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美国人均gdp 1960年美国人均GDP
为什么1955年GNP占世界4.7%,1980年占2.5%
1955年达到4.7%,因为新的诞生,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在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1960年美国人均gdp 1960年美国人均GDP
1960年美国人均gdp 1960年美国人均GDP
1960年美国人均gdp 1960年美国人均GDP
但是,极“左”政策又使丧失了发展机遇。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落后了。
到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下降为2.5%。
1955年达到4.7%,因为新的诞生,调动了亿万群众的积极性。我国的经济在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但是,极“左”政策又使丧失了发展机遇。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落后了。
到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下降为2.5%。
60 ——70年代正是世界的黄金时期,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技术革命的带领下世界出现了高速的发展阶段。各个都取得大幅度的进步。过去和我 们一样穷的和地区纷纷抓住历史机遇。、、新加坡、韩国都抓住发展时机。一越成为四小龙。摆脱落后的局面成为繁荣的地区。日本50 初年代还饿人,60年代抓住历史这个难得的机遇开始崛起。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7年的1190美元,到1978年的7020美元。美国也从 4090美元增到10110美元。而却在对自己搞破坏进行的无产阶级运动。1955年,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7%,到 1980年变成2.5%,几乎掉了一半。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与日本相当,到 1980 年只有日本的1/4。196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出4600亿美圆,到198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0000亿美圆!1949年以前的上海是世界 知名的大都市,远东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被誉为“冒险家的乐园”,“东方巴黎”。上海的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在属于领先地位乃世界的 城市。上海的生活水平比的生活水平要好许多。但是到了1976年,上海在当时的内地发达的城市人均GDP只有400美元,而的人均 GDP达到7000美元。上海以完全沦落为二、三流的城市。内地1979年人均GDP 416元(),1979年人均GDP 1895 元(美圆)。1978年世界银行年底的报告中,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索马里、坦桑尼亚为伍排在倒数第20位。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2009
欧盟 European Union 16 4755.80亿美元
1 美国 United States 14 2563.00亿美元
2 日本 Japan 5 0653.58亿美元
3 China 4 9847.31亿美元
4 德国 Germany 3 3602.13亿美元
5 英国 United Kingdom 2 7870.16亿美元
6 法国 France 2 6602.32亿美元
7 意大利 Italy 2 1213.09亿美元
8 巴西 Brazil 1 5769.48亿美元
9 西班牙 Spain 1 4661.27亿美元
10 加拿大 Canada 1 33.13亿美元
1980年 世界各国(地区) GDP总值 (除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2,7956亿美元
02----日本-----------------1,0279亿美元
03----西德-------------------8261亿美元
04----法国-------------------6824亿美元
05----英国-------------------5367亿美元
06---意大利-----------------4546亿美元
07-----------------------3015亿美元 ★★★
08---加拿大-----------------2689亿美元
09---西班牙-----------------2218亿美元
10---阿根廷-----------------2090亿美元
1990年 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除外,按当时汇率)
01----美国---------5,8033亿美元
02----日本---------3,0522亿美元
03----德国---------1,5470亿美元
04----法国---------1,2198亿美元
05---意大利--------1,1045亿美元
06-----英国-----------9946亿美元
07---加拿大----------5827亿美元
08---西班牙----------5115亿美元
09----巴西-----------4650亿美元
10---------------3878亿美元
2000年世界各国(地区)GDP总值排名(按当时汇率)
01----美国---------9,8247亿美元
02----日本---------4,7661亿美元
03----德国---------1,8752亿美元
04----英国---------1,4409亿美元
05----法国---------1,3133亿美元
06-------------1,0808亿美元 ★★★(GDP总量首次超过意大利,也进入了“万亿俱乐部”)
07---意大利-------1,0776亿美元
09---加拿大----------7242亿美元
08----巴西------------5998亿美元
10---墨西哥----------5814亿美元
2005年 万亿美元 (T$)
1 美国---------14,4866
2 日本---------- 4,6638
3 德国 ----------2,7301
4 英国 ----------2,2275
5 ----------2,0548 (继超过意大利之后,GDP又一次超越“西方七强”中的法国,位列全球第五。)
6 法国-----------1,9727
7 意大利------- 1,7096
8 加拿大------- 1,0345
9 西班牙 -------1,0190
10 印度 ------------7198
2006年,宣布其已成为第四大经济体,按照美元汇率计算超过了英国。 排名 06年GDP
1 美国 ---------14,97
2 日本 ----------5,0833
3 德国 ----------2,8125
4 ----------2,5879 (经济总量陆续超过“西方七强”中的意大利、法国、英国,位列全球第四。)
5 英国 ----------2,2921
6 法国 ----------2,1083
7 意大利 -------1,7284
8 西班牙 -------1,0694
9 加拿大------- 1,0572
10 印度 --------- 7785
截止2008年年底 — World 78,360,000
— 欧盟 18,930,000
1 美国 14,330,000
2日本 4,844,000
3 4,222,000 (两年后的一场经济危机,经济超越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 4 德国 3,818,000
5 法国 2,978,000
6 英国 2,787,000
7 意大利 2,399,000
8 1,757,000
9 西班牙 1,683,000
10 巴西 1,665,000
GDP的货标值再高,如果没有低工资且节衣缩食的2亿民工支持,没有私营企业节俭积累资本,没有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的调节,必然是泡沫的GDP
China
2010 397983.00 57080.00
2009 340506.90 26461.50
2008 314045.40 48235.10
2007 265810.30 49495.90
2006 216314.40 31377.00
2005 184937.40 23339.10
2004 159878.30 24055.50
2003 135822.80 15490.10
2002 120332.70 10677.50
2001 109655.20 10440.60
2000 99214.60 9537.50
1999 89677.10 5274.80
1998 84402.30 5429.30
1997 78973.00 7796.40
1996 71176.60 10382.90
1995 60793.70 12595.80
1994 48197.90 12864.00
1993 35333.90 8410.40
1992 26923.50 5142.00
19 21781.50 3113.70
1990 18667.80 1675.50
1989 16992.30 1949.50
1988 15042.80 2984.20
1987 12058.60 1783.40
1986 10275.20 1259.20
1985 9016.00 1807.90
1984 7208.10 1245.40
1983 5962.70 639.30
1982 5323.40 431.80
1981 48.60 346.00
1980 4545.60 483.00
1979 4062.60 417.40
1978 3645.20 443.30
1977 3201.90 258.20
1976 2943.70 -53.60
1975 2997.30 207.40
1974 2789.90 69.00
1973 2720.90 202.80
1972 2518.10 .70
1971 2426.40 173.70
1970 2252.70 314.80
1969 1937.90 214.80
1968 1.10 -50.80
1967 1773.90 -94.10
1966 1868.00 151.90
1965 1716.10 262.10
1964 1454.00 220.70
1963 1233.30 84.00
1962 1149.30 -70.70
1961 1220.00 -237.00
1960 1457.00 18.00
1959 1439.00 132.00
1958 1307.00 239.00
1957 1068.00 40.00
1956 1028.00 118.00
1955 0.00 51.00
1954 859.00 35.00
1953 824.00 145.00
1952 679.00 0.00
1985年人均gdp0.65万美元。1960年时的,人均GDP才429美元,而美国彼时的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人均GDP仅仅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的14.3%;人奋力追赶,追了20年,到1980年追到了45.3%;努力卓有成效,但不幸的是此后却开始了下滑,这一滑就是7年,时间来到了1985年,这个比例降到了35.9%。
根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第63页,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西欧是在1929年到1936年期间人均GDP跨越4000美圆的,从改革开放前的1977年895美圆到2003年首次超过4000美圆(4803),跨入了增长快车道,这是近3000年历史里的大事.
如果按照汇率计算,,根据世界银行资料,美国在1966年GDP达到7807亿美圆,如果按当时美国人口1.9亿人估算,则美国在1966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圆之上;而1973年日本GDP达到4186亿美圆,按照当时口9000万估算,则日本在1973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圆之上.
需要指出的是,上世纪60到70年代西方世界发展很快,美国日本那时的名义GDP有的年份增长10%左右.在1960年GDP排全球第四位(613.8亿美圆),仅次于美英法,随后名次逐步下滑,在1980年和1981年两年跌出前10位,落后于墨西哥和西班牙,在全球经济比重低于1.8%,1982年后经济逐渐回升,随后在汇率偏离的影响下,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但排位并未前进,在2004年后,开始收网,GDP排名快速上升,05到07年每年上升一位,到2007年到第三位,到2010年到第二位.美国从08年以来一改以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经济基本徘徊不前,如果美国经济能够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达10年时间,则经济总量将能在2018年前后赶上美国.但是这是一个较小概率.追赶美国GDP的进程依赖于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复苏的越快,则进程越慢.
1960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是多少钱
美国2881美元
新西兰2313美元
加拿大2295美元
卢森堡2235美元
瑞典1983美元
澳洲1884美元
瑞士1776美元
巴哈马1550美元
挪威1442美元
冰岛1412美元
英国1381美元
以色列1366美元
丹麦1364美元
法国1320美元
西德1309美元
比利时1279美元
芬兰1179美元
委内瑞拉1138美元
荷兰1069美元
奥地利935美元
意大利804美元
阿根廷765美元
波多黎各718美元
爱尔兰684美元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637美元
智利550美元
希腊534美元
土耳其497美元
乌拉圭490美元
日本479美元
429美元
牙买加429美元
南非422美元
西班牙396美元
新加坡395美元
哥斯达黎加380美元
巴巴多斯379美元
巴拿马368美元
葡萄牙357美元
苏里南343美元
墨西哥340美元
伯利兹308美元
圭亚那304美元
马来西亚299美元
利比亚293美元
加蓬2美元
塞舌尔288美元
斐济286美元
津巴布韦281美元
塞内加尔260美元
菲律宾257美元
阿尔及利亚252美元
哥伦比亚252美元
秘鲁252美元
危地马拉251美元
赞比亚229美元
厄瓜多尔228美元
228美元
萨尔瓦多226美元
南越223美元
多米尼加203美元
巴西201美元
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反映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按照国民经济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三者在 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构成投资率、消费率和净出口贡献率。由于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异,世界各国消费率高低不一、特点各异。与此同时,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影响,世界各国消费的相互联系也在日益加深,并在总量上和结构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总体上看,世界各国消费率的增长与GDP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平均世界各国消费率稳中趋升。绝大多数在经济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消费率通常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然后稳定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消费率比较,我国的消费率显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长期呈下降趋势,明显偏离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因此,积极扩大消费需求,逐步提高消费率,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世界各国消费率变化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纵览世界各国消费率的演变,大体呈现以下基本趋势与特点:
一是消费同步或略高于GDP增长,消费率稳中趋高。据货基金组织的数据,1986-1995年,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年均增长3%,私人消费增长3.1%;1996-2005年,发达经济体实际GDP年均增长2.8%,私人消费增长2.9%。在这两个10年中,私人消费均高于实际GDP增速0.1个百分点,反映了私人消费略微超前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同样,在前后两个10年中,终国内需求分别增长3%和2.9%,也都保持同步或略高于实际GDP的增长速度。发展家和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也呈现了类似的趋势。由于私人消费占据全部终消费的绝大部分,其增长速度整体上快于GDP的增速,世界平均消费率因此总体趋于上升。近年来,这一趋势更为明显:200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7.2%,2001、2002年分别上升到78.3%和 79.6%。
世界投资率的变化也可以反衬出消费率上升的趋势。1990年以来,世界平均投资率已从24%降至2002年的19.9%,按照世界终国内需求基本同步于GDP增长的趋势可以判断,此期间世界平均消费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14个代表性中,只有投资率呈不断提高趋势,澳大利亚、新西兰、尼日利亚、巴西和美国等5国基本稳定,而英国等其他8个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样,储蓄率指标也可以反衬即期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世界平均储蓄率总体上同样在低走,2000年为22.8%,2001、2002年分别降为21.7%和20.4%。
二是居民消费增长快于消费。发达经济体在1986-1995年和1996-2005年期间,私人消费即居民消费年均增速比公共消费即消费分别高0.9和0.8个百分点。其中,美国居民消费增速更高于消费,即分别高1.4和1.8个百分点;欧盟居民消费增速也分别比消费高0.6和 0.4个百分点。只有日本在破灭以后,居民消费疲软,而为振兴经济极力扩大公共消费,导致消费年均增速分别高于居民消费0.1和1.3个百分点。发展中经济体总体上居民消费增速也快于消费。正是由于居民消费增速较快,其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稳中趋高,大多数经济体都达到较高水平,成为终国内需求的主体或主体。
三是消费率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阶段会有显著上升,此后基本趋于稳定。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等在《发展的模式 1950-1970年》中采用多国模型所给出的标准结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同水平时的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以1964年的美元来衡量,居民消费率在人均GNP低于100美元时(中值70美元)为,达到77.9%,为型高消费。此后,随着人均GNP提高到1000美元,居民消费率开始直线下降,累计下降16.2个百分点。但是,当人均GNP迈过1000美元门槛以后,居民消费率的图景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本文分析中大多采用GDP数据,由于人均GNP与人均GDP的数值距不大,因此一般认为,消费率与人均GDP的关系与上述结论接近。通过对美国和其他的实证考察,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通向3000美元左右的工业化中期阶段,通常都伴随居民消费率一定程度的攀升。比如,美国1942年人均GDP首次超过 1000美元,到1962年达到3144美元,20年间年均经济增长4.9%,GDP总量相应从1618亿美元提高到5865亿美元,增长2.62倍;同期,人口增加5167.8万人。按照支出法核算,同期美国居民消费率从1942年的54.9%提高到1960年的63%,18年间提高了8个百分点,从占 GDP的一半多一举上升到接近2/3的水平。
四是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后,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根据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在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以后,食品和衣着类等生存型消费比重下降,发展享受型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代表居民食品、饮料、烟草等消费支出比重的恩格尔系数,从100美元以下时的53.2%下降到1000美元时的28.4%,降幅达24.8个百分点。在人均GNP达到1000美元以上(中值15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降幅趋缓,仅下降1.6个百分点。另据对17个主要、地区数据的分析,在人均GDP1000-3000美元阶段,恩格尔系数平均从41%下降到32%。其中衣着类消费小幅下降,平均下降 1.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发展享受型消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五是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大多消费率偏低。多数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是明显的例外,其消费率居于较低水平,而且没有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增加而明显提高。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3年韩国、地区、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消费率与1985年各自的消费率相比,均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中泰国和马来西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只有印尼和菲律宾消费率居较高水平,并总体呈上升趋势。日本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消费率有明显上升,但在人均GDP处于 1000-3000美元阶段,消费率也不升反降。均GDP从1965年的1071美元增至1973年的3372美元,年均增长15%;但 1965-1973年,日本消费率却下降了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也同步下降了5个百分点。
消费率变化的比较
通过与平均水平和各国消费率的广泛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消费率居于世界较低水平,明显偏离了世界消费率变化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20年我国终消费与居民消费年均增速低于GDP年均增速,与此期间世界消费同步或略高于世界GDP增长的基本趋势相悖。据计算,1986-2004年,我国名义GDP年均增长15.74%,而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年均名义增长仅为14.55%和14.48%,终消费和居民消费分别低于GDP年均增长1.19和1.26个百分点。考虑价格因素,1979-2004年终消费实际增幅更低于GDP增幅2.4个百分点;进入20世纪 90年代后,消费增长低于GDP增长的幅度进一步扩大。
第二,我国消费率大大低于平均水平。与平均消费率高位稳定并趋于微升的趋势相比,统计显示,我国消费率仅在 1978-1981年有一定幅度上升,即从62.1%上升到67.5%,居民消费率从48.8%升至53.1%;此后长期趋于下降,1997年终消费率降至58.2%,居民消费率降至46.5%;2003、2004年终消费率又进一步降至55.4%和53.6%,居民消费率则降至43.3%和 41.9%。与此同时,世界平均消费率却从2000年的77.2%上升到2003年的79%。与钱纳里等的标准结构中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消费率65%相比,我国目前消费率也要低12个百分点。
第三,世界银行关于各大洲26个代表性的数据显示,1985-2003年间我国消费率不仅低于发达,而且也低于大多数发展家。多数欧洲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由于它们均属于高收入,其终消费率的一般趋势是高位稳定或略有提高。比如,英国从1985年的 80.71%提高到2003年的86.63%,提高将近6个百分点。只有卢森堡是例外,其消费率从1985年的77.93%降到2003年的 61.11%,下降近17个百分点,从较高水平行列降到中低水平行列。北美洲三国都在高位稳定的基础上略有提高,其中同一时间美国和墨西哥的消费率分别提高2.35和8.1个百分点。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都稳居高位并略有提升,2002年消费率分别达78.47%和78.17%。非洲的埃及和南非也是稳中趋升,2003年消费率分别达到84.77%和81.43%的高位。拉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四国的平均消费率也分别在70%-80%之间,虽有一定波动,但始终稳定在高于70%的水平。与上述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10-20个百分点。
第四,我国消费率在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中位列较低。2003年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内地终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为53.05%,比日本的74.43%低21个百分点,比韩国、地区和泰国分别低15个百分点左右,比马来西亚低4.6个百分点,比新加坡低0.26个百分点。
第五,与印度相比消费率也有较大距。印度同是人口大国,其消费率绝大多数年份一直稳定在77%-78%之间的较高水平,为1995年的74.67%,为1998年80.31%。而同一时期,我国平均水平不超过60%,比印度低近20个百分点左右。
几点启示
世界各国消费率演变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反映了各国经济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在如何对待和培育消费需求方面,世界各国各地区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从中可以吸取很多有益的启示:
,逐步提高消费率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我们应当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工资性收入,优化消费的制度环境,使消费保持同步或略高于GDP的增长率,稳步提高消费率,使居民消费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其本身明显的脆弱性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尽管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于出口高增长和高投资率的支撑而实现了更快的经济增长,但 金融危机 的教训表明,单纯依赖高投资率,国内消费需求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必然加重经济增长对市场的过度依赖,一旦金融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或出口下降,就有可能引发国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乃至金融经济危机。
第三,经济贸易大国尤其应该内需外需同时并举。日本采取"贸易兴国"战略,在经济高速成长阶段,形成了"高积累、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国内居民消费处于受压抑状态,消费率不升反降,加重了对外需的依赖。由于过于依赖外需,日本在日美贸易谈判中被迫步步退让。"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下降,并引发。破灭后,由于扩大内需政策前后反复,收效甚微,居民消费更趋疲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10 年",至今仍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泥潭。而德国,由于市场开放度较高,高出口与高消费率并举,其受外部打压和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自身适应和调整的灵活性大,所以贸易摩擦相对较少,马克升值并未给德国经济带来大的冲击。
第四,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经济的稳定性。2000年美国在"新经济"泡沫破灭后,次年又遭遇"9·11"的巨大冲击。为了应对危机,美国一方面连续多次降低利息,另一方面大幅度减税,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在投资和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的较快增长为支撑美国经济走出危机、实现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他发达也有类似的促进消费以稳定经济的经验,值得借鉴。
第五,低消费率不一定与人口大国直接相关,关键取决于工资收入水平和消费制度环境。印度消费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其原因一是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高,伴随经济的增长劳动工资水平增加较快;二是其医疗、教育等保障制度较为健全,公共消费发展相对平稳,劳动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较完善。
第六,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根据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阶段,居民吃穿类消费比重显著下降,住用类比重显著上升,住房、汽车、交通、通信、教育、旅游、文化娱乐和服务性消费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应当顺应这一趋势,促进住房、汽车等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使上述新兴消费热点成为拉动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均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 per capita),即“人均GDP”,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将一个核算期内(通常是一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的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相比进行计算,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各国生活水平的一个标准,为了更加客观的衡量,经常与购买力平价结合。
大约是4万美元
26500.52美元
美国
美国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龙头大哥”,美国的人口大约在3.3亿左右,人均GDP却达到了63000美元左右,此外该国的GDP则达到了20万亿美元左右。
英国
英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老牌的,在的工业革命之后,英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大,一度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德国
全球目前2734家各领域冠军企业,德国拥有1307家高居榜首,相当于美国与日本数量相加之和的2.2倍以上。
日本
世界上许多高精尖仪器以及制造业产品的技术归属权都在日本手里,其中以半导体领域为,不管是半导体加工设备还是半导体材料,就连美国都赶不上日本的成就。
韩国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从1960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韩国的经济从当初的39.57亿美元增长到了1.619万亿美元,经济规模扩大了几百倍,是名副其实的“四小龙”之一。
法国
法国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经济总量排名欧洲第三。作为老牌的,法国早已成为全球高度发达。
意大利
作为欧洲工业强国意大利一直位居全球重要的经济发达传统十强之列,排名仅次于德国和法国。
身为发达,美国人均GDP超6万美元!这个为何会有60万流浪汉?
很多是个人信用破产,还不起各种债务,只能选择流浪。
因为美国两极分化比较,而且存在的种族,所以流浪汉很多
可能是因为美国的贫富距还是比较的有的地方可能就比较的贫穷,而且这些人没有自己的住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