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原文及翻译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_经典大学全文翻译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_经典大学全文翻译


大学全文及译文完整版_经典大学全文翻译


古之教者,家有塾,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作者不详,郭沫若认为像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它是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

古时的统治者开始发出谋虑和颁布法令政策的时候,能够先时广泛地征求德行高尚人士的体检,来辅助自己,这仅是个人的善行,只能做到小有声誉而已,还不足以耸动群众的听闻。

如果能"卑躬屈己"礼贤下士,亲近疏远的人,这虽然能够耸动群众听闻,但还是不足以感动群众,"教化"。如果天子诸侯士大夫要以自己的"佳言善行"感化民众,使之养成一种美好的风俗习惯,就非要重视立最设教不可。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有天赋,但不经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统治,没有不把设立学校使人人都能入学受教,当作首要任务。"尚书"中的"兑命篇"说:"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是: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

说明,"教学并重"和"教与学相互发生作用"的道理。同时,指出学生的学习,虽然必须依赖于教师的,但教师的作用仅仅占了一半,必须靠学生自己的努力和思考。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需要补修学业以求精进,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学习各占其半。

这种"教学相长"和教学各半的原理是极可宝贵的见解,值得重视。学生如果完全依赖教师课堂的,不肯自己运用思考,努力钻研;教师如果抱着故步自封的态度,自以为是,不肯在去进修以求的新知识;那么,他们都犯了教学上的大病,与教学相长的原则是不相符的。

阐明古代学制完备,考核简单。从入学开始,到最终结业,学业成绩都是根据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前后连贯,各得其分的精神而规定。

同时注意到联系群众,亲爱师长,在阶段必须作到通达事理,能够运用其所学,和坚定毅志不违其所学。这种考察成绩的标准和步骤,完备而合理,值得重视。

说明大学的教法,特别指出正课和课外并重。正课是学生必修功课,课外活动大部分处于学生的自愿,为他们所感兴趣而参加的一种作业。

这种作业或各项游艺活动,其实与正课有密切关系,能够丰富学生某些方面的知识和补充正课的不足,如果能够相互配合加强联系,既可辅助正课,又可利用其对课外作业的兴趣带动正课的学习。

我国古代教学已经能够注意到正课课业与课外作业并重和彼此结合的原则,使学生能够顺利学习心安理得,内则深信自求自得的好处,外则争取师友的相助,以达到学成的目的,即使今后离开学校,也不会违反平时所学.这种教法实有今天可取之处。

指出当时教学所以失败的原因,施教者的弊病,在使用注入的方法,只注重记诵书本上的文字,不顾及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样既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结果造成学生痛恨学习,仇视师长,只感到学习痛苦而不觉学习有趣,即使勉强毕业,也必致全部遗忘。

教学不能成功完全是教师违背教法所致。这样深刻的批评,不但切合当时的教学情况,也切中现时的教学现状。

这节从正面提出教育教学原则。

原则"禁于未发",这种方法积极而易行;第二原则"当其可",说明适时而教,及时而教,则学生易学而无难;第三原则"不陵节而施",说明教学必须按照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不能超越学生能力;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出同学之间要共同学习,相互切磋,相互仿效。

这些原则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原理几无二致,相比之下,今天的教学应为之汗颜。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一句一翻译

物都有根本有枝末,事都有终结有起始。懂得了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算是接近大学的根本原则了。

孟子三章原文及一句一翻译如下:

3、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的学说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分支。同时他的思想也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是:(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2、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是: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4、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是:所以说:使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孟子的相关知识

1、孟子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邹国(今山东邹城),是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他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也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以利益为重,强调君王应该重视的利益,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权力和利益。孟子的思想深受儒家经典《论语》的影响,同时也对《大学》、《中庸》等著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全文及翻译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岂只是大人才会如此呢?就是小人的心也没有不是这样的,只是他们自己把自己看作小人罢了。所以当他看到一个小孩儿要掉进井里时,必会自然而然地升起害怕和同情之心,这就是说他的仁德跟孩子是一体的。明德全文及翻译是什么?

What is the full text and translation of the way of University in Mingde?

大学 university ; college ; The Great Learning 明明 obviously ; undoubtedly ; plainly

全文 full text 翻译 translate ; interpret ; put ... into1、《明天要远足》课文原文 ; turn ... into

什么 anything ; soming ; (before a noun or by itself) what ; (before 也 or 都) any

大学节选翻译、解析及原文

著有《我有友情要出租》、《妈妈心·妈妈树》、《祝你生日快乐》、《萤火虫去许愿》、《明天要远足》、《可爱动物》、《真小珍珠》、《方素珍童话Pizza》、《你想要一颗星星吗?》等童书。

大学节选翻译、解析及原文如下:

原文: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治理好后天下

译文:

之所以说的使天下归于太平的根本在于治理好自己,原因在于,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面老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下面的老就会尊敬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关怀体恤失恬的孤儿,下面的老就不会背离这种做法。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道德上的作用。

解读:

大学古本序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诚意之功,格物而已矣。诚意之极,止至善而已矣。止至善之则,致知而已矣。正心,复其体也;修身,著其用也。以言乎已,谓之明德;以言乎人,谓之亲民;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是故至善也者,心之本体也。动而后有不善,而本体之知,未尝不知也。意者,其动也。物者,其事也。至其本体之知,而动无不善。然非即其事而格之,则亦无以致其知。故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格物者,致知之实也。物格则知致意诚,而有以复其本体,是之谓止至善。圣人惧人之求之于外也,而反覆其辞。旧本析而圣人之意亡矣。是故不务于诚意而徒以格物者,谓之支;不事于格物而徒以诚意者,谓之虚;不本于致知而徒以格物诚意者,谓之妄。支与虚与妄,其于至善也远矣。合之以敬而益缀,补之以传而益离。吾惧学之日远于至善也,去分章而复旧本,傍为之什,以引其义。庶几复见圣人之心,而求之者有其要。噫。乃若致知,则存乎心;悟致知焉,尽矣。

《大学》的要领,在于重点词汇诚意而已。

诚意的功夫,就是格物而已。

诚意到了,就是所谓的止于至善的境界。

止于至善的样子,就是致良知而已。

正心,是恢复心的本体;而修身,是从用的角度说的。

对于自己而言,称为明德;对于他人而言,称为亲民;对于天地万物而言,包罗万象。

因此说,至善,是心之本体该有的状态。

心动之后,有善,有不善,而本体的良知是不会不感知到的。意,就是心之所动。

物,就是意之所在。能够致得本体的良知,那么所有的意之所动就没有不善。

但是如果不就着这个事儿去格其不正以归于正,就无从去致良知。

因此说,致知,是诚意的根本。格物,是致知真切笃实的地方。

物格,则知致了,意诚了,本体恢复了,这就叫止于至善。

圣人是因为担心为学之人向外求取,所以才把这一段功夫反复的说。

朱熹把《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拆开来一个一个讲,圣人的本意就全丢掉了。

所以说不追求诚意而只是去一个一个事物去格的,就是支离;不真切的去格物,而只是一味的向内诚意的,就是虚寂;没有致良知作为头脑,只是想着去格物诚意的,就是妄。无论是支,还是虚,还是妄,都离着至善太远了。

没有头脑,非要加个对事物的“敬”字,反而更加累赘了,在古本之外又补充了传,反而更加支离了。

我实在是担忧为学之道离至善越来越远,去掉了朱熹所改的分章而恢复《大学》的旧本,依靠原有的篇章,来引申他真实的含义。

也许可以再次体悟到圣人的本心,也让求学之人得到要领。

哎。至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致知,主要在于用心;能体悟到致知,就都明白了。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哪位有?

译文:

大学的根本道理,在于弘扬光明善良的德性,使民心弃旧图新《学记》原文及翻译如下:,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明确了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的目标以后才能心志坚定,心志坚定以后才能镇静从容,镇静从容以后才能神思安宁,神思安宁以后才能思虑周密,思虑周密以后才能有所②即,接近,接触。穷:穷究,研究。收获,达到完善。

古时候想在天下弘扬光明善良的德性的人,先要治好自己的邦国。想要治好自己的邦国,先要使自己的家族齐心协力。想要使自己的族家心协力,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德性。想要修养好自身的德性,徒工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想要认识达到一定的程度,关键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事物的原理清楚了以后,才能使认识过到明彻的程度。认识明彻以后,才能意念真读。意念真诚以后,才能心性端正。心性端正以后,品德才能修养好。品德修养好以后,才能使家族齐心协力。家族齐心协力以后,才能使邦国治理安定。邦国治理安定以后,才能天下太平。

自天子而一直到平民,一切人都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一个人的根本迷乱了,而末节却能有条不紊,这是不可能的。他所敬重的人轻蔑他,而他所轻蔑的人却敬重他,这也是从来都没有过的道理啊!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大学之道的原文及翻译。?

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时隔并翻译了《花婆婆》、《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米莉的帽子变变变》、《巫婆的孩子》等童书,共出版童话、童诗、图画书、翻译改写等作品八十余部。2000多年,但是对今天的教育仍富有现实意义。

《大学》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

朱熹集注:恶、先,并去声。此覆解上文?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

释义:厌恶上级对待下属(我)的态度,(我)就不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厌恶下属对待上级(我)的行为方式,(我)也不要用同样的行为方式事奉我的上司;厌恶前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对我后面的人做那些事情;厌恶后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要对前人做那些事;厌恶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要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厌恶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要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

大学问原文及译文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

大学问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说何也?

曰: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于其外,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于事事物物之中,生意支离决裂,错杂纷纭,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于外求,则志有定向,而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矣。无支离决裂、错杂纷纭之患,则心不妄动而能静矣。

心不妄动而能静,则其日用之间,从容闲暇而能安矣。能安,则凡一念之发,一事之感,其为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详审精察之,而能虑矣。能虑则择之无不精,处之无不当,而至善于是乎可得矣。

曰:物有本末,先儒以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两物而内外相对也。事有终始,先儒以知止为始,能得为终,一事而首尾相因也。如子之说,以新民为亲民,则本末之说亦有所未然欤?

曰:终始之说,大略是矣。即以新民为亲民,而曰明德为本,亲民为末,其说亦未尝不可,但不当分本末为两物耳。夫木之干,谓之本,木之梢,谓之末。惟其一物也,是以谓之本末。若曰两物,则既为两物矣,又何可以以上内容参考:言本末乎?

翻译:

有人向先生请教说:《大学》一书,过去的儒家学者认为是有关大人的学问。我不揣冒昧地向您请教,大人学问的重点为什么在于明明德呢?

阳明先生回答说:所谓的大人,指的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的那类人。他们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是一家人,把全体人看作一个人。如果有人按照形体来区分你和我,这类人就是所谓的小人。大人能够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个整体,并不是他们有意去那么做,而是他们心中的仁德本来就是这样,这种仁德跟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

孩子还是属于自己的同类,而当他看到飞禽和走兽发出悲哀的鸣叫或因恐惧而颤抖时,必会产生不忍心听闻或观看的心情,这就是说他的仁德跟飞禽和走兽是一体的。飞禽和走兽还是有灵性的动物,而当他看到花草和树木被践踏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全文及翻译是什么?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全文及翻译是什么?

新民之意,既与亲民不同,则明德之功,自与新民为二。若知明明德以亲其民,而亲民以明其明德,则明德亲民焉可析而为两乎?先儒之说,是盖不知明德亲民之本为一事,而认以为两事,是以虽知本末之当为一,而亦不得不非为两物也。

What is the full text and translation of the way of University in Mingde?

大学 university ; college ; The Great Learning 明明 obviously ; undoubtedly ; plainly

全文 full text 翻译 translate ; interpret ; put ... into ; turn ... into

什么 anything ; soming ; (before a noun or by itself) what ; (before 也 or 都) any

《礼记·大学》全文是什么?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天要远足课文如下:明德于天下者,

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

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

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

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

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

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才能太平。上自元首,下至平民,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

了,家庭、家族、、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作者】相传为孔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礼记》通

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

《大学章句集注》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第六章 作者:曾参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这些说的是,统治者获得民众拥护就能取得,失掉民心就会丧失。因此君子首先要慎修德行,拥有了美德这样就拥有了民众,拥有了民众这样就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土地这样就有了财富,拥有了财富这样就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美德是根本,财富是枝叶。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注释

①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 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 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熹补充的 文字。

③未穷,未穷尽,未。

④益,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