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19世纪60~90年代上海中文商业报纸的发展。

【】:随着西方殖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剧,为了向推销商品,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创办中文商业报纸。

上海报纸内容发展_上海报纸种类上海报纸内容发展_上海报纸种类


上海报纸内容发展_上海报纸种类


(1)上海家中文商业报纸是《上海新报》,创刊于1861年。由英文《北华捷报》主办,该报1868年革新版式,是刊登电讯的中文报纸。1872年,不敌《申报》的竞争,被迫停刊。

(2)1872年,上海第二家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创刊。该报是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的,把盈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创刊后,该报在经营管理和报纸内容两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争取读者,扩大发行。只用半年多,就挤垮了《上海新报》。在1882年《字林沪报》创刊前,是上海的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创造了很多史上的“”。

(3)1882年,字林洋行新办了上海第三份中文商业日报《沪报》,该报在很多方面模仿《申报》,享有刊登路透社电讯的特权,是早连载长篇的中文报纸。附刊《消闲报》被认为是报纸的个副刊。

(4)1893年,上海地区又诞生了一家合资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报》,模仿《申报》、《字林沪报》,内容偏重经济,该报逐渐发展成为与《申报》抗衡的大报。

论述19世纪90年代前上海近代报业的发展情况。

【】:从1850年到1894年,外国人在上海创办了60多种中外文报刊,其中有的后来发展成为颇有影响的全国性报纸,使上海成为近代报业的中心。上海外报经历了外文商业报纸、教会中文报纸、中文商业报纸三个发展阶段。

(1)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早、多的,是直接为他们的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主要是英文报纸。早的一家是《字林西报》,该报被视为英国殖民当局的喉舌。除《字林西报》外,从1860年到1894年,外人在上海租界还创办了30余种英文报刊。除了英文报纸,还有葡萄牙文、法文、日文报刊。这些报刊大多数是商人创办的商业报纸,但上都站在其的立场上,维护该国在华利益,显现出近代报业的半殖民地色彩。

(2)继外文报刊之后,从19世纪50年代末起,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出版中文报刊,打头阵的是传教士。1857年,创办了上海份中文近代报刊《六合丛谈》。第二次后,传教士报刊显著增加,到1894年前,先后出版了10余种,影响的是《万国公报》。这些报刊目的虽然都是为了扩大的影响,但是内容各有侧重,有的以传教为主,有的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

(3)从60年代开始,外国人开始在上海创办中文商业报纸。家中文商业报纸是《上海新报》。第二家中文商业报纸《申报》创刊,把盈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后来发展成为旧有影响的中文报纸。1882年,字林洋行新办了上海第三份中文商业报纸《字林沪报》。1893年,上海地区又诞生了一家中文商业报纸《报》。

简述19世纪70~90年代《申报》的发展。

【】: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人集资创办《申报》,该报把盈利作为办报的首要目的。创刊后,在经营管理和报纸内容两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争取读者,扩大发行。

(1)在经营管理方面,首先,尽量降低报纸成本,采用国产连史纸印刷。第二,努力搞好发行,在上海设立代销点,雇报童沿街叫卖,对外埠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第三,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广告实行优惠。第四,搞多种经营,出版文艺期刊、时事画报,开办书局。

(2)在报纸内容方面,,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化。第二,重视言论,每天均有一篇论说。第三,重视,特别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第四,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性内容。

经过这些改革措施,申报获得了很大发展,先是挤垮了《上海新报》,成为上海的中文商业报纸,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大报。

大革命时期至五四时期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

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五四至大革命时期

1、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南北地区民营报业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上海商业报纸开始向现代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而的报纸受北洋军阀的控制,热衷政之争,少量报纸在曲折中缓慢发展

A、上海

a、历史背景:一战期间,无瑕东顾,酱主义得到暂时发展,上海是金融中心,加之租界特殊环境,民营报纸发展极快;

b、《申报》:12年史量才接办后,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新、完备的报纸;

(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不偏不倚,轻言论重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c、《报》:

(1)汪汉溪任该报后,摸出一条借款再借再还,;加快生财之道;

(2)该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

(3)该报设立电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抢先刊发,增强竞争力;

(4)注意适应市民兴趣,扩大,设有多种副刊、专栏,但一些低级趣味地广告充斥版面。

d、以两报为代表的上海民营报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突出了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业务、经营管理等均从是否赢利为转移,但是,大报企业化标志着我国报业向现代报业迈步,它们在经营管理和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界,为政报纸提供了有益借鉴。

B、:

a、历史背景:各派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压迫收买报纸,充作他们政争的工具;

b、绝大多数报纸在新文化运动中仍热衷政之争而置身运动之外,报纸充满各派军阀互相攻忤,满纸荒唐,毫无生气;

c、但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受时代潮流推动,为寻求报业改革和发展的事业作出了努力,邵飘萍曾创立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垄断,18年,又创办《京报》,坚持评论时政,抨击列强侵略和军阀统治,成为影响巨大的舆论机关,但不断受到迫害;

d、军阀统治下地区报纸发展状况表明,处于旧下的民营报纸,一般都与军阀势力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在艰难曲折中求生存,一些报人和报纸,虽然力求进步,但往往遭受迫害,难以为继。

2、国内大革命时期的报业仍有缓慢发展

A、上海:

a、新办《商报》主要刊登商业、金融、经济文章,成为上海大报之一;

b、《申报》《报》稳步发展,营业上升;两报注重扩大版面,增设专栏、专刊等到,报纸内容综合化杂志化,加大广告、商业经济、文化娱乐方面的版面,同时削减时事评论的篇幅,避免以言论取祸;

B、:

a、邵飘萍复刊《京报》后,努力向现代化报纸方向前进。先后在大中城市派驻访员,设立分馆,改进设备,努力改革业务,力求多发,讲求时效,加强对时避的和评论,鲜明支持爱国反帝斗争;

b、成舍我主持的《》开始形成报系,同时出版《世界晚报》《世界画报》等;

C、天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奉行“四不”方针,向大报发展

1、 总结:民营报纸地位、影响

上海日报的报纸内容

《上海日报》设有要闻版、都市版、国内版、版、财经版、评论版、体育版、特稿和文化娱乐版等。每天上午八点前通过邮局送到广大订户手中,并在上海1600个东方书报亭同时发售。报纸还通过网络发行渠道,每天每一时间传递到全球50多个和地区的380多个发行点。

报纸版面的历史发展(二)

(三)现在报纸版面——单张双面

首创现代型报纸四个版,并两面印刷的是1904年在上海创刊的《时报》。

《时报》的这种革新,比起以前的版面形式,这种单张的、大尺寸、每一面并排两块版的版面确实有很多优点。

所以,尽管有些人看不惯,它还是风行开来。“辛亥革命后,各报都仿效它改用这种版式。从此,报纸的书本版式被完全淘汰。

第二次国人办报之后,报纸在业务上有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报纸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不同于早期的报纸,更接近现代报纸的形态;

(1)在内容上,成为报纸的主角,题材增多,注重对标题的加工,一些大的报纸开始广泛运用摄影。 成为主角,很多的报纸如《申报》已经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广告;

在形式上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稿件开始加了线条和其他的稿件加以区分;

在标题上,这一时期,稿件不仅了标题,而且有的时候还出现多行题,标题的字号比正文大,不同的标题形式字体字号也不同。

1909年1月25日,改用进口纸双面印刷,版式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报纸的形式。

据戈公振记载,辛亥革命前后,“报纸渐多,形式已归于一律”。例如,1909年在上海创刊的《民呼日报》,为“日出对开两大张,版面竖排六栏”;16年8月在创刊的《晨钟》,为“日出两大张八版”;18年10月邵飘萍在创办的《京报副刊》,为“日出对开四版”。

但是我国早期的报纸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都是采用了从右至左从上到下的纯直排式的编排方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6年,《日报》进行改版,改传统的直排式为横排式,自此以后的报纸都改为了以横排为主的报纸版面。至此,我国的报纸从古代形态脱胎成为了具有现代模式的报纸。

(四)多版色彩化

1985年,王选团队研制的华光系统改变了我国报纸的版面形态,我国的报纸版面从以往的黑白色开始进入了色彩化时代。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报纸版面也进入了多版化的时代。

色彩化,多版化成为我国当代报纸的主要特征。

纵观报纸版面语言发展的历史,无论是版面的大小、分栏等可以看出报纸版面设计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的需求 、媒体的完善、受众的市场、时代的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和创新。与其说报纸的排版是编辑的个人风格,更不如说是整个的环境所造就。排版技术的再一次发展显示出了世界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