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学语文教案题

为《荔枝》同类内容。

1.对语文教学的理解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部编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部编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部编版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板书设计:

(1)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其核心是:“理解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和“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2)语言总是“思想与形式”的统一。

(3)诵读、感悟、规范与实践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形式。

(4)教师的作用在于:经验的扩展;实践情境的创设;平等的对话;思维的激发……

2.基本方法

(1)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整体把握是指把整册教材放在整个小学阶段中去研究它的位置和主要任务。从课程目标分类来讲,一般依据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顺序逐步增强,即从工具性为主逐步向人文性为主发展。从语言知识能力学习目标而言,则是沿着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和方法序列,在理解和运用两条道路上循序渐进。但语文学习始终都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学习,三维目标是一体的,其中,语言的工具习得是核心目标。

(2)削枝强干,明确目标

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目标的确定。因为语文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

筛选教学内容和明确教学目标的方法是:

A.预习和课后练习要求;

B.文体特点和内容特点;

C.班级学生实际;

D.教师个人的能力和特点。

(3)研究规律,精选方法

语言学习是有方法规律的。例如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情感的激发,“以读为本”就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语言的内化和运用,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对于语言的个性理解、创新个性的培养来说,讨论、辩论就是很好的方法。而关系到一些语文知识、方法或是一些学生所不能经验的内容,教师的讲解、启发、归纳就很有必要。

在具体的内容学习上,文体内容特点是必须去研究的。不同的文体特点和内容特点,意味着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平时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训练。

3.本册主要目标

(1)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巩固和发展已有的语文能力和方法

(3)做好中小衔接的准备

参考:分类目标(第三学段)

(1)识字;(2)默读,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4)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5)细节与描述;(6)个性理解:(7)浏览与搜集信息;(8)记实作文与想像作文;(9)倾听与表达;(10)问题解决。

4.教材的总体处理思路

(1)尽快提供“目标一”的方法,并以此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完成大部分课文的学习,在学习进程中不断熟练、巩固。

(2)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单元的重点安排训练和学习,不断提高和巩固各种语文能力。

(3)具体方法上,应依据文体特点和学生语言经验特征组织教学过程,务求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建议

主题词:景语与情语想象与联想

(一)桂林山水

此为经典课文。曾经作为中年级“总—分—总”分段和写作的典型例子,值得商榷。关键是对一个自然段的理解。这涉及到对桂林山水特点的理解,也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桂林是三大山水景致之一(其他为三峡、武夷九曲溪)。桂林的山美,桂林的水也美。但单凭其中一项,都不能“甲天下”。“甲天下”的是山景与水景的完美结合。这也是一个自然段的本意。文章作法,由“山”而“水”,进而“山水交融”,正是作者从游览过程逐步深刻体会到的。

古今中外,文人墨客众多的描写,无不围绕山水之美。

韩愈诗:“江作青罗带,峰如碧玉簪。”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本文手法虽有辞藻堆砌之嫌,但其对比手法、比喻手法均值得学习。

教学建议:

(1)课前着学生自己搜集桂林山水的资料,进行欣赏和展示;

(2):从“桂林”一词,能想到什么?

(3)以主题“‘桂林山水甲天下’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入,让学生概括“山”和“水”的特点,然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桂林山水的真正特点是什么?

(4)反复诵读、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赞美)和表达手法(对比、比喻)。

(5)语言实践:(1)说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2)小导游情景或战士介绍。

(6)读写结合:强调特点。有课文语言的模仿运用。

(7)教师小结景物文章:一切景语皆情语。

(8)课外扩展:朗读背诵〈桂林山水歌〉;研究桂林山水的成因;通过网络学习,对桂林山水作进一步的了解。

(二)林海

此文为老舍先生到东北采风所作,讴歌大自然,更是对建设事业的拥护和赞颂。

文章的文眼为“亲切、舒服”,一是因为山岭的可爱、美丽;二是因为“良材与建设的联想”,三是因为感受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传统教法多按教参,拘泥于“岭、林、花”的景致描写上。这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文章的视角一直都在“岭”上,只不过随着观察的深入,是从远到近,从粗到细,精妙地写出了“大兴安岭的美景”。顺序应该是:线条(最远)——颜色(远)——青松与白桦(中景)——山脚(近景)——总体的比喻

教学建议:

(1)方法回顾:景物描写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2)熟读课文;把作者眼中的林海的不同景色画成几幅图画;图文对照学习,反复诵读体会;领悟作者的观察视角的变化。

(3)对比阅读辨析:林海的美与桂林的美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发的感情又有什么不同?引出“亲切、舒服”的话题——景语与情语

(4)作者的表达方法中,哪些地方值得你去学习?

(三)古诗三首

共同点是:由物之特点,联想人之精神。但事实上一、三首要学生自悟理解并不容易。《墨梅》可与陆游《咏梅》对照理解。《石灰吟》涉及时代背景,“清白”者,但求为国为民,问心无悔。

诗歌学习应更自主些,建议程序为:

(1)熟读成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质疑交流,解决疑难;

(4)尝试表达,翻译诗句;

(5)讨论交流,思想感情。

(6)搜集资料,课外阅读

(四)积累运用一

1.读读背背:默写。

2.复述概括能力的训练;知识扩展:保险

3.习作:教师节主题;观察与联想。

4.实践活动:国庆小报,综合能力的体现,建议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利用板报,进行展示和评比。

第二组

主题词:情感体会重点语句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整体上体会思想感情;方法上品味细节和重点语句、段落。

(一)开国大典

本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记录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两条线索交织:(1);(2)群众。

教学建议:

(1)梗概的说和写。

(2):全文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找出反复朗读体会,并讨论。(重点词句与细节的品味)

(3)展示照片,配上文字说明;或进行解说。

(二)狱中联欢

选自《红岩》。表达了革命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革命胜利无限渴望和信心。

教学建议:

(1)概括“联欢”的过程:唱歌——交换礼物——贴对联——秧歌——叠罗汉——女同志扭秧歌。

(2)感受最深刻的地方的交流、讨论

(3)讨论与深入体会“欢乐”的感情。

(4)体会文中对联的含义。(选修)

(三)荔枝

文章借荔枝而写母亲。写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怀念母亲的品格和对儿孙的爱。写法上以物为线索,串联几件事,通过细节的描写表达人物的特点和感情。

教学建议:

(1)问题:作者以荔枝为题,实质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研读:哪里看出?讨论文中细节。

(3)扩展与实践:补充结尾

(4)写作实践:观察母亲。(《背影》的启示)

(四)梅花魂

教学建议:

(1)存疑:“梅花魂”指什么?

(2)概括与朗读:文章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3)另外写的事是什么?

(4)自由讨论:梅花魂?(复习《梅花》,扩展《咏梅》。梅花魂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梅花,寄寓了一个老人眷恋故土的心。)

1.读读背背:对联。可适当讲授一些对联常识,并收集一些对联的趣谈,让学生去找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对联。《声律启蒙》

2.感情体会与朗读。《七子之歌——》的歌词提供给学生朗读和歌唱。

3.口语交际是上一单元综合活动的延续。学习评价中的语言得体的表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可安排一种答辩的形式。

4.习作:建议放在《荔枝》一课的学习之后,充分学习该文的优点。

第三组

主题词:科技信息

(一)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本文是科普作品。特点是通俗易懂,特别是比较注意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理解文章内容,获得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标。主要的目标应该是语言方法和说明逻辑的运用。

教学建议:

1.弄清楚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体会作者的说明的逻辑。

2.设计两大任务:

(1)以自己的话,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清楚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

(2)想象表达:未来的计算机。

另外,可鼓励学生自由地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通过搜集资料介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只有一个地球

本文先以诗意的语言介绍了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美丽,然后以凝重的笔触说明了地球的脆弱,对人类的短视破坏和不懂珍惜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教学建议:

(1)为什么文章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作者要表达一些怎样的感情吗?。

(2)验证: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概况?

(3)作者在语言上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4)如何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

(5)资料收集活动。收集资料的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

(三)宇宙生命之谜

略读课文。通过阅读,让学生先搞清楚文章的内容和结构顺序,然后对不明白或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质疑讨论。另一种方法是:本文主要内容是对火星是否存在生命的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概述科学家对生命条件和火星生命问题的研究。

(四)积累运用三

1.读读背背

格言,主题是珍惜。《增广贤文》

2.阅读

同样是关于地球的文章,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启发人们要去珍惜。

另外,可考虑增加选读课文《21世纪集锦》。

3.口语交际

讨论与倡议。学习倾听和表达,并概括归纳不同的意见,形成决议。

4.习作:想象未来

标准:合理与新奇;有条理,逻辑清晰。

第四组

主题词:与英雄精神人物

(一)长征

此诗是在长征胜利后所作的七律,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表现了大无谓的革命气概和革命的乐观精神。

教学建议:

(1)朗读背诵诗歌

(2)欣赏合唱《长征》;有条件的话,欣赏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万水千山》一场;欣赏《长征组歌》;或欣赏电影《万水千山》。

(3)问题: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句是哪一句?诗歌如何围绕它来表达的?

(4)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的意思表达出来。

(5)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座谈:我所知道的长征。

(二)争画

略读课文。趣闻逸事而已。语言学习上可以考虑完成以下内容:(1)概述故事;(2)谈谈感受;(3)体会文中比较生动的词句描写,积累语言。其中,语言、神态、动作的详细描写是非常值得学习模仿的。

(三)一夜的工作

文章的特点是通过细节去表达人物特点和思想感情。具体的说:(1)简单的陈设;(2)一尺来高的文件;(3)工作的专注;(4)茶与花生;(4)扶正转椅。的工作是繁重的,可以说是日理万机。同时的生活是非常简朴的。的工作是极其认真专注和细致的,举轻若重(是举重若轻),事必躬亲。文章表达了作者也是全国对的无限敬佩和爱戴之情。

教学建议:让学生通过研读文章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的方法:文章就像一出电影,一个个的镜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找出这些镜头去朗读、体会。

(四)我的战友邱少云

略读课文。特点是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心理活动去表达人物形象。

教学建议:(1)回顾《一夜的工作》,明白作者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节来表达人物形象;(2)熟读课文,思考本文是通过什么来表达?(心理活动)(3)找出所有的心理活动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五)补充习作:写一件事或一个人,注意通过细节和心理活动去表达思想感情。

建议《荔枝》一课可放在本单元。

(六)积累运用四

1.读读背背

有趣的词组。可让学生思考词组的特点,然后模仿,增加积累。

2.阅读

目标是词语积累和语言表达。

3.口语交际

即席演讲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和锻炼的能力。建议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开始训练,并指导方法。在此处,则可以变成一次即席演讲比赛,题目可以抽签决定。

演讲重要的是:(1)中心明确:(2)逻辑清晰:(3)举例恰当;(4)语言通俗,有个性;(4)场合语言得体。

课文的编写没有分清普通演讲与即席演讲的区别。练习的两个题目并不恰当。但如果学生没有演讲的实践基础,则可以先学习有准备的演讲,再学习即席演讲。

4.习作

读后感或观后感其实并不好写。一方面需要较强的内容概括能力,另外还要真正有所感有所想,是有不同的见解。并不有一点感想,然后写一件事的写法。应该鼓励学生的思维跳跃些和多样性一些。

第五组

主题词:童年

(一)古诗二首

目标:(1)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体会古诗的“炼字”特点;(3)把《游子吟》改写为一篇现代文(创作)。

(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小品文的特点是通过详细地记述一件小事,揭示作者的一点生活感悟。写法上,通常是在头尾有一些精辟的、警句式的议论,中间是引发这番道理的事情经过。修改教材比较大量地引入了这类外国小品文,目的是加强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

教学建议:

(1)题目入手:发现了一些什么?(双引号的含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或评语)

(2)熟读课文,复述故事;

(3)故事(案例:对题目的感想:很长很长。时间长,路程长)所表达的生活感悟是什么?

(4)你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5)模仿写一篇小品文。(把积累运用习作提前)

(三)童年的发现

略读课文。比较而言,更为文学化一些,其幽默和思想的智慧需要反复阅读,慢慢地体会。每个人在童年时,总是充满了幻想,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世俗和教育往往是这种创造力的扼杀者。

阅读后,可让学生说说作者的童年发现的过程。谈谈文中感到有趣、幽默的地方。让学生自己也说说童年的发现。

(四)积累运用五

1.读读背背

让学生简单认识“词”这样的文学形式。建议可让学生在课余多读背一些词作。

2.阅读

本文意在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3.口语交际

采访是一种重要的实践能力。采访者的问题应明确围绕中心,态度要谦逊、平和,特别要注意做好记录。被采访者应尽量有问必答,言简意赅。采访后应做好整理。

4.在前面已进行。

第六组

主题词:风景与自然表达方法

(一)鸟的天堂

原名《小鸟天堂》。文章写了作者两次经过“小鸟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次重点描写榕树之美,视角由远到近,由形态到颜色,由疑问到解疑。对根的描写用的是白描手法,对叶的描写用上了感受和比喻。第二次写鸟的多和热闹,笔调朴实而简练,有群体的描写,也有个别的描写,令人觉得亲切,印象深刻。

从语言目标的角度来说,静态的部分,发展的是“阅读理解概括的能力”,可让学生在概括的基础上,朗读自己喜爱的句子。动态的部分是值得模仿的表达方式,可以读写结合,进行语言实践。

教学建议:

(1)根据预习提示,思考讨论: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2)讨论:大榕树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3)自己找出值得学习、写得精彩的句子段落朗读。

(4)朗读“小鸟”部分,想想作者的写作方法中值得我们学习是什么?

(5)语言实践:收集小鸟天堂的等资料,写解说词,模拟小导游。

(二)场雪

经典课文。重点依然在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大雪的特点通过时间顺序,在下雪前、“听雪”、雪景、积雪等描写中精彩地表达出来。还进行一些科普教育,表达了“瑞雪兆丰年”的喜悦。

教学建议:

(1)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场雪”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小组研读:怎样写出雪的“大”?怎样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3)搜集,欣赏“雪景”。

(4)课外扩展:收集资料,写说明文。

(三)索溪峪的“野”

略读课文。基本上按阅读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就可以了。文章在不同的方面表达索溪峪的“野”的时候,都分别运用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写山的野,先用对比的手法,然后对山的美,进行了排比式的概括。写水的野,则主要用的拟人的手法。写动物和人,则是用素描的手法。

(四)鹿和狼的故事

略读课文。这是一篇进行生态教育的好文章。人工并不一定胜自然。大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任何外来的干预都可能导致适得其反的后果。(德国的树林和三八线的启示)

教学建议:概述这个故事;思考道理和表达阅读体会;试讲类似的故事。

(五)积累运用六

1.读读背背

积累成语。建议进行成语接龙比赛。

2.阅读

同样是关于雪的故事,关于雪的情感。建议在《场雪》的教学后就马上阅读。

3.辩论

辩论是口语交际的一种新形式。其实平常的语文课或其他活动就可以多进行辩论活动。辩论讲究有理有据,要以理服人,同时又要针锋相对,讲究技巧。建议教师让学生看看正规辩论赛的录象,让学生对什么是辩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辩论不是吵架,而是讲究以理服人,讲究辩论技巧。辩论时要学会尊重对手,彬彬有礼。辩论赛的组织方法有很多,常用而较简单的是“新加坡式”:即正、反方一、二、三辩轮流发言,然后自由辩论,反、正方四辩总结发言。

4.习作

注意写出发现的快乐和兴奋,更要写出发现的事实和过程。

第七组

主题词:人命运

(一)凡卡

本文让学生从一个同龄人的命运身上体会到什么叫做苦难。但人总是向往美好的生活,希望摆脱苦难的生活的。但更为悲惨的是,凡卡并不知道自己的诉求永远都不能得到实现。“悲剧总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

教学建议:

(1)按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2)讨论:从课文中,了解到一些什么?

(3)

思考:凡卡希望在身边过一种怎样的幸福生活?凡卡的生活的悲惨体现在什么地方?他的悲惨命运能得到改变吗?为什么?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5)想象说话(课后练习)

(二)小抄写员

本文选自《爱的教育》。最早的译本是夏丏尊老先生所译。书中的故事充满了爱和人性的光辉,是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从本文,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为之感动。

复述故事固然是一种语言学习的常规。但是,对于这样的文章,的方法就是默默地读,细细地品味,静静地感受。

感性之后,才是理性的学习:体会叙利奥的心理活动;分角色表演。

建议: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的《开国大典》《狱中联欢》《荔枝》《梅花魂》《一夜的工作》《“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总结:人的感情的表达方式有许多,或外显,或含蓄;或严格,或宽容。正因为如此,人性才显得那样美好。

(三)向命运挑战

略读课文。这是理论物理学家霍金的小传。去年霍金在掀起了一股热潮。读后尝试向别人介绍这位伟大的人物,并谈谈自己得到的启示。案例:《命运》导入;与霍金对话。

(四)积累运用七

1.读读背背

歇后语是汉语言特有的形式,极为形象生动。前半截像谜面,后半截像谜底。建议组织一次歇后语大赛,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出题。

2.阅读:同样是人文教育的好教材

3.口语交际

讨论和建议。目标是学会在讨论中,尊重别人的意见,互相补充吸收长处,形成共识,合理分工。

4.习作:缩写。直接在《小抄写员》一课学习后进行。在此时再补充缩写练习。

第八组

主题词:文言文民间故事

(一)《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在小学的一年,增加古文的学习,是为中学语文的学习打基础。事实上,有多年学习古诗的基础,通过注释,学生学习简单古文并不难。一个基本的方法就是:翻译,写基本通顺明白的现代文。

(二)牛郎织女

按阅读提示学习即可。建议学习后,组织一次民间故事会,比赛说故事,选出班上的故事大王。另外,可考虑进行故事缩写训练。

(三)积累运用八

1.读读背背

对联。增加了横批的认识。

2.阅读

成语故事。另外,本故事也是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和“非复吴下阿蒙”的出处。建议让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利用专门的时间交流。

3.习作:自由作文。但学生能习惯没有拐杖的写作吗?

4.实践活动:春联搜集和书法练习。

选读课文:

1.诗歌。表现对生活的感受和追求。

2.科普。第三单元的补充阅读。

3.。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第五单元的补充阅读。建议看电影。

4.哲理故事,对生活、生长的理解。但理解的内容可以超越作者。第七单元的补充阅读。

教学目标:1. 掌握课文《荷花》的意思。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3. 能够正确朗读《荷花》。教学重点:1. 了解课文的基本信息。2.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教学难点:1. 口语表达能力。2. 理解课文中的固定短语和句子。教学方法:听、看、读、说。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话题1. 师生问答,了解学生对荷花的基本了解情况。2. 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荷花常常成为诗人和画家的创作主题。Step 2. 教学课文1. 教师解释课文中不懂的生词和短语。2. 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几遍《荷花》。Step 3. 分析课文教师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并找出其中的意象描写和修辞手法。Step 4. 讨论课文1. 教师与学生讨论《荷花》中诗意的表现方式。2. 学生展示自己对于荷花的理解和感受,文学创作活动。Step 5. 评价与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点评学生表现的情况。2. 讲解下一课的预习内容。教学资源:1. 教师精心挑选的荷花音、图像等。2. 画纸和画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采用齐人之学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文学创作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荷花的美丽和诗意。同时,通过分析课文和讨论如何体现诗意,树立了学生对于文学创作的感觉和热爱。然而,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对于句子结果理解的问题,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解释课文中的点和 短语。

要人教版小学语文4~6年级课文及作者..急

1、桂林山水【教案二】 2、林海【教案二】【教案三】

3、古诗三首【教案二】 4、开国大典 【教案二】

5、荔枝【教案二】 6、狱中联欢【教案二】

7、梅花魂【教案二】 8、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案二】

9、只有一个地球【教案二】 10、宇宙生命之谜【教案二】

11、长征【教案二】 12、争画 【教案二】

13、一夜的工作【教案二】 14、我的战友邱少云【教案二】

15、古诗两首泊船瓜洲 游子吟 【教案二】 162、体会相声语言的乐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二】

17、童年的发现【教案二】 18、鸟的天堂【教案二】

1、知识教学点、场雪 【教案二】 20、索溪峪的“野” 【教案二】

21、鹿和狼的故事【教案二】 22、凡卡 【教案二】

23、小抄写员【教案二】 24、向命运挑战【教案二⑵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25、学弈 【教案二】 26、两小儿辩日 【教案二】【教案三】

27、牛郎织女(一) 【教案二】 28、牛郎织女(二) 【教案二】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积累运用二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素质教育目标:

⑴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的丰富想像力。

学法:

1、教师教法

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的语感。

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⑴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⑶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2、学生活动设计

⑴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⑶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步骤:2、能力训练点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3、懂得做人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时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2、如果你给你的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儿童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这么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3课《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儿?

2、找几组同学读,听完之后,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文中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怎么样?

2、从哪看出他很啰唆?从文中找到,读一读。

3、看来真不愧叫啰唆!你想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

4、如你是旁边等着要打电话的人,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5、读完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6、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成功的讽刺了那些说话啰嗦、缺乏公共道德的人。

(四)表演、欣赏

1、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两个人表演。

2、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相声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老先生),老师也废话少说,快来看一下老艺术家的表演吧!(播放相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一、导入。

1、出示一件运动衫的图画,观察后,学生说说是怎样的一件运动衫。

2、学习一篇有关运动衫的小故事。

二、读课文预习提示,明确问题。

三、默读课文。

解决预习提示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人公是谁。(板书:换)

四、再读课文,画出小男孩喜爱和购买运动衫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说。

2、师整体回忆喜爱和购买的过程。

板书:注意看“问”“想”“说”“买”“穿”。(注意学生回忆小男孩是怎样看的?怎样问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他对这件衣服的喜爱之情)

3、问:为什么喜欢还要把运动衫换掉?你喜欢的东西在什么情况下会去换呢?(体会小男孩对老人的关爱)

4、写法:课文没有直接地写小男孩怎样关爱老人,而是通过写小男孩对运动衫的喜爱去表现他对老人的关心,这种以一种事物突出表现另一事物的方法叫做衬托。

5、拓展:你以前见过这样的写法吗?

五、解决问题3。

1、课文的结尾你想到了?你原来是怎样想?

2、看到文章的结尾,你有什么想法?

3、文章对小男孩换鞋的过程进行了描写,但却没有写老人的做法,你能想象一下康威老人的行为吗?

4、当男孩看到运动衫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

六、拓展思维。

1、从换字你体会到了?

2、谁能再说说这是一件什么样的运动衫?

3、再看看文章中涉及到的妈妈,售货员,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4、面对一群这样善良的人们,你心里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译、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澄、着”。

2.默读课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3.了解两篇短文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介绍金字塔,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两篇短文介绍的金字塔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金字塔的。学生发言,说说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2.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一下不同的作者对金字塔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金字塔夕照》

朗读课文。课文是什么体裁?结构是怎样的?(写景散文。“总—分”结构。)

(1)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与周围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开阔雄浑的画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金字塔比作金山。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是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是:真是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

(3)第3自然段写作者对“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来历的思考。

(4)第4自然段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令人难忘。

全文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和作者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人类建筑奇迹的赞叹之情。

2.《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本文是一篇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

(1)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①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读图和筛选信息。说一说你从这一部分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胡夫金字塔重量约600万吨,体积约258万立方米,塔底面积约52900平方米。

生2: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郊外的沙漠里。(:读图,有骆驼说明是在沙漠里。)

生3:金字塔历史悠久。(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生4:金字塔外观雄伟。(“共用230万块石头建成,平均每块重2.5吨。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50层楼高,塔底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体积是1万多个教室的总和。”)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金字塔的雄伟。)

生5:工艺精湛。(“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6:设计巧妙。(两个“正好”突出了这一设计的巧妙。)

②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筛选概括信息。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和取得的成就。

有哪些成就?

(建造了金字塔,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精湛的造船技术、采石技术、造屋技术,石窟陵墓、神庙等建筑成就。)

(2)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的结晶,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你能搜集资料,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吗?(不,重点学生体会金字塔是一伟大奇迹,体会古埃及的智慧。)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包含两篇短文,体裁各不相同,描写的都是金字塔,但角度各异。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一处景物的方式有很多。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查找相关资料,试着介绍一下金字塔吧。

板书设计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写景散文)——金色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继续练习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近2000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1、导入: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看看黄河在哪?(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2、检查预习情况。

(1)看看有哪些同学收集了关于黄河的资料。(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读一读)

(2)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二、各自读文,感知课文大意。

1、各自读文,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3、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注意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

4、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再请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给与朗读上的指导。

5、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看了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和你周围的同学说说,师巡视指导。

三、围绕几个主要问题组织学生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小组合作学习,填在括号里。(师参与学生小组学习给与指导)

黄河变化的原因两大原因的联系所造成的后果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内容。(结合学生说的,师完成部分板书)

4、请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多读几遍。(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文章中所用修辞等等)

5、师: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6、拓展延伸:

(1)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针对这种行为我们应怎么办?

(2)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想想看你们还知道哪些课文也强调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

7、作业。

(1)读课文,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子。

(2)小组合作办一期以保护环境为内容的手抄报,看看哪组同学做得。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摇篮”

现在——祸河原因(自然原因、人类破坏)

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