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日琪琪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通宝异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皇宋通宝异书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皇宋通宝异书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皇宋通宝异书


1、一、严格的选材。

2、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容则着重在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的情况。

3、这样,所收史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300多种。

4、长编长达650O多卷,3000 多万字。

5、六、撰写附论。

6、我国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戒之意,已成传统。

7、司马光在《通鉴》一书中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

8、全书附有180多篇,80多篇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

9、所论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

10、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还是用人原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更具匠心的是,这么多的附论,与《通鉴》的内容取舍编排,竟是这样的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成为贯彻“资治”这一著史目的的点睛之笔。

12、详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

13、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估量的。

14、在《进通鉴表》中,他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目力不足,继之以夜。

15、”有人见其残稿堆积有两屋之多,皆蝇头小字,字字端谨,无一字潦草。

16、书成之后,66岁的司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了。

17、所以倾毕生精力于此书,还在于寄托其治国的热望,他恳切地希望通过观览此书,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是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

18、李格非李格非(生卒年不详),字文叔,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19、官至礼部员外郎,后被定为“元佑人”而罢官。

20、他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之父,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合称“苏门后四学士”。

21、著有《礼记说》、《洛阳名国记》。

22、李格非是一位博通经史之学的学者。

本文到这结束,希望上面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