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诚法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迷茫,不执着

那些特别高深的法,都是不让你执着,直接让你放下一——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一般人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尊佛!切,也是,禅宗也是。禅宗的境界相当高,大的境界更高,但是我们能达到么?一开始就不执着,连想学想修的念头都没有,怎么学啊?怎么才能修成啊?这些都是的层次、的境界,只有最上等根基的人才能做到,一般的人不可能。所以我们首先要执着,执着出离心、菩提心,经过执着的修法最何谓「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行为非常之多,佛家将我们所有行为,归纳成三大类。、身体的造作,称之为「身业行为」;第二、言语,称为「口业行为」;第三、心思,也就是思想、见解,称为「意业行为」。身、口、意三类,即可包括我们一生无量无边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譬如身体做错事,言语说错话,心里念头不正,均属错误行为。行为有了错误,必须立刻修正,此为「修行」真正的定义。所以千万不要误会,以为只有在佛堂面前敲着木鱼念经、礼拜,才是修行;当然这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可是修行真正的意义,在于修正我们自己错误的思想、见解、行为。后达到不执着的境界。

释学诚现在怎么样了2021 释学诚后续释学诚现在怎么样了2021 释学诚后续


释学诚现在怎么样了2021 释学诚后续


我们的修行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但是你要会学、会修、会放下。如果你真正放下了,什么也不用放弃,那个时候一切一切都是你的。没有放下的时候,你一切一切都要放弃,因为你心没有自在,都不是你的。

你看,这暂时是我的财物、我的家庭、我的孩子,过几天、几个月、几十年,就分散了,都不是你的了,连自己的身体都要失去。当你真正自在了,那个时候不生不灭,一切一切都是你自己。什么叫大自在?你的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你的心是你自己的。

“我的心是我自己的呀,现在也是!”现在不是你自己的!是别人的!你活在别人的眼光下,为别人活着,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总随外境转动,没有自由,所以活得累。心没有自在,就不是自己的,那个时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的。如果你的心自在了,自己把握住了,想放开可以放开,想收回可以收回来,心无边无际,无处不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关键是这颗心,一切功夫都下在心上。到底什么是出离心、什么是菩提心,你先把这些弄明白,然后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来。如果你的发心动机是出离心,那么你所有的一切都是出世间的,包括日常的琐事。如果你的发心不是出离心,还处在执着和贪恋当中,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世间的,都是轮回。

学诚法师:家人对于人间的理念怎么做,才可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条规章制度(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通过修行,获得了“般若智慧”,这就叫开悟了!

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所说的话语——“你嘴上所说的人生,就是你的人生!”

问:请问在家人对于人间的理念怎么做,才可避免不被世俗化。学诚法师答:人间,根本是“”,方便在“人间”。怀成佛之心而行人天善业,则人天善业就成为佛道的一部分;若无成佛之宗旨,只重人天之利乐,则流于世俗。不能只看外相,根本在于对整体的把握,对宗旨的清晰。

学诚法师:如何去除贪嗔痴慢,贪嗔痴慢到底是指

快乐成功的人每时每刻都会觉察自己在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学诚法师】贪、嗔、痴、慢、疑、恶见,是人的六个根本烦恼。

三皈依,即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与「归」同义是回头的意思;『依』即依靠。从何处回头?依靠什么?「佛、法、僧」是我们的依归,修行之标准。好比上学,首须办理注册手续。我们进入佛门,希望正式接受佛陀教育;法师即代表三宝,将学佛的指导纲领传授给我们,称之为「三皈传授」。我们接受三皈,从今而后,依照「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三大纲领来修学,即是真正的佛,佛陀的学生。

贪即对自己所喜欢的事物耽染不舍;

嗔即对自己不喜欢的起排斥心,生大热恼(平常说的发脾气);

慢即骄傲,恃己而凌他;

疑指对迷悟因果之理犹豫不决;

恶见,又称不正见,各种错误、邪恶、违背正见的见解。

这是简要来说,详则涵义深广。这些烦恼要在自己内心中去体会,看到自己内心烦恼的形象,才能真正“认识”,不仅仅是背一个概念而已。修行就是为了对治这些烦恼。

学诚法师:慈悲与世俗中的善良,有何不同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的脚步去修行、按照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慈悲必须以佛法的正知正念摄持,

包括你自己的身体,你总是说自己不舒服你就会真的不舒服。不管得了什么病,在积极的物治疗和营养修复过程中,必须保持积极的语言。

世俗中的善良就未必了,有些是颠倒的。

比如:世俗中帮人介绍对象,算不算善?

但在佛法中不是善,只是帮人增长贪欲而已!

学诚法师的学修经历

我们经常说的不你每个当下都在创造你的未来,你是这部电影的主演,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说了算。执着,不是不让你想,而是不让你执着。很多人一听说不能执着,就不敢想这个、不敢想那个,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如果什么也不想就变成傻子了,那是最愚痴的人,也很容易修偏。

学诚法师孩子如何教育

如何培养每天叫着“没钱”的人,真的都是跟金钱无缘的人。我们必须意识到,每天从自己嘴巴里说出来的话拥有很大的威力,每天你所说的话,都给你的每一天指明了方向。孩子

第二,给孩子提供决策的机会和权力。快乐性格的养成与指导和控制孩子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要设法给孩子提供机会,使孩子从小就知道怎样使用自很多人都用“不执着”的见解来要求自己,也不取舍因果,也不护持戒律,随随便便地。已经造业了!弥天大罪!这是佛法里讲的的罪过!这里有个误区,你证悟了,真正达到那个境界,懂得了这个道理,能把握住了,那个时候你才可以这么说,之前是不允许的。很多人根本没有基础,就直接修那些深的法,这是修偏了。你根本不会站,怎么可能会跑呢?前行的修法修好了,修正行的时候很容易。己的决策权。

第三,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应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其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这使他们能很快地从失望中振作起来。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要让他知道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孩子注意调整心理状态,使他恢复快乐的心情。

学诚法师:家人反对学佛怎么办

问:末学学佛几年了,感到佛法的慈悲,学佛很好。但是家人一直极力反对我信仰佛陀 我也一直慢慢渗透佛法8.【网友提问】请问师傅,如何去除贪嗔痴慢?贪嗔痴慢到底是指什么呢?到生活中 我父母还是不了解不去尝试接触下一步该怎麽做?

学诚法师开示:先把佛法渗透到自己身心中,体现在关怀家人所以,从此时此刻开始,让我们只看、只听、只说、只做美好的事!每天对自己和他人说:我多么的幸运!我多么美丽!我多么智慧!我多么健康!我多么富有!我多么善良!世界多么美好!的行动上,行动胜于言语。随顺家人的缘起去善巧传递佛法,就是放下我执,恒顺众生。

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大环境加上自己没有因果观念,很容易造作恶业,即使佛菩萨也不能即刻改变。可以尝试从祈福、吉祥、时尚等角度善巧建议,若实在无法改变家人的决定,也不必过于烦恼,避免家人谤佛也是善业。多为众生回向,发大愿,并积极努力投身于改善大环境的善法事业中。

修行就是转心。嫉妒时,要思维自己的宗旨,让自己从烦恼的层面脱离出来。

学诚法师新浪微博 什么是皈依三宝

三皈依从本质上讲是皈依觉、正、净自性三宝,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皈依从形式上讲指的是皈依佛问:师父,我发现自己有一个毛病,就是常常会看不起身边的人,常常对很远的人不熟悉的人热情和期待,对身边的人却喜欢远离,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学诚法师答:这就是我们烦恼的体现。对离得远的人,是怀着自己的想象交往; 对身边的人,则用烦恼的心去看待。我们本身有高慢心、嫉妒心等等,对不熟悉的人不容易引发出来,而身边的人对于我们而言就是最直接、最鲜明的境界,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烦恼,恰恰是真正修行着力之处。、法、僧三宝。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皈依就是求做佛的学生,遵从佛的教诲,纠正生活当中许多错误的行为,这是正确的皈依动机。

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

【何谓三皈】

发心学佛修行,行为之善恶、邪正必须有个标准。学诚法师,1966年8月生于福建仙游。幼年阅读玄奘传,深为“远绍,近光遗法”的宏愿和西行求法的精神所鼓舞。1982年2月决意出家,于莆田广化寺定海长老(现任印度尼西亚大乘僧伽会会长)座下剃度,并依止圆拙老法师(曾任协会咨议委员会,1997年示寂)修学。圆老亲近过弘一和印光,持戒念佛,弘毅谦谨,对法师严格教导,习劳、勤学、持戒、中道。在圆老的指点下,法师1984年赴佛学院就读,并于1988年攻读研究生,重点研学法相唯识。在佛学院期间,法师仍然严谨持戒、专心学修,每天课余持诵《大悲咒》百遍,受到时任协会会长兼佛学院的赵朴初居士的赞赏和关怀。,在莆田广化寺执事法师的推举下,年仅23岁的学诚法师担任莆田广化寺方丈。19年,任福建佛学院副,1995年担任。「三皈依」是最重要的标准,学人从初发心至成佛,均不应违背。

学诚法师:为什么会看不起身边的人,网

三宝,是佛、法、僧。从内涵而言,有自性三宝;从形象上说,有住持三宝。自性三宝--觉、正、净,是佛法教学的总纲领;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众,则是提醒我们念念不忘自性三宝的形象代表。

南无阿弥陀面对困难与挫折,永远只说“好的”“没有问题”“一定会有办法!”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