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知道!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话语,想必很多人小时候也曾作为经典名言诵读过,那么你知道这部号称“万经”的《道德经》被分为《道经》和《德经》吗?现在一起来了解吧。

道德经道篇和德篇_道德经道篇和德篇一样吗道德经道篇和德篇_道德经道篇和德篇一样吗


道德经道篇和德篇_道德经道篇和德篇一样吗


你可能喜欢》》文化的基本意义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着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曾有人认为,《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是因为上篇以“道”(“道,可道,非常道”)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开始,所以叫《德经》。

而有《道德经》研究者指出,《道德经》中的《道经》说的是人的自身发展,道的根本是“法自然”,也就是人的发展是自然生长的,不要用知(自作聪明)和欲(欲望和贪念)去影响其生长,道德经的道与易经的乾是一个意思,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力量。

而《德经》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所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说,不认为行善是高尚的行为,不认为这是上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说,努力约束自己不行恶,并认为行善者高尚的想法是下等的德,这其实是没有德的。德说白了是主动付出,同时觉得这种付出是应该的,德对应的是易经的坤,厚德载物,德行应该如地一样,因为厚重所以主动付出,依着这个原则才会吉。

由以上看法,又有注解者认为,《道经》和《德经》,道讲天理,德言人事,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启用。道经是在描述道的规律理论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体现。

《道德经》通篇论道,有道和德有什么关系呢?

道和德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道是指事物发展最本质的规律。而德者得也。是对这种规律的探寻和追求。都是人生的大智慧

其实主要是关于哲学和思考的问题,而老子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道,也就是关于道的问题,虽然不是实体,但是却是一种最为原始的最初始的状态,有着无数的可能。

都是理法,道与德是《道德经》通篇讲述的理论,老子以德入道,由道升德,道又可以称为理,有德之人才会有理,

《道德经》里面的道和德分别指的是什么?

“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是指万物的根基 根本德 是指万物的生存之本,也是一种本质。

道德经的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

“道”是老子勉强对宇宙最本质的一种称呼,有点像是一种源动力和法则

“德”是老子把这种法则运用到人类身上的规则,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通常“德”会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则需要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合称为“道德”

论道德

“道德”二字,经常被人们提及。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书籍,可谓多如牛毛。其内涵之丰富,可见一斑——我也略微谈谈。

虽然辞典里有现成的定义,但我仍想改弦更张,另作阐述。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而道德,可定义为:人与人相处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

显然,严格说来,道德仅在人与人联系时起效;在人与非人的事物联系,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联系时,并不适用。所以,我们不可戴上“道德”的,看待人类的杀生与动物的弱肉强食。

由定义,不难得知:道德有利于维持人类的稳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认为道德,是人类为维持自身稳定,而自我约束的产物。进而可知,对维持人类稳定的作用大小,是评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据。

谈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为更多的人,谋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现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损害,所展现的道德便越低劣。

而展现,须有合适的时机——毕竟道德存之于心,而见之于行。若不得驰骋,便无法区分马匹的优劣;不得施展,便难以判断才能的高低。

人生的舞台:愈是狭窄和隐秘,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微小,也愈难于展现道德与才能;愈是宽阔和明显,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重大,也愈易于展现道德与才能。

要想更为深入地了解道德,必须将其拆分而单论。“道”与“德”的内涵,原本并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被连用,且“道”的分量逐渐下降;“道德”一词,几乎成为“美德”的代称。

所谓的“道”,即道品,指吻合于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则道不达;道高,则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

道德有别,根源便在于两者的评判依据,存在异。前者立足于延长人类的存在时间,后者着眼于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须知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提升得越快,人类的存在时间便会越短。——举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长势越快的树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长的树木,常常成长越慢。

对人类(非指个人)而言,存在时间,与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都能影响自身的稳定;且前者的影响,显著大于后者。

换而言之,只要存在时间延长,人类便更趋稳定;若缩短,便更不稳定——此时,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提升,虽原则上有利于人类的稳定,但若使人类的存在时间缩短,反不利于自身的稳定。

显然,道高于德,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高,则无拘泥于德;德厚,则无执着于仁;仁深,则无纠结于义;义重,则无束缚于礼。

当然,前文可谓玄之又玄,并不容易理解。判断道与德孰高孰低,还有更为直观的标准——智慧的大小。莫问智当何处寻,去其浊者水自清。寡欲静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

道之高,莫过于老聃、庄周、洪应明;德之盛,莫过于孔丘。今人大可静心咀嚼与比较儒道经典,通过两家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从而判断出智慧的大小。

要想提高智慧,必须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颇为漫长与艰辛。古人云:“逆以炼心。”不能忍受锤炼的痛苦,与长期的煎熬,必不会拥有高深的道德。

道德之本,在于自爱;进德之本,在于自省。若能坚持寡欲匡过,定可不负此生。

《道德经》中,“道”和“德”分别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

《道德经》与《德道经》所指同相同。《道德经》较为常见,但由于其上篇《德篇》、下篇《道篇》,又有《德道经》一说。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远古语录体。有学者认为是历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学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汉初曾直呼《老子》,自汉景帝起此书被尊为《道德经》。

全本中论述了老子关于宇宙观、人生论、价值观、观、知识论、方等方面的内容,字字珠玑,富含哲理。

都是指思想核心.《道德经》既<老子>.《老子》最初又名《德道经》,书中的内容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与后世的《老子》是不同的。

均出自老子,与其附庸是博大精深,还不如真的太深奥听不懂,

我的个人意见是,道德经仅阐述人世伦常,真理,

而德道经更准确的说乃是老子个人寻其道而悟道的一个经验心得吧。

区别嘛,一个为世人说道,一个则道出己道,

联系就必然的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得道而出《德道经》,

《德道经》出而告天下人其道出《道德经》

俺理解力有限,可能说的还是肤浅吧,仅供参考,

《道德经》与《德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道德经》与《德道经》区别为:时代不同来源、不同、顺序不同。《道德经》与《德道经》都包含《德经》和《道经》,都是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一、时代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2、《德道经》:《德道经》是近代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

二、来源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2、《德道经》:《德道经》由熊春锦先生以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和郭店楚简出土的竹简本为校本,广泛考证石刻本、河上公本、龙兴碑本、王弼本等之优劣,查证原貌,澄清流弊,恢复了《老子》“德经”为上“道经”为下的原旨,编纂翻译而成的书籍。

三、顺序不同

1、《道德经》:《道德经》的顺序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

2、《德道经》:《德道经》的顺序为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均出自老子,与其附庸是博大精深,还不如真的太深奥听不懂,

我的个人意见是,道德经仅阐述人世伦常,真理,

而德道经更准确的说乃是老子个人寻其道而悟道的一个经验心得吧。

区别嘛,一个为世人说道,一个则道出己道,

联系就必然的了,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得道而出《德道经》,

《德道经》出而告天下人其道出《道德经》

俺理解力有限,可能说的还是肤浅吧,仅供参考,

道德经是给那些想平平安安过日子的人念的,德道经是给那些积德修道的人看的,有助他们得道.

性质不一样,档次也不一样,服务人群更不一样了

《德道经》即老子道德经的古版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道指的是,而德指的是品德,其实这两者本来都是存在于儒家学说里面的,后来融合到一起去了。

德通得,意思是普通众生贪得,是人生过程中的得失,道指的就是人生活中坚守的正义和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