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缘起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寒食节。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遭叔父迫害流亡他国,其随从介子推割下自己 thigh 上的肉做成羹汤供其食用。流亡结束后,重耳即位为君,但介子推婉拒封赏,携母隐居深山。

清明祭祀的源头:寒食节和季子寻母清明祭祀的源头:寒食节和季子寻母


重耳派人搜山,却误将介子推母子所在烧死。悔恨不已的重耳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寒食节沿袭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逐渐演变为祭祀先人的节日。唐朝时,寒食节与上巳节(三月三日)合并,形成清明节。此时,清明节不仅是纪念先人,还寄托了人们踏青郊游、欣赏春色的情怀。

清明节前后正是春暖花开之际,草木生长繁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到郊外踏青、祭祖、放风筝,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清明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季子寻母的故事也与清明节的由来有关。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康子年老失母,多年来四处寻找。相传他在清明节期间途经一处荒地,看到有孩童在燃烧纸钱。季康子询问缘由,得知他们是在祭祀自己的母亲。

季康子想起自己已故的母亲,不禁悲痛不已。他命人用纸钱焚烧,遥祭母亲之灵。自此,人们便将清明节作为祭祀先人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