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黄鳝泥鳅养殖方法_稻田养泥鳅黄鳝可以一起养吗
黄鳝和泥鳅的养殖是什么
2水稻栽植与基肥的施用:放养鳝苗时,
稻田黄鳝泥鳅养殖方法_稻田养泥鳅黄鳝可以一起养吗
稻田黄鳝泥鳅养殖方法_稻田养泥鳅黄鳝可以一起养吗
稻田黄鳝泥鳅养殖方法_稻田养泥鳅黄鳝可以一起养吗
2.泥鳅比黄鳝活跃,经常上窜下跳,其好动的习性可防止黄鳝因密度过大所2、饲养泥鳅的器皿要够高。如果是用池饲养,那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引起的相互缠绕,从而保持黄鳝体表正常的粘液,减少鳝病的发生;而且泥鳅的上下波动,增加了水中的溶氧,给黄鳝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但现在人工养鳝大都采用配合饲料,因而需要驯食,在驯食时混养泥鳅是不利的:
1.因为泥鳅与黄鳝的食性不同,对配合饲料的接受能力不同。泥鳅几乎不需经过驯食就可适应,而黄鳝则需要经过一段带强制性的驯食才能适应,驯食时,常常,是黄鳝还没开口取食,泥鳅已将其一扫而光,从而影响黄鳝的驯食时间,甚至使驯食失败。
2.泥鳅好动,取食时上下窜游,使水波动较大,以致部分饲料散失到水中,污染水质,影响配合饲料的利用率,从而延长驯食时间。由此,人工养殖黄鳝时,是在驯食工作结束后再投放一定比例的泥鳅,达到黄鳝、泥鳅互利共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我衷心的建议你应以黄鳝为2、池的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1.5尺左右,因泥鳅好动,以防窜逃。主,泥鳅的量当然就要小得多。
河里抓的泥鳅怎么养
说句难听的。。。泥鳅活在厕所的。。。。嗯你查百度稻田养殖的泥鳅,一般在水稻即将黄熟之时捕捞,也可在水稻收割后进行。捕捞方法一般有以下5种。 1.网捕法: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2.排干田水捕捉法: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香饵诱捕法: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4.笼捕法:是采用须笼或鳝笼捕捞。 5.物驱捕法:通常使用的物为茶粕(亦称茶枯、茶饼,是榨油后的残存物,存放时间不超过2年),每667平方米稻田用量5—6公斤。将物烘烧3—5分钟后取出,趁热捣成粉末,再用清水浸泡透(手抓成团,松手散开),3—5小时后方可使用。 将稻田的水放浅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田的四角设置鱼巢。鱼巢用淤泥堆集而成,巢面堆成斜坡形,由低到高逐渐高出水面3—10厘米。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一般为脚盆大小,面积0.5—1平方米。面积大的稻田也应设置鱼巢。 施宜在傍晚进行。除鱼巢巢面不施外,稻田各处须均匀地泼洒液。施后至捕捉前不能注水、排水,也不宜在田中走动。泥鳅一般会在茶粕的作用下纷纷钻进泥堆鱼巢。 施后的第二天清晨,用田泥围一圈拦鱼巢,将鱼巢围圈中的水排干,即可挖巢捕捉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直接上市,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小鳅继续留田养殖。若留田养殖需注入5厘米左右深的新水,有条件的可移至他处暂养,7天左右待田中性消失后,再转入稻田中饲养。此法简便易行,捕捞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且无污染(须控制用量)。在水温10—25℃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并且可捕大留小,均衡上市。但作时应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是用茶粕配制的液要随配随用;其次是用量必须严格控制,施一定要均匀地全田泼洒(鱼巢除外);此外鱼巢巢面必须高于水面,并且不能再有高出水面的草、泥堆物。此法捕鳅时间在收割水稻之后,且稻田中无集鱼坑、溜的;若稻田中有集鱼坑、溜,则可不在集鱼坑、溜中施,并用木板将坑、溜围住,以防泥鳅进入
用于养殖的稻田应选择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且水源无污染田块,也可用现有的稻田养殖田块改造而成(以稻田养蟹的田块为佳),稻田面积一般以不超过10亩为宜。田间工程一般是在田四周开挖“田”或“口”字形水沟,沟宽2~3m,沟深0.8~1.2m,沟上用于加固四周田埂。再在田块中开挖若干椭圆形或“井”字形的小水沟,沟宽0.5m、深0.6m,便于黄鳝和泥鳅栖息。沟系开挖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另外根据养殖需要可用小埂将田块分割成若干小块,便于分级放养和管理。稻田四周一般用石棉板或用砖砌80~100cm高(埋入土层30cm)的防逃墙(内墙用水泥抹面),或用宽幅120~150cm的尼龙网片(40~60目)构筑80~100cm高(埋入土层30cm)的防逃设施。稻田进排水口均用双层防逃网罩好。泥鳅滑溜溜的身体,圆头圆脑的外型很可爱。泥鳅常常是我们餐桌上的美食,很多人都知道泥鳅可以吃,但不知道泥鳅也可以作为观赏的动物。无论是家庭少量饲养泥鳅,还是专门的饲养场养殖,饲养泥鳅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1.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饲养在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
2.雌雄泥鳅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3.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4.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5.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7.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
1、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一池,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有些养鳝池投放泥鳅是避免黄鳝互相缠绕在一起。
3.不分季节,随便养泥鳅。“夏至”是养殖投放的期,要抓住时间放种苗,而且泥鳅也有冬眠的习惯。
4.不更换饲养泥鳅的水。我们要定时向池中注入新水,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且喷头朝上,不要把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如果发现泥鳅冒顶吞食空气或浮头嚎水,就应立即注入新水,也可用气管池中打气,以缓解水中缺氧。
如何养泥鳅
扩展资料:泥鳅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范围内,最适24—27℃的水温范围,农家建池养泥鳅,投资少,收益快,简单易行。
稻田建设与养其它鱼类一样,在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字型。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千克。二、放种:池子砌好后,按每平方米放1—1?5斤计算投放鳅苗。苗可到市场上去购买或自己繁殖、捕捉;不管怎样,都应选择体壮无伤,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并按三雌一雄的比例搭配。雌雄的鉴别方法,可观其外表: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头呈椭圆平型。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初夏至初秋能产4000粒以上的卵,一般年产2—3次,产卵万粒以上。
三、投食:由于泥鳅属杂食性鱼类,所以无论牛粪、米糠,或者麦、蝇蛆都可以作饵料投喂,一般日投三次即可。投喂量一般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
四、施肥:泥鳅的饲喂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一定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池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五、捕获:要捕获泥鳅,首先要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办法,3、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凼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鳅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鳝、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以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利于继养和高产。
1、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一池,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养鳝池投放泥鳅的目的是避免黄鳝互相缠绕在一起。
3、城市居民和没有条件建池的家庭,也可用缸、盆喂养。
稻田养殖泥鳅方法
4水质管理:稻田养殖
⒈2、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所以泥鳅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稻田选择
⒉放二、饲养泥鳅常见错误:养与管理
泥鳅该怎么养??
一、泥鳅饲养要点:泥鳅(在欧洲称为气象鳅或气象鱼)虽然可以当作冷水鱼来养殖,但进口到欧洲的大多数个体都非常适应热带水族箱环境,对于不是太热的温水条件感觉良好。长大后变得非常喧闹,会无休止地搅动底质搜寻食物。需要非常有效的过滤器来对付被搅起的杂质。水草必须长得够壮或者使用盆栽的水草,否则会被拔起。应使用泥底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或沙底。泥鳅对于各种条件要求都不高,性情平和,几乎什么都能吃。小泥鳅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可以养殖在群落型水族箱中。
黄鳝能和什么鱼混养
3、勤于管理细观察。在日常管理中,充分考虑泥鳅饮食,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鱼粉、豆饼、豆渣、米糠、麸皮、牛粪或者蚯蚓都可作饵料。泥鳅在饲养过程中,投入量一般是根据采食情况自行确定,每天投喂饲料4次就可以了,在撒饵料时应沿池分散撒。防止鳅鱼抢食残斗。也可适当补施些有机肥,但在施肥时,切莫过多过频。在养殖过程中,经常查池,看水质新鲜度,如果池水呈现茶褐色或黑褐色,泥鳅就不断浮面吞吸空气,说明水质已老化,应停止施肥和投食,要及时换水。利用稻田进行黄鳝、泥鳅的生态混养,可以充分利用稻田水面资源,而且能形成稻、鳝、鳅之间的生态食物链,解决黄鳝的生物饵料供应、鳝鳅的种苗自繁、清除稻田的虫害,从而提高稻田种养的综合经济产出率,增加经济效益。一般放养尾重25g~50g的鳝种,经1~2年的稻田养殖,即可长成150g以上的个体,放养尾重10g左右的鳅种当年即可长成30g以上的个体,稻田鳝鳅生态混养年均收益在1500元/亩以上。
参考资料:1、稻田的选择与田间工程的开挖:
6. 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稻田养殖鳝、鳅的田块采取的施肥办法是“重施基肥,适施追肥”。基肥以有机肥、饼粕为主,一般亩施畜禽厩肥300~400kg,新挖的田块可在进水后亩施茶粕20kg;追肥以无机肥为主,一般每次施尿素5~10kg/亩、磷肥2~3kg/亩。至6月上中旬可适时栽水稻,栽插时要做到“宽行窄距、东西行密植为主”。
3鳝、鳅种的选择与投入:
一般在秧苗移栽后10天,即可投放鳝种和鳅种,也可提前投放在环沟中隔开放养。投放的鳝鳅种要求规格大而整齐,体质健壮,以当地收购的野生鳝种、鳅种为宜。其中,鳝种以深黄大斑鳝为,如从外地进种要做好运输准备,且运输时间越短越好,以保证放养的苗种质量和成活率,鳝种的投放要求3~5天内放足,大小基本一致。如不一致要分池分块饲养。鳅种放养可分次投放,鳝种和鳅种的放养比例为1:3~4,放养密度以亩放种100kg左右为宜,如条件好,可适当多放。鳝、鳅种入田前用3%的食盐水或10~15ppm浸浴8~10分钟,并挑出受伤或体弱的种苗,可有效预防体表疾病的发生。另外,还可适当套放少量的银鲫和鲤鱼夏花。
首先,在养殖田块中间设置黑光灯诱虫提供自然饵料。其次,投喂人工饵料,一般在放苗后2~3天开始投饵,投饵时坚持“四定”的原则,饵料以蚓蛆、螺蚬肉、猪血、动物下脚料、麦类、饼柏、糠麸为主,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投饵量随生长情况适时调整,一般控制在养殖池内鳝体重的5~8%左右。到9月下旬以后,由于温度下降,应减少投饵。在鳝、鳅的病害防治上,应定期外用消毒杀菌和杀虫等物,定期投喂饵(如土霉素、大蒜素、等)进行病害的防治。在水稻的病害防治上,以生物防治为主。可采取生物制剂防治,也可选用高效低毒的农,早防早治,防重于治。在作时为喷雾为主,用后及时换水。
6、捕捞与上市:
在养殖过程中,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捕大留小,分期分批上市”。具体在作时,一是在9月中旬前用捕鳝、鳅的笼具捕捞后直接上市或用网箱(水泥池)暂养囤存后上市;二是在水稻收割后,再干池集中捕捉上市。
养殖泥鳅的正确喂养方法 泥鳅如何喂养
稻田水域是水稻和水产品共同的生活环境,在田水的水质管理上,要做到两者六、水质调节: 初期,灌注新水以扶苗活棵;分蘖后期水层加深,控制无效分蘖,也利于黄鳝生长;生长期间,5—7天换水1次,1次换水量20%,并加高水位10公分。115天左右向田中泼洒1次生石灰水,1立方米用生石灰10—15克。在闷热的夏天,应特别注意黄鳝的活动变化,如身体竖直、将头伸出水面,表示水体缺氧,需加注新水增氧。兼顾,“前期以水田为主,中后期内以鳝、鳅为主”。具体说,早期保持浅水位,稻田水深保持6~10cm,夏季高温保持水深20~30cm,到后期10月份水温降低时露田。养殖期间要定期换水和加水,定期使用光合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此外养殖期间要经常检查进出水口,尤其是下雨天要严加防范,以防鳝、鳅外逃。饵料投喂与病害防治1、选准地方建好池。鱼池要选择向阳、无污染水质良好的地方,大小根据现场实际可自行决定,用砖或石砌成,要求池深要求一米以上,进出水口处要用铁丝网或者塑料网围住,池底略向排水口倾斜。池子砌成后,用水泥抹平,消毒后并注入清水35-50厘米,即可放种饲养。因为泥鳅好动,在建池时,边缘壁一定要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以防窜逃。
一、建池:在房前屋后,庭院周围,选择有水源、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池。池子一般由砖、石砌成,池深在1米左右为宜,池子砌好后,用水泥抹平,待干后放进肥泥0?5尺,注入清水1尺,即可放种。田里怎么样养黄鳝技术
2、选准时机放好种。在利用水泥池养殖时,所谓的佳期有两类,一是市场供求,另一类是泥鳅生长期,每年的“夏至”是养殖投放期,鳅苗可以到市场上购买,或者进行人工繁殖,捕捉。投放种量可按每平方米0.75-1.5公斤。要选择体壮无损伤,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并按一雌三雄的比例搭配。泥鳅的繁殖季节是每年4-8月,每尾怀卵量7000-10000粒。如果采用人工催产,每尾泥鳅注射2-3个青蛙垂体,在水温20-25℃时,经过24小时后即可产卵。可以用棕叶片做附卵工具。受精卵约2天左右出苗,出苗一天后,按每10万尾鱼苗每天喂鸡蛋一个,研碎后调成汁投喂。每天换水两次,10天后放入鱼池中,孵出的幼苗要单养,可作为第二年饲养的鱼种。一、稻田的选择: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自如、旱涝保收,且通风、透光、保水性能好,弱酸性土质的田块。
搭配一定比例的泥鳅是很有益处的,这是因为:二、稻鱼工程建议:①加高加宽加固田埂:一般田埂应大于0.4米宽,并高出田面0.5米以上。田埂夯实不漏水,并在田块排水口用密眼铁丝网罩好;②平整田块:在四周开挖宽、深0.4—0.5米的排水沟,田内再开数条纵横沟,宽、深0.3—0.4米,沟与沟相通,形成“井”字状,沟占稻田面积的8%—10%;③翻耕、暴晒、打碎泥土后,一亩施腐熟发酵的猪、牌哙800—1200公斤作基肥,均匀撒于田块中,3月底4月初,排水沟放50—11.黄鳝与泥鳅的食性不同,二者可充分利用水域中的不同饵料资源,混养的泥鳅还可摄食黄鳝剩下的残饵,减少饲料损失和浪费,既可起到防止水质变坏的作用,还可收获一定数量的泥鳅,增加经济收入。00公斤鸡粪,注水深0.3米,繁殖大型浮游动物供黄鳝摄食。
三、水稻栽培要求: 选择高产、优质、耐肥、抗倒伏的水稻品种,株行距20公分×26公分。
四、鳝种放养: 一般一亩放养30—50克/尾的鳝种800—1000尾,并套养5%的泥鳅。泥鳅上下窜游可增加水中溶氧,也可防止黄鳝相互缠绕,吲养时水温不要太大,切勿用冷水冲洗鳝种,以防“感冒”。用3%—5%食盐水浸泡鳝种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及寄生虫。
五、田间管理:协调好水稻田间管理和养鳝之间的关系,注重养鳝与水稻耕作制度的配合。施农时,宜施高效低毒农,防止农过多直接落入水里。
泥鳅怎么养?
注意:泥鳅养殖:
以下向您介绍稻田鳝、鳅的生态混养技术。仅供您参考: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七、饲养管理: 初养阶段,可在傍晚投饵,以后逐渐提早投饲时间,经过1—2星期驯化,即可形成1日上午9时、下午2时、傍晚6时的集群摄食习惯。一次投喂根据天气、水温及残饵多少灵活掌握,一般为其体重的5%左右。5—7天投喂一次,投喂量为30%—50%活饵放入排水沟,并搭配一些蔬菜、麦麸等食物性饵料一次不可投喂太多,诉温季节加深水位15公分左右,以利于黄鳝生长。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鳅苗5―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此外,在种藕、植莲、菱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泥鳅体较长,前段稍圆,后段侧扁。眼小,口下位,唇发达,口须5对。鳞小埋于皮下,胸鳍、尾鳍园形,基部有一园形黑点。体灰黑,并杂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色一般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有所别。腹部颜色较浅,体表沾液丰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