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

丛书名。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古代的一部官修书,也是古代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四库全书荟要在线阅读 四库全书全本四库全书荟要在线阅读 四库全书全本


四库全书荟要在线阅读 四库全书全本


四库全书荟要在线阅读 四库全书全本


清乾隆时纪均编纂。

《四库全书》四本书的名字

丛书名。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古代的一部官修书,也是古代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基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

《四库全书》并非是四本书,它是是古代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的介绍

本次出版的足本《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普通精单行本595册,为了方便查阅,在出版时,又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目录索引,使用起来,比原书更为方便。这次出版采用了现代技术对原书进行影印,每页分上下两栏,纳原书两页,文字相当于二号字大小,原书缮写,行款清晰依旧,跃然纸上。内文均采用优质双胶象牙黄纸,仿旧如旧。精装本采用进口荷兰装饰布为壳面材料,烫金压凹,尤显贵重。

四库全书 御批

找四库全书荟要查找下,祝你找到经部(121种)易类 1 周易经传注疏 2 周易口义 3 横渠易说东坡易传 4 易璇玑紫岩易传 5 汉上易传 6 周易义海撮要 7 周易玩辞复斋易说 8 大易粹言 9 周易本义易小传 10 朱文公易说 11 童溪易传 12 周易辑闻易裨传 13 周易郑注郭氏传家易说 14 易象意言学易记 15 东谷易翼传三易备遗 16 周易传义附录 17 易学启蒙通释易纂言 18 俞氏易集说 19 周易本义通释丙子学易编 20 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大易象数钩深图 21 周易启蒙翼传易数钩隐图 22 周易本义集成易象图说 23 大易辑说易图通变 24 周易会通 25 日讲易经解义 26 御纂周易折中 27 御纂周易述义易纬乾坤凿度书类 28 尚书注疏 29 尚书全解 30 东坡书传书纂言 31 尚书详解禹贡指南 32 增修东莱书说 33 尚书说书经集传 34 尚书句解禹贡说断 35 书集传纂疏禹贡山川地理图 36 书传辑录纂注 37 尚书纂传 38 日讲书经解义 39 钦定书经传说彚纂诗类 40 毛诗注疏 41 御纂诗义折中 42 诗缉 43 毛诗本义诗解颐 44 毛诗李黄集解 45 诗补传 46 吕氏家塾读诗记 47 诗经集传诗传遗说 48 毛诗指说诗集传名物钞 49 诗地理考陆氏诗疏广要 50 诗经疑问诗总闻 51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春秋类 52 春秋左氏传注疏 53 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尊王发微 54 春秋公羊传注疏 55 春秋谷梁传注疏 56 叶氏春秋传春秋辨疑 57 春秋本例春秋权衡 58 春秋集解 59 春秋胡氏传春秋提纲 60 春秋张氏集注陈氏春秋后传 61 春秋通说春秋臣传 62 春秋经筌 63 春秋或问春秋刘氏传 64 春秋详说 65 苏氏春秋集解读春秋编 66 春秋本义 67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 68 春秋诸传会通 69 春秋阙疑 70 春秋属辞 71 赵氏春秋集传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72 日讲春秋解义 73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 74 御纂春秋直解 75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春秋春王正月考礼类 76 周礼注疏 77 周礼订义 78 礼经会元考工记解 79 太平经国之书三礼图 80 仪礼注疏 81 仪礼集说 82 经礼补逸仪礼郑注句读 83 礼记注疏 84 礼记集说 85 陈氏礼记集说 86 日讲礼记解义 87 钦定周官义疏 88 钦定仪礼义疏 89 钦定礼记义疏 90 大学衍义 大学衍义补孝经类 92 御定孝经注论语集说 93 御纂孝经集注论语注疏 94 孝经注疏论语解 95 御定孝经衍义论语类 孟子类 96 孟子注疏 97 孟子说孟子集疏 98 孟子传四书类 99 四书集注章句四书通证 100 四书集编 101 四书纂疏 102 四书通 103 四书通旨四书辨疑 104 四书纂笺 105 日讲四书解义经解类 106 经典释文 107 五字五经蠡测 108 九经字样六经奥论 109 群经音辨六经正误 110 经说十一经问对小学类 111 尔雅注疏释名 112 尔雅翼 113 广雅玉篇 114 埤雅汉隶字源 115 说文解字 116 御定康熙字典 117 御制增订清文鉴 118 广韵钦定同文韵统 119 集韵 120 古今韵会举要 121 御定音韵阐微

史部(61种)正史类 1 史记 2 前汉书 3 后汉书 4 三国志 5 晋书 6 宋书 7 南齐书 8 梁书 9 陈书 10 魏书 11 北齐书 12 周书 13 隋书 14 南史 15 北史 16 旧唐书 17 唐书 18 旧五代史 19 五代史 20 宋史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24 钦定明史编年类 25 前汉纪 26 后汉纪 27 资治通鉴 28 御批通鉴纲目前编 29 御批通鉴纲目 30 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 31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32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令类 33 御定月令辑要地理类 34 山海经皇清职贡图 35 水经注 36 春明梦余录 37 钦定西域同文志诏令类 38 太祖高圣训太宗文圣训世祖章圣训 39 圣祖仁圣训圣祖仁庭训格言 40 圣谕广训世宗宪圣训 41 朱批谕旨法制类 42 钦定大清会典 43 钦定大清通礼 44 皇朝礼器图式 45 国朝宫史别史类 46 国语元史纪事本末 47 吴越春秋贞观政要 48 十六国春秋 49 十国春秋 50 通鉴纪事本末 51 宋史纪事本末 52 明史纪事本末 53 通志故事类 54 通典 55 文献通考史评类 新册次 书名 56 唐鉴评鉴阐要目录类 57 直斋书录解题 58 经义考 59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器用类 60 西清古鉴 61 钱录帝王经世图谱

子部(49种)儒家类 1 家语日知荟说 2 荀子中论 3 春秋繁露孔丛子 4 盐铁论帝范 5 说苑帝学 6 新序扬子法言 7 太玄经御定资政要览 8 白虎通义御定小学集注 9 御纂性理精义傅子 10 中说钦定执中成宪 11 御纂朱子全书 法家类 12 管子韩非子纵横家类 13 虎钤经 战国策兵家类 14 内经素问难经本义扁鹊针灸神应玉龙经 15 御纂医宗金鉴农家类 16 齐民要术农桑辑要 17 御定广群芳谱 18 钦定授时通考数术类 19 京氏易传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20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髀算经 21 五经算术御制律吕正义 22 新仪象法要测圆海镜分类释术 23 御制历象考成 24 御制数理精蕴 25 钦定仪象考成 26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墨家类 27 墨子晏子春秋道家类 28 老子道德经列子 29 御定道德经注庄子 30 关尹子抱朴子 31 文子鹖冠子杂家类 32 淮南鸿烈解曲洧旧闻 33 论衡颜氏家训 34 潜夫论博物志家类 35 拾遗记唐摭言 36 述异记世说新语 37 酉阳杂俎 38 北梦琐言老学庵笔记考证类 39 新唐书纠谬 40 困学纪闻杂艺类 41 御定书画谱 42 钦定淳化阁帖释文墨法集要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类书类 43 御定渊鉴类函 44 御定骈字类编 45 御定分类字锦 46 御定子史精华 47 御定佩文韵府 48 御定韵府拾遗 49 钦定叶韵彚辑

集部(112种)别集类 1 圣祖仁御制文集 2 世宗宪御制文集骆丞集 3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4 御制文初集卢升之集 5 御制诗初集御制诗二集御制诗三集 6 徐孝穆集陈拾遗集 7 庾子山集 8 李义山诗集注李义山文集笺注 9 盈川集毗陵集 10 王右丞诗集伐檀集 11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 12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13 次山集后山集 14 权文公集骑省集 15 柳河东集 16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17 刘宾客文集 18 元氏长庆集 19 白氏长庆集 20 樊川集圭塘小稿 21 会昌一品集李卫公集别集 22 青山集于湖集 23 王子安集甫里集 24 小畜集 25 武夷新集安阳集 26 范文正集 27 武溪集嘉祐集 28 清献集龙川集 29 文忠集 30 宛陵集 31 端明集 32 元丰类稿 33 传家集 34 临川文集 35 丹渊集竹友集 36 东坡全集 37 施注苏诗 38 栾城集 39 山谷集 40 山谷词山谷年谱曲江集 41 淮海集放翁逸稿 42 鸡肋集 43 景迂生集 44 简斋集陵阳集 45 石湖诗集四明文献集 46 渭南文集 47 剑南诗稿 48 诚斋集 49 盘洲文集 50 梅溪集 51 止斋集 52 滹南集仲弘集 53 滏水集道园遗稿 54 遗山集 55 湛然居士集安雅堂集 56 陵川集 57 秋涧集 58 松雪斋集文安集 59 石田文集金台集 60 道园学古录 61 文献集 62 渊颖集丽则遗音 63 待制集 64 礼部集 65 圭斋文集雁门集 66 玩斋集复古诗集 67 铁崖古乐府铁崖乐府补清閟阁全集 68 诚意伯文集 69 文宪集 70 大全集迪功集谈艺录 71 怀麓堂集 72 家藏集 73 石田诗选苏门集 74 震泽集 75 王文成全书 76 空同集 77 大复集 78 甫田集静修集 79 荆川集 80 遵岩集 81 震川集 82 沧溟集总集类 83 御选古文渊鉴 84 御定历代赋彚 85 御定全唐诗 86 御选宋诗 87 御选金诗 88 御选元诗 89 御选明诗 90 御定咏物诗选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92 御选唐诗 93 御选唐宋文醇 94 御选唐宋诗醇 95 皇清文颖 96 楚辞补注玉台新咏 97 文选 98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99 乐府诗集 100 唐文粹 101 宋文鉴 102 中州集 103 元文类 104 明文衡 105 宋诗钞 106 元诗选 107 明诗综奏议类 108 御览经史讲义 109 翰苑集文心雕龙 诗文评类 歌词类 110 御定词谱 111 御选历代诗余 112 词综

《易经》《尚书》《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孝经》 《尔雅》《春秋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史 部 《国语》 《史记》 《汉书》 《晋书》 《宋书》 《梁书》《陈书》 《魏书》 《周书》 《隋书》 《南史》 《北史》《宋史》 《辽史》

哪位有完整的《四库全书》电子版(pdf)和《永乐大典》电子版(pdf)的?

《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年间,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千古之谜。《永乐大典》纂成后,被放置在南京文渊阁的东阁。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移都,挑选了一部分藏书带到新都,《永乐大典》在正统年间正式被放置在文楼中。永乐和万历年间,虽然都曾有人提议过刊刻,都因“工费浩繁”未能实现。《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1]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就《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完整程度来说,除了“古籍阁”所藏的电子版本比较完整外,其它的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此缺失

目前《永乐大典.》能找到的散本目录:

永乐大典.散本76册

│ 永乐大典.卷10110-10112.纸字.只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0115-10116.旨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0135-10136.史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0270.卷10271.1562-1567年.美国亨廷顿图书馆藏本.pdf

│ 永乐大典.卷1033.儿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036-1037.儿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0421-10422.李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0460.礼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1312-11313.馆字等.清乾隆题跋.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1887-11888.字.御题.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1903-11904.广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2929-12930.pdf

│ 永乐大典.卷12929-12930.宋字.京都大学藏.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189-13190.众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193-13194.众字.中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201-13203.用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340-13341.侍字等.豉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496-13497.制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498-13499.制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629.世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872-13875.贲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876-13878.贲字等.痹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9.戏文二十七.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3992-13993.憙字等.大英图书馆藏.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4219-14220.地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4385.冀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4607-14609.簿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4622.部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4627.部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4949.卷20373.pdf

│ 永乐大典.卷14949.妇字.卷20573.积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pdf

│ 永乐大典.卷15073-15075.诫字.悈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5897-15898.论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5955-15956.运字.大英图书馆藏.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6217-16218.冠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6343-16344.算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剑桥大学图书馆藏.pdf

│ 永乐大典.卷18244-18245.匠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9735.录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9737-19739.录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剑桥大学图书馆藏.pdf

│ 永乐大典.卷19740-19741.录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9789-19790.服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19865-1986.竹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20139.日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20181-20182.日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20478-20479.职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20572.积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20850-20851.檄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2279-2281.湖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2535.卷2536.pdf

│ 永乐大典.卷2535.卷2536.斋字.图书馆藏.pdf

│ 永乐大典.卷3002.人字.大英图书馆藏.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3579-3581.村字等.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3944-3945.盘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4908-4909.烟字.燕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5244-5245.辽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6641.乡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665-666.雄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6700-6701.江字.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6850-6851.王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6933-6934.唐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7078至卷7080.德国柏林图书馆藏.明嘉靖隆庆时期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7389-7390.丧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7515-7516.仓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7677.庚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7756至7757十九庚.卷8841至8843二十尤.pdf

│ 永乐大典.卷7756至7757十九庚.形字.哈佛大学图书馆藏.pdf

│ 永乐大典.卷8021.蒸字等.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8022-8024.成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803-806.诗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807-808.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8089-8090.城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8268-8269.铭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8275.兵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8841至8843二十尤.油字等.哈佛大学图书馆藏.pdf

│ 永乐大典.卷903-904.诗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0-2.尸字.pdf

│ 永乐大典.卷0-2.尸字.京都大学藏本.pdf

│ 永乐大典.卷3-4.尸字.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pdf

│ 永乐大典.卷981.儿字.小儿证治十四.康有为收藏.哈佛大学图书馆藏.pdf

│ 永乐大典.卷981.小儿证治十四.康有为收藏.pdf

│ 永乐大典.嘉靖.巻2279-2281.pdf 当乾隆敕令修纂四库全书时,已经63岁,深知四库全书修纂工程浩大,担心有生之年无法亲睹全书的完成,于是萌发了浓缩四库全书的意念,并于同年五月颁下谕旨:“著于全书中,撷取精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即从全书中选取精华编修成“荟要”。

诏开四库全书馆,设四库全书荟要修书处,敕命王际华、于敏中等人别采英华,先为缩本,从《四库》应钞书籍中撷其菁华而另编的一部小丛书。

乾隆四十三年,部《荟要》完成,藏于紫禁城坤宁宫摛藻堂,称《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由于《荟要》御览的性质和历史的原因,博物院藏摛藻堂《荟要》成为存世孤本。共分四部42类,下有33子目,计463种,20828卷,11178册。其中经部173种,3576卷;史部70种,6535卷;子部81种,2866卷;集部139种,7851卷。选编慎重,卷帙精约。旨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所收种类只有《四库》的七分之一,而册数是《四库》的三分之一,彼极其博,此取其精。

这大庞大的东西。电子版基本收集不齐。原书都会不齐。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了。

永乐大典,现在就是残本。到哪里去弄全本去?PDF版的没见过,就是有,那很是非常非常地大。如果不是专业需要,也没必要弄那个。可以上国学数典去咨询那些弄这个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