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为什么把摔跤称为博克?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蒙古摔跤用蒙语来讲就是博克,意思就是“结实,攻不破,摔不烂,经久不衰”。

鄂托克前旗博克比赛时间 鄂尔多斯博克比赛视频鄂托克前旗博克比赛时间 鄂尔多斯博克比赛视频


鄂托克前旗博克比赛时间 鄂尔多斯博克比赛视频


那么既然问起了博克,我认为有必要向大家宣传一下博克这项运动。博克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初始于汉代,在清朝时大受普及,

作为蒙古族“男儿三艺”之首的摔跤(其余两项为、射箭)之首,属于我国蒙古族为传统的体育项目了。不管是祭祀敖包时,还是开展那达慕大会时,"搏克"都是必然会有的精彩项目。

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在蒙古族博客的摇篮,乌珠穆沁草原的一场冬季那达慕大会上见证了一次博克运动,那种震撼是永生难忘的。

大会开场前,在内蒙古的草原之上漫天飘着洁白的雪花,众多博克健将们身穿博克服饰,由于天气寒冷的原因,选手们不得着绒衣或是毛衣,而此时正在拍摄的我们可是正穿着薄暖衣,毛衣,羽绒服。可想而知室外的温度有多低。选手们一个把脸冻的通红,

如果你没有这么做过一定不知道有多难,因为用雪搓手后,被风吹过的手就如同被上万把刀子生刮一样。不过没办法,他们需要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热起来。

比赛开始前,博克手们会进行一个特殊的仪式,那就是走鹰步,动作做起来及其的酷炫。之后便是两两一组的对决了。

摔跤过程,有时候会很长,有时候会非常短暂,胜负就取决于那一瞬间,非常的惊心动魄。一般来说,博克手们身伤衣服的彩条数,就是他们所取得过的胜利的次数,因此大多数人都会关注彩条数多的选手。

比赛结束后,一些女人和孩子也会参与到这其中来,有些孩子摔起跤来也是丝毫不弱于成年人的。

为将搏克运动发扬光大,东乌珠穆沁旗于1984年成立了摔跤协会,将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为"搏克节"。2003年,把搏克运动与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摔跤锦标赛中。

如果你有机会到草原上来,那一定要观看一次博克大赛,让你大饱眼福

蒙古族博克的方法与摔跤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搏克

摔跤

搏克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摔跤,是蒙古族传统体育活动男儿三项竞技之一。

搏克是蒙古族男子比试力量、技巧与智慧的体育娱乐活动。关于搏克早的纪录起源于匈奴时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族搏克文化。苏尼特左旗红格尔苏木境内就有一幅表现搏克题材的岩画,为铁器时代作品。此外,陕西省西安市客省庄遗址140号墓所发现的二人角斗纹饰牌亦是一例。牌饰正中饰有二人角斗图案:二人披发赤肩,下着紧腿裤,相互搂抱作相扑状,左右各有一匹马,马有鞍辔,马头上方各有一棵大树,二人头上还有一只鸟,表现了游牧人骑马在野外悠闲自得进行摔跤游戏。13世纪,搏克盛行于我国北方草原,不仅对蒙古族强身健体起到关键性作用,而且与蒙古族的、经济、军事、文化也有着密切关联。搏克不仅是体育竞技项目,还是一项颇受大众所喜爱的文体娱乐活动。以往搏克多在祭祀敖包等民众时进行,到近代成为那达慕大会的主要内容。

搏克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也不受地区、年龄、体重的限制。参加的人数不限,但必须是8乘以2的幂次,如8、16、32、64、128、256、512、1024、2048等。2004年,西乌珠穆沁旗“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2048搏克大赛”中,就有2048个搏克选手参赛。搏克比赛采取单淘汰法,一跤定胜负。此外,搏克的特点是不允许抱腿。

搏克赛中体现了多种文化元素,搏克手穿着的服饰上身坚固、下身宽大,象征着朝气蓬勃与吉祥如意;搏克的出场音乐《邀跤歌》具有蒙古族长调的特点,体现了豪放与气势;入场时似雄鹰飞翔般的热身动作具有蒙古族舞蹈的特点,表现了雄浑与气魄;景嘎是搏克手获胜的标志。在多场摔跤中取得名次的选手举行佩带景嘎、封号等仪式。据说,早是由一位活佛亲手把撕开的绸布条挂在优胜者的颈后,后来景嘎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沿袭至今。景嘎上的彩带越多,表明获胜的次数越多。并且在老搏克手退役的仪式上,要将景嘎传给具有潜力的新搏克手。搏克的服饰由昭达格(摔跤衣)、浩日枚布其(摔跤裙)、套胡(大套裤)、阪吉勒(摔跤裤)、古图勒(蒙古靴)等组成。

搏克赛正式进行时,先由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安排比赛对手,并负责裁判。在选手上场前,扎苏尔(指导)要向观众介绍自己的选手(在比赛中也可以进入场地作现场指导)。之后,专门的歌手站在场边高唱《布赫音·乌日拉嘎》(即《邀跤歌》)。歌毕,搏克选手们便跳着狮子舞步或鹰舞步入场,在裁判的指令下双方展开激烈交锋,使对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被认为取胜。搏克手们在比赛中运用的技巧可分为十八种基本摔法、三十六技、七十二巧,即阿其呼(大别绊)、甘吉格拉(跳勾)、朝赫亚(横打)、德格勒呼(勾子)、摩斯黑雅(扭拽)、努古斯拉呼(搂腰后压)、额布德格·努古拉呼(骑腿)、额勒古格(拉)、赫西格(踩拽)、哈西胡(挡腿)等。

蒙古族非常重视博克比赛中获胜者的奖品。大型比赛取前32名,中型比赛取前16名,小型比赛则取前8名或前4名获胜者颁发奖品。奖品根据比赛规模而定,多为牛、羊、马、驼等畜类和绸缎、毛毯、砖茶等生活用品。一般来说,名可获得配有马鞍的马、哈达、砖茶等奖品,第二名开始逐次递减。据罗布桑却丹的《蒙古风俗鉴》记载,搏克比赛中的奖赏是用八十一个白色的奖品奖励名,其中还要有一峰配有银制鼻勒的白骆驼。

蒙古族摔跤的别称是什么?

应该说蒙古语叫作“bog barildg”汉语里一般译为:博克

布库

康熙就是训练好多小太监布库杀了鳌拜

布库

康熙就是训练好多小太监布库杀了鳌拜

蒙古人把摔跤叫博克,满族把摔跤叫布库

可以确定为是“搏克”

蒙语里是“bog barildg”

我是蒙族

是搏克

音译为:boh bairildah

搏克 用蒙语念BOH 我是蒙古人

搏克”

蒙语里是“bog barildg

百分之一万是“搏克"

蒙古式摔跤的规则

蒙古族的 摔跤 ,即不同于式摔跤,又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 方法 、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蒙古式摔跤的规则。欢迎阅读!

蒙古式摔跤的规则

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报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分年龄、不限体重。

安排对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员负责,不争取摔跤人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一跤定胜负。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的空地,观众席地而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比赛前,双方都有人放声高唱挑战歌,以助声势,唱两遍之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亦向观众致意,比赛就开始了。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互击,直至一人倒地,即决出胜负,然后胜者扶起败者,握手而散,后确定冠、亚军名次授奖。

蒙古式摔跤的规则

按蒙古族传统,摔跤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着德格”袖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腰系“来布尔”(即围巾),下身穿肥大“班斯勒”(即摔跤裤),是用三十二尺或十六尺白布制作的专用摔跤裤,外套有花色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颈套五色绸穗制成的“景嘎”,标志着获胜次数,名次越多,彩条依次增加。在悠扬的摔跤“乌日雅”赞歌声中,摔跤手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狮子舞步、鹿舞步或鹰舞步入场。跳跃是蒙古族摔跤比赛的一个民族特色,出场退场,双方跤手都要跳跃,出场跳跃高而快,时间也长,这是激战前的准备活动。退场跳跃基本上是慢跑回原地,是放松活动。

凡参加摔跤比赛的摔跤手都有奖。历史上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摔跤冠军,可获“八十一”份奖品,即骆驼九峰,骏马九匹,黄牛九头,绵羊九只,山羊九只,马鞍九套,以及砖茶九块等九种物品。到了近代,“那达慕”摔跤冠军的奖品,随着、经济、 文化 的发展而变化。有的奖骆驼、马、牛、羊,有的奖毛毯、收音机甚至电视机,虽无一定之规,但均比较重,对前八名予以重奖。此外,与一般体育比赛不同,博克比赛对失败者发鼓励奖。

蒙古人对人体魁梧矫健之美非常祟尚,而摔跤比赛集中显现出男性美。在蒙古史诗《江格尔》中,有一段描绘洪古尔结亲时与对方摔跤手对搏的情景:两个小伙儿……像牦牛般顶撞像公驼般争斗,使用灵巧的绊子,互相撕扯,你拽我勾。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各级体育部门和民族体育工作者,按照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对博克比赛的规则进行了全面地改革。一九八六年由自治区体委审定颁布了《蒙古式摔跤比赛暂行规则》,对于“竞赛性质”、“竞赛制度”等都作了较合理的修改和规定,并确定了女子参加蒙古式摔跤的具体办法,破除了“只有男子才能摔跤”的陈规,为女子参加广泛的体育锻炼开辟了广阔道路。经过自治区四十年大庆前夕的“蒙古式摔跤研讨会”和届全国博克邀请赛,对蒙古式摔跤及其暂行《规则》再次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修改,于一九八八年,自治区体委正式审定颁布了《博克竞赛规则》,为博克运动的广泛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