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水产养殖无人化?比你想象的要快

随着远程作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开始执行日常任务,面部识别程序也开始应用于三文鱼,自动化早已在水产养殖上掀起一场浪潮。人工智能给水产工业带来的革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水产养殖自动化控制技术(水产养殖如何控制弧菌)水产养殖自动化控制技术(水产养殖如何控制弧菌)


水产养殖自动化控制技术(水产养殖如何控制弧菌)


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正在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的APP可根据我们的习惯晚餐和电影院。计算机生成的翻译帮助两个陌生的语言互相理解沟通。有一天,大街上跑的将全是自动驾驶的 汽车 。虽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时代可能还很遥远,但无人化的水产养殖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每一个水产养殖从业者都知道,即使是最常规的工作也是带有危险性的。“如果你走在网箱上,旁边伴有半米高的浪,你就会感觉到。如果浪高到1.5米,那网箱几乎就成了过山车”。 Walter Caharija先生,挪威SINTEF 的研究人员,解释道。

随着水产养殖业务在沿海及远海地区的扩大,伴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海浪强度的不断增加,为养殖的日常活动寻找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正要。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SINTEF的ARTIFEX项目。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系统(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无人水面车辆的主要任务是将遥控车辆和送到养殖区,和遥控车辆进行养殖场检查。如果需要进行一些维护或简单的维修,遥控车辆即可完成。无人水面车辆再次将它们在送回陆地。这些车辆的自动化程度各不相同,但整个作将由一个人完成,他可以安全地坐在岸上。目前该技术正在开发中,对于Caharija来说,这种技术不仅仅是品。

“你想这样做是因为你不想让人们暴露在恶劣的天气和风险中”他说。

SINTEF公司位于Sør-Trøndelag的水产养殖工程研究基地(ACE),现在正在进行商业化三文鱼养殖。

©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ARTIFEX致力于帮助人们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来改善他们的,挪威的初创企业BioSort也在与Cermaq合作,通过智慧渔业项目(IFarm)改善鱼类。

本质上,智慧渔业项目是一个控制海虱,监测生长、畸形和其他 健康 指标的系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一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识别每一尾三文鱼。这项技术与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类似,只是智慧渔业项目扫描的不是人脸,而是三文鱼的斑点。

智慧渔业项目(IFarm)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整合了一系列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设备来实现对每一条鱼的定位。这项技术跟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没有多大不同,区别只是一个识别人脸,一个识别三文鱼的斑点。

“这种跟踪每一条鱼的能力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BioSort的首席执行官Geir Stang Hauge说到。“例如,定期监测个体的增长率和其他 健康 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 健康 问题,甚至监测治疗效果”。

Hauge举例说明了如何使用这种能力:“通过该技术可以得知鱼的状况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比如说,这条患有冬季溃疡的鱼究竟能不能完全的康复。”

智慧渔业项目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记录,它还会选择性地将某条鱼从网箱中移出进行治疗。Hauge说:“据我们所知,没有人会出于 健康 问题而把网箱中某一条鱼移出来。”

以海虱为例,通常不是网箱里所有的三文鱼都会被感染,但是如果发生了感染,就得进行全体治疗。而如果将被感染的鱼移出来,就可以进行更有选择性的治疗。

尽管持续地开发软件和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自动化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在于工程基础设施,而软件实际上是在其基础上工作的。例如,智慧渔业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系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它还包括一套设计完整的网箱系统。每条三文鱼都必须通过一套扫描系统来识别定位,进行测量,检查海虱和皮肤异常等情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ioSort利用了三文鱼一个关键的生物学部分——它们对空气的需求。

在BioSort"s的智慧渔业项目中(iFarm),每条三文鱼都必须要通过一系列传感器,以此来定位每一条鱼,然后对这条鱼做测量、检查是否有海虱以及体表是否异常。

© BioSort

三文鱼每隔四天左右就需要到水面,将空气重新填满它们的鱼鳔。智慧渔业项目通过一个装有传感器的漏斗来限制它们进入网箱水面的任何地方,由于传感器不能在黑暗中工作,所以还需要一个照明系统。然后,就可以对三文鱼进行分类,这意味着可以允许某条三文鱼重新回到网箱中,或者将它们导向一个的区域进行治疗。Hauge指出,虽然每一部分看起来都相对容易实现,但关键是所有的组件——软件、机械组件、照明、光学——都要协同工作,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三文鱼的行为、自然偏好和。

和ARTIFEX一样, 智慧渔业项目(IFram)也还在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测试进展顺利,下一个阶段也即将进行。

Hauge说:“我们做过小规模的试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对15万条鱼、20万条鱼做过这样的试验。”除了扩大到更大数量的鱼,BioSort的目标是发现小至1-2毫米大小的海虱,其光学设备也要能在1米之外识别鱼。

Hauge承认这是很有野心的,但这个想法可使水产养殖者尽可能的远离所有潜在意外。与此同时,ARTIFEX正寻求将这些车辆的各种部件在SINTEF ACE的全功能实验室农场中试用。

Geir Stang Hauge,BioSort公司CEO。

“从技术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它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Caharija说。

那么,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水产养殖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不再需要人工投入? Caharija和Hauge一致认为有些角色是会改变。但人永远不会改变。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有人把守每个地方。你可以让一个人在多个地点工作,” Hauge建议。

然后,正如Caharija所强调的,虽然有些流程可以自动化,但是有些流程不能自动化。他指出:“在机械和电子等方面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

就像Caharija 和Hauge都认为的那样,最终的决定永远是人做出来的。( 本文转自【 水产黑匣子丨图文:Samantha Andrews,翻译:小酋长,校对:刀客特金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 wx@fishfirst 。 )

室内水产养殖水箱作用

随着远程作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开始执行日常任务,面部识别程序也开始应用于三文鱼,自动化早已在水产养殖上掀起一场浪潮。人工智能给水产工业带来的革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正在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的APP可根据我们的习惯晚餐和电影院。计算机生成的翻译帮助两个陌生的语言互相理解沟通。有一天,大街上跑的将全是自动驾驶的 汽车 。虽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时代可能还很遥远,但无人化的水产养殖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每一个水产养殖从业者都知道,即使是最常规的工作也是带有危险性的。“如果你走在网箱上,旁边伴有半米高的浪,你就会感觉到。如果浪高到1.5米,那网箱几乎就成了过山车”。 Walter Caharija先生,挪威SINTEF 的研究人员,解释道。

随着水产养殖业务在沿海及远海地区的扩大,伴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海浪强度的不断增加,为养殖的日常活动寻找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正要。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SINTEF的ARTIFEX项目。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系统(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无人水面车辆的主要任务是将遥控车辆和送到养殖区,和遥控车辆进行养殖场检查。如果需要进行一些维护或简单的维修,遥控车辆即可完成。无人水面车辆再次将它们在送回陆地。这些车辆的自动化程度各不相同,但整个作将由一个人完成,他可以安全地坐在岸上。目前该技术正在开发中,对于Caharija来说,这种技术不仅仅是品。

“你想这样做是因为你不想让人们暴露在恶劣的天气和风险中”他说。

SINTEF公司位于Sør-Trøndelag的水产养殖工程研究基地(ACE),现在正在进行商业化三文鱼养殖。

©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ARTIFEX致力于帮助人们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来改善他们的,挪威的初创企业BioSort也在与Cermaq合作,通过智慧渔业项目(IFarm)改善鱼类。

本质上,智慧渔业项目是一个控制海虱,监测生长、畸形和其他 健康 指标的系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一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识别每一尾三文鱼。这项技术与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类似,只是智慧渔业项目扫描的不是人脸,而是三文鱼的斑点。

智慧渔业项目(IFarm)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整合了一系列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设备来实现对每一条鱼的定位。这项技术跟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没有多大不同,区别只是一个识别人脸,一个识别三文鱼的斑点。

“这种跟踪每一条鱼的能力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BioSort的首席执行官Geir Stang Hauge说到。“例如,定期监测个体的增长率和其他 健康 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 健康 问题,甚至监测治疗效果”。

Hauge举例说明了如何使用这种能力:“通过该技术可以得知鱼的状况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比如说,这条患有冬季溃疡的鱼究竟能不能完全的康复。”

智慧渔业项目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记录,它还会选择性地将某条鱼从网箱中移出进行治疗。Hauge说:“据我们所知,没有人会出于 健康 问题而把网箱中某一条鱼移出来。”

以海虱为例,通常不是网箱里所有的三文鱼都会被感染,但是如果发生了感染,就得进行全体治疗。而如果将被感染的鱼移出来,就可以进行更有选择性的治疗。

尽管持续地开发软件和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自动化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在于工程基础设施,而软件实际上是在其基础上工作的。例如,智慧渔业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系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它还包括一套设计完整的网箱系统。每条三文鱼都必须通过一套扫描系统来识别定位,进行测量,检查海虱和皮肤异常等情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ioSort利用了三文鱼一个关键的生物学部分——它们对空气的需求。

在BioSort"s的智慧渔业项目中(iFarm),每条三文鱼都必须要通过一系列传感器,以此来定位每一条鱼,然后对这条鱼做测量、检查是否有海虱以及体表是否异常。

© BioSort

三文鱼每隔四天左右就需要到水面,将空气重新填满它们的鱼鳔。智慧渔业项目通过一个装有传感器的漏斗来限制它们进入网箱水面的任何地方,由于传感器不能在黑暗中工作,所以还需要一个照明系统。然后,就可以对三文鱼进行分类,这意味着可以允许某条三文鱼重新回到网箱中,或者将它们导向一个的区域进行治疗。Hauge指出,虽然每一部分看起来都相对容易实现,但关键是所有的组件——软件、机械组件、照明、光学——都要协同工作,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三文鱼的行为、自然偏好和。

和ARTIFEX一样, 智慧渔业项目(IFram)也还在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测试进展顺利,下一个阶段也即将进行。

Hauge说:“我们做过小规模的试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对15万条鱼、20万条鱼做过这样的试验。”除了扩大到更大数量的鱼,BioSort的目标是发现小至1-2毫米大小的海虱,其光学设备也要能在1米之外识别鱼。

Hauge承认这是很有野心的,但这个想法可使水产养殖者尽可能的远离所有潜在意外。与此同时,ARTIFEX正寻求将这些车辆的各种部件在SINTEF ACE的全功能实验室农场中试用。

Geir Stang Hauge,BioSort公司CEO。

“从技术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它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Caharija说。

那么,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水产养殖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不再需要人工投入? Caharija和Hauge一致认为有些角色是会改变。但人永远不会改变。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有人把守每个地方。你可以让一个人在多个地点工作,” Hauge建议。

然后,正如Caharija所强调的,虽然有些流程可以自动化,但是有些流程不能自动化。他指出:“在机械和电子等方面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

就像Caharija 和Hauge都认为的那样,最终的决定永远是人做出来的。( 本文转自【 水产黑匣子丨图文:Samantha Andrews,翻译:小酋长,校对:刀客特金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 wx@fishfirst 。 )

文/ 水产前沿 陈羽翀 图/ 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相关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就当前的水产养殖现状而言,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还有些遥远。

能24小时辅助管理的系统

2011年9月初福建闽江水口库区水系出现大面积鱼,统计的鱼总量近一亿斤。此件大型水质安全中,经过当地渔业部门的检测,断定鱼的亡原因是缺氧。事发当天,环保部门把事发水域的采样送至福州进行检验,但是检验结果经过一天之后才得到反馈,得到结果的时候,造成的损失已经非常。当时由于不知是缺氧缘故,许多养殖户采用不正确的自救手段,如继续在网箱投放饵料,把网箱拖到河道中间,结果造成更的后果。很多养殖户抱怨水质检测手段落后,效率太低,影响了养殖安全性。而如何才能及时监测水质参数,其实国内早有水产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存在,并且在国外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水产养殖在线监测系统又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名称上并未有统一的叫法,行业内通常也会统称为“物联网”。 能24小时在线监测多种水质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各种重金属离子、总磷、总氮等参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汇集了在线监测水质参数、根据在线监测到的水质参数自动控制相关电气设备运行(如增氧机、水泵)、查看历史数据记录三大功能。只要设定程序,接入水泵、增氧机等设备,系统就会自动开启或关闭相关电器设备,进行智能化养殖。

粤东饶平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林老板拥有100多亩的高位池虾场,每年亩产达到6000-8000斤。每口5亩的池塘安装9台增氧机,其中3台水车式,6台中层增氧设备,而且还加上底部增氧,这等架势确实很少见,一直以来的养殖效果都相当不错。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多次记录溶氧、温度和天气情况等数据,录入档案。从2009年开始,他改变了人工记录的作模式,开始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监测。从便携式溶氧仪、便携式pH仪,到在线溶氧系统,每40分钟测试一次数据并且记录在案,林老板会去反复研究这些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经验。他坦言,这也是成功养殖的重要习惯。

水产物联网未广泛应用

从人工测试到电子设备测试,节省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作和记录更有条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正是集中了检测、信息平台和远程发布于一身的实时同步监测工具,作为水产养殖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却并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福建省为例,全省如今使用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数目在100套左右。作为养殖大省,可见使用此类监测设备的养殖户其实只占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贝”)魏茂春介绍,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实行工厂化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企业中,其中包含的养殖品种十分广泛,包括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草鱼、海参和花蛤等。经总结,魏茂春认为养殖密度高、产品赋值高的大企业更有兴趣尝试在线监测系统。

对比国内的情况,国外对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要广泛很多。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以下简称“瀚海”)丘晓君向笔者介绍,欧洲对此类监测系统的使用率在70%以上,普及程度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对养殖的要求高,对用水、排水、排污等指标都有严格的标准。所以欧洲的水产养殖必须通过物联网系统对养殖进行实时,确保养殖的安全性、对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以及保证养殖回报。

水贝从2009年开始进行水产养殖监测系统的研发,借助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并一直保持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故障问题的解决。魏茂春介绍,现在国内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和制造上,在传感器这一环节上暂时还无法与国外产品比较,所以在系统安装的时候,通常会选用进口的传感器作为搭配。

推广应用的三大阻力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国产品牌普及受阻,进口品牌更是价格定位高而难以推广。“系统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所普及或者更好地推广,可能是5-10年。”丘晓君说。

总结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养殖观念使养殖者未能完全接受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国内养殖者大多信奉经验主义,特别是养殖效果一直都不错的养殖者,容易形成不借助电子设备仪器也可以养好鱼养好虾的理念,观念一旦形成,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其次,一套最普通的国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需要投资约3万元,若采用进口的零部件,价格就几近翻倍,如果整套都是进口产品,价格更甚。所以现阶段价格因素是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普及的障碍。一般小规模养殖的散户难以支付这么一笔费用,而且也难以预计这套系统所能带来的利益是否可以抵过产品本身的价钱。

再者,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行业整体,早期有一些企业试水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的销售,但往往忽略了售后跟踪服务的重要性,最终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魏茂春和丘晓君都重点提到过售后服务的重要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后,需要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维护,而且培训客户的自主动手作和维护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内容。整体来讲,国内外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目前都处于不断的技术提升和产品的更新研发过程之中,期间也需要客户的反馈意见。

随着自然环境的越来越恶劣,水资源的一步步减少,土地变得稀缺以及人力成本提高的大环境下,政策也会对相关的产业重视起来,信息化、智能化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水产养殖的一个新趋势。水产养殖在线系统在环境保护、资源优化以及保障养殖方面都上的优势,用自动控制设备代替人工管理作,对养殖水体和生态条件进行监测、处理和控制。当然水产物联网系统并非,使用了系统并不足以保证养殖的必然成功。系统所提供的是及时的数据监测,可辅助降低养殖风险,为养殖提供多一套保障系统。

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24小时在线监测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等水质参数。

可通过监测到的溶解氧值自动控制增氧机工作,防止出现缺氧。当溶解氧低于安全值时(例如4mg/L),自动打开增氧机,当溶解氧达到安全值时(例如5mg/L),自动关闭增氧机,以节省电能。

当监测到溶解氧值达到危险值时(例如3mg/L),启动声光警报系统,并给管理者发送手机短信,中心控制软件会启动报警提示。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查询水质参数和各种设备工作状况。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远程控制增氧机、投料机、水泵等设备启动或停止。

可自动记录、储存现场监测到的溶解氧数据,并保存,帮助用户查询、分析:季节、时间、天气、温度等因素对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用户可根据水中溶解氧测量值,精准控制饵料投放量,提高饵料的转化率。

具有电机缺相,漏电及过载保护功能,可以有效的保护增氧机的电机。

停电报警系统。停电时现场警报器会开启,并给管理者发送短信提示。

单台设备可测控24口工厂化养殖水池或8口土池塘(单口池塘10亩以内)。

《水产前沿》杂志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养殖池建在室内(车间里),应用自动化装备和技术对养殖用水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对水温、水质、溶氧、光照等自动监测和调控,采取高密度放养和强化投饵的方式生产,是一种高度集约化养殖方式。

室内水产养殖水箱运用自动化流体智能控制技术,全程运用物理过滤方法,有生物过滤、高效溶氧、生化反应、自动反冲洗、气液调控、有效去除水面悬浮物、水中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等作用,运行中不会产生或添加新的物质,不会改变水性,系统运行可靠,设备作和维护更加简便。

大数据时代水产业如何与互联网做加法

随着远程作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开始执行日常任务,面部识别程序也开始应用于三文鱼,自动化早已在水产养殖上掀起一场浪潮。人工智能给水产工业带来的革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正在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的APP可根据我们的习惯晚餐和电影院。计算机生成的翻译帮助两个陌生的语言互相理解沟通。有一天,大街上跑的将全是自动驾驶的 汽车 。虽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时代可能还很遥远,但无人化的水产养殖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每一个水产养殖从业者都知道,即使是最常规的工作也是带有危险性的。“如果你走在网箱上,旁边伴有半米高的浪,你就会感觉到。如果浪高到1.5米,那网箱几乎就成了过山车”。 Walter Caharija先生,挪威SINTEF 的研究人员,解释道。

随着水产养殖业务在沿海及远海地区的扩大,伴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海浪强度的不断增加,为养殖的日常活动寻找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正要。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SINTEF的ARTIFEX项目。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系统(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无人水面车辆的主要任务是将遥控车辆和送到养殖区,和遥控车辆进行养殖场检查。如果需要进行一些维护或简单的维修,遥控车辆即可完成。无人水面车辆再次将它们在送回陆地。这些车辆的自动化程度各不相同,但整个作将由一个人完成,他可以安全地坐在岸上。目前该技术正在开发中,对于Caharija来说,这种技术不仅仅是品。

“你想这样做是因为你不想让人们暴露在恶劣的天气和风险中”他说。

SINTEF公司位于Sør-Trøndelag的水产养殖工程研究基地(ACE),现在正在进行商业化三文鱼养殖。

©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ARTIFEX致力于帮助人们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来改善他们的,挪威的初创企业BioSort也在与Cermaq合作,通过智慧渔业项目(IFarm)改善鱼类。

本质上,智慧渔业项目是一个控制海虱,监测生长、畸形和其他 健康 指标的系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一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识别每一尾三文鱼。这项技术与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类似,只是智慧渔业项目扫描的不是人脸,而是三文鱼的斑点。

智慧渔业项目(IFarm)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整合了一系列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设备来实现对每一条鱼的定位。这项技术跟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没有多大不同,区别只是一个识别人脸,一个识别三文鱼的斑点。

“这种跟踪每一条鱼的能力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BioSort的首席执行官Geir Stang Hauge说到。“例如,定期监测个体的增长率和其他 健康 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 健康 问题,甚至监测治疗效果”。

Hauge举例说明了如何使用这种能力:“通过该技术可以得知鱼的状况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比如说,这条患有冬季溃疡的鱼究竟能不能完全的康复。”

智慧渔业项目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记录,它还会选择性地将某条鱼从网箱中移出进行治疗。Hauge说:“据我们所知,没有人会出于 健康 问题而把网箱中某一条鱼移出来。”

以海虱为例,通常不是网箱里所有的三文鱼都会被感染,但是如果发生了感染,就得进行全体治疗。而如果将被感染的鱼移出来,就可以进行更有选择性的治疗。

尽管持续地开发软件和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自动化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在于工程基础设施,而软件实际上是在其基础上工作的。例如,智慧渔业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系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它还包括一套设计完整的网箱系统。每条三文鱼都必须通过一套扫描系统来识别定位,进行测量,检查海虱和皮肤异常等情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ioSort利用了三文鱼一个关键的生物学部分——它们对空气的需求。

在BioSort"s的智慧渔业项目中(iFarm),每条三文鱼都必须要通过一系列传感器,以此来定位每一条鱼,然后对这条鱼做测量、检查是否有海虱以及体表是否异常。

© BioSort

三文鱼每隔四天左右就需要到水面,将空气重新填满它们的鱼鳔。智慧渔业项目通过一个装有传感器的漏斗来限制它们进入网箱水面的任何地方,由于传感器不能在黑暗中工作,所以还需要一个照明系统。然后,就可以对三文鱼进行分类,这意味着可以允许某条三文鱼重新回到网箱中,或者将它们导向一个的区域进行治疗。Hauge指出,虽然每一部分看起来都相对容易实现,但关键是所有的组件——软件、机械组件、照明、光学——都要协同工作,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三文鱼的行为、自然偏好和。

和ARTIFEX一样, 智慧渔业项目(IFram)也还在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测试进展顺利,下一个阶段也即将进行。

Hauge说:“我们做过小规模的试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对15万条鱼、20万条鱼做过这样的试验。”除了扩大到更大数量的鱼,BioSort的目标是发现小至1-2毫米大小的海虱,其光学设备也要能在1米之外识别鱼。

Hauge承认这是很有野心的,但这个想法可使水产养殖者尽可能的远离所有潜在意外。与此同时,ARTIFEX正寻求将这些车辆的各种部件在SINTEF ACE的全功能实验室农场中试用。

Geir Stang Hauge,BioSort公司CEO。

“从技术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它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Caharija说。

那么,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水产养殖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不再需要人工投入? Caharija和Hauge一致认为有些角色是会改变。但人永远不会改变。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有人把守每个地方。你可以让一个人在多个地点工作,” Hauge建议。

然后,正如Caharija所强调的,虽然有些流程可以自动化,但是有些流程不能自动化。他指出:“在机械和电子等方面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

就像Caharija 和Hauge都认为的那样,最终的决定永远是人做出来的。( 本文转自【 水产黑匣子丨图文:Samantha Andrews,翻译:小酋长,校对:刀客特金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 wx@fishfirst 。 )

文/ 水产前沿 陈羽翀 图/ 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相关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就当前的水产养殖现状而言,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还有些遥远。

能24小时辅助管理的系统

2011年9月初福建闽江水口库区水系出现大面积鱼,统计的鱼总量近一亿斤。此件大型水质安全中,经过当地渔业部门的检测,断定鱼的亡原因是缺氧。事发当天,环保部门把事发水域的采样送至福州进行检验,但是检验结果经过一天之后才得到反馈,得到结果的时候,造成的损失已经非常。当时由于不知是缺氧缘故,许多养殖户采用不正确的自救手段,如继续在网箱投放饵料,把网箱拖到河道中间,结果造成更的后果。很多养殖户抱怨水质检测手段落后,效率太低,影响了养殖安全性。而如何才能及时监测水质参数,其实国内早有水产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存在,并且在国外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水产养殖在线监测系统又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名称上并未有统一的叫法,行业内通常也会统称为“物联网”。 能24小时在线监测多种水质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各种重金属离子、总磷、总氮等参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汇集了在线监测水质参数、根据在线监测到的水质参数自动控制相关电气设备运行(如增氧机、水泵)、查看历史数据记录三大功能。只要设定程序,接入水泵、增氧机等设备,系统就会自动开启或关闭相关电器设备,进行智能化养殖。

粤东饶平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林老板拥有100多亩的高位池虾场,每年亩产达到6000-8000斤。每口5亩的池塘安装9台增氧机,其中3台水车式,6台中层增氧设备,而且还加上底部增氧,这等架势确实很少见,一直以来的养殖效果都相当不错。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多次记录溶氧、温度和天气情况等数据,录入档案。从2009年开始,他改变了人工记录的作模式,开始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监测。从便携式溶氧仪、便携式pH仪,到在线溶氧系统,每40分钟测试一次数据并且记录在案,林老板会去反复研究这些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经验。他坦言,这也是成功养殖的重要习惯。

水产物联网未广泛应用

从人工测试到电子设备测试,节省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作和记录更有条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正是集中了检测、信息平台和远程发布于一身的实时同步监测工具,作为水产养殖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却并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福建省为例,全省如今使用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数目在100套左右。作为养殖大省,可见使用此类监测设备的养殖户其实只占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贝”)魏茂春介绍,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实行工厂化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企业中,其中包含的养殖品种十分广泛,包括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草鱼、海参和花蛤等。经总结,魏茂春认为养殖密度高、产品赋值高的大企业更有兴趣尝试在线监测系统。

对比国内的情况,国外对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要广泛很多。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以下简称“瀚海”)丘晓君向笔者介绍,欧洲对此类监测系统的使用率在70%以上,普及程度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对养殖的要求高,对用水、排水、排污等指标都有严格的标准。所以欧洲的水产养殖必须通过物联网系统对养殖进行实时,确保养殖的安全性、对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以及保证养殖回报。

水贝从2009年开始进行水产养殖监测系统的研发,借助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并一直保持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故障问题的解决。魏茂春介绍,现在国内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和制造上,在传感器这一环节上暂时还无法与国外产品比较,所以在系统安装的时候,通常会选用进口的传感器作为搭配。

推广应用的三大阻力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国产品牌普及受阻,进口品牌更是价格定位高而难以推广。“系统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所普及或者更好地推广,可能是5-10年。”丘晓君说。

总结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养殖观念使养殖者未能完全接受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国内养殖者大多信奉经验主义,特别是养殖效果一直都不错的养殖者,容易形成不借助电子设备仪器也可以养好鱼养好虾的理念,观念一旦形成,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其次,一套最普通的国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需要投资约3万元,若采用进口的零部件,价格就几近翻倍,如果整套都是进口产品,价格更甚。所以现阶段价格因素是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普及的障碍。一般小规模养殖的散户难以支付这么一笔费用,而且也难以预计这套系统所能带来的利益是否可以抵过产品本身的价钱。

再者,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行业整体,早期有一些企业试水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的销售,但往往忽略了售后跟踪服务的重要性,最终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魏茂春和丘晓君都重点提到过售后服务的重要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后,需要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维护,而且培训客户的自主动手作和维护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内容。整体来讲,国内外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目前都处于不断的技术提升和产品的更新研发过程之中,期间也需要客户的反馈意见。

随着自然环境的越来越恶劣,水资源的一步步减少,土地变得稀缺以及人力成本提高的大环境下,政策也会对相关的产业重视起来,信息化、智能化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水产养殖的一个新趋势。水产养殖在线系统在环境保护、资源优化以及保障养殖方面都上的优势,用自动控制设备代替人工管理作,对养殖水体和生态条件进行监测、处理和控制。当然水产物联网系统并非,使用了系统并不足以保证养殖的必然成功。系统所提供的是及时的数据监测,可辅助降低养殖风险,为养殖提供多一套保障系统。

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24小时在线监测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等水质参数。

可通过监测到的溶解氧值自动控制增氧机工作,防止出现缺氧。当溶解氧低于安全值时(例如4mg/L),自动打开增氧机,当溶解氧达到安全值时(例如5mg/L),自动关闭增氧机,以节省电能。

当监测到溶解氧值达到危险值时(例如3mg/L),启动声光警报系统,并给管理者发送手机短信,中心控制软件会启动报警提示。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查询水质参数和各种设备工作状况。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远程控制增氧机、投料机、水泵等设备启动或停止。

可自动记录、储存现场监测到的溶解氧数据,并保存,帮助用户查询、分析:季节、时间、天气、温度等因素对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用户可根据水中溶解氧测量值,精准控制饵料投放量,提高饵料的转化率。

具有电机缺相,漏电及过载保护功能,可以有效的保护增氧机的电机。

停电报警系统。停电时现场警报器会开启,并给管理者发送短信提示。

单台设备可测控24口工厂化养殖水池或8口土池塘(单口池塘10亩以内)。

《水产前沿》杂志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养殖池建在室内(车间里),应用自动化装备和技术对养殖用水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对水温、水质、溶氧、光照等自动监测和调控,采取高密度放养和强化投饵的方式生产,是一种高度集约化养殖方式。

室内水产养殖水箱运用自动化流体智能控制技术,全程运用物理过滤方法,有生物过滤、高效溶氧、生化反应、自动反冲洗、气液调控、有效去除水面悬浮物、水中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等作用,运行中不会产生或添加新的物质,不会改变水性,系统运行可靠,设备作和维护更加简便。

大数据时代水产业如何与互联网做加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迎来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正式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这是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向农业智能化时代即农业4.0时代发展。作为农业4.0的重要内容之一,水产行业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和便捷化的水产养殖时代即将到来。

农业1.0 到4.0的变迁

农业4.0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即智能农业(Int Agriculture),也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

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农业1.0是依靠个人体力劳动及畜力劳动的农业经营模式,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畜力来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农业2.0,即机械化农业,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落后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先进高效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随着计算机、电子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装备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农业将步入3.0模式。农业3.0,即信息化(自动化)农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局部生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即可产生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4.0,即:智能化农业,这是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高度智能化农业,其目的是要实现大范围大尺度的农业生产全局的,以效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程度地降低农业能耗和成本、限度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为目标;以农业全链条、全产业、全过程、全区域智能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农业4.0在我国“小荷才露尖尖角”,尚处概念、理念、设计和试验阶段: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用水精细管理和设施农业环境监测;黑龙江省侧重在大田作物生产中搭建传感器网络,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及数据集中处理和分析,支撑生产决策;江苏省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基于物联网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侧重在水产养殖等方面进行探索;山东在设施温室和水产养殖的整体行业信息化推进进步明显;浙江省重点在设施花卉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各项环境指标通过传感器传输到微电脑中,实现了花卉种植全过程自动监测、传输控制;安徽省小麦“四情”监测项目建设已经启动。此外,河南、重庆、辽宁和内蒙等地也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

现阶段,我国农业4.0主要以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各环节的推广应用为主,还未实现大规模、高阶化的应用。随着农业电商、农产品物流、农业市场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地融合。

“农业4.0”在水产行业的应用现状

“农业4.0”的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关键,突破涉及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是迈向“农业4.0”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农业4.0”在水产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应用上。

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在水产领域的深化应用需要有大批懂技术、会应用的实用性人才。然而,水产养殖历来被视为艰苦、薪酬低、评价不高的职业,陈旧的偏见对农业院校特别是本身学水产养殖的学生及其亲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学生毕业后,在自身有畏惧心理及其在家人劝阻之下,大部分转向了饲料营销等非养殖一线岗位,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转向了跟水产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更不用说其它专业毕业生会投身这个行业。因此,在实用性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大力提升行业内技术装备,打“技术牌”,才能更好地缓解水产行业高素质劳动力紧缺的困境。挪威的大型养殖场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情况下,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养殖物联网平台,实现三文鱼饲料投喂、收获、洗网、加工的完全自动化,只要定期维护便可实现1~2 人管理全场所有事务,这种良性运作的养殖业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长久以来,作为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以低洼盐碱地和荒滩荒水等资源改造进行养殖,技术成熟、作简便、投入适中,适合我国农村以农民承包经营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养殖风险大、水体污染。因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实现生态养殖是渔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新时期对渔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把人工智能系统和相关的仪器、仪表、装备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水体质量、增氧、投饵、捕捞等养殖作业和运输、加工、仓储、物流等自动化管理,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减少了人为经验误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水产养殖户走向联合,各种行业协会、水产组织孕育而生,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这就转变了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深化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水产养殖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行业“农业4.0”面临的问题

目前,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4.0”技术涵盖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多个方面,并在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水产行业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相对于其他领域,由于动植物的生命特征、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加之应用对象经济条件的限制,农业对物联网技术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水产养殖的装备化程度低,自动化的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夯实。同时,我国农业物联键技术、产品、设备技术储备不足,集成体系成熟度较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难度较大。比如在水产养殖业方面,由于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稳定、可靠、耐用溶解氧、pH 值、叶绿素、氨氮、亚盐的传感器技术仍不过关,需要小型化、化、灵敏化、运行稳定的传感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距。

其次,水产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农业应用对象复杂、获取信息广泛,传感器的标准是否统一、采集的信息是否可以标准化应用,都成为影响水产物联网应用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还没建立完整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现有标准还很零散、缺失和不统一,标准制定与市场应用结合不够,导致物联网市场分割,制造和服务成本偏高,这已成为制约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具体到水产物联网更是如此。

再者,水产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亟待建立。包括水产物联网在内,我国整个水产物联网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水产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导致农业物联网的产出与预期的估计别太大。从产业化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小而分散,农业传感控制设备等物联键技术产品难于实现批量生产,导致产品价格高,用户难于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投放市场前缺乏严格质量检测,当设备暴露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导致设备稳定性,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后续技术服务落后,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不能持续正常运行,影响了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导致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缓慢。

,水产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广大基层农户、农技人员对于水产物联网的概念还很模糊,对于水产物联网的技术、设备等知识的认识还不全面,还不具备应用推广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水产物联网的传感器开发、运算评价模型的研究等方面缺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水产物联网是整合了水产、通信、机械、计算机软件等多行业的一个综合产业。因此,就需要从事水产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农学、通信、软件编程等方面都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农产品生产者实际需要,真正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物联网。

水产行业如何融入“农业4.0”

“互联网+”缩短了信息化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但是还没有很好的消除与养殖户之间的技术障碍。只有让互联网自然融入到传统水产行业,让养殖户像打电话和看电视一样简易作就可以进行智能水产养殖,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水产”,也才真正迈出了水产行业“农业4.0”的步。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对于加速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农业4.0”发展优势明显:一是软硬件支出费用相对较低;二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应用;三是交互方式相对优化,便于作;四是易于附加个性化服务和实现精准推送,可加载更多智能化的应用。这些恰恰是长期以来困扰信息化在农业领域深度、广度应用的关键难题。如今劣势变优势,意味着未来农业领域,特别是水产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前景十分光明: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生产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与水产物联网装备结合后,能够发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先进处理和智能控制等技术优势,实现水产养殖的全程控制,降低污染,减少疫病,提高养殖品质,达到科学养殖和智能养殖的目的。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经营网络化。移动互联网有利于加快水产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水产品流通扁平化、交易公平化、信息透明化,建立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费用的水产品流通网络,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大大提高水产经营的网络化水平。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管理精细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能够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通过对终端、用户及其水产生产经营行为的跟踪服务,进行生产调度、应急指挥、质量监管,对上辅助宏观决策,对下优化生产经营行为,解决当前管理对象不明确、效率不高等问题。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服务便捷化。移动互联网的便携随身和实时交互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一公里”问题,便捷服务的同时,为市场化、多元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机遇,通过创新型应用等多种手段,未来的水产信息服务将更加丰富便捷。

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无需冗长的教程和繁难的培训,一看就会,一用就见效,自然能够受到农民追捧、赢得市场,这应该是互联网融入水产行业的情境设想。因此,“互联网+水产”的发展,不能把重点放在教育一线养殖户,而是从一线养殖户的实际和思维出发,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适应性改变,这就是所谓的“”。那么,这个适应性改变应该如何进行?

一是要加快易用、实用APP的开发,建议模拟不同的养殖场景,按照养殖全过程设置重要和参数,按照农民的养殖习惯优化应用流程。

二是要打通生产和经营的通道,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扁平化”,借助在线传输方式,让消费者与养殖现场建立关联,无论是水产品质量追溯,还是养殖现场视频调阅,甚至是水产养殖众筹,都可以大胆尝试。

三是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实施移动互联网工程,通过创建“互联网+”养殖场、养殖能手等行动,大力推广信息化养殖理念和技术,加强用户体验,大规模提升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

四是要积极实践互联网思维,启动水产信息化服务市场,借用打车软件等先进的运营思维,合理配置盈利点,前端推广多采用免费、补贴等手段,让农民享受到实惠,再从水产养殖的其他环节找回企业收益。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

水产也能物联网化吗?

随着远程作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开始执行日常任务,面部识别程序也开始应用于三文鱼,自动化早已在水产养殖上掀起一场浪潮。人工智能给水产工业带来的革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正在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的APP可根据我们的习惯晚餐和电影院。计算机生成的翻译帮助两个陌生的语言互相理解沟通。有一天,大街上跑的将全是自动驾驶的 汽车 。虽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时代可能还很遥远,但无人化的水产养殖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每一个水产养殖从业者都知道,即使是最常规的工作也是带有危险性的。“如果你走在网箱上,旁边伴有半米高的浪,你就会感觉到。如果浪高到1.5米,那网箱几乎就成了过山车”。 Walter Caharija先生,挪威SINTEF 的研究人员,解释道。

随着水产养殖业务在沿海及远海地区的扩大,伴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海浪强度的不断增加,为养殖的日常活动寻找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正要。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SINTEF的ARTIFEX项目。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系统(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无人水面车辆的主要任务是将遥控车辆和送到养殖区,和遥控车辆进行养殖场检查。如果需要进行一些维护或简单的维修,遥控车辆即可完成。无人水面车辆再次将它们在送回陆地。这些车辆的自动化程度各不相同,但整个作将由一个人完成,他可以安全地坐在岸上。目前该技术正在开发中,对于Caharija来说,这种技术不仅仅是品。

“你想这样做是因为你不想让人们暴露在恶劣的天气和风险中”他说。

SINTEF公司位于Sør-Trøndelag的水产养殖工程研究基地(ACE),现在正在进行商业化三文鱼养殖。

©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ARTIFEX致力于帮助人们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来改善他们的,挪威的初创企业BioSort也在与Cermaq合作,通过智慧渔业项目(IFarm)改善鱼类。

本质上,智慧渔业项目是一个控制海虱,监测生长、畸形和其他 健康 指标的系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一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识别每一尾三文鱼。这项技术与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类似,只是智慧渔业项目扫描的不是人脸,而是三文鱼的斑点。

智慧渔业项目(IFarm)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整合了一系列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设备来实现对每一条鱼的定位。这项技术跟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没有多大不同,区别只是一个识别人脸,一个识别三文鱼的斑点。

“这种跟踪每一条鱼的能力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BioSort的首席执行官Geir Stang Hauge说到。“例如,定期监测个体的增长率和其他 健康 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 健康 问题,甚至监测治疗效果”。

Hauge举例说明了如何使用这种能力:“通过该技术可以得知鱼的状况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比如说,这条患有冬季溃疡的鱼究竟能不能完全的康复。”

智慧渔业项目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记录,它还会选择性地将某条鱼从网箱中移出进行治疗。Hauge说:“据我们所知,没有人会出于 健康 问题而把网箱中某一条鱼移出来。”

以海虱为例,通常不是网箱里所有的三文鱼都会被感染,但是如果发生了感染,就得进行全体治疗。而如果将被感染的鱼移出来,就可以进行更有选择性的治疗。

尽管持续地开发软件和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自动化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在于工程基础设施,而软件实际上是在其基础上工作的。例如,智慧渔业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系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它还包括一套设计完整的网箱系统。每条三文鱼都必须通过一套扫描系统来识别定位,进行测量,检查海虱和皮肤异常等情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ioSort利用了三文鱼一个关键的生物学部分——它们对空气的需求。

在BioSort"s的智慧渔业项目中(iFarm),每条三文鱼都必须要通过一系列传感器,以此来定位每一条鱼,然后对这条鱼做测量、检查是否有海虱以及体表是否异常。

© BioSort

三文鱼每隔四天左右就需要到水面,将空气重新填满它们的鱼鳔。智慧渔业项目通过一个装有传感器的漏斗来限制它们进入网箱水面的任何地方,由于传感器不能在黑暗中工作,所以还需要一个照明系统。然后,就可以对三文鱼进行分类,这意味着可以允许某条三文鱼重新回到网箱中,或者将它们导向一个的区域进行治疗。Hauge指出,虽然每一部分看起来都相对容易实现,但关键是所有的组件——软件、机械组件、照明、光学——都要协同工作,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三文鱼的行为、自然偏好和。

和ARTIFEX一样, 智慧渔业项目(IFram)也还在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测试进展顺利,下一个阶段也即将进行。

Hauge说:“我们做过小规模的试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对15万条鱼、20万条鱼做过这样的试验。”除了扩大到更大数量的鱼,BioSort的目标是发现小至1-2毫米大小的海虱,其光学设备也要能在1米之外识别鱼。

Hauge承认这是很有野心的,但这个想法可使水产养殖者尽可能的远离所有潜在意外。与此同时,ARTIFEX正寻求将这些车辆的各种部件在SINTEF ACE的全功能实验室农场中试用。

Geir Stang Hauge,BioSort公司CEO。

“从技术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它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Caharija说。

那么,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水产养殖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不再需要人工投入? Caharija和Hauge一致认为有些角色是会改变。但人永远不会改变。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有人把守每个地方。你可以让一个人在多个地点工作,” Hauge建议。

然后,正如Caharija所强调的,虽然有些流程可以自动化,但是有些流程不能自动化。他指出:“在机械和电子等方面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

就像Caharija 和Hauge都认为的那样,最终的决定永远是人做出来的。( 本文转自【 水产黑匣子丨图文:Samantha Andrews,翻译:小酋长,校对:刀客特金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 wx@fishfirst 。 )

文/ 水产前沿 陈羽翀 图/ 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相关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就当前的水产养殖现状而言,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还有些遥远。

能24小时辅助管理的系统

2011年9月初福建闽江水口库区水系出现大面积鱼,统计的鱼总量近一亿斤。此件大型水质安全中,经过当地渔业部门的检测,断定鱼的亡原因是缺氧。事发当天,环保部门把事发水域的采样送至福州进行检验,但是检验结果经过一天之后才得到反馈,得到结果的时候,造成的损失已经非常。当时由于不知是缺氧缘故,许多养殖户采用不正确的自救手段,如继续在网箱投放饵料,把网箱拖到河道中间,结果造成更的后果。很多养殖户抱怨水质检测手段落后,效率太低,影响了养殖安全性。而如何才能及时监测水质参数,其实国内早有水产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存在,并且在国外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水产养殖在线监测系统又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名称上并未有统一的叫法,行业内通常也会统称为“物联网”。 能24小时在线监测多种水质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各种重金属离子、总磷、总氮等参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汇集了在线监测水质参数、根据在线监测到的水质参数自动控制相关电气设备运行(如增氧机、水泵)、查看历史数据记录三大功能。只要设定程序,接入水泵、增氧机等设备,系统就会自动开启或关闭相关电器设备,进行智能化养殖。

粤东饶平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林老板拥有100多亩的高位池虾场,每年亩产达到6000-8000斤。每口5亩的池塘安装9台增氧机,其中3台水车式,6台中层增氧设备,而且还加上底部增氧,这等架势确实很少见,一直以来的养殖效果都相当不错。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多次记录溶氧、温度和天气情况等数据,录入档案。从2009年开始,他改变了人工记录的作模式,开始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监测。从便携式溶氧仪、便携式pH仪,到在线溶氧系统,每40分钟测试一次数据并且记录在案,林老板会去反复研究这些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经验。他坦言,这也是成功养殖的重要习惯。

水产物联网未广泛应用

从人工测试到电子设备测试,节省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作和记录更有条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正是集中了检测、信息平台和远程发布于一身的实时同步监测工具,作为水产养殖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却并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福建省为例,全省如今使用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数目在100套左右。作为养殖大省,可见使用此类监测设备的养殖户其实只占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贝”)魏茂春介绍,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实行工厂化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企业中,其中包含的养殖品种十分广泛,包括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草鱼、海参和花蛤等。经总结,魏茂春认为养殖密度高、产品赋值高的大企业更有兴趣尝试在线监测系统。

对比国内的情况,国外对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要广泛很多。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以下简称“瀚海”)丘晓君向笔者介绍,欧洲对此类监测系统的使用率在70%以上,普及程度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对养殖的要求高,对用水、排水、排污等指标都有严格的标准。所以欧洲的水产养殖必须通过物联网系统对养殖进行实时,确保养殖的安全性、对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以及保证养殖回报。

水贝从2009年开始进行水产养殖监测系统的研发,借助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并一直保持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故障问题的解决。魏茂春介绍,现在国内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和制造上,在传感器这一环节上暂时还无法与国外产品比较,所以在系统安装的时候,通常会选用进口的传感器作为搭配。

推广应用的三大阻力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国产品牌普及受阻,进口品牌更是价格定位高而难以推广。“系统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所普及或者更好地推广,可能是5-10年。”丘晓君说。

总结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养殖观念使养殖者未能完全接受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国内养殖者大多信奉经验主义,特别是养殖效果一直都不错的养殖者,容易形成不借助电子设备仪器也可以养好鱼养好虾的理念,观念一旦形成,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其次,一套最普通的国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需要投资约3万元,若采用进口的零部件,价格就几近翻倍,如果整套都是进口产品,价格更甚。所以现阶段价格因素是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普及的障碍。一般小规模养殖的散户难以支付这么一笔费用,而且也难以预计这套系统所能带来的利益是否可以抵过产品本身的价钱。

再者,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行业整体,早期有一些企业试水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的销售,但往往忽略了售后跟踪服务的重要性,最终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魏茂春和丘晓君都重点提到过售后服务的重要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后,需要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维护,而且培训客户的自主动手作和维护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内容。整体来讲,国内外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目前都处于不断的技术提升和产品的更新研发过程之中,期间也需要客户的反馈意见。

随着自然环境的越来越恶劣,水资源的一步步减少,土地变得稀缺以及人力成本提高的大环境下,政策也会对相关的产业重视起来,信息化、智能化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水产养殖的一个新趋势。水产养殖在线系统在环境保护、资源优化以及保障养殖方面都上的优势,用自动控制设备代替人工管理作,对养殖水体和生态条件进行监测、处理和控制。当然水产物联网系统并非,使用了系统并不足以保证养殖的必然成功。系统所提供的是及时的数据监测,可辅助降低养殖风险,为养殖提供多一套保障系统。

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24小时在线监测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等水质参数。

可通过监测到的溶解氧值自动控制增氧机工作,防止出现缺氧。当溶解氧低于安全值时(例如4mg/L),自动打开增氧机,当溶解氧达到安全值时(例如5mg/L),自动关闭增氧机,以节省电能。

当监测到溶解氧值达到危险值时(例如3mg/L),启动声光警报系统,并给管理者发送手机短信,中心控制软件会启动报警提示。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查询水质参数和各种设备工作状况。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远程控制增氧机、投料机、水泵等设备启动或停止。

可自动记录、储存现场监测到的溶解氧数据,并保存,帮助用户查询、分析:季节、时间、天气、温度等因素对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用户可根据水中溶解氧测量值,精准控制饵料投放量,提高饵料的转化率。

具有电机缺相,漏电及过载保护功能,可以有效的保护增氧机的电机。

停电报警系统。停电时现场警报器会开启,并给管理者发送短信提示。

单台设备可测控24口工厂化养殖水池或8口土池塘(单口池塘10亩以内)。

《水产前沿》杂志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是工厂化的水产养殖

随着远程作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开始执行日常任务,面部识别程序也开始应用于三文鱼,自动化早已在水产养殖上掀起一场浪潮。人工智能给水产工业带来的革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正在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的APP可根据我们的习惯晚餐和电影院。计算机生成的翻译帮助两个陌生的语言互相理解沟通。有一天,大街上跑的将全是自动驾驶的 汽车 。虽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时代可能还很遥远,但无人化的水产养殖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每一个水产养殖从业者都知道,即使是最常规的工作也是带有危险性的。“如果你走在网箱上,旁边伴有半米高的浪,你就会感觉到。如果浪高到1.5米,那网箱几乎就成了过山车”。 Walter Caharija先生,挪威SINTEF 的研究人员,解释道。

随着水产养殖业务在沿海及远海地区的扩大,伴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海浪强度的不断增加,为养殖的日常活动寻找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正要。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SINTEF的ARTIFEX项目。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系统(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无人水面车辆的主要任务是将遥控车辆和送到养殖区,和遥控车辆进行养殖场检查。如果需要进行一些维护或简单的维修,遥控车辆即可完成。无人水面车辆再次将它们在送回陆地。这些车辆的自动化程度各不相同,但整个作将由一个人完成,他可以安全地坐在岸上。目前该技术正在开发中,对于Caharija来说,这种技术不仅仅是品。

“你想这样做是因为你不想让人们暴露在恶劣的天气和风险中”他说。

SINTEF公司位于Sør-Trøndelag的水产养殖工程研究基地(ACE),现在正在进行商业化三文鱼养殖。

©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ARTIFEX致力于帮助人们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来改善他们的,挪威的初创企业BioSort也在与Cermaq合作,通过智慧渔业项目(IFarm)改善鱼类。

本质上,智慧渔业项目是一个控制海虱,监测生长、畸形和其他 健康 指标的系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一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识别每一尾三文鱼。这项技术与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类似,只是智慧渔业项目扫描的不是人脸,而是三文鱼的斑点。

智慧渔业项目(IFarm)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整合了一系列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设备来实现对每一条鱼的定位。这项技术跟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没有多大不同,区别只是一个识别人脸,一个识别三文鱼的斑点。

“这种跟踪每一条鱼的能力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BioSort的首席执行官Geir Stang Hauge说到。“例如,定期监测个体的增长率和其他 健康 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 健康 问题,甚至监测治疗效果”。

Hauge举例说明了如何使用这种能力:“通过该技术可以得知鱼的状况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比如说,这条患有冬季溃疡的鱼究竟能不能完全的康复。”

智慧渔业项目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记录,它还会选择性地将某条鱼从网箱中移出进行治疗。Hauge说:“据我们所知,没有人会出于 健康 问题而把网箱中某一条鱼移出来。”

以海虱为例,通常不是网箱里所有的三文鱼都会被感染,但是如果发生了感染,就得进行全体治疗。而如果将被感染的鱼移出来,就可以进行更有选择性的治疗。

尽管持续地开发软件和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自动化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在于工程基础设施,而软件实际上是在其基础上工作的。例如,智慧渔业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系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它还包括一套设计完整的网箱系统。每条三文鱼都必须通过一套扫描系统来识别定位,进行测量,检查海虱和皮肤异常等情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ioSort利用了三文鱼一个关键的生物学部分——它们对空气的需求。

在BioSort"s的智慧渔业项目中(iFarm),每条三文鱼都必须要通过一系列传感器,以此来定位每一条鱼,然后对这条鱼做测量、检查是否有海虱以及体表是否异常。

© BioSort

三文鱼每隔四天左右就需要到水面,将空气重新填满它们的鱼鳔。智慧渔业项目通过一个装有传感器的漏斗来限制它们进入网箱水面的任何地方,由于传感器不能在黑暗中工作,所以还需要一个照明系统。然后,就可以对三文鱼进行分类,这意味着可以允许某条三文鱼重新回到网箱中,或者将它们导向一个的区域进行治疗。Hauge指出,虽然每一部分看起来都相对容易实现,但关键是所有的组件——软件、机械组件、照明、光学——都要协同工作,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三文鱼的行为、自然偏好和。

和ARTIFEX一样, 智慧渔业项目(IFram)也还在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测试进展顺利,下一个阶段也即将进行。

Hauge说:“我们做过小规模的试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对15万条鱼、20万条鱼做过这样的试验。”除了扩大到更大数量的鱼,BioSort的目标是发现小至1-2毫米大小的海虱,其光学设备也要能在1米之外识别鱼。

Hauge承认这是很有野心的,但这个想法可使水产养殖者尽可能的远离所有潜在意外。与此同时,ARTIFEX正寻求将这些车辆的各种部件在SINTEF ACE的全功能实验室农场中试用。

Geir Stang Hauge,BioSort公司CEO。

“从技术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它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Caharija说。

那么,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水产养殖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不再需要人工投入? Caharija和Hauge一致认为有些角色是会改变。但人永远不会改变。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有人把守每个地方。你可以让一个人在多个地点工作,” Hauge建议。

然后,正如Caharija所强调的,虽然有些流程可以自动化,但是有些流程不能自动化。他指出:“在机械和电子等方面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

就像Caharija 和Hauge都认为的那样,最终的决定永远是人做出来的。( 本文转自【 水产黑匣子丨图文:Samantha Andrews,翻译:小酋长,校对:刀客特金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 wx@fishfirst 。 )

文/ 水产前沿 陈羽翀 图/ 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相关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就当前的水产养殖现状而言,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还有些遥远。

能24小时辅助管理的系统

2011年9月初福建闽江水口库区水系出现大面积鱼,统计的鱼总量近一亿斤。此件大型水质安全中,经过当地渔业部门的检测,断定鱼的亡原因是缺氧。事发当天,环保部门把事发水域的采样送至福州进行检验,但是检验结果经过一天之后才得到反馈,得到结果的时候,造成的损失已经非常。当时由于不知是缺氧缘故,许多养殖户采用不正确的自救手段,如继续在网箱投放饵料,把网箱拖到河道中间,结果造成更的后果。很多养殖户抱怨水质检测手段落后,效率太低,影响了养殖安全性。而如何才能及时监测水质参数,其实国内早有水产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存在,并且在国外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水产养殖在线监测系统又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名称上并未有统一的叫法,行业内通常也会统称为“物联网”。 能24小时在线监测多种水质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各种重金属离子、总磷、总氮等参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汇集了在线监测水质参数、根据在线监测到的水质参数自动控制相关电气设备运行(如增氧机、水泵)、查看历史数据记录三大功能。只要设定程序,接入水泵、增氧机等设备,系统就会自动开启或关闭相关电器设备,进行智能化养殖。

粤东饶平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林老板拥有100多亩的高位池虾场,每年亩产达到6000-8000斤。每口5亩的池塘安装9台增氧机,其中3台水车式,6台中层增氧设备,而且还加上底部增氧,这等架势确实很少见,一直以来的养殖效果都相当不错。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多次记录溶氧、温度和天气情况等数据,录入档案。从2009年开始,他改变了人工记录的作模式,开始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监测。从便携式溶氧仪、便携式pH仪,到在线溶氧系统,每40分钟测试一次数据并且记录在案,林老板会去反复研究这些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经验。他坦言,这也是成功养殖的重要习惯。

水产物联网未广泛应用

从人工测试到电子设备测试,节省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作和记录更有条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正是集中了检测、信息平台和远程发布于一身的实时同步监测工具,作为水产养殖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却并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福建省为例,全省如今使用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数目在100套左右。作为养殖大省,可见使用此类监测设备的养殖户其实只占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贝”)魏茂春介绍,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实行工厂化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企业中,其中包含的养殖品种十分广泛,包括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草鱼、海参和花蛤等。经总结,魏茂春认为养殖密度高、产品赋值高的大企业更有兴趣尝试在线监测系统。

对比国内的情况,国外对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要广泛很多。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以下简称“瀚海”)丘晓君向笔者介绍,欧洲对此类监测系统的使用率在70%以上,普及程度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对养殖的要求高,对用水、排水、排污等指标都有严格的标准。所以欧洲的水产养殖必须通过物联网系统对养殖进行实时,确保养殖的安全性、对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以及保证养殖回报。

水贝从2009年开始进行水产养殖监测系统的研发,借助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并一直保持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故障问题的解决。魏茂春介绍,现在国内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和制造上,在传感器这一环节上暂时还无法与国外产品比较,所以在系统安装的时候,通常会选用进口的传感器作为搭配。

推广应用的三大阻力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国产品牌普及受阻,进口品牌更是价格定位高而难以推广。“系统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所普及或者更好地推广,可能是5-10年。”丘晓君说。

总结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养殖观念使养殖者未能完全接受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国内养殖者大多信奉经验主义,特别是养殖效果一直都不错的养殖者,容易形成不借助电子设备仪器也可以养好鱼养好虾的理念,观念一旦形成,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其次,一套最普通的国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需要投资约3万元,若采用进口的零部件,价格就几近翻倍,如果整套都是进口产品,价格更甚。所以现阶段价格因素是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普及的障碍。一般小规模养殖的散户难以支付这么一笔费用,而且也难以预计这套系统所能带来的利益是否可以抵过产品本身的价钱。

再者,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行业整体,早期有一些企业试水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的销售,但往往忽略了售后跟踪服务的重要性,最终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魏茂春和丘晓君都重点提到过售后服务的重要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后,需要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维护,而且培训客户的自主动手作和维护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内容。整体来讲,国内外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目前都处于不断的技术提升和产品的更新研发过程之中,期间也需要客户的反馈意见。

随着自然环境的越来越恶劣,水资源的一步步减少,土地变得稀缺以及人力成本提高的大环境下,政策也会对相关的产业重视起来,信息化、智能化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水产养殖的一个新趋势。水产养殖在线系统在环境保护、资源优化以及保障养殖方面都上的优势,用自动控制设备代替人工管理作,对养殖水体和生态条件进行监测、处理和控制。当然水产物联网系统并非,使用了系统并不足以保证养殖的必然成功。系统所提供的是及时的数据监测,可辅助降低养殖风险,为养殖提供多一套保障系统。

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24小时在线监测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等水质参数。

可通过监测到的溶解氧值自动控制增氧机工作,防止出现缺氧。当溶解氧低于安全值时(例如4mg/L),自动打开增氧机,当溶解氧达到安全值时(例如5mg/L),自动关闭增氧机,以节省电能。

当监测到溶解氧值达到危险值时(例如3mg/L),启动声光警报系统,并给管理者发送手机短信,中心控制软件会启动报警提示。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查询水质参数和各种设备工作状况。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远程控制增氧机、投料机、水泵等设备启动或停止。

可自动记录、储存现场监测到的溶解氧数据,并保存,帮助用户查询、分析:季节、时间、天气、温度等因素对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用户可根据水中溶解氧测量值,精准控制饵料投放量,提高饵料的转化率。

具有电机缺相,漏电及过载保护功能,可以有效的保护增氧机的电机。

停电报警系统。停电时现场警报器会开启,并给管理者发送短信提示。

单台设备可测控24口工厂化养殖水池或8口土池塘(单口池塘10亩以内)。

《水产前沿》杂志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养殖池建在室内(车间里),应用自动化装备和技术对养殖用水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对水温、水质、溶氧、光照等自动监测和调控,采取高密度放养和强化投饵的方式生产,是一种高度集约化养殖方式。

鱼塘增氧

随着远程作机器人越来越多的开始执行日常任务,面部识别程序也开始应用于三文鱼,自动化早已在水产养殖上掀起一场浪潮。人工智能给水产工业带来的革命,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了。

自动化以及人工智能正在渗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的APP可根据我们的习惯晚餐和电影院。计算机生成的翻译帮助两个陌生的语言互相理解沟通。有一天,大街上跑的将全是自动驾驶的 汽车 。虽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时代可能还很遥远,但无人化的水产养殖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每一个水产养殖从业者都知道,即使是最常规的工作也是带有危险性的。“如果你走在网箱上,旁边伴有半米高的浪,你就会感觉到。如果浪高到1.5米,那网箱几乎就成了过山车”。 Walter Caharija先生,挪威SINTEF 的研究人员,解释道。

随着水产养殖业务在沿海及远海地区的扩大,伴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海浪强度的不断增加,为养殖的日常活动寻找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就显得尤为正要。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SINTEF的ARTIFEX项目。

ARTIFEX综合了无人水面车辆(USVs)、遥控车辆(ROVs)和系统(RPAS),可进行例行检查,甚至维护和维修任务。无人水面车辆的主要任务是将遥控车辆和送到养殖区,和遥控车辆进行养殖场检查。如果需要进行一些维护或简单的维修,遥控车辆即可完成。无人水面车辆再次将它们在送回陆地。这些车辆的自动化程度各不相同,但整个作将由一个人完成,他可以安全地坐在岸上。目前该技术正在开发中,对于Caharija来说,这种技术不仅仅是品。

“你想这样做是因为你不想让人们暴露在恶劣的天气和风险中”他说。

SINTEF公司位于Sør-Trøndelag的水产养殖工程研究基地(ACE),现在正在进行商业化三文鱼养殖。

© SINTEF Ocean and Maritime Robotics

ARTIFEX致力于帮助人们远离危险的工作环境来改善他们的,挪威的初创企业BioSort也在与Cermaq合作,通过智慧渔业项目(IFarm)改善鱼类。

本质上,智慧渔业项目是一个控制海虱,监测生长、畸形和其他 健康 指标的系统。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结合了一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系统来识别每一尾三文鱼。这项技术与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技术类似,只是智慧渔业项目扫描的不是人脸,而是三文鱼的斑点。

智慧渔业项目(IFarm)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整合了一系列的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设备来实现对每一条鱼的定位。这项技术跟我们手机中的人脸识别没有多大不同,区别只是一个识别人脸,一个识别三文鱼的斑点。

“这种跟踪每一条鱼的能力开启了无限的可能性。”BioSort的首席执行官Geir Stang Hauge说到。“例如,定期监测个体的增长率和其他 健康 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 健康 问题,甚至监测治疗效果”。

Hauge举例说明了如何使用这种能力:“通过该技术可以得知鱼的状况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比如说,这条患有冬季溃疡的鱼究竟能不能完全的康复。”

智慧渔业项目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疗记录,它还会选择性地将某条鱼从网箱中移出进行治疗。Hauge说:“据我们所知,没有人会出于 健康 问题而把网箱中某一条鱼移出来。”

以海虱为例,通常不是网箱里所有的三文鱼都会被感染,但是如果发生了感染,就得进行全体治疗。而如果将被感染的鱼移出来,就可以进行更有选择性的治疗。

尽管持续地开发软件和人工智能非常重要,但自动化水产养殖面临的挑战在于工程基础设施,而软件实际上是在其基础上工作的。例如,智慧渔业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系列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它还包括一套设计完整的网箱系统。每条三文鱼都必须通过一套扫描系统来识别定位,进行测量,检查海虱和皮肤异常等情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BioSort利用了三文鱼一个关键的生物学部分——它们对空气的需求。

在BioSort"s的智慧渔业项目中(iFarm),每条三文鱼都必须要通过一系列传感器,以此来定位每一条鱼,然后对这条鱼做测量、检查是否有海虱以及体表是否异常。

© BioSort

三文鱼每隔四天左右就需要到水面,将空气重新填满它们的鱼鳔。智慧渔业项目通过一个装有传感器的漏斗来限制它们进入网箱水面的任何地方,由于传感器不能在黑暗中工作,所以还需要一个照明系统。然后,就可以对三文鱼进行分类,这意味着可以允许某条三文鱼重新回到网箱中,或者将它们导向一个的区域进行治疗。Hauge指出,虽然每一部分看起来都相对容易实现,但关键是所有的组件——软件、机械组件、照明、光学——都要协同工作,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三文鱼的行为、自然偏好和。

和ARTIFEX一样, 智慧渔业项目(IFram)也还在开发中,到目前为止测试进展顺利,下一个阶段也即将进行。

Hauge说:“我们做过小规模的试验,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对15万条鱼、20万条鱼做过这样的试验。”除了扩大到更大数量的鱼,BioSort的目标是发现小至1-2毫米大小的海虱,其光学设备也要能在1米之外识别鱼。

Hauge承认这是很有野心的,但这个想法可使水产养殖者尽可能的远离所有潜在意外。与此同时,ARTIFEX正寻求将这些车辆的各种部件在SINTEF ACE的全功能实验室农场中试用。

Geir Stang Hauge,BioSort公司CEO。

“从技术解决方案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但它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Caharija说。

那么,是否在未来的某一天,水产养殖完全由计算机控制的,不再需要人工投入? Caharija和Hauge一致认为有些角色是会改变。但人永远不会改变。

“你不需要时时刻刻都有人把守每个地方。你可以让一个人在多个地点工作,” Hauge建议。

然后,正如Caharija所强调的,虽然有些流程可以自动化,但是有些流程不能自动化。他指出:“在机械和电子等方面仍需要进行大量的维护。”

就像Caharija 和Hauge都认为的那样,最终的决定永远是人做出来的。( 本文转自【 水产黑匣子丨图文:Samantha Andrews,翻译:小酋长,校对:刀客特金 】。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 wx@fishfirst 。 )

文/ 水产前沿 陈羽翀 图/ 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相关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就当前的水产养殖现状而言,实现水产养殖智能化管理还有些遥远。

能24小时辅助管理的系统

2011年9月初福建闽江水口库区水系出现大面积鱼,统计的鱼总量近一亿斤。此件大型水质安全中,经过当地渔业部门的检测,断定鱼的亡原因是缺氧。事发当天,环保部门把事发水域的采样送至福州进行检验,但是检验结果经过一天之后才得到反馈,得到结果的时候,造成的损失已经非常。当时由于不知是缺氧缘故,许多养殖户采用不正确的自救手段,如继续在网箱投放饵料,把网箱拖到河道中间,结果造成更的后果。很多养殖户抱怨水质检测手段落后,效率太低,影响了养殖安全性。而如何才能及时监测水质参数,其实国内早有水产养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存在,并且在国外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水产养殖在线监测系统又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名称上并未有统一的叫法,行业内通常也会统称为“物联网”。 能24小时在线监测多种水质参数,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各种重金属离子、总磷、总氮等参数,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汇集了在线监测水质参数、根据在线监测到的水质参数自动控制相关电气设备运行(如增氧机、水泵)、查看历史数据记录三大功能。只要设定程序,接入水泵、增氧机等设备,系统就会自动开启或关闭相关电器设备,进行智能化养殖。

粤东饶平地区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户林老板拥有100多亩的高位池虾场,每年亩产达到6000-8000斤。每口5亩的池塘安装9台增氧机,其中3台水车式,6台中层增氧设备,而且还加上底部增氧,这等架势确实很少见,一直以来的养殖效果都相当不错。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多次记录溶氧、温度和天气情况等数据,录入档案。从2009年开始,他改变了人工记录的作模式,开始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监测。从便携式溶氧仪、便携式pH仪,到在线溶氧系统,每40分钟测试一次数据并且记录在案,林老板会去反复研究这些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经验。他坦言,这也是成功养殖的重要习惯。

水产物联网未广泛应用

从人工测试到电子设备测试,节省了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作和记录更有条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正是集中了检测、信息平台和远程发布于一身的实时同步监测工具,作为水产养殖电子化信息化的趋势,却并未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福建省为例,全省如今使用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数目在100套左右。作为养殖大省,可见使用此类监测设备的养殖户其实只占非常小的一个部分。厦门水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贝”)魏茂春介绍,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实行工厂化育苗和高密度养殖的企业中,其中包含的养殖品种十分广泛,包括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草鱼、海参和花蛤等。经总结,魏茂春认为养殖密度高、产品赋值高的大企业更有兴趣尝试在线监测系统。

对比国内的情况,国外对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要广泛很多。广东瀚海水产科技中心(以下简称“瀚海”)丘晓君向笔者介绍,欧洲对此类监测系统的使用率在70%以上,普及程度非常高。主要是因为对养殖的要求高,对用水、排水、排污等指标都有严格的标准。所以欧洲的水产养殖必须通过物联网系统对养殖进行实时,确保养殖的安全性、对环境的保护、资源节约以及保证养殖回报。

水贝从2009年开始进行水产养殖监测系统的研发,借助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科研成果,并一直保持产品的技术升级以及故障问题的解决。魏茂春介绍,现在国内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发和制造上,在传感器这一环节上暂时还无法与国外产品比较,所以在系统安装的时候,通常会选用进口的传感器作为搭配。

推广应用的三大阻力

从2002年开始,国内就有企业涉足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至今已经历了整整10年时间。但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依旧未能打开市场,国产品牌普及受阻,进口品牌更是价格定位高而难以推广。“系统还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有所普及或者更好地推广,可能是5-10年。”丘晓君说。

总结下来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传统养殖观念使养殖者未能完全接受智能化的监测系统。国内养殖者大多信奉经验主义,特别是养殖效果一直都不错的养殖者,容易形成不借助电子设备仪器也可以养好鱼养好虾的理念,观念一旦形成,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其次,一套最普通的国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需要投资约3万元,若采用进口的零部件,价格就几近翻倍,如果整套都是进口产品,价格更甚。所以现阶段价格因素是水产在线监测系统普及的障碍。一般小规模养殖的散户难以支付这么一笔费用,而且也难以预计这套系统所能带来的利益是否可以抵过产品本身的价钱。

再者,售后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行业整体,早期有一些企业试水水产在线监测系统产品的销售,但往往忽略了售后跟踪服务的重要性,最终影响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魏茂春和丘晓君都重点提到过售后服务的重要性,水产在线监测系统设备安装后,需要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维护,而且培训客户的自主动手作和维护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服务内容。整体来讲,国内外的水产在线监测系统目前都处于不断的技术提升和产品的更新研发过程之中,期间也需要客户的反馈意见。

随着自然环境的越来越恶劣,水资源的一步步减少,土地变得稀缺以及人力成本提高的大环境下,政策也会对相关的产业重视起来,信息化、智能化将很有可能成为未来水产养殖的一个新趋势。水产养殖在线系统在环境保护、资源优化以及保障养殖方面都上的优势,用自动控制设备代替人工管理作,对养殖水体和生态条件进行监测、处理和控制。当然水产物联网系统并非,使用了系统并不足以保证养殖的必然成功。系统所提供的是及时的数据监测,可辅助降低养殖风险,为养殖提供多一套保障系统。

水产养殖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功能

24小时在线监测各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氨氮、亚盐氮、盐度、浊度、温度、叶绿素a等水质参数。

可通过监测到的溶解氧值自动控制增氧机工作,防止出现缺氧。当溶解氧低于安全值时(例如4mg/L),自动打开增氧机,当溶解氧达到安全值时(例如5mg/L),自动关闭增氧机,以节省电能。

当监测到溶解氧值达到危险值时(例如3mg/L),启动声光警报系统,并给管理者发送手机短信,中心控制软件会启动报警提示。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查询水质参数和各种设备工作状况。

可通过手机、电脑网络远程控制增氧机、投料机、水泵等设备启动或停止。

可自动记录、储存现场监测到的溶解氧数据,并保存,帮助用户查询、分析:季节、时间、天气、温度等因素对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用户可根据水中溶解氧测量值,精准控制饵料投放量,提高饵料的转化率。

具有电机缺相,漏电及过载保护功能,可以有效的保护增氧机的电机。

停电报警系统。停电时现场警报器会开启,并给管理者发送短信提示。

单台设备可测控24口工厂化养殖水池或8口土池塘(单口池塘10亩以内)。

《水产前沿》杂志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将养殖池建在室内(车间里),应用自动化装备和技术对养殖用水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对水温、水质、溶氧、光照等自动监测和调控,采取高密度放养和强化投饵的方式生产,是一种高度集约化养殖方式。

室内水产养殖水箱运用自动化流体智能控制技术,全程运用物理过滤方法,有生物过滤、高效溶氧、生化反应、自动反冲洗、气液调控、有效去除水面悬浮物、水中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等作用,运行中不会产生或添加新的物质,不会改变水性,系统运行可靠,设备作和维护更加简便。

大数据时代水产业如何与互联网做加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联网和制造业服务化迎来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正式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这是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农业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的提供行业和工业制成品的使用行业,也必将融入这场时代的变革,向农业智能化时代即农业4.0时代发展。作为农业4.0的重要内容之一,水产行业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智能化、网络化、精细化和便捷化的水产养殖时代即将到来。

农业1.0 到4.0的变迁

农业4.0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即智能农业(Int Agriculture),也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

纵观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农业1.0是依靠个人体力劳动及畜力劳动的农业经营模式,人们主要依靠经验来判断农时,利用简单的工具和畜力来耕种,主要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为单元从事生产,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农业2.0,即机械化农业,是以机械化生产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生产工具,改善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条件,将落后低效的传统生产方式转变为先进高效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随着计算机、电子及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装备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农业将步入3.0模式。农业3.0,即信息化(自动化)农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局部生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

信息技术发展到新阶段即可产生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农业4.0,即:智能化农业,这是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高度智能化农业,其目的是要实现大范围大尺度的农业生产全局的,以效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程度地降低农业能耗和成本、限度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为目标;以农业全链条、全产业、全过程、全区域智能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农业4.0在我国“小荷才露尖尖角”,尚处概念、理念、设计和试验阶段:市重点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用水管理、环境调控、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用水精细管理和设施农业环境监测;黑龙江省侧重在大田作物生产中搭建传感器网络,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进行数据传输及数据集中处理和分析,支撑生产决策;江苏省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基于物联网的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侧重在水产养殖等方面进行探索;山东在设施温室和水产养殖的整体行业信息化推进进步明显;浙江省重点在设施花卉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各项环境指标通过传感器传输到微电脑中,实现了花卉种植全过程自动监测、传输控制;安徽省小麦“四情”监测项目建设已经启动。此外,河南、重庆、辽宁和内蒙等地也开展了一些探索工作。

现阶段,我国农业4.0主要以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各环节的推广应用为主,还未实现大规模、高阶化的应用。随着农业电商、农产品物流、农业市场化服务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与物联网技术进行了有效地融合。

“农业4.0”在水产行业的应用现状

“农业4.0”的发展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关键,突破涉及农业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迎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是迈向“农业4.0”的必经之路。现阶段,“农业4.0”在水产行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物联网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应用上。

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在水产领域的深化应用需要有大批懂技术、会应用的实用性人才。然而,水产养殖历来被视为艰苦、薪酬低、评价不高的职业,陈旧的偏见对农业院校特别是本身学水产养殖的学生及其亲人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学生毕业后,在自身有畏惧心理及其在家人劝阻之下,大部分转向了饲料营销等非养殖一线岗位,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转向了跟水产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更不用说其它专业毕业生会投身这个行业。因此,在实用性人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大力提升行业内技术装备,打“技术牌”,才能更好地缓解水产行业高素质劳动力紧缺的困境。挪威的大型养殖场在人力成本高昂的情况下,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养殖物联网平台,实现三文鱼饲料投喂、收获、洗网、加工的完全自动化,只要定期维护便可实现1~2 人管理全场所有事务,这种良性运作的养殖业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长久以来,作为我国传统的养殖方式,以低洼盐碱地和荒滩荒水等资源改造进行养殖,技术成熟、作简便、投入适中,适合我国农村以农民承包经营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其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养殖风险大、水体污染。因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风险,实现生态养殖是渔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新时期对渔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通过物联网等“农业4.0”技术把人工智能系统和相关的仪器、仪表、装备相结合,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水体质量、增氧、投饵、捕捞等养殖作业和运输、加工、仓储、物流等自动化管理,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也减少了人为经验误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水产养殖户走向联合,各种行业协会、水产组织孕育而生,形成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这就转变了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深化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对推进水产养殖业信息化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大力推进水产养殖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我国水产养殖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渔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行业“农业4.0”面临的问题

目前,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4.0”技术涵盖了水产养殖行业的多个方面,并在政策扶持、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水产行业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储备不足。相对于其他领域,由于动植物的生命特征、系统环境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加之应用对象经济条件的限制,农业对物联网技术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总体上看,水产养殖的装备化程度低,自动化的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夯实。同时,我国农业物联键技术、产品、设备技术储备不足,集成体系成熟度较低,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难度较大。比如在水产养殖业方面,由于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稳定、可靠、耐用溶解氧、pH 值、叶绿素、氨氮、亚盐的传感器技术仍不过关,需要小型化、化、灵敏化、运行稳定的传感器,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距。

其次,水产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农业应用对象复杂、获取信息广泛,传感器的标准是否统一、采集的信息是否可以标准化应用,都成为影响水产物联网应用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还没建立完整的农业物联网技术标准体系,现有标准还很零散、缺失和不统一,标准制定与市场应用结合不够,导致物联网市场分割,制造和服务成本偏高,这已成为制约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具体到水产物联网更是如此。

再者,水产物联网应用商业模式亟待建立。包括水产物联网在内,我国整个水产物联网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水产物联网的市场需求仍然是以设备采购、网络接入为主,导致农业物联网的产出与预期的估计别太大。从产业化发展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小而分散,农业传感控制设备等物联键技术产品难于实现批量生产,导致产品价格高,用户难于接受。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投放市场前缺乏严格质量检测,当设备暴露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导致设备稳定性,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后续技术服务落后,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不能持续正常运行,影响了用户的使用积极性,导致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缓慢。

,水产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缺乏。目前广大基层农户、农技人员对于水产物联网的概念还很模糊,对于水产物联网的技术、设备等知识的认识还不全面,还不具备应用推广物联网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水产物联网的传感器开发、运算评价模型的研究等方面缺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水产物联网是整合了水产、通信、机械、计算机软件等多行业的一个综合产业。因此,就需要从事水产物联网的相关技术人员对农学、通信、软件编程等方面都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农产品生产者实际需要,真正智能化、自动化的农业物联网。

水产行业如何融入“农业4.0”

“互联网+”缩短了信息化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但是还没有很好的消除与养殖户之间的技术障碍。只有让互联网自然融入到传统水产行业,让养殖户像打电话和看电视一样简易作就可以进行智能水产养殖,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水产”,也才真正迈出了水产行业“农业4.0”的步。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环境对于加速信息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推进“农业4.0”发展优势明显:一是软硬件支出费用相对较低;二是可以随身携带、随时应用;三是交互方式相对优化,便于作;四是易于附加个性化服务和实现精准推送,可加载更多智能化的应用。这些恰恰是长期以来困扰信息化在农业领域深度、广度应用的关键难题。如今劣势变优势,意味着未来农业领域,特别是水产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前景十分光明: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生产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与水产物联网装备结合后,能够发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先进处理和智能控制等技术优势,实现水产养殖的全程控制,降低污染,减少疫病,提高养殖品质,达到科学养殖和智能养殖的目的。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经营网络化。移动互联网有利于加快水产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水产品流通扁平化、交易公平化、信息透明化,建立最快速度、最短距离、最少环节、费用的水产品流通网络,解决买难卖难问题,大大提高水产经营的网络化水平。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管理精细化。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能够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通过对终端、用户及其水产生产经营行为的跟踪服务,进行生产调度、应急指挥、质量监管,对上辅助宏观决策,对下优化生产经营行为,解决当前管理对象不明确、效率不高等问题。

“互联网+水产”有利于实现服务便捷化。移动互联网的便携随身和实时交互特点,很好地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一公里”问题,便捷服务的同时,为市场化、多元化信息服务提供了机遇,通过创新型应用等多种手段,未来的水产信息服务将更加丰富便捷。

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无需冗长的教程和繁难的培训,一看就会,一用就见效,自然能够受到农民追捧、赢得市场,这应该是互联网融入水产行业的情境设想。因此,“互联网+水产”的发展,不能把重点放在教育一线养殖户,而是从一线养殖户的实际和思维出发,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进行适应性改变,这就是所谓的“”。那么,这个适应性改变应该如何进行?

一是要加快易用、实用APP的开发,建议模拟不同的养殖场景,按照养殖全过程设置重要和参数,按照农民的养殖习惯优化应用流程。

二是要打通生产和经营的通道,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扁平化”,借助在线传输方式,让消费者与养殖现场建立关联,无论是水产品质量追溯,还是养殖现场视频调阅,甚至是水产养殖众筹,都可以大胆尝试。

三是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实施移动互联网工程,通过创建“互联网+”养殖场、养殖能手等行动,大力推广信息化养殖理念和技术,加强用户体验,大规模提升水产养殖信息化水平。

四是要积极实践互联网思维,启动水产信息化服务市场,借用打车软件等先进的运营思维,合理配置盈利点,前端推广多采用免费、补贴等手段,让农民享受到实惠,再从水产养殖的其他环节找回企业收益。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

这产品确实不怎么样!没用多久就出现了多种故障,水中的设备,有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售后不到位!产品往往是代销的,出了问题厂家和代销商只有嘴上功夫,很少来实际的,我的一套去年就坏了,到今天已基本报废,也没人来修过!1600元一套的设备,就象一次性的玩具一样,很快就玩完了!

现在修好了!厂家确实有专业的技术人员!不仅技术好!服务也热情!我那只是程序问题,只需调试就可以了!没有硬件问题!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