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主要讲什么 瑜伽师地论讲什么视频
请问那些佛经比瑜伽师地论难懂
瑜伽与宗教的关系方面,瑜伽只是与有联系,与其它宗教无关。瑜伽也不是一种宗教信仰,所以,其它宗教对它也没有太多的排斥,很多也在用瑜伽中身体锻炼法,锻炼身体。我们学习文字知识是一方面,要真正将经论中的义理转化成自己的知见,那就比较难了。
瑜伽师地论主要讲什么 瑜伽师地论讲什么视频
瑜伽师地论主要讲什么 瑜伽师地论讲什么视频
佛说法尔如是,即宇宙本质,自自然然就是这样的。不是任何佛、菩萨、人、神等去控制作的。
我个人认为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以及中论,都是需要慢慢进入的 。
学习瑜伽师地论,配合解深密经。
贤善成就,普愿吉祥
南无师琉璃光
华严经被称为经中,是佛专为大菩萨讲的,你可以尝试去拜读。
难懂的经?不懂一经,经经难懂,能懂一经,经经易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懂才有难易之分别。
为什么说中观四百论是大承修行人必不可少的一部修行宝典
1.因果本来也是性空有、随缘不住的;但虽空而有,有烦恼还是会被因果律制造烦恼——因果律本空,末学的理解是因果律是必定有、然而其本身不过是自性功能没有自体,若到无漏境修习 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为师 灌顶修行界则因果不能令起烦恼(而不是不受因果)。有的人说修行必须要学中观,有的人说修行必须要学瑜伽师地论,还有的人说必须要学楞严经,要学法华经……或者必须要学华严经……这些说法都是对的,但问题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哪有时间把所有经论都看过去?《其实任何一部经书都是修行人必不可少的》,你选择一本,一辈子就修一部经典就可以了。其实所有佛经讲的意思都是不多的,中观、摩诃止观、瑜伽师地论、楞严经、大乘无量寿经……讲的道理都是大同小异的。也就是说:中观四百论就是楞严经,就是法华经,就是金刚经……就是所有经典。
文珠法师:《对文化之影响》一书的
文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化,对中土来说是一场灾难。晋朝时期,道家文化兴盛,饮茶清谈,求仙问道何等兴盛!可到唐代东传,禅宗,等等,道家文化随当权者信仰而没落,是不是该叹息崇洋!!!
到明代,道家文化才渐渐复兴,达到九脉归真,元融三教的地步,可是好景不长到清带才短段几百年(1)对多数没有老师指导的来说的时光,再次把道家打回原形!
到现代,西方教廷,再次侵蚀中华道家文化。几尽绝迹,哎!!!!!就说这么多了,你能理解也算碰到知音了!!!
《瑜伽师地论》里“云何劣缘?谓此劣缘乃有多种……”这段怎么解释
1,在佛的境界里面,因果律也是“空”,也就是在胜义谛的高度,因果也为空性;在菩萨、凡夫的境界里面,因果实有,也就是在世俗谛的高度,因果不空。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句话实际上有问题,前半句是在胜义谛的高度说的,后半句是在世俗谛的高度说的。两者本身都没问题,但放在一起就有问题,如同说“人和狗都是动物,但人不是动物”一样荒谬。辰二、劣缘(四分科)
巳一、征
云何劣缘?
下面第二科是劣缘。劣缘分四科,科是征。
怎么叫做「劣缘」呢?
下面第二科是标。
巳二、标
这个劣弱的助缘也能有力量帮助你得涅盘的,这个因缘有很多种。
巳三、列
谓若自3.光持戒也不行。、若他。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
这第三科列出来,「有多种」,有多少种呢?这列出来。
这个有很多种分二类;一种是自,一个是他。就是你本身应该具足的得入圣道的因缘你能地具足了,这是一部分。第二部份是他人对于你有帮助,对于你修学圣道有帮助的因缘也有很多,有多少种也了,加起来这叫做劣缘。虽然是劣,还非要具足不可的。
胜,是特殊、根本意;劣,是低弱、别意。胜缘是指直接的根本的特殊的条件,劣缘是指修行中自身取得的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认识收获。劣,不是恶或者的意思。
我知道郑州的瑞丽瑜伽还很专业 朋友是在那里学习的 跟大家分享一下
该先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是《瑜伽师地论》
末学浅见。若这两部经比较,还是先学《瑜伽师地论》为好!
从部派和宗派分裂的历史来看,真知正信的徒们,本着良知和悲愿,正视现实,以理智的大脑对待佛法,正本清源,破邪显正,一直以来就是发展史上的主要活动,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一定还是如此。愿诸位得遇善知识,得遇正法。若要深入佛法,应先学《楞严经》《法华经》为好!
那你是想修学什么法门呢?
菩提道次第略论没有专门详细止观法门,是发出离心为基础然后渐次生起菩提心的次第方法。
想学止观法门,可以大智度论或者智者所作的童蒙止观和摩诃止观 渐进的看下去,经要看法华经。
瑜伽师地论应该是大乘有宗,也就是唯识宗的根本论著。
中论的理论大概是大乘空宗。虽然空有不二,但是入手不同。
究竟以什么为先导,要看你修学的方向和自身的相应根机。
瑜伽跟宗教有什么关系
看看这话说得,跟绕口令一样【瑜伽】
2.因果即无明,楞严经说:自诸妄想 辗转相因 从迷即迷 以立尘劫——因果之建立是因妄起的,控制它的是藏。梵语yog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作相应。依调息(调呼吸)等方法,集中心念于一点,修止观(奢摩他与毗钵舍那)为主之观行,而与正理相应冥合一致。于密教,盛行三密瑜伽相应之说(又作三密相应说)。行此等瑜伽观行者,称为瑜伽师。依瑜伽师而行之境界,称作瑜伽师地。瑜伽师地论一书即从五识身相应地说至无余依地之十七地。奉持该论之学派,称为瑜伽派(外道中,另有所谓瑜伽外道者)。此外,瑜只(梵yogin ,巴同)即‘有瑜伽者’之意,系指行瑜伽观行之人。三昧(梵sama^dhi ,巴同)、禅定(梵dhya^na ,巴jha^na )即行瑜伽法之一。
据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本之说,相应之义有五:(一)与境相应,谓不违一切法之自性。 (二)与行相应,谓与定慧等行相应。(三)与理相应,谓安立非安立等二谛之理。(四)与果相应,谓能得无上之菩提果。(五)与机相应,谓既得圆果,利生救物,赴机应感,病相应。于上记五义之中,显教多取与理相应之义,如瑜伽唯识之瑜伽;密教多取与行相应之义,如瑜伽三密之瑜伽。〔解深密经卷三分别瑜伽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四、解深密经疏卷六、大日经疏卷三〕
印度是一个神秘的,主要是因为印度是和印度教的发源地,至今人们还信仰和印度教。瑜迦功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锻炼方法,其特点是苦难和忍耐。瑜迦修行者是难以置信的忍者。当然传到世界其它地方的瑜迦功已经失去内涵,成为体似的健身方法。
瑜迦功的练功方法是残酷对待,做几乎无法作到的身体姿势,或忍受饥饿,或者把带子吞下去洁净肠子;或者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或长时间不呼吸,甚至用刀割断舌下的系带使舌头可以伸长,抵到鼻腔和口腔相连的部位,这样可以练习减少少呼吸的能力。有些瑜迦功修行者可以在地下一个月处于休眠状态,靠棺材里的空气就足够了。一般情况下,休眠者要靠许多的瑜迦功修行者的冥想呼唤才能醒过来。
瑜迦功的灵界背景是邪灵。通过人长时间的痛苦,使人的心灵几乎崩溃,灵魂变得非常软弱,邪灵就轻易占领并控制人的灵魂,这人就会出现特异功能。休眠状态其实就是灵魂出窍,离开身体,或是被邪灵完全压制,灵魂休克,所以必须要有许多瑜迦功修行者冥想,调动邪灵使那人还魂苏醒。这种修行一般人无法坚持,而修出功能的人常有惊人的功能,但其实意义不大,这并不能解决人的生活实际问题。这些人是非常悲惨的,魔喜欢折磨他们,他们心甘情愿地迎合邪灵,过着人间地狱般的生活。
瑜伽,是古印度出现的一种思想修为体系,近代也被称为东方哲学,它有很多的门类,基本上,各个门类都有身体锻炼这个部分,身体锻炼的部分,主要是为了促进思想的修为,扩展人对生命的思考。如果去尼泊尔旅行,还有机会见到专门修练的瑜伽师,他们和我们在健身中心见到的瑜伽教练是完全不同的。
在产生之前,瑜伽就已经存在于古印度,的创始人是否借鉴了瑜伽思想,各研究者的说法各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原始也是在寻求哲学智慧,也是在思考生命问题,这一点与瑜伽师的修行目的是相似的。(创始人创立的与目前在广为流行的,存在很大别,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很多广为传播的,为大乘。瑜伽思想对大乘的影响很大,据考证,大乘中先贤世亲,曾向瑜伽师修习,后完成了《瑜伽师地论》等多部佛经,此后,很多高僧都曾向世亲学习,以研究《瑜伽师地论》为主要的修习书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后世的传播者,著书立说。
需要注意的是,从古到今,修习瑜伽的人,并不一定是徒,时至今日,很多修习瑜伽的瑜伽师,都是无宗教信仰者,对于他们来说,修习瑜伽是为了完善人生,获得智慧。当然,对于我们来说,瑜伽也可以做一种体育锻炼,加以练习,并不一定按照瑜伽师的方法修行。
瑜伽出自于。
西游记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什么的大
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
玄奘法师就是唐僧的所谓因果为空性,其实可以从三个地方来看:“因”无非为显现有相,而并非实有的空性,例如杀、例如修行,都是有相无实的,其本质是空性的;“果”,只有在有承受“果”者的时候,“果”才有意义,如果承受“果”的“我”为空性,那么谁在受“果”?再者果本身,例如贫穷、短命、富贵等等果报,又有那一个不是空性呢?就连佛果本身也是空性,胜义谛中无佛可成,不堕落轮回与涅磐二边;因与果其本质都是空性,那么因果的规律自然就是空性了。原型
《西游记》是古代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降妖伏魔,经历了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开创者。
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 心得分享
经论的难易,是因人而异的,您认为难懂的经论,可能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很好理解的,相反的,您认为很容易阅读的经论,可能对某些人来说却是难懂的。《百法明门论》修学课之一心得分享
修学百法的意义(义)
2.表述方式:用比较简练的方式表达唯识的思想。
4. 百法的内容:《百法》包含唯识学重要的思想——无我、唯识、对于心和识的分(对心理的分析)。
二、唯识学的重要思想:
(一)无我
1、无我是的特色
(1)百法和三十论开头都是说无我。百法开头抛出论题"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整部论都在论证无我的道理。《三十论》的开头“由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也是在说无我。
(2)无我的教育在修学佛法中非常重要,因为无明和我执是我们凡夫心建立的基础;是我们的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形成的基础。如果认识到无我,摧毁我执,凡夫心就没有立足之处。
(3)不论在阿含经典还是大乘经典;不论解脱道还是菩萨道无我的教义都非常重要。
2、种类:论归结无我,一者人无我、二者法无我
(二)唯识:
是唯识学的不共的特色,之所以称为“唯识”“唯识宗”,就是立足于唯识的中道见。
1、《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重点是成立“诸法唯识”,帮助认识唯识无境的道理。平常人认识心外有境,又都是客观的、固定的、实在的,这属于遍计所执。唯识告诉我们:我们所认识世界的一切都是心的显现,都没有离开心。
2、唯识是哲学体系:帮助我们树立唯识的中道正见,破除我法二执。(想要深刻全面了解唯识的哲学体系,并通过唯识的中道见破除我法二执,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唯识三十论》、《成唯识论》)
3、《百法》把宇宙中的一切法归纳为100中,揭示了心法和色法的关系(色法是心的显现,我们所认识的对象都没有离开我们的心),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认识和存在的关系,有为法和无为法的关系,说明诸法唯识的道理。
(三)对心的认识和分析
这是唯识的特色(很重要的一部分)你要明了,劣缘是相对于胜缘讲的。所谓胜缘是指,殊胜的的缘。而劣缘非指这个缘不好,而是相对于胜缘来说一些,是较劣的缘。对于涅盘的法缘来说这种劣缘不如胜缘对个人的作用大,即他的效果一点。
1. 整个修学都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服务的。
2.讲心有两个系统:真心的系统和忘心的系统
(1)真心的系统:《楞严经》讲妙明真心;《涅槃经》讲佛性;《藏经》讲藏……在大乘里讲心是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体系——如禅宗的修行建立在藏知见的基础上,藏传大、大手印的修行立足于藏见地基础上。认识到心是成佛的基础、根本,心的某一个层面和佛菩萨无二无别,只要去认识它,开发它,成佛的修行将会成为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2)妄心(凡夫心)的系统:对于妄心讲得最详细的是唯识宗,称为虚妄唯识系——讲妄识;阿含体系的经纶也偏向于讲妄心。了解我们的妄心对修行很重要,不了解妄心修行很困难。因为我们现在的心行基础就是妄心、凡夫心,整个修学佛法的过程,是舍弃凡夫心,发菩提心成就佛菩萨的品质。修行最难的就在于,如何从凡夫心里走出来,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干扰,否则无法见到空性,无法发挥生命中佛菩萨那样潜在的功用。要了解凡夫心的规律和特征,才懂得怎么做,才能摆脱凡夫心对我们的影响。唯识宗关于对心识的分析,对修行的作用非常地重要,从弘法的角度来说,也是蛮有意义的。
4.唯识与心理学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的疾病是,国内心理学、心理咨询慢慢地开始重视,与对心理的治疗相比,上的心理学很肤浅,不究竟。对心理的以及对心理问题的解决,通过戒定慧来地解除心理问题,这是最究竟的。选择讲《百法》的原因也是为了学习唯识,了解心理学。
三、唯识学修学的完整体系(也是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
(一)过去修学佛法的两种现象
1.不得要领:
(2)即使有老师指导,老师学得不是很好——今天看这个论、明天读那个书,也不得要领。
唯识修学也存在偏执一段的现象(片面性):过去尽管出了很多学者,但真正能通过唯识在实证上得到利益的人不多。各地佛学院也在开唯识课程,但大多数人都关注诸法唯识的道理。对一般人来说要把唯识的思想搞清楚还不容易,多数人陷入唯识哲学思辩里面,似懂非懂,进不去出不来,因为没有止观的实修。
(二)佛法修学的完整体系应具备五个核心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 。如果不能完整地按这五个要素来修学,在修行上一定要出问题,一定修不上去。
1.光有见,不能修好
2.只重视禅修,光打坐,没有见的基础,不知道想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如何安住,也不能修好。走火入魔更可怕了。
结合唯识宗的修学来修皈依,需要对唯识的祖师、教主、历代传承诸师以及对唯识教法生起皈依之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学习唯识要具备的基础。
1.对佛陀生起皈依之心:忆念佛陀的功德,对佛陀具有皈依之心,才有可能相信他的教法。
2.对唯识传承诸师起皈依之心:
○1印度传承——弥勒菩萨(瑜伽唯识的初祖)、
无著菩萨(二祖,唯识宗的实际创始人)、
世亲菩萨(唯识理论的完善)、
陈那论师(唯识学史上因明的贡献,因明是思辨逻辑也是认识论。)、
菩萨(对《唯识三十论》解释最权威。《成唯识论》以菩萨观点为主)、戒贤论师(传玄奘《瑜伽师地论》)
○2传承——在创建唯识宗的主要是玄奘和窥基。
窥基(玄奘的大。唯识宗的很多论点都是玄奘讲的窥基整理出来的。唯识的很多论典叫《……述记》)
窥基之后大概传了二三传就断掉了,因为唯识非常精密思辨的哲学体系,在传统文化里缺少基础,大家不是很喜欢,和禅宗的兴起、三武一宗的灭佛也有一定关系。
3.修皈依:感恩唯识宗的历代传承诸师的功德,了解祖师们对唯识的贡献,以及他们修学上成就的种种功德,要对他们生起皈依的心,保持皈依之心。这是我们学习唯识首先要具备的基础。这份皈依之心是我们接受唯识教法,修学唯识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皈依就是信赖,如果不信赖,这个教法对自己不会产生作用。
唯识的教法,就是一套菩萨道的方法、解脱道的方法,一套帮助我们解除凡夫心、完成菩萨道修行、成就像佛陀的悲和智品质的方法。如果对这套方法相信、信赖,它对我们的生命就会产生作用和影响;如果不相信它,即使是再好的真理,对我们也是无效的。
请问那些佛经比瑜伽师地论难懂
玄奘(唯识在传承的主要人物,到印度向戒贤等论师学《瑜伽师地论》,翻译了很多论典。译场是教育史上很重要的教育方式,一方面翻译带回来的经典,一方面讲解经典的内容。)、我们学习文字知识是一方面,要真正将经论中的义理转化成自己的知见,那就比较难了。
我个人认为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以及中论,都是需要慢慢进入的 。
学习瑜伽师地论,配合解深密经。
贤善成就,普愿吉祥
南无(三)要素——皈依师琉璃光
华严经被称为经中,是佛专为大菩萨讲的,你可以尝试去拜读。
难懂的经?不懂一经,经经难懂,能懂一经,经经易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懂才有难易之分别。
请问对唯识和瑜伽师地论比较懂的师兄 灭尽定和无余涅盘感受一样吗?还是说 灭尽定和有余涅盘感受一样?
整个是内心活动的结果,所有的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心上。学习个宗派教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认识我们的内心,然后进一步调整、净化我们的内心。(落实到心上:认识心——调整心——净化心)无余涅盘是身与心皆解脱,舍报之后不再轮回。
灭尽定是身与心皆解脱,但是没有包括舍报与否的概念。
自己经论的难易,是因人而异的,您认为难懂的经论,可能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很好理解的,相反的,您认为很容易阅读的经论,可能对某些人来说却是难懂的。证悟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