解体。同一天德国基尔水兵爆发,11月9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当天成立了政权。爆发革命,后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为保住统治地位迅速向协约国求和,11月11日,双方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停战协定,德国交出所用殖民地和重武器。19年1月28日,巴黎和会召开,经过长时间争吵,6月28日签定「凡尔塞和约」。德国被禁止重新武装,领土被支解,并承担巨额赔款。

战后德国不满「凡尔塞和约」的束缚,为新的世界大战策源地形成积累了条件。这场削弱了英法等老牌,美国成为大国。日本、意大利等新兴也从德、奥的崩溃中捞足了好处。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成立后,运动和殖民地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一战前世界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空前发展,人类从平面发展到包括空中和水下的立体,样式改观。

次世界大战

日期: 14年–18年

位置: 欧洲、 太平洋、中东、地中海与非洲

结果: 协约国获胜

参战者

协约国 同盟国

伤亡

> 500万士兵亡 > 300万士兵亡

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4年8月 - 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都卷入了这场。

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4年至18年期间,很多在、欧洲和美洲的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的是14年6月的萨拉热窝,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普法

17年,法国上莱茵地区的情景。更多的照片可于 次世界大战的彩色照片处取得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这场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次世界大战的远因。

厉害啊

其实我也不清楚

请问这张指什么?

(左:英国前首相大卫~劳埃德~乔治,中:法国前乔治斯~克列孟梭,右:美国前伍德罗~威尔逊)该图指的是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三国瓜分世界。

20世纪的与和平

巴黎和会三巨头纵世界

看见像是欧洲地区~感觉人物像是英美俄~二战后的秩序?猜的~

左是英相乔治劳合,中是法国克里孟梭,右是美国威尔逊,三国重新安排一战后的世界秩序

西方列国对进行殖民瓜分

深圳大运会赛会志愿者申请表姓名性别国籍

照片

面貌出生

|

学校教师,专业级的

在校期间

主要的

自愿

服务

日历

在校期间

获得BR />

奖励

学校

意见

(盖章)

日BR />英语自我介绍,

深圳大运会赛会志愿者申请表姓名性别国籍

照片

面貌出生

|

学校教师,专业级的

在校期间

主要的

自愿

服务

日历

在校期间

获得BR />

奖励

学校

意见

(盖章)

日BR />英语自我介绍,

极力削弱德国,与法国同一阵线,伙同复国的波兰一起对德行成包围,与英国意见相左(英国历来主张欧洲均势,他希望保有德国一定实力牵制法国),另外,比利时在一战后放弃了战前中立国立场,与法国穿上了一条裤子,并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分了点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