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名家有哪些,潮剧名家及其代表作

潮剧一嘉靖刻本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因前本荔枝记字多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说明这个“重刊” 本,是从旧本“荔枝记”,揉合潮泉二部,增“颜臣”、北曲等内容,并“校正”旧本荔枝记文字的讹而成的。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在奥地利维也纳图书馆,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这就是级演员吴奕敏

潮剧选段林初发_潮剧唱段林初发全部潮剧选段林初发_潮剧唱段林初发全部


潮剧选段林初发_潮剧唱段林初发全部


重逢(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仙凡情(吴奕敏&钟怡坤)、金花牧羊(金花女选段,吴奕敏)、武松杀嫂(吴奕敏)、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绣红星(蝶恋花选段,吴奕敏)、事变(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西施归越选段饰路人(吴奕敏)、赵少卿选段饰林勇(吴奕敏)、哭儿(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问天(西施归越选段,吴奕敏)、新柳诗(花烛泪选段,吴奕敏)、胆心惊(三竿恨选段,吴奕敏)

潮剧一级演员刘小丽

主要代表作有:《葫芦庙》中饰娇杏、《袁崇焕》中饰罗苏女、《双玉蝉》中饰曹芳儿、《辞郎洲》中饰陈璧娘、《孙悟空六斗蜘蛛精》中饰蜘蛛精和女皇、《大义京帼》中饰柴夫人、《告亲夫》中饰若云和颜秋容、《苏后复国》中饰皇后、《恩仇记》饰卜巧珍、《天子奇缘》饰皇后、太后二角、《赵氏孤儿》饰公主庄姬等剧。

潮剧一级演员林初发

从艺以来,在几十部大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先后成功饰演《金花女》中的刘永、《双玉蝉》中的沈梦霞、《柳玉娘》中旦:青衣(乌衫)、闺门旦(蓝衫)、衫裙旦、彩罗衣旦(花旦)、乌毛、白毛(老旦)、武旦的马周、《恩仇记》中的施子章、《王莽篡位》中的刘秀、《狄青出使》中的狄青、《忠义双夫人》中的柴排福、《东吴郡主》中的刘备、《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尤金、《陈太爷选婿》中的郑连双、《白高梁》上集中的白高梁、《终南魂》中的文璧、《神龙彩凤》中的万神龙、《薛丁山哭灵》中的薛丁山、《汉文皇后》中的贾大夫、《忆十八》中的梁山伯、《德政碑》中的狄景晖和张昌宗、《赵宠写状》中的赵宠、《葫芦庙》中的冯渊、《袁崇焕》中的崇祯、《庵堂认母》中的徐元宰、《京娘送兄》中的赵匡胤、《扫窗会》中的高文举、《蔡伯喈认像》的蔡伯喈、《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汉文皇后》的窦广平、《红鬃烈马》中的石平贵、《告亲夫》中的盖良才、《赵少卿》中的赵俊强、《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潮剧一级演员詹少君

春风有情临山寨(穆桂英选段)、国恨更比家仇重(忠义双夫人选段)、抚琵琶(义女传选段,詹少君)、三潭印月人印心(与村姑选段)、一路笙歌迎将来(痴梦选段抗日时期,潮剧处于衰落阶段,原先云霄县有30多个班社,到此时只剩下3个。)、一匹白凌遂我未了愿(负心梦选段)、遥望长城盼夫婿(孟姜女过关选段)、凌波情(凌波情选段,詹少君)

林初发的个人

个人作品三、音1973年,林初发出生在广东揭西县。乐

戏剧文化详解:潮剧的特点都是什么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每个戏剧都有每个戏剧独特的一面,就是因为这些独特的艺术特点,才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戏剧。可能有很多人对于戏剧方面,都不是很了解,那么本期潮剧文化,就带你一起来了解潮剧的特点是什么,快来看看吧!

行当:

生:潮剧里的武生小生、老生、武生、丑生(花生;三花生)

净:文净、武净、丑乌面

丑: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裘头丑、长衫丑、褛衣丑、老丑、小丑、女丑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潮剧着名演员有:谢大目、卢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

唱腔:

[轻三六调]以61235为主音构成旋律,适用于表现欢快跳跃、轻松热烈的情调,如《大难陈三》的[哭相思]。

[重三六调]以7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用于表现庄穆、沉重、激动的情绪,如《奏黉门》的[黄龙滚]。

[反线调]以61245为主音构成旋律,它是[轻三六调]的变体调,即以凡为宫,唱奏起来有特殊的风味,多用于游园玩耍、轻松明快的场面,如《刺梁骥》的[罗汉月]等。

犯腔犯调,是潮剧唱腔用调中经常出现的手法。潮剧唱腔用调比较讲究,一般互不混杂,如[轻三六调]避免74为主音,[重三六调]避免63为主音,如果混用,则为相犯。传统剧目《杨子良讨亲》中的曲牌[弄魂幡],是由[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四个调相犯而成,艺人俗称为[四斗臭(凑)],具有诙谐风趣的情调。[锁南枝]调和[斗鹌鹑]调也属犯调,但其子母腔句比较稳定。

[斗鹌鹑]调多用于自叹或待迟(待人末至)场面,带有凄清伤感的情绪。[锁南枝]曲调较为沉闷,但也用于激动场面。

潮剧演唱用真声,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影响,与京剧、粤剧等的声唱腔有很大区别,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

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潮州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其中在潮剧唱腔上具有代表性人物是着名潮广东潮剧院中青年演艺比赛一等奖剧老生黄盛典,其唱腔宏亮高昂、振奋激越,折服过无数的观众和专家,在首届戏剧节上,其凭借在《张春郎削发》中扮演一角,赢得广泛好评,其唱声更是被专家评为“超黄金点男高音”。

潮剧活五调为潮剧唱腔中最富地方色彩、音律最特殊、历史最久远的唱腔,现今公认的活五调唱腔的为范泽华,可惜40多岁时就失声了,早早离开了她心爱的舞台,人们为此感到痛惜。

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的潮剧艺人多是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

总的说来,潮剧的语言还未能“俗中求雅,雅中化俗”五、舞台,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建国后由于有不少新文艺工作者进入潮剧团担任文化教员,帮助艺人学习文化,参与编写剧本,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有所提高。

五十年代涌现了一批经过认真整理,情文并茂的剧目,如《辩本》、《扫窗》、《芦林会》、《刺梁骥》等。《苏六娘》一剧尤为雅俗共赏的好例子。例如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综观现在潮剧舞台上演出剧目的语言,有些还不理想,还未达到“雅俗共赏”的高度,还有待我们努力。而努力的方向,我想该从广大观众着眼着手。潮剧观众层次不同,就文化程度来说有高中低之分,就年龄结构来说,有老中青之别,就地域区分来说有城市、乡镇、山村的不同。那么一出戏要使这么广泛众多的观众看懂、爱看、多看不厌,实非易事,这其中有许多学问要我们去学,就语言方面来探讨,我认为可以着重注意三点:

一、着眼中间层,兼顾高低层。即是说,整出戏的语言尽量使中间层的观众全懂,兼顾高低层而变通。僻典僻语不用,晦涩词句不用,必要用典故时则想出辅助办法,使观众明了。

写介绍诏安潮剧的作文

潮剧的形成

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三种:一是“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二是“细腻”说;三是“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

林燕云饰1998年,林初发准备以《薛丁山哭灵》这折戏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参赛时,林初发运用情深意切、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和一系列符合人物身份的高难技巧,有层次、有深度地刻画了薛丁山的感人形象,征服了评委和观众,荣获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郭佳

刊于明万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这个“新刻增补”的潮剧本,不称《荔镜记》,而称《荔枝记》,是与《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镜废气 依据的原本,沿难断定,但这个刻本是“新刻增补”本,说明在万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这个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字样。地方戏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戏曲编剧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见,这个刻本把编剧者潮州人李东月也刻上了。就在流传于海外的潮剧明代刻本被陆续发现期间,1958和1975年,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相继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手抄剧本。这两个抄本的出土,引起国内外戏曲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珍贵文献”,是“新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

福建潮剧历史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州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的唱白以闽南方言杂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清代,潮剧在闽南十分繁盛。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蔡伯龙在《官音汇解释义》中称: “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调,唱潮腔……”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云霄厅志》载:“俗好演剧,导增悲,岂可使善男女见之今虽不能尽革,亦当取其有裨风教者,编成歌曲,庶听之者可以兴起良心,不为无助。”

从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潮剧发展兴盛时期。据《云霄县志》卷四“风土”载:“按本邑今唯潮音剧盛行,查此剧喜演乡曲,潮剧是在我国2006年首批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潮剧又被称为:潮州戏、潮调、潮曲等等,主要流行在潮州地区,所以很多距离潮州远的地方,都对潮戏没有那么熟悉,但是如果感兴趣,就跟我一起到潮剧文化了解这些潮剧名家吧!流传鄙俚不堪之,以迎合妇孺。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国若狂。”而且“每岁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数台,所费不赀。”龙岩近城各坊也“越境招致”,“竞聘潮剧”演出。所演剧目,按内容题材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和苏锣戏三大类。大锣戏多为传统剧目,保留有《蔡伯喈》、《刘智远》、《郭华》、《拜月记》、《荆钗记》等一批宋、元南戏;小锣戏多取民间题材,为生活小戏,如《桃花搭渡》、《益春藏书》;苏锣戏则属于公堂戏和武打戏。

中华成立后,潮剧在闽南又得复兴,云霄、诏安、东山、平和成立有县级专业剧团。60 年代,漳州地区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期间,这些剧团全被解散,直至被粉碎后才得到恢复。1979年、 1981年,诏安县潮剧团先后接待了日本铜锣剧团及官原大刀夫等友人。1982年,剧团还到深圳、广州等地演出。2月,应泰国黄金丰岛慈善发展机构的邀请,东山县潮剧团首次出访,时间长达45天,演出《侠女徐凤珠》、《围城记》、《秦香莲》、《妲己乱纣》、《易婚记》、《杜王斩子》等14个剧目,观众达50000多人次。

1994年8月,平和县潮剧团应新天地潮剧团邀请,赴港作为期58天的访问演出。1995 年7月至8月,诏安、平和潮剧团、云霄县青年潮剧团均应联艺公司邀请赴港演出。同年9月,云霄县潮剧团赴新加坡演出《花蕊夫人》、《碧血瑶阶》等,10天共有观众10000多人。为丰富广大群众对潮剧的爱好,1996年6月,组建民营潮剧团。1996年元月与8月,东山潮剧团两度应邀赴演出32场;12月,诏安县潮剧团亦赴泰国演出,一年之内,出访三次。1997年,4月与8月,诏安、平和、云霄三县潮剧团分别赴新加坡与地区演出一个月。[3]

艺术特点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四生:小生、老生、花(丑)生。武生;八旦:乌衫旦、闺门旦、彩罗衣旦、武旦、刀马旦、老旦、丑旦(女丑)。“老阿兄”是指在剧中扮演各种杂角。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郑健英

潮剧演员有:谢大目、卢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

林初发主要经历

[活三五调]以57124为主音构成旋律,善于表现悲哀和优怨的情感。[活三五调]为潮剧唱腔中的特殊音调,在唱腔中,其音调和潮语腔调十分密切,因唱词语音升降而产生音调圆活多变,故艺人说:“从乐谱上看,[活三五调]只有五音,但唱奏之,则一音数韵,圆活变化不止十音。”具有潮腔潮调的浓厚韵味,如《琼花》的[晴天霹雳]等;[活三五调]属悲调,但潮剧唱腔用调多变,也有悲调喜唱的,如《京城会》的[皂罗袍]。

林初发

郑健英潮剧演员有:谢大目、卢吟词、谢吟、杨其国、陈华、黄玉斗、洪妙、郭石梅、蔡锦坤、李有存、方展荣、姚璇秋、范泽华、吴丽君、张长城、黄瑞英、黄盛典、叶清发、刘小丽、张怡凰、吴奕敏、许笑娜、郑舜英、李玉兰、吴玲儿、郑健英、孙小华、王少瑜、林初发、黄映伟等等。

林初发,男,1973年出生,广东揭西县人,1993年毕业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戏曲学院戏曲表演大,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一团小生演员。主攻小生行当,启蒙老师曾义藩,后师承一级演员、潮剧表演艺术家陈学希。其唱腔明亮、咬字清晰,以字求声、以声托情,声情并茂。成功饰演《双玉蝉》中的沈梦霞、《恩仇记》中的施子章等人物形象。录制的个人艺术专辑有《潮剧名小生林初发》、《潮剧名小生林初发Ⅱ》和《林初发林洁》。多次随团出访美国、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演出。

中文名:林初发

国籍: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揭西县

出生日期:1973年

职业:潮剧演员潮剧的角色很多。明代为生、旦、贴、外、丑、末、净七行。而且每一种还有不同类型。俗语用“四生、八旦、十六老阿兄”来形容一个演员阵容齐全的标准。

毕业院校: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戏曲学院

代表作品:《双玉蝉》、《恩仇记》、《狄青出使》、《东吴郡主》等

主要成就:红梅奖”提名奖

广东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荣获金奖

99年度汕头市文艺奖表演一等奖

广东省第三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

个人

个人履历

2000年,为了提高自身的演艺水平,他毅然中断红红火火的舞台演出,自费到戏曲学院深造。

2005年,林初发出版了个人的表演专辑,记录下自己在艺海成长的足迹,收入了《爱歌》、《忆十八》、《薛丁山哭灵》、《金花女》等折子戏和片断,让戏迷们过足了瘾,受到广泛的好评。

2006年,他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广东潮剧院的重点创作剧目《东吴郡主》中饰演刘备。经过各方面的齐心努力,广东潮剧院精心打磨的《东吴郡主》在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上一举夺得了7个一等奖和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好成绩,林初发也因成功塑造了刘备这一艺术形象而荣获表演二等奖。

从艺以来,在几十部大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先后成功饰演《金花女》中的刘永、《双玉蝉》中的沈梦霞、《柳玉娘》中的马周、《恩仇记》中的施子章、《王莽篡位》中的刘秀、《狄青出使》中的狄青、《忠义双夫人》中的柴排福、《东吴郡主》中的刘备、《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尤金、《陈太爷选婿》中的郑连双、《白高梁》上集中的白高梁、《终南魂》中的文璧、《神龙彩凤》中的万神龙、《薛丁山哭灵》中的薛丁山、《汉文皇后》中的贾大夫、《忆十八》中的梁山伯、《德政碑》中的狄景晖和张昌宗、《赵宠写状》中的赵宠、《葫芦庙》中的冯渊、《袁崇焕》中的崇祯、《庵堂认母》中的徐元宰、《京娘送兄》中的赵匡胤、《扫窗会》中的高文举、《蔡伯喈认像》的蔡伯喈、《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汉文皇后》的窦广平、《红鬃烈马》中的石平贵、《告亲夫》中的盖良才、《赵少卿》中的赵俊强、《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录制的个人艺术专辑有《潮剧名小生林初发》、《潮剧名小生林初发Ⅱ》和《林初发林洁》。多次随团出访美国、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等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演出。

交流

多次随团赴新加坡、美国、越南、柬埔寨、、等和地区访问演出,深受海内外专家好评和观众喜爱。

潮剧林初发退休了吗?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潮剧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作为潮州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因为,那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潮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1993年,林初发毕业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

潮剧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粤东(潮汕地区)福建云宵一带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受众较广,分为生、旦、净、丑。是童伶制,费除,由徐乌辫传承,老艺人张长城、姚旋秋、蔡秋葵、叶清发、柯立正、陈友福等老一辈。

潮剧是以行当的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譬如扇子功、项衫丑、踢鞋丑,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更为潮剧所,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方展荣、张怡凰、林武燕丶林燕云、林初发等是目前当红演员。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着。潮剧是吸纳性很强的剧种,其艺术特色将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和丰富。今天的创新,也许就是明天的特色

广东潮剧一团的剧团力量

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

广东潮剧院成立于1958年12月25日,由广东省潮剧团和源正、怡梨、玉梨、赛宝、三正潮剧团合并而成的省级艺术表演团体,作为潮剧艺术的代表性单位,具有、培养、研究的性质和职能,是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潮剧是潮汕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组织起来的民间剧种。潮剧是潮汕特有的剧种的,一般流行在有潮人的地方的,他蕴含这潮汕人勤苦耐劳的品质在里面。在潮剧里有很多故事的,不同的故事是对的不同反映,不过都有同样的意义在里面,就是鼓舞着勤劳的人们要努力生活,扬善惩恶,告诫世人要好好做人,不能做恶,等等意义在其中。现在潮剧不止是在潮汕地方流行,它【结束语】因为潮剧名家实在是太多,毕竟有天赋有才华的人是很多的。所以我只列举了几个,想要了解得更多,就继续关注吧!存在世界于有潮人的每一个地方,有潮人的地方便有潮剧的存在,现在随着潮人的不断壮大,潮剧也将被推广到任何地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像潮汕的语言一样,被誉为最难学的语言之一,现在也被慢慢的推广。

德政碑的潮剧曲目

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燠年号,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大全》,没有刊刻年号,但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后记》)。嘉靖刻本卷末刻有书坊一段告白:“重刊荔镜记戏文,计一百五叶,因前本荔枝记字多讹,曲文减少,今将潮泉二部,增入“颜臣”,“勾栏、诗词、北曲、校正重刊,以便骚人墨客,闲中一览,名曰荔镜记,买者须认本堂余氏新安云耳”。说明这个“重刊” 本,是从旧本“荔枝记”,揉合潮泉二部,增“颜臣”、北曲等内容,并“校正”旧本荔枝记文字的讹而成的。1964年,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主任、汉学家龙彼得,在奥地利维也纳图书馆,又发现潮剧的另一个明代刻本,这就是 林燕云饰郭佳刊于明万历辛巳(公1581年)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大全》。这个“新刻增补”的潮剧本,不称《荔镜记》,而称《荔枝记》,是与《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它的底本是不是嘉靖重刻的荔镜废气 依据的原本,沿难断定,但这个刻本是“新刻增补”本,说明在万历之前,已在原刻(初刻)存在了。这个刻本的卷首,刻有“潮州东月李氏编集”字样。地方戏曲向不登大雅之堂,戏曲编剧者署上名字也不多见,这个刻本把编剧者潮州人李东月也刻上了。就在流传于海外的潮剧明代刻本被陆续发现期间,1958和1975年,在揭阳县渔湖和潮安县凤塘两地的明墓中,相继出土《蔡伯皆》(即《琵琶记》)和《刘希必金钗记》手抄剧本。这两个抄本的出土,引起国内外戏曲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是研究戏曲发展史的珍贵文献”,是“新建国以来戏曲文物的一次重大发现”。

狄仁杰任魏州刺史期间,有惠政,为之树碑,以志其德。后调升上京,其子景晖续在其地当城令。景晖初虽有向达介绍牛津的《荔枝镜》藏本之后,二十年过去了。1956年,梅兰芳和欧阳予傅倩率没有。林初发,男,1973年生,广东揭西县人,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一团小生演员。潮剧林初发没有退休。1993年毕业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戏曲学院戏曲表演大。京剧团到日本访问,在日本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一个是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剧金花女大全》(附刻《苏六娘》)。藏于天理大学的明刊本《班曲荔镜戏文》,与英国牛津大学所藏的《班曲荔镜戏文》是同一刻本。但该本保存完好,末页是书坊告白的文字和及“嘉靖丙寅年”字样。嘉靖是明世宗朱厚燠年号,嘉靖丙寅年即公元1566年。藏于东京大学东洋大学研究所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大全》,没有刊刻年号,但据专家考证,系明代万历年间刻本(见《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后记》)。志治政,但久未升迁,便别谋机巧,强夺石匠大山家传宝石,冀献媚君王,求邀恩捷达。不料夺宝不成,反害二命。石大山之女玉儿,抱冤上告,求狄仁杰为之伸雪。狄仁杰忧彷徨痛苦,终替玉儿写下冤状,投于铜匦。

潮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潮剧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因此,她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作为潮州人,我们有义务去保护本土传统文化,因为,那是体现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角色行当中以生、旦、丑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的形成,潮剧是什么年代,在什么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研究者曾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从潮州巫术“关戏童”发展起来的,一说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是“弋阳腔在

以《薛丁山哭灵》荣获1998年广东潮剧院中青年演艺比赛荣获一等奖、2002年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荣获金奖;以《扫窗会》荣获广东潮剧院传统戏汇演演员奖以及1998、1999年度汕头市文艺奖表演一等奖;1999年获中青年唱腔一等奖;1999年2月被评为98年度汕头市文艺奖表演一等奖;1999年参加由广东省剧协、广东潮剧院、汕头市电视合主办的广东潮剧院99中青年唱腔、演奏联合比赛获一等奖;2000年2月被评为99年度汕头市文艺奖表演一等奖;2002年荣获广东潮剧院中青年演艺比赛一等奖;2003年参加广东潮剧院传统戏汇演,以《扫窗会》中的高文举获得演员奖和届“戏曲演唱大赛——红梅奖”提名奖;2004年以《忆十八》荣获广东省第三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2005年获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二等奖;2003年—2008年,被列为第二届广东省宣传战线人才“十百千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直到世纪30年代以来,流存于海外的明代潮剧剧本的发现,以及明代艺人手抄南戏剧本在潮州出土,潮剧的渊源得到了史料佐证的论说。 1936年,我国历史学家向达,在《北平图书馆馆刊》上,发表《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一文,首次介绍存于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的潮剧明代刻本《班曲荔镜戏文》(即《陈三五娘》剧本)。戏文的全题《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人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牛津大学所藏的这个刻本,因“一页有残缺,不能知道此书究竟刊于何时”,但向达认为“就字体各插图形式看来,类似明万历左右刊本”。

福建潮剧历史,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州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土风”,“声歌轻婉,闽、广参半。”演出剧目的唱白以闽南方言杂潮语,故清李调元认为“潮音似闽”。 清代,潮剧在闽南十分繁盛。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蔡伯龙在《官音汇解释义》中“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调,唱潮腔……”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云霄厅志》载:“俗好演剧,导增悲,岂可使善男女见之?今虽不能尽革,亦当取其有裨风教者,编成歌曲,庶听之者可以兴起良心,不为无助。”

从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潮剧发展兴盛时期。据《云霄县志》卷四“风土”载:“按本邑今唯潮音剧盛行,查此剧喜演乡曲,流传鄙俚不堪之,以迎合妇孺。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国若狂。”而且“每岁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数台,所费不赀。”龙岩近城各坊也“越境招致”,“竞聘潮剧”演出。所演剧目,按内容题材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和苏锣戏三大类。大锣戏多为传统剧目,保留有《蔡伯喈》、《刘智远》、《郭华》、《拜月记》、《荆钗记》等一批宋、元南戏;小锣戏多取民间题材,为生活小戏,如《桃花搭渡》、《益春藏书》;苏锣戏则属于公堂戏和武打戏。 抗日时期,潮剧处于衰落阶段,原先云霄县有30多个班社,到此时只剩下3个。 中华成立后,潮剧在闽南又得复兴,云霄、诏安、东山、平和成立有县级专业剧团。60 年代,漳州地区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期间,这些剧团全被解散,直至被粉碎后才得到恢复。1979年、 1981年,诏安县潮剧团先后接待了日本铜锣剧团及官原大刀夫等友人。1982年,剧团还到深圳、广州等地演出。2月,应泰国黄金丰岛慈善发展机构的邀请,东山县潮剧团首次出访,时间长达45天,演出《侠女徐凤珠》、《围城记》、《秦香莲》、《妲己乱纣》、《易婚记》、《杜王斩子》等14个剧目,观众达50000多人次。

1994年8月,平和县潮剧团应新天地潮剧团邀请,赴港作为期58天的访问演出。1995

年7月至8月,诏安、平和潮剧团、云霄县青年潮剧团均应联艺公司邀请赴港演出。同年9月,云霄县潮剧团赴新加坡演出《花蕊夫人》、《碧血瑶阶》等,10天共有观众10000多人。为丰富广大群众对潮剧的爱好,1996年6月,组建民营潮剧团。1996年元月与8月,东山潮剧团两度应邀赴演出32场;12月,诏安县潮剧团亦赴泰国演出,一年之内,出访三次。1997年,4月与8月,诏安、平和、云霄三县潮剧团分别赴新加坡与地区演出一个月。艺术特点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陈峰的主要作品

2002年,林初发毕业于戏曲学院戏曲表演大。2002年,广东省第三届戏剧演艺大赛的战鼓又敲响了,林初发选了《忆十八》这个六、服饰折子戏参加大赛。林初发的汗水没有白流,他在赛场上显示了自己的风采,又一次夺得了省赛的金奖。

多年来伴奏的重点剧目有:《东吴郡主》、《西施归越》、《葫芦庙》、《德政碑》、《张春郎削发》林初发,男,1973年出生,广东揭西县人,1993年毕业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戏曲学院戏曲表演大,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一团小生演员。主攻小生行当,启蒙老师曾义藩,后师承一级演员、潮剧表演艺术家陈学希。其唱腔明亮、咬字清晰,以字求声、以声托情,声情并茂。成功饰演《双玉蝉》中的沈梦霞、《恩仇记》中的施子章、《狄青出使》中的狄青、《东吴郡主》中的刘备、《德政碑》中的张昌宗、《薛丁山哭灵》中的薛丁山、《忆十八》中的梁山伯、《京娘送兄》中的赵匡胤等人物形象。、《辞郎洲》、《金花女》、《春草闯堂》、《汉文皇后》、《辽宋情缘》、《忠义双夫人》、《徐九经升官记》、《柳玉娘》、《陆文龙》、《双玉婵》、《告亲夫》等。这些剧目大部分录像出版发行,受到了行家们和广大潮剧爱好者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