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牦牛养殖技术 牦牛雪花肉怎么吃?
养殖牦牛常见疾病及治疗方法
(5)建立牦牛生产标准技术体系牦牛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标准牛种,养殖户的数量还是极多的。而有由于当地的环境比较恶劣,一些病害之类的也会发现的比较频繁,下面就给大家带来几种比较常见的病害,大家可以仔细了解下。
雪花牦牛养殖技术 牦牛雪花肉怎么吃?
雪花牦牛养殖技术 牦牛雪花肉怎么吃?
雪花牦牛养殖技术 牦牛雪花肉怎么吃?
1、牦牛大肠牦牛肉含蛋白较其它肉都高,而脂肪较其它肉中脂肪含量都低,且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氨基酸结构比例更与人体相近。同时该畜种常年生活在无污染的高寒地带,其肉质天然、保健,是人们选择消费肉食的最理想产品。但是牦牛肉没有走向全国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因素,牦牛肉养殖成本高,外国牛圈养或者叫棚养,固定在牛棚里,脖子上套一块下坠物,只能吃饲料、喝水。杆菌病
这是一种由于细菌引起的病害,极大地可能由于喂食不当导致。牦牛因为进食的东西不能很好地消化,导致大肠杆菌病的出现,随后几天内各种症状会接连出现,明显的症状当属拉稀、牦牛没精神站不稳,毛发无光泽并呈现干瘪的情况。由于这类的细菌多是隐藏在牦牛体内,在合适的机会时才会发病,所以主要靠物治疗。可以在犊牛身上注射对应的大肠杆菌病预防,发病后用抗生素、复方黄连之类的综合治疗。
3、牦牛败血症
这个由布氏杆病菌引起的病害,对于牦牛的伤害极高,分为急性、慢性两种。其主要表现为全身脓肿,病菌有血液入侵布氏杆菌病全身,导致脓液堆积,随后牦牛一些位置会出现膨胀的现象,拥有按压这些地方,会感觉到脓液的存在。发病后件事是隔离,以免传染,其次用抗布氏杆病菌血清和抗生素一起治疗,找专业的医生。
4、牦牛沙门氏菌病
以上就是几种常见的牦牛病害了,大家要做好这些病害的预防,以防止这些病害给大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想了解更多的可以来关注我们的网站知识哦!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
牦牛的年龄怎么判断,耗牛可以养多大
2、牦牛炭疽病1、角轮数目:有角耗牛从出生开始,它们每经历过一个天气寒冷且青草零落的季节,在它们的角上就会出现1个角轮,即耗牛有几个角轮就是几岁。2、牙齿:耗牛出生时有2个牙,3-4月龄时有牙4个,在5-6月龄时有6个牙,在6月龄至1岁的时候,有牙8个,而当它对乳齿脱落了并换成对齿的时候,便是2岁。
一、牦牛的年龄怎么判断
1、角轮数目
(1)终年在高山草原条件下放牧的有角耗牛,不管是公牦牛还是母牦牛,从它们出生开始,每经历过一个气候寒冷、青草零落的季节,它们的角就会因为没有足够的营养而出现1个角轮。
(2)因此可以仔细观察耗牛角上的角轮,有几个角轮就是几岁。
2、国外的牛肉运输到国内一批货就是几十吨,走海运,一次就几大集装箱,平均每斤可以做到很低的价。牙齿
(1)发生门齿:在刚出生的时候,耗牛就有2个牙;3-4月龄的时候有4个牙;5-6月龄的时候有6个牙;而在6月龄至1岁的时候,有8个牙。
(2)更换乳齿:在2岁的时候,对乳齿会脱落并换成对齿;3岁时,第二对乳齿会脱落并换成第二对齿;4岁的时候,第三对乳齿会脱落并换成第三对齿;而在5岁的时候,第四对乳齿会脱落并换成第四对齿。
二、耗牛可以养多大
1、能够养多大
如果养殖条件合理,当耗牛成年后,公牛的体高为129.2cm,而母牛的体高为110.9cm,公牛的体重为443.4kg,而母牛的体重为256.7kg,耗牛一般需要养4年左右就能够出栏了。
(1)需要在地势高燥、背风向阳、交通便利、无污染源且容易排水的地方修建牦牛圈。
(2)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需要额外注意养殖方法,在春天刚来临的时候,有一些地区的雪水还没有融化,此时放牧的话容易使牦牛饮用冰水,因此在放牧前,需要给耗牛饲喂足够的温水,放牧回来后,需要在牦牛舍中垫上草,维持温度,防止耗牛冻伤。
牦牛肉的特点
(1)注意防虫,因为牦牛身上很容易滋生牛皮蝇等虫子,平时还需要定时给耗牛打。牦牛肉有“牛肉之冠”的称号,说到高品质牛肉,一定会有人想到牦牛。目前随着市场的需求,牦牛也开始了一定规模的养殖,但不同于黄牛养殖,针对牦牛养殖,采取了阶段性科学养殖方法,在草类茂盛的季节,牦牛一般为半野生式放牧,在草类枯竭的季节,才会进行一定的人工干预。所以相较于完全圈养的其他牛肉类来说,牦牛肉有着更加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值得细品的口感和品质。
与黄牛肉相比,牦牛肉同样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高热量,高蛋白,但是其脂肪含量比较低,这就更适合喜欢吃牛肉又不想吸收太多脂肪的人。从口感上品牦牛肉,比黄牛肉更加劲道耐嚼。从外观上看,牦牛肉的纹理丝丝分明,稍显粗糙,颜色呈深红色,牛肉中的脂肪呈白色;从做牦牛繁育体系是有效地开展牦牛育种和优势利用的一种组织体系。它既有技术性工作,又有周密的组织工作;既有纯种繁殖,又有优势利用。建立符合我国牦牛业生产实际的良繁体系,培育和推广利用牦牛优良品种,提高牦牛良种化程度。同时,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需要,使牦牛业区域生产及不同区域牦牛生产方式相适应,发挥区域优势,确保牦牛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法上来看,牦牛肉目前没有太多自己的做法,与黄牛肉的吃法没有太大的别,但牦牛肉更多是被做成风干牛肉或者卤牛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牦牛肉的独特风味。
新时期牦牛产业发展的要求有哪些?
牦牛的身体和头发的颜色主要是黑色和深棕色。当然,有许多杂交的背部毛发是无序的。口宽,口灵,能啃矮草;蹄质可靠,有海绵垫,性情温和,反应迅速,创造的条件相对牢固,很容易调试;抗病性强、抗旱性强、合群性强、食肉性强、耐受性强、粗放性强的养殖管理方法标准。牦牛也有能力路的能力,擅长走斜坡危险的道路,大雪山沼泽,能游过海河急流,并能绕过陷阱选择前进的道路,能做游客的流板。(1)加大制种供种力度,建立牦牛良繁生产体系
(2)提高牦牛个体生产性能及生产效率
牦牛可为人类提供用途广泛的畜产品,在积极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强牦牛品种资源保护工作。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方法,开展基因和重要遗传材料的保存,对生产性能优良,品质好、增产潜力大的牦牛品种,开展有的选育和杂交利用工作。各地牦牛业发展应与各地的生活习惯、消费结构相适应,各个牦牛品种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切不可为了综合各地方品种的优良特是因为这种牛一般是不太容易养成功的,大规模养殖也需要很大的场地,还有很多的成本,没有人敢尝试。性,而进行整体改良或改造,从而丧失了特有的地方资源。
牦牛优势利用的技术环节有哪些?
(3)磨损程度:在5-6岁的时候,齿已经出齐了;在7-8岁的时候,门齿会出现磨损面,形状一般呈椭圆形;8-9岁的时候,门齿磨损面呈圆形;在9-10岁时,门齿有齿缝;10-11岁时,门齿有些松动了;而在11-12岁的时候,一部分门齿开始脱落;当牦牛的年龄在12岁以上的时候,它的牙床上通常只有少量的牙齿。(1)现有牦牛品种的选优和提纯
(2)杂交用父本的选择
在牦牛的优势利用中,一般用本地区的牦牛为母本,因为它们数量多,适应性强,容易在本地区推广。因此,基本上不存在对母本的选择问题。杂交父本或杂交组合的选择,实质上就是对父本的选择。而对父本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牦牛品种间杂交时,一般应选择与本地牦牛品种分布地区距离较远,来源别较大,类型、特点不同,基因纯合程度较高的牦牛品种作父本。牦牛与普通牛品种杂交时,应选择经过高度培育的普通牛品种作父本。这些品种一般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胴体品质好的特性,且这些性状的遗传力较高,公牛的优良特性能很好地遗传给后代。②应选择与类型相似的品种作父本。例如,生产肉用型牦牛,应选择优良的肉用型牦牛或普通牛品种为父本;生产乳用型牦牛,应选择乳用型普通牛品种为父本。③在三元杂交时,父本应考虑繁育性能是否与母本有较好的配合力,第二父本能否在生产性能上合乎指标的要求。“一代乳用,二代肉用”的杂交体系中,父本可选择乳用型普通牛种,第二父本选择肉用型普通牛种。
(3)牦牛肉是夏天,刚杀完牧民牦牛在街上卖,然后家里去煮了再吃比干的好吃几十倍呢?不过价格也比较贵的,本来不是干的称斤就重,然后还带骨头,所以带骨头的一斤需要18元左右一斤,不带骨头的需要20几块钱一斤,每个牧民卖肉的价格会相几块钱,那就具体看卖主(牧民的意思了),买干的话那应该比这个贵很多啊,我感觉干牦牛肉和毛牛肉通过工厂加工后的就不太好吃了?现在是冬季啊,正是牧民杀牦牛的季节,一般一个10人以为一家会杀两三头牦牛,所以现在去吃肉是的季节了,传说中的藏北草原是那曲地区。提高繁殖力
在牦牛与普通牛的种间杂交中,由于普通牛品种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性极,多采用普通牛的冷冻进行杂交。受胎率和繁殖成活率普遍偏低,制约着牦牛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必须集中力量研究参配母牦牛的质量、输精配种技术、环境条件等对繁殖成活率的影响,提出改进措施,促进牦牛优势利用工作的开展。
(4)牛的培育
有无优势或优势大小,除受杂交亲本遗传基础的影响外,与牛所处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是同一杂交组合,在不同的培育条件下,所表现的优势也不一样。因此,应根据牛及亲本的要求,尽量满足培育条件,才能做好优势利用工作,才能发挥牛的增产潜力,提高牦牛生产的效益。优良基因的作用,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在最基本的条件也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优势不可能形成,有时反而不如低产的纯种牦牛。
牦牛肉味美可口,为何至今没有流行养牦牛呢?
2、养殖的注意事项市场以利益为导向。
市面上50%吃的是进口牛肉,为什么?
1、养殖成本
根据我国牦牛存栏头数多,但个体产出率低的状况,要保持饲养头数不减或略增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个体的生产效率。由常规选育逐步进入分子水平,朝着改变牦牛基因型方向发展,结合生物新技术,加快选育进程来满足现代牦牛业快速发展需求。外国牛
圈养或者叫棚养,固定在牛棚里,脖子上套一块下坠物,只能只饲料,喝水。
国外的肉牛的养殖周期短,出栏快。
小牛在长到青年牛这一阶段吃草为主。
然后开始添加饲料、添加剂、粮食(主要是玉米与其他干草打碎后合成的饼)等。
催肥周期最快的可达半年时间,平均出栏最快就1年多。
但主流人群仍然还是喜欢吃肥牛肉的多。
比如澳洲标准就是脂肪分布和脂肪纹路来界定M1—M12等级,数字越大的等级越高,卖的也。
而养的好的一头牛可达500kg
牦牛
出栏周期4岁,几乎生存在3000米高原以上,吃饲料、添加剂的时间太少,基本吃牧草、喝山泉水。
牦牛几乎处于半野生放牧状态,虽然现代有小农户在规模化养殖,但很少有像国外的一套快速出栏的技术手段。
2、运输成本
低到什么程度呢?
这样说吧,批发市场里的外国货每斤价格可以做到与猪肉批发持平。
我们的牦牛运输是基本上是路运。
一种是生牛拉到市场里分割卖,一种是在高原上分割好后-18度急冻拉到各地售卖。
3、饮食习惯
普通家庭吃牛肉的频次按每年计算,大部分的家庭月均一次都达不到。
而即使能达到月均一次习惯的再遇到吃的是牦牛肉的可能更少。
4、消费水平
日常普通菜市场里一般的牦牛肉的价格35到45一斤。
普通牦牛肉的价格能抵两斤猪肉了,对老来说还是有点小贵。
进口牛肉分流两大类。
一类进餐厅如肉眼、外脊、里脊、肋肉这些经过分割腌制变成了西冷牛排、菲力牛排、战斧牛排等,这类价格变高了。
另一类进入普通食材商店变成了炖牛腩、烤牛肉串、肥牛片之类,而这类价格就低了。
而我们的牦牛肉呢,除了市场上挂着卖的,几乎没听过什么牦牛西冷、牦牛菲力、牦牛烤串。
没那么多产业链利益群推动,成为市场上主流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但有一点我不得不承认,牦牛肉是个好东西。
仅高寒补气血这一点就是其他牛肉比不上的,因为是高寒动物能抗冷零下30多度,体内必须要有大量的血红蛋白。
而血红蛋白又是抗寒的必备生命物质。
有事无事的时候,多用牦牛肉熬点汤来补补气血吧。
促进牦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及措施有哪些?
③4岁:第三对乳齿会脱落,并换成第三对齿。(1)建立品种改良及高效繁殖技术体系
牦牛的配种方法主要有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配种是牦牛繁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影响牦牛的增殖和牦牛群的管理、产品的生产,而且与牦牛的选种选配、后代的品质等关系密切。因而在牦牛管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牦牛的配种一般采用自然交配的方法。根据公牦牛的特点,充分利用处于优胜地位公牦牛的竟配能力而达到选配的目的;也注意及时淘汰虽居优胜地位而配种能力减退的公牦牛。公牦牛配种年龄为4~8岁,以4.5~6.5岁的配种能力最强,8岁以后很少能在大群中交配。母牦牛的初配年龄为3岁左右。公、母牦牛的比例以1∶15~20为宜。加速牦牛优良品种的繁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应用牦牛育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阐明产肉、产奶、产毛等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牦牛新品种(品系)。预测牦牛优势,确定不同区域适宜的良种牦牛杂交组合,改变长期以来牦牛自选、自育、自繁的封闭式繁育模式。推广本品种选育技术,大通牦牛、麦洼牦牛等优良品种进行本品种选育,以选育生产优质种公牛,向全国牦牛产区供应优良种公牛,改良当地家牦牛。推广牦牛复壮新技术,包括采用野牦牛冻精或含1/2野牦牛基因种牛,人工授精或本交改良复壮家牦牛。推广经济杂交实用技术,“一代乳用、二代肉用”的终端杂交法,在条件较好的牧区或半农牧区,可采用人工授精大量生产牛,以建立山区肉牛产业。在牧区逐步推广犏牛半舍饲产奶、牦牛放牧产肉(包括全哺乳产犊牛肉)的生产新模式。
(2)建立科学饲养与管理技术体系
应用现代饲养技术,如暖棚技术、放牧+补饲等,建立饲草季节均衡生产供应模式,有效改变传统牦牛生产方式存在的“夏活、秋肥、冬瘦、春乏”的问题。推广高产、优质草地培育技术,缓解草畜矛盾,恢复草原生态。结合围栏建设、草场灌溉及施肥技术,提高产草能力。采用低投入低成本较粗放的草地放牧形式繁殖架子牛,集约化、高强度舍饲育肥,生产优质牦牛肉的配套技术。同时,推广糖蜜尿素舔砖,改善牦牛的营养状况。
(3)建立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体系
(4)建立疫病监测及防治技术体系
根据牦牛生产中疾病发生种类及特点,对牛的传染性疾病、内外寄生虫病及口蹄疫进行重点防治。加强牦牛疫病检测和检疫防疫体系的建设,防止疫病的“入侵”,严格兽管理,保持牛群健康。加强屠宰检疫,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根据牦牛生产实际情况,制定牦牛良种繁育、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等技术标准,力争把牦牛标准体系推向整个牦牛产区,使牦牛产业标准化发展。
(6)建立新型产业开发技术体系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高寒草地以旅游休闲、探险、考察为中心内容的第三产业将蓬勃发展,牦牛作为高原独特的景观牛种,与自然风光结合在一起,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已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这就需要牦牛生产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形成高效、安全、生态、绿色的牦牛生产体系,推动牦牛产业由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观光型畜牧业的转化。
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的支撑技术有哪些?
(1)提高牦牛产量和质量——遗传工程技术
传统的遗传育种方法,如性能测定和选择、遗传改良的预测、经济育种目标、遗传改良的传递系统等,是牦牛遗传数量和质量提高的长久动力,杂交利用也是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末,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基因测序、基因图谱等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开创了牦牛育种新的一页。其分子标记技术是遗传图谱、主效基因的确定及QTL的精细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标记辅助导入的基础。基因芯片技术使得分子标记技术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经济,更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必须与传统的遗传育种技术和方法相结合。
(2)提高牦牛扩群速度—(3)积极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牦牛遗传资源—繁殖技术
牦牛是低繁殖性能的畜种,性成熟晚,周期短,加之放牧的半野生的生产方式都是牦牛低繁殖性能的因素。提高我国牦牛产业生产水平,必须扩大高产优质的牛群数量,繁殖生物技术是扩大优质牛群数量的有效途径。目前成熟的繁殖生物技术有人工授精(AI),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MOET技术),体外受精(IVF)技术,胚胎分割技术,胚胎性别鉴定技术,X、Y分离技术,克隆技术。但成功应用于牦牛生产的繁殖技术只有人工授精、MOET技术等繁殖技术。
(3)牦牛生产重要的合理的动物保健程序是牛群健康生产的重要保障措施,控制流行病的暴发是牦牛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应用现代的生物学技术,例如单克隆技术、DNA重组技术制造生物效价高的,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现代畜牧科学技术难于应用于牦牛的实际生产,是因为牛群保健程序是治病型而不是生产型,即未对牦牛生产进行整理管理。物质基础——草原建设与饲养技术
饲料是畜牧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现代化动物农业与饲料工业对饲料原料有其特殊要求,牦牛产业也不例外。由于牦牛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草原建设成为重要一环,其关键在于建立牦牛生产与草原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利用、提高单位土地面积提供的畜产品效率。草原建设涉及的技术较为复杂,例如优质牧草的栽培、草原建设的除毒灭鼠及草原的生态建设等技术。应用现代饲养技术,改变现有的生产放牧方式,如暖棚技术、育肥补料等,也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有效途径,有效改变传统牦牛生产方式存在“夏活、秋肥、冬瘦、春乏”的问题。
(4)保证牛群健康——兽医防疫技术
加强对牦牛生产方式的宏观研究,把牦牛生产作为一个系统,以现代的科技为支撑,以草地建设为基础,结合当地经济、人口,生产结构,生产管理方式,提高科研成果水平和转化,完善牦牛生产系统,做到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才能发挥出牦牛应有的资源优势和经济效益。
牦牛肉味美可口,为何至今没有流行养牦牛呢?
牛肉原本是瘦多肥少,但国外牛这一波作下来,牛肉就有更多的脂肪了。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特别低,热量特别高,对牦牛的产品,以肉、乳、毛、皮、绒、粪便等的利用最为普遍,产区的加工产品多为初加工或未加工的原料,多自产自销,产值和商品率低。牦牛生产以天然放牧为主,牦牛提供的原料产品,是真正的绿色产品,具有独特的生物学价值。牦牛技术发展将具有十分突出的环保绿色特征,这也预示着对牦牛产品进行深加工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再加上牦牛生产中投入人力少,饲料成本低,产品生产成本优势(即价位优势)使牦牛产品在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力。其畜产品深加工技术主要包括牦牛血液及器综合利用技术,牦牛肉、乳深加工技术,牦牛乳清、乳清蛋白及干酪素生产技术,牦牛绒现场初分梳技术等。同时依靠牦牛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现代生化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手段从牦牛脂、骨、胸腺、心、大脑、垂体、肺、肝、肾、胆、脾、血、牛鞭等器官、组织提取、分离、纯化牦牛血SOD、胸腺肽、胰肽酶、氨基酸等生化制品,成为牦牛产业的一大特色及优势品牌。增强人体抗病力、细胞活力和器官功能均有显著作用,还有就是牦牛肉味道可口营养丰富,但为何至今没有流行养牦牛呢?本文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而相比之下,牦牛出栏周期4岁,几乎生存在3000米高原以上,吃饲料、添加剂的时间太少,基本吃牧草、喝山泉水。牦牛几乎处于半野生放牧状态,虽然现代有小农户在规模化养殖,但很少有像国外的一套快速出栏的技术手段。国外的牛肉运输到国内一批货就是几十吨,走海运,一次就几大集装箱,平均每斤可以做到很低的价。我们的牦牛运输是基本上是陆运。一种是生牛拉到市场里分割卖,一种是在高原上分割好后-18度急冻拉到各地售卖。成本也按猪肉做参考,高于猪肉市场售卖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