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第三段的三层意思是什么?我俯伏思量
《陈情表》第三段的三层意思是什么?
《陈情表》第三段的三层意思是: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现在我是一个低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陈情表》第三段的三层意思是什么?我俯伏思量
《陈情表》第三段的三层意思是什么?我俯伏思量
《陈情表》第三段的三层意思是什么?我俯伏思量
《陈情表》第三段原文: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一份公文,也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一篇“奇文”。
《陈情表》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七。原题作“陈情事表”。
在李密写完这篇表后一年左右的时间,刘氏就了。他在家守孝两年后,出仕官职很小,因为当时的政局已相当稳定,晋武帝不需要李密了,便不再重视他。李密做了两年官后辞去职务。
陈情表第二段落?是什么?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陈情表第二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我自己答了)
三个部分
部分:句; 对晋的赞美.
第二部分:前太守……急于星火; 叙述朝廷的多次征召
第三部分:后一句; 自己因“报国恩”与“徇私情”的矛盾而感到为难
陈情表.二段的大意
原文:臣 密 言 ∶ 臣 以 险 衅 , 夙 遭 闵 凶 , 生 孩 六 月 , 慈 父 见 背, 行 年 四 岁 , 舅 夺 母 志 . 祖 母 刘 愍 臣 孤 弱 , 躬 亲 抚 养 .臣 少 多 疾 病 , 九 岁 不 行 , 零 丁 辛 苦 , 至 于 成 立 . 既 无 伯叔 , 终 鲜 兄 弟 , 门 衰 祚 薄 , 晚 有 儿 息 . 外 无 期 功 强 近 之亲 , 内 无 应 门 五 尺 之 童 , 茕 茕 孑 立 , 形 影 相 吊 . 而 刘 早婴 疾 病 , 常 在 床 蓐 , 臣 侍 汤 , 未 尝 废 离 .
陈情表李密为什么要呈情,他呈情分为几个层次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
,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