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雅词派是南宋末期规模、作家最多的一个词学流派,又是成就卓然、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个文人群体。

骚雅派的名词解释_骚雅派的名词解释有哪些骚雅派的名词解释_骚雅派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骚雅派的名词解释_骚雅派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所谓“雅”是指他们都受时代濡染,以雅相标榜,以雅为美学理想。所谓“骚”是指以诗人的笔法入词,侧重继承以《离骚》为开创和代表的,以表现自我、抒发自我的主观性描写为主要目的的抒情传统上,注重写心境是其重要特征,姜夔是这一词派的代表。骚雅派词人加强了词表现自我的能力,丰富了词的抒情手段,在词史上有一定的开创之功,但为了追求骚雅,走上了过于隐晦、细小、破碎、缺少开阔意境与开阔手段的道路,将词带到一个狭小的天地,这对词的发展又起了不利和限制的作用。

1、沈宋

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2、文章四友

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3、上官体

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4、初唐四杰

这是对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文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并称。他们地位都比较低下,但在唐诗开创时期,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

(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病,扭转时风,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诗风起了扫荡作用。)

(创作题材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5、初唐体

这是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它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6、吴中四士

张若虚、张旭、包融、贺知章

7、山水田园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王孟等山水诗人上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钦慕贤相张九龄,由于仕途受阻或不满现象,而半官半隐,漫游山水,或辞官归里,躬耕田园。他们虽无明确的共同文学主张,但相互之间常以所作山水田园诗酬唱切磋,形成了远绍陶渊明,近学张九龄,清淡自然的流派特色。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

8、边塞诗派

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由于其二人成就,也称“高岑诗派”。唐代各民族间交往频繁,战事不断,成为唐代边塞诗派形成的基础。盛唐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题材,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边塞艰苦的生活和奇异的风光,抒发缭绕不尽的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反映少数民族风土人情,表现民族融合。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

9、箧中集

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10、大历十才子

根据《新唐书 卢纶传》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的动乱和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歌颂太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擅长五言律诗,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的倾向。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

11、韩孟诗派

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夹到、姚合、卢仝等人。

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12、新乐府

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自创新题,抒写时事,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的标准。

13、新乐府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一、他认为诗歌必须为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稗补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使命,他提出“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

14、元和体

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旧唐书 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

15、元、白

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又《新唐书 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也相同,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16、古文运动

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它以儒学复古为,以先秦两汉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韩愈提出】)

17、韩柳

唐散文家韩愈、柳宗元的并称。他俩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和,以其理论主张和实际创作的突出建树而被视为当时文坛的旗帜。他们的文论都主张文道统一,文质并重,指导了古文运动的健康发展。他们的古文较前人有新的创造与突破,韩愈精于论说文,柳宗元善作山水游记和寓言。两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韩文雄健奔放,柳文峭拔精悍,两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18、唐传奇

体裁之一。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传奇”是我国文学的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多奇特神异,故名。唐传奇是后人对唐代所创作的文言的称谓,它代表了唐代的发展水平成熟。“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与晚唐时裴鉶所作的集《传奇》有关,后来人们即用“传奇”这一名称作为这一类的通称。唐传奇虽是六朝的发展而来,但它与六朝志怪相比,在艺术上已有了很大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它情节更加曲折丰富,结构上更加完整,文字上更加华丽生动,而且在人物刻画上更加形象生动。更为重要的是,传奇作者是有意的写,著有白行简的《李娃传》、陈玄佑的《离魂记》等,后来一些改编成戏曲,可见唐传奇在我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变文

唐代说唱文学作品之一,或简称“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累讲述佛经故事,宣扬经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

20、二十四品

晚唐司空图所作,共二十四则,每则四言十二句,用韵语写成,故称《二十四品》。它是一篇论述诗歌风格的专文。共分二十四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揭示诗的风格特色,有雄浑,冲淡,纤秾,沉著等。《诗品》在指陈诗歌风格特征时,除了少数理论性概况词语外,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来描述诗的风格特征。清代文人多有读作。今人证实它非司空图所作。待考。

21、花间词派

因《花间集》而得名。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成《花间集》。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男欢女爱,风格大都是浓艳香软、柔靡绮丽。他们当中有十五人是西蜀人。他们的词作虽缺少温词的真切和细腻,却都以温庭筠为宗。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它集中代表了词在格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辞、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为词的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宋晚唐体

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所代表的诗风,这一派贾岛、姚合的诗风,多写清幽枯寂的隐居生涯,代表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

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论诗力主劲峭奇险,追随和仿效的人颇多。黄庭坚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形成了宋代较大的一个诗歌流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西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十一人是江西人。黄庭坚下列陈师道等25人,诗派成员大多或多或少的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方回《瀛奎律髓》)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不易其(指陶渊明、杜甫前人)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人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韩潮苏海

韩潮苏海是对唐代古文家韩愈和宋代文学家苏轼文学成就及特色的形象化概括。南宋李涂《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征:韩文象潮水一样浩荡奔腾,柳文晶莹活泼,欧文平易舒畅,苏文则显得“汪洋恣肆”。后人论文不并称四家时,就常把韩愈、苏轼连在一起,称“韩潮苏海”。

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初学江西诗派,继学王安石“半山体”,又学晚唐诗人,变师法古人为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语言通俗活泼,构思新颖奇特,风格幽默风趣,在宋代诗坛上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诚斋体”。

四灵

四灵指的是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字灵秀)四位诗人。因其字或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故云“四灵”,又因他们都是永嘉人,故又称“永嘉四灵”。他们推崇唐人贾岛、姚合的五言律诗,反对江西诗派的使事与议论,主张取材于自然,以清新平易之笔抒写个人的生活情趣。他们写诗多用近体,尤其是五律。诗的内容多为山水田园和生活琐事,流露的也往往是一种悠闲的情致,代表这南宋后期的一种诗歌创作倾向,总的看来思想境界不等。(叶适合称为“四灵”,曾编选《四灵诗选》)

江湖派

“江湖派”是南宋晚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杭州书商陈起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其中有低级官员、隐逸之士、也有许过江湖谒客。陈起为上述109家诗人刻集,名为《江湖集》,后人把集中所收这些作家称为“江湖派”诗人。“江湖”二字,标明集中作者的在野身份。此派诗人多为上没有地位,流露江湖的失意文人,身份各异,没有公认的诗学宗主,其诗多效“四灵”,但有些“江湖派”诗人也关心时事,注意民生,诗中有比较浓重的家国之忧,民瘼之叹。代表诗人有戴复古、刘克庄、刘过、姜夔等。

江湖诗人最擅长的题材是写景抒情,他们这方面受到“四灵”的影响,即字句,长于白描。但境界较为开阔,又稍胜于“四灵”。

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经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中兴四大家

南宋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褒的并称。他们早年的诗歌受江西诗派影响较大,缺乏个性,后来另辟蹊径,各有创新,使宋代诗歌出现了新的转机,得以“中兴”,并为时人所推崇,故有此称。四人中陆游的成就,范成大、杨万里次之。

易安体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其词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其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且造语新警,饶有韵味,意境素雅高远,颇有特色,故后人多有效法者,称之为“易安体”。

李词的艺术特色:一、长于白描,善用口语。李词不事雕琢,不见斧迹,全然清水芙蓉,天然浑成,堪称词中“本色当行”的代表;二、长于铺叙,善于以景写情,为了渲染气氛,强化主题,易安往往采用铺叙手法,一层一层进行写景状物,叙事抒情,且善于融情入景,以景写情,使之达到水乳不分的地步;三、善于化虚为实,把无形之情,化为可见之体;四、委婉含蓄,曲折言情,李词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格律词派

南宋词派名。此派以姜夔为首,其他代表作家有史达祖、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作词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是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

吴文英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注重锤炼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蕴隐晦难解。

又称“骚雅派”。

话本

古代的一种样式。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从敦煌发现的资料看,唐代已出现话本,但到宋元时代才渐趋成熟。

在宋代的瓦肆伎艺中,属于说话范围的有四家:,讲史,讲经,合声(生),其中比“”讲史两家为最重要,影响也。前者篇幅较短,多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后者篇幅较长,多讲历代废兴之事。形式上一篇话本可分入话、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又因为话本是诗词和说话相间而成的,故宋元时期又将话本称为“诗话”和“词语”。宋代话本,以全新的人物形象,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曲折的故事情节,出现在古代文学史上,为后代通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诸宫调

宋、金、元时代说唱文学的一种。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熙丰、元佑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右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所谓诸宫调,是相对于限用一个宫调的说唱形式而言。其中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串接而称。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可则一二首,多则十多首。这一说唱形式,在宋室南渡后,传至南方。南方的诸宫调主要以笛子伴奏,北方的诸宫调多以琵琶和筝伴奏,故北诸宫调也称“搊弹词”,某些作品还冠以“弦索”字样,以示其有别于南诸宫调的特点。后来由说唱发展到舞台表演,形成杂剧。今存作品有金佚名《刘知远诸宫调》(残篇)、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及元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残篇)三种。

入话

是话本的开端部分,它有时以一首或若干首诗词“起兴”,说风景、道名胜,往往与故事的发生地点相联系,或与故事的主人公相关联,有时先以一首诗点出题旨,然后叙述一个与此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其行话是“做个得胜回头”,实则这个小故事与将要细叙的故事有着某种类比关系。显然,入话的设置是说话艺人为安稳入座听众,等候迟到者的一种特意安排,也含有听众“话意”的动机。

唐宋八大家

指唐、宋两代八位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已失),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八大家中,以韩、欧影响。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

自是一家语出宋代词人苏轼《与鲜于子骏书》。

熙宁八年(1075)十月,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的豪放词。不久,苏轼在给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要求在流行的柳七郎(永)风味以外“自是一家”,这一美学命题,对于豪放词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摘要】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64

格律诗派

南宋词派名,又称“骚雅派”,是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此派以姜夔为首,其他代表作家有史达祖、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注重锤炼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骚雅清空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蕴隐晦难解。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词题材广泛,有感时、抒怀、咏物、恋情、写景、记游、节序、交游、酬赠等。他在词中抒发了自己虽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的思想,描写了自己漂泊的羁旅生活,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以及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姜夔晚居杭州西湖,卒葬西马塍。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你问的是什么?所有的名词解释吗?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外交上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文化的发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5.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这些人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6.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5.逍遥游——《庄子》里的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6.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7.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山海经》记载,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包括《东太皇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8.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

9.互见法——《史记》中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而同时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05年已考)

10.《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编这部书时,将东汉末年一些无名氏作家的作品十九编在一起,称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叙事、写景、抒情达到水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01年已考)

1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现实和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04年已考)

12.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05年已考)

13.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14.上官体——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1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05年已考论述。04已考)

16.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其中成就者当推卢纶、钱起。(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6.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7.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8.变文——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长篇叙事通俗文学。主要指唐代敦煌变文。内容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讲唱佛经故事主要宣传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讲唱世俗故事变文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19.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03年已考)

20.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4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 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

6 骚雅词派——指的是姜夔词的艺术特征概括出来的,即“清空”与“优雅”。

7 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淡谐,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生活小情趣的特定场景,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诚斋体”以绝句最为出色,主要学习借鉴了王安石的“半山体”和唐人的“晚唐体”。

8 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9 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以戴复古﹑方岳为代表,因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他们流转江湖,结诗酬唱,多效四灵体,崇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意于苦吟,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

10 晚唐体——指南宋以“四灵”诗作为代表的创作风格,主张向晚唐学习,四人诗遂极工,出于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专为格律诗,意平语诡,多有伧气,有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四灵”费心苦吟,刻意求工,是其局限性。

11 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歌唱与说白相间,属于叙事体。

12 楔子——是元杂剧剧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楔子篇幅较短,没有专门的故事情节,常常放在剧本的开头,起到交待剧情的序幕的作用,有时楔子也放在折与折之间,起到过渡承接的作用。

13 科范——剧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指剧本所规定的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等提示性文字,简称科。

14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15 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不是让人看的书面著述,原为口语体,现改编成可供阅读的话本了。

16 派——指明代后期受李贽“童心说”影响而提出的因主要人物袁宗道﹑袁中道﹑袁宏道。他们均是湖北县人而得名,其核心理论是主张袁宏道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7 复社——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的文学结社之一,明天启时江南张溥,陈贞惠等初结应社,崇祯之年又南北文社中人,会于苏州虎丘,取兴复绝学之义,成立复社,继东林后以讲学批评时政,主要作家有陈子龙等。

18 台阁体——是明代初期以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的作家群及创作,这些作家多是朝廷重臣,在创作上内容平乏,以,为主,但他们也表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即十分重视诗歌的艺术形式,在风格上显得典雅华丽。

19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代表人物有于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的传统。

20 阳湖派——清代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的散文流派。恽敬是常州阳湖人,后继者多是其同乡,故名。恽﹑张均是桐城派刘大櫆的再传,但其不满桐城派古文的清规戒律,作文既取儒家经典,又参以诸子百家之书,文风较为恣肆,成为桐城派的支流。

21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桐城派”散文的基本理论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22 一人永占——指清代初期李玉的四部杂剧作品,是指《一捧雪》﹑《类》﹑《永团圆》﹑《占花魁》这四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李玉的爱情和婚姻理想,同时也借助这些作品抨击明末以来世态炎凉,具有明显的现实性。

23 南社——是近代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而出现的一个进步文学团体,代表作家有:陈去病﹑柳亚子﹑高旭,提倡民族气节,倡导革命,自觉的利用文字进行各种反清活动。

24 诗界革命——指发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一次文学改良运动,这些作家主要有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梁启超。他们试图以诗歌为工具,传播自己的主张和理想,提倡“我手与我心”,诗界革命尽管成就不高,但表现出一腔爱国主义思想,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先导作用。

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外交上和纷纭复杂的历史。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文化的发展。其代表作品有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以及纵横家的《战国策》等。其中以《庄子》的文学性。而《荀子》《韩非子》在体式和技巧上则达到了成熟。诸子散文的整个发展过程是由语录体,如《论语》逐渐演变为像《韩非子》一类的论说文。由集体记录发展为个人记录,体式与手法都日益完善。

5.百家争鸣——春秋末期,由于士的阶层的兴起,这些人致力于各种理论学说的创造,产生了具有不同思想、学术倾向的诸子百家,由于战国时期,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其代表人物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

6.浩然之气——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主张“吾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成,“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5.逍遥游——《庄子》里的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6.楚辞——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7.九歌——本是古代的一首乐歌名,据《山海经》记载,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的《九歌》是他在流放江南时创作,沿用了古《九歌》的名称,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祭歌。包括《东太皇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歌形式上,保持着原始歌、舞、乐三者合一的痕迹。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和原始的、大胆开放的爱情因素。借助于人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表现了屈原的理想和要求。

8.散体大赋——汉代辞赋的一种形式。这类作品从战国时期纵横学说发展而来,其文风与先秦诸子有很大联系。大多数是空有讽刺之名,而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不仅在形式上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而且都是设三、两人,让他们互相攻驳辨难,让代表天子立场的一方获胜。其代表作品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

9.互见法——《史记》中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而同时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这就是所谓的“互见法”。(05年已考)

10.《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南朝萧统编这部书时,将东汉末年一些无名氏作家的作品十九编在一起,称为《古诗十九首》。这些诗篇反映了当时下层文人彷徨失意、感时伤世的苦闷,充斥着一股忧郁感伤的情调。《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叙事、写景、抒情达到水融的境地,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01年已考)

11.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正处于汉魏易代之际,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其作品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反映了动乱的现实和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去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于是,后人把这种独特风格称之为“建安风骨”钟嵘《诗品》“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04年已考)

12.永明体——齐梁时期,一种新体诗的名称。源于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即“四声”。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05年已考)

13.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14.上官体——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1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05年已考论述。04已考)

16.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其中成就者当推卢纶、钱起。(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6.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7.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8.变文——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长篇叙事通俗文学。主要指唐代敦煌变文。内容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讲唱佛经故事主要宣传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讲唱世俗故事变文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19.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03年已考)

20.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4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 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

6 骚雅词派——指的是姜夔词的艺术特征概括出来的,即“清空”与“优雅”。

7 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淡谐,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生活小情趣的特定场景,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诚斋体”以绝句最为出色,主要学习借鉴了王安石的“半山体”和唐人的“晚唐体”。

8 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9 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以戴复古﹑方岳为代表,因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他们流转江湖,结诗酬唱,多效四灵体,崇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意于苦吟,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

10 晚唐体——指南宋以“四灵”诗作为代表的创作风格,主张向晚唐学习,四人诗遂极工,出于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专为格律诗,意平语诡,多有伧气,有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四灵”费心苦吟,刻意求工,是其局限性。

11 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歌唱与说白相间,属于叙事体。

[古代文学]曹(4)

问的太笼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