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谈谈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婴幼儿期是人类生命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此时期的经验和环境可以塑造出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行为表现。婴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婴幼儿的心理状态能够满足其基本的情感、认知和需求,使他们能够积极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和适应能力。下面将探讨婴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强调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健康的作用。

幼儿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幼儿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幼儿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幼儿心理健康的理论意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1. 婴幼儿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基础

婴幼儿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婴幼儿期是大脑快速发育的时期,此时期的大脑发育程度决定了儿童以后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早期经验可以影响儿童大脑的发育和神经连接,这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长期的影响。如果婴幼儿经历了负面的心理和体验,比如、虐待、忽视等,会导致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问题、认知发展迟缓等问题。因此,婴幼儿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一个人以后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适应能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 婴幼儿期是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婴幼儿期是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婴幼儿的情感和认知能力都在快速发展。婴幼儿通过与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互动和交往,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情感、社交和语言的知识。这些经验和交往对于婴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婴幼儿经历了负面的情感体验,比如缺乏父母的关注、孤独、失落等,会对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导致孩子情感闭塞、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等。同样,如果婴幼儿在语言、认知和社交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和支持,他们就会发展出健康的情感和认知能力,从而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3. 婴幼儿期是形成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

婴幼儿期是形成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婴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的个体,并与周围的环境和人进行互动。通过与父母和其他的互动和交往,婴幼儿逐渐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同时,他们也在逐渐学习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和人,并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

如果婴幼儿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负面的情感和体验,比如忽视、虐待、等,会对婴幼儿的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婴幼儿可能会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和社交障碍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持续存在,并对其自我认知、身份认同和适应能力产生长期的影响。

4. 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

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早期干预可以帮助父母和其他了解婴幼儿的需求和情感状态,提高他们的育儿技能和亲子交往质量。同时,早期干预还可以通过提供儿童心理咨询、支持和心理治疗等服务,帮助婴幼儿及其家庭应对负面的心理和体验,减少其负面影响。

早期干预还可以通过提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知识,帮助父母和其他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意识和参与度。这可以帮助婴幼儿建立健康的情感和社交关系,促进其认知和发展,并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5. 如何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

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需要父母和其他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建议:

、提供充分的关爱和关注。

婴幼儿需要父母和其他的关爱和关注,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并促进他们的情感和认知发展。

第二、提供充足的和支持。

婴幼儿需要充足的和支持来促进他们的语言、认知和社交发展。父母和其他可以通过与婴幼儿的互动和交往来提供这些和支持。

第三、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健康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婴幼儿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适应能力。父母和其他可以通过亲子互动、育儿知识和参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来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第四、提供安全和稳定的家庭环境。

安全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帮助婴幼儿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并减少其负面心理和体验的影响。父母和其他可以通过提供安全和稳定的居住环境、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和提供适当的支持等方式来提供安全和稳定的家庭环境。

第五、寻求助。

如果婴幼儿出现了负面的情感和问题,父母和其他可以寻求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如儿童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支持等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帮助婴幼儿及其家庭应对负面的心理和体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结论

总之,婴幼儿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婴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其以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促进婴幼儿心理健康需要父母和其他的共同努力,包括提供充分的关爱和关注、充足的和支持、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提供安全和稳定的家庭环境以及寻求助等。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帮助婴幼儿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促进其情感、认知和社交发展,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意义呢?

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

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

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

我们依据三大原则灵活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解决了幼儿希望能像周围那样参加各种各样的生活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之间形成矛盾。

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

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可以充当爸爸、妈妈、孩子等各种角色,教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幼儿模仿爸爸去买菜、妈妈给孩子喂饭、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孩子去公园等,既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幼儿语言,又使得幼儿心情愉快。

在《我找到了小猫》游戏中,幼儿扮成各种小动物,帮助猫妈妈找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小动物”将在不同地点找到的小猫送到家里,并高兴地告诉猫妈妈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猫的。

当猫妈妈对“小动物”表示感谢时,“小动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谢。

它培养了幼儿为别人着想、助人为乐和礼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活动中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而不是就事论事,“阳春面浇头”外在式的;也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含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地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

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

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实现“跑班制”,打破班级界限,由小、中、大班各级组间、各班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儿童交往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

生活需要合群,合群性可以在生活中培养。

我们利用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

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绣花、擦皮鞋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群体感。

三、坚持正面,使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

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

教师应积极,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教师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经验及个体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使幼儿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

其次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幼儿受认识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依赖于的评价,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正确评价的。

教师要广泛搜集幼儿在、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幼儿。

如:利用入园、离园、家访、开放活动等时间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肯定幼儿的优点。

日常活动时经常幼儿说说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进步,对幼儿的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

同时幼儿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

使幼儿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四、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

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幼儿,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创设能引起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满足其兴趣与需要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每一个幼儿感到安全、温馨和愉快。

幼儿中班时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是一个蕴藏极大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脆弱容易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时期。

针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我分几个方面开展以下班级管理工作:1、幼儿从小班升到中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新的学期我们教师应该继续强化幼儿的生活常规。

比如站队做、喝水、入厕要有秩序,玩具玩好、水杯用完要放到原来的位置等等。

教师要耐心的指导并做,以便幼儿能更好的认知。

习惯是靠平时养成的,也许我们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在要求上我们要保持一致,以免误导幼儿。

2、中班幼儿游戏活动水平明显提高,教师要不断的拓展幼儿游戏活动的空间。

在游戏当中让幼儿自己找到伙伴,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进一步的提高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

并在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一定的规则培养自控能力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办事。

3、中班幼儿想象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需要更大的表达和创造空间。

鼓励幼儿画画,把所要表达的东西画出来,在幼儿进行作画的时候,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活动区的活动是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个很好的场地,作为我们教师时时刻刻要利用肢体动作,语言描述,创设游戏活动,充分的调动幼儿的想象力。

4、安全健康发面是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上融入安全教育增加幼儿安全方面的意识。

让幼儿有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安全的意识。

确保每个幼儿高高兴兴上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5、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与活动效率。

只有与家长经常沟通家长才能了解幼儿在的情况,我们也才能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才能让我们共同发现问题并能共同解决。

以上就是我对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我们老师应该注意的,一些浅显的建议。

班级管理上的问题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让幼儿得到限度的发展,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只有我们教师真正的了解幼儿,把每一位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够作好和开展好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有利于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做个有道德的人。这是加强幼儿的思想道德建设。正所谓从娃娃抓起,而且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违法犯罪,有利于家庭幸福和谐,有利于和谐安定。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全重视,我为大家整理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一】

从古到今,每个人都希望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并着孩子,长大后在中是否有生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

一 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则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要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良好,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符合特征的标准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会有一个观念的、正确的评价和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合适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做到就事论事,顺其自然。

②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确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能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自我整理和调控自己的情绪、谈定冷静的处理和对待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谐相处、友善对待的方式来克制自己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的宽容的公开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人合作和相处。

④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的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适应自己,而是自己适应环境。在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价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有顺利的环境中都能够很好的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是要过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 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进行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照看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来自老师、母亲的关照。

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来自老师的"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下健康的成长。

三 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幼儿价格完整的必要条件,是幼儿的精神和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心理的健康,那么幼儿的发展就会受限制。在其以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出现价格障碍和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儿心中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挫折容忍力低,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第二、缺乏与人交往和应付人际的能力,对于不多数孩子来说,在家庭中凡事他们却必须考虑到别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见。

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人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在人际关系中无所适从。正如我国心理学家丁瓒据说:"人类心理教育主要的就是对耸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耸关系而事的"。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从孩子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二】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人际交往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

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文化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

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总结,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法。兴趣是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爱好。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健康教育的意义?

问题一:简述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意义有哪些 考试题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

增进受教育者的健康知识,激发其情感,养成其健康行为。

问题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健康教育活动涉及的内容很广,总的来说,它包括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两大方面的活动内容。

(一)身体保健活动的主要内容

1.生活习惯和能力。包括盥洗的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穿脱衣服的有关知识和技能,保护个人和周围环境清洁卫生的有关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生活作息的有关知识和习惯,学习习惯,饮食卫生 的习惯,坐、行、站、立的正确姿势,等等。

2.饮食与营养。包括饮食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常见食物的名称及其营养知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膳食平衡的简单知识,等等。

3.人体认识与保护。包括身体的主要器官及其主要功能,保护器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预防接种的有关知识和态度,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治疗,常见外伤的简单处理知识和方法,预防龋齿及换牙的有关知识,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等等。

4.保护自身安全。包括生活安全常识,活动安全常识,物安全常识,应付和处理意外的简单知识与技能,自我保护能力,等等。

(二)身体锻炼活动的主要内容

1.身体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基本动作及有关知识,体育运动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等等。

2.身体素质练习。包括平衡、协调、灵敏、柔韧、力量、速度等身体机能练习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等等。

3.基本体和队列队形练习。包括模仿、徒手体、轻器械体,口令、信号与动作,列队,变化队形,等等。

在选择和确定各年龄班的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时,由于各年龄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同,发展目标不同,因而健康教育活动内容的侧重点和具体的教育活动内容都会有较大的异。

例如,在人体认识与保护方面,各年龄班的教育内容分别是:

小班:身体主要外部器官的名称、主要功能及简单的保护方法,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简单知识及态度,等等。

中班:身体主要内部器官的名称、主要功能及简单的保护方法,预防接种的有关知识和态度,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态度及行为,处理常见外伤的简单方法,有关心理健康的最简单的知识,等等。

大班: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和方法,换牙的有关知识,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和方法,等等。

再如,在队列队形练习方面,各年龄班的教育内容分别是:

小班:立正、稍息、看齐、齐步走、跑步走、立定、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形队,等等。

中班:立正、稍息、看齐、原地踏步、齐步走、跑步走、立定、听信号切断分队走,等等。

大班:立正、稍息、看齐、原地踏步、齐步走、跑步走、便步走、立定、向左(右)转、左(右)转弯走、听信号左右分队走等等。

问题三:健康活动对幼儿来说有什么好处,学习心得 健康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健康教育作为课程领域之一已提升到很高的地位。在新的教育理念中,“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生理的健康发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机结合的。3岁至6岁的幼儿处于人的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教育机构的良好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高幼儿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还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幼儿树立乐观自信坚强的品格,幼儿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而言之,“健康教育”是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全面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所实施的教育,将为幼儿的未来的健康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问题四:浅谈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基础环节,其对于个体意志、情感、品质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立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一些看法。

;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问题;路径

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个体的成长及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1年的《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但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重新审视的心理健康教育,寻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反思

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情感情绪、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方面教育,促进个体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促使其形成健康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与健全的人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子,是对于个体的发展及整个公民素质的提升的基础工程之一。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个体健康成长的必然诉求

早在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经提出了真正的健康应该是“生理、心理、适应的完备状态”,即真正的健康必须是生理和心理同步的。许多临床经验表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素质状态与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幼儿(尤其在3-6岁)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的情感情绪、自我意识、个性发展及适应能力具有重大的影响。例如据相关的临床实验,一些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而作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加强和优化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漠视。

2.发展对于个体心理素质的现实要求

心理素质是个体生活发展的必备能力。随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各行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对于个体的心理素质、个人品质和意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幼儿是的未来,是发展的生力军。这都要求应当积极肩负历史使命,注重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近年来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凸显,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日益迫切。

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不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

1.幼儿教师的重视不够

孩子的年龄一般在3~6岁区间,而3~6岁是幼儿心理发展和人格成熟的关键时期,处于该阶段的儿童拥有强可塑性,但却因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成熟,极易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反观我国各地的,大部分仍然停留于关注幼儿的生理教育,并没有实现幼儿心理和生理教育的同步性。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群体中所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仅仅归因于德育现象,单纯依靠思想教育、说服和劝导等方式来解决。例如幼儿中存在的说谎现象,部分是因认知水平低导致的,更多的是心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光凭德育手段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再加上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缺乏,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存在模糊性,从而导致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够,把幼儿所出现的心理异常现象归类为成长的自......>>

问题五:简述健康教育对婴幼儿有何帮助。 一、健康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实践证明,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促使人的发展。有的教育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方面收效甚微,有的教育不仅不能使人的身心获得健康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人的正常发展。为使教育得以促进人的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教育内容中的领域: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健康排在最前便体现出了幼儿健康教育在幼儿教育、幼儿发展中的重要性。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在幼儿期给他们打下坚实的体质基础至关重要。

作为有保育和教育双重任务的教育机构,健康教育在课程中有特殊的地位,通过健康领域的学习,能使幼儿获得与自身、他人和健康有关的知识和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实验研究证明:通过对幼儿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健康知识的增长,并有助于改善行为习惯。经过定期的健康教育,可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提高健康行为的形成率。而且在体重的增长速度,VC营养状况的改善,血红蛋白量的增加与贫血率的降低以及对龋齿病变的控制方面,均收到了一定效果。

对于儿童来说,健康是首位重要的。儿童正处于迅速的生长发育时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弱,因此,能否对他们施行保育和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现时的健康成长,而且会对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

身体健康教育旨在通过有、有组织,系统的教育活动来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人们的认识、态度和行为,鼓励人们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应由身体、心理和适应性三方面组成。这三方面的内容是幼儿健康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顾及某一方面而排除其它方面的健康教育,不可能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康教育。

(一)身体健康方面:

1.身体素质方面: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走、跑、跳、爬、钻、攀等基本动作技能,提高其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对自身肢体和肌肉的控制力、运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个人卫生方面:

(1)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不再依赖父母,杜绝父母的包办行为,学会自己洗脸、洗手、刷牙、穿戴,自己吃饭,收拾自己的东西,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培养幼儿规律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按时饮食、大自理等。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饭前便后勤洗手,勤洗头,勤剪指甲,勤洗澡、换衣的卫生习惯。培养正确的站、坐姿和用眼习惯。

(4)培养幼儿爱护周边环境的习惯。不随地大,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护公共环境的清洁。

(二)心理健康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逐步增强幼儿自身心理强度,增强对内外压力的认识,容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生活。

1.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避免消极、悲观的情绪,形成乐观开朗向上的性格特征。

2.培养幼儿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学会怎样与人相处,以及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能积极、大方地与人交往。

3.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建立起自尊、自爱、自信,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到,能做好,甚至比别人做的更好。

(三)适应方面: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会......>>

问题六:联系实际论述大班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健康领域教育目标的地位

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到来,使我们重新认识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对人类自身和世界发展的根本意义。使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健康的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终身健康的愿望与能力已成为幼儿健康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这与传统教育基本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有很大的区别。

在健康领域教育目标的制定上,强调要以《工作规程》和《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健康领域目标为依据与指导。突出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健康身心发展的经验。

表一:

总之,健康领域的目标表述应较多地使用了喜欢、体验、感受、 乐意、合作、参与、探索等词汇;强调健康生活、体育锻炼等良好的习惯形成;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取向。

二、幼儿健康教育分类目标、内容

幼儿健康领域内容的选择 既适合幼儿身心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健康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健康的经验和视野。

1.生活习惯

(1)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睡眠、、盥洗、整理等卫生习惯。

(2)帮助幼儿了解初步的卫生常识和遵守有规律的生活秩序的重要意义。

(3)帮助幼儿学会多种讲究卫生的技能, 逐步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2.饮食与营养

(1)帮助幼儿认识常见食物名称、种类及其特点, 知道不同食物有不同的营养。

(2)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3)帮助幼儿了解膳食均衡的简单知识及其意义, 培养幼儿不偏食的良好习惯。

3.人体认识与保护

(1)帮助幼儿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并了解其主要功能。

(2)帮助幼儿获得预防常见病的简单知识, 初步培养幼儿不怕伤痛,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的态度及行为。

(3)帮助幼儿理解心情愉快对身体有好处。

(4)帮助幼儿学习保护身体主要器官的最基本的方法。

4.保护自身安全

(1)帮助幼儿了解水、火、电、煤气、、 常用物的使用常识和注意事项。

(2)帮助幼儿认识遵守交通规则的意义。

(3)帮助幼儿获得应付意外(尤其是火灾、雷击、、台风等)的常识,懂得要及时避开危险场所。

5.运动能力

(1)在教师的帮助下,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

(2)幼儿乐意参加尝试着玩各种小型运动器材并能玩出花样,

(3)冬季,幼儿乐意参与室内热身活动,坚持在户外进行短时间运动。

(4)在教师、保育员的提醒,帮助下,注意随时增减衣服,知道用毛巾擦汗。

三、幼儿健康教育组织方法

幼儿的认知、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作材料、情景而获得,也需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因此,幼儿健康教育中的空间、卫生设施、活动材料、体育器材和卫生常规要求等,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对健康活动的探索;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环境和机会,鼓励儿童主动的去思考、去推理和解决问题 有利于增强幼儿的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健康教育的组织方法、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

...>>

问题七:如何有效开展健康教育 家长把孩子送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让其健康成长,作为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母亲,这也是我的心愿。 《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健康领域,并且在指导要点中指出: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可见健康对幼儿期的孩子乃至整个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事幼儿教育10 年来,我个人对于幼儿健康教育也颇有体会,总的来说,幼儿健康教育要以丰富知识、改进态度、传授方法、训练行为、培养习惯为原则,通过灵活组织形式具体实施。 1.幼儿健康教育要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渗透 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可用来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常常比传统意义上的“上课”来得及时而且更好理解。比如:幼儿一入园,件事情或许就是“怎样在上厕所”“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杯子、毛巾等物品”, 教师就可以在让幼儿参观熟悉新环境的同时适时地进行健康行为指导,而不必等到幼儿正儿八经坐下来时才进行。二、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使幼儿健康教育活动得以延伸,有利于巩固幼儿的健康行为。比如:虽然教师已经专门组织过“不偏食,不挑食”的教育活动,但幼儿只是认识上有了提高,至于态度的转变和行为的确立还有待于就餐时的检验,教师正好结合每日的“两餐两点”进行。再如,锻炼可通过早,户外活动实现、冷水浴可通过冷水洗手进行。 2.幼儿健康教育可以结合各科教育活动进行 为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落实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的音乐、美术、语言、科学等教育活动形式来实施幼儿健康教育,使幼儿健康教育变得生动活泼,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比如:将枯燥单调的健康知识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先去洗洗手,要是手别碰我”这个儿歌我的儿子(不到3 岁)非常喜欢,我说了两次他就记住了,而且在每次吃东西的时候我都会给他换词,以此来提醒他吃东西前洗手,这个办法非常凑效,过了一段时间,他已养成了主动洗手的好习惯。这样一些教 育形式使幼儿健康教育的知识与道理易教易学,教育效果会很显著。 3.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与个别健康行为指导相结合 一般来说,幼儿健康教育以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为主,但是,由于幼儿存在个体异,如针对不同幼儿的个别问题逐一进行集体教育又未免太浪费时间,因此必须在集体健康行为指导的同时对幼儿进行有的放矢的健康行为的个别指导。比如:对某个常尿湿裤子的孩子多些关心和爱护,多提醒他及时入厕,特别是在他尿湿裤子后不要加以责备,否则会让幼儿压力更大,使其产生紧张情绪,不利于健康行为的培养。 4.幼儿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庭的积极配合 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家庭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在有个人与公共卫生的问题、饮食习惯的问题、这些在家庭中同样存在。如果只靠的集体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就会让孩子成为“两面人”:在是讲卫生、不挑食的乖宝宝,在家里大人娇惯着,仍旧是老样子。这样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将事倍功半。所以,幼儿健康教育必须得到家庭的积极配合,家长理应成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支持者与合作者。 5.幼儿健康教育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侧重点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不同的,就拿生活卫生习惯里的进餐内容来说吧:小班要求幼儿学会用小勺进餐,掌握进餐的基本方法,而中班则要求幼儿学习正确使用筷子进餐,知道与人共餐要文明礼貌。我们作为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一定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