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启动nacos(Linux启动过程)
linux下怎么启动从的数据库(linux下启动oracle数据库)
Linux下oracle数据库启动和关闭作
linux启动nacos(Linux启动过程)
linux启动nacos(Linux启动过程)
步:登陆
root登陆之后切换到oracle用户上,输入
suoracle
第二步:连接
在oracle用户下,输入
sqlplus/nolog
第三步:使用权限
输入
connect/assysdba
第四步:启动/关闭服务
输入
startup
startup参数
不带参数,启动数据库实例并打开数据库,以便用户使用数据库,在多数情况下,使用这种方式!
nomount,只启动数据库实例,但不打开数据库,在你希望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库时使用,或者在你需要这样的时候使用!
mount,在进行数据库更名的时候采用。这个时候数据库就打开并可以使用了!
谢谢!不准确的地方请指教!
shutdown
shutdown的参数
Normal需要等待所有的用户断开连接
Immediate等待用户完成当前的语句
等待用户完成当前的事务
Abort不做任何等待,直接关闭数据库
normal需要在所有连接用户断开后才执行关闭数据库任务,所以有的时候看起来好象命令没有运行一样!在执行这个命令后不允许新的连接
immediate在用户执行完正在执行的语句后就断开用户连接,并不允许新用户连接。
在拥护执行完当前事物后断开连接,并不允许新的用户连接数据库。
abort执行强行断开连接并直接关闭数据库。
第五步:如果是启动服务,要开启
退出sqlplus模式,输入
lsnrctlstart
Linux 启动、关闭、重启网络服务的两种方式
Linux 启动、关闭、重启网络服务的两种方式:
1、使用serv脚本来调度网络服务,如:
启动 serv network start;
关闭 serv network stop;
重启 serv network restart;
2、直接执行网络服务的管理脚本,如:
启动 /etc/init.d/network start;
关闭 /etc/init.d/network stop;
重启 /etc/init.d/network restart。
扩展资料
linux其他服务相关命令介绍:
1、linux显示所有服务的运行状态命令
serv --status-all
chkconfig --list
2、linux查看单个服务的运行状态命令
serv iptables status
3、linux查看服务启动状态,是否开机自动启动命令
chkconfig --list servname
Linux系统启动的大致过程
Linux系统启动的大致过程
Linux作系统是基于UNIX作系统发展而来的一种克隆系统,它诞生于19 年的 [Linux桌面] 10 月5 日。下面我准备了关于Linux系统启动的大致过程,提供给大家参考!
阶段:BIOS启动阶段;
在该过程中实现硬件的.初始化以及查找启动介质;
从MBR中装载启动管理器(GRUB)并运行该启动管理
第二阶段:GRUB启动阶段;
装载stage1
装载stage1.5
装载stage2
读取/boot/grub.conf文件并显示启动菜单;
装载所选的kernel和initrd文件到内存中
第三阶段:内核阶段:
运行内核启动参数;
解压initrd文件并挂载initd文件系统,装载必须的驱动;
挂载根文件系统
第四阶段:Sys V init初始化阶段:
启动/in/init程序;
运行rc.sysinit脚本,设置系统环境,启动swap分区,检查和挂载文件系统;
读取/etc/inittab文件,运行在/et/rc.d/rc<#>.d中定义的不同运行级别的服务初始化脚本;
打开字符终端1-6号控制台/打开图形显示管理的7号控制台
同时在上述过程中各阶段所需要读取的文件和作的对象:
BIOS启动阶段 GRUB启动阶段 内核阶段 /init/sysinit阶段
====================================================================================
None /boot/grub/grub.conf /boot/vmlinuz- /etc/rc.d/rc.sysinit
/boot/grub/stage1_5 /boot/initrd- /etc/inittab
/boot/grub/stage2 /etc/rc.d/rc<#>.d
/etc/rc.d/init.d/ ;
spring boot使用nacos作为配置中心实践
本文主要介绍自己将nacos作为spring boot的配置中心的实践过程,希望对有需求的小伙伴提供一些帮助。
通过nacos实现配置管理:支持分布式系统中的外部化配置,配置更改时自动刷新。
在linux系统中可以通过以下命令安装 docker-compse:
使用如下命令创建部署文件 nacos-standalone-mysql-8.yaml :
文件内容如下:
使用如下命令启动nacos:
使用下面的命令可以查看启动日志:
启动成功后访问:
登录用户名:nacos
登录密码:nacos
可以去men仓库查找 nacos-config-spring-boot-starter 依赖,这里使用的依赖。
将spring boot项目中原有的配置放到nacos中,如下图所示:
在 application.yaml 文件中配置 Nacos server 的地址:
使用 @NacosPropertySource 加载nacos中 dataId = "spring-boot-demo.yaml" 的配置文件,并开启自动更新:
通过 Nacos 的 @NacosValue 注解设置属性值。
启动 NacosConfigApplication ,调用 ,返回内容是 祢豆子。
使用spring boot整合nacos的配置管理还是挺简单的,总体来说就只有三步:
1、引入 nacos-config-spring-boot-starter 依赖
2、在配置文件中设置nacos的地址
3、在启动类上使用注解@NacosPropertySource 指定nacos中配置的 Data ID
1、在 application.yaml 配置文件中指定nacos中配置的 Data ID 不会生效,需要通过注解 @NacosPropertySource 指定才能生效。
2、 nacos-config-spring-boot-starter:0.2.7 依赖支持 spring boot 2.3.x ,如果使用 spring boot 2.4.x 将会报如下错误:
Linux系统启动及定制过程
CentOS的启动流程总体顺序如下:
POST --> Boot Sequence --> bootloader(MBR) --> Kernel --> 加载rootfs --> switchroot --> /in /init --> (配置文件:/etc/inittab, /etc/init/.conf) --> 根据init配置文件设置默认运行级别 --> 运行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d/rc.sysinit,完成系统初始化 --> 开启或关闭用户选定的对应运行级别下所对应的服务 --> 启动终端,打印登录提示符。
注:前面加粗部分代表内核空间的系统启动流程,后面未加粗部分代表用户空间的系统启动流程。
步:硬件启动过程
POST加电自检
主要实现的功能是检测各个外围硬件设备是否存在而且能够正常运行起来,实现这一自检功能的是固化在主板上的ROM(主要代表为CMOS)芯片上的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程序;例如BIOS会检测CPU、Memory以及I/O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如果是个人计算机的话可能还会检测一下显示器。只要一通电,CPU就会自动去加载ROM芯片上的BIOS程序,是这样来实现的。而检测完成之后就进行硬件设备的初始化。
选择启动设备以加载MBR
主要实现的功能是选择要启动的硬件设备,选择了之后就可以读取这个设备上位于MBR里头的bootloader了。这一步的实现是这样的:根据BIOS中对启动顺序的设定,BIOS自己会依次扫描各个设备,然后个被扫描到具有程序(bootloader)的设备就被作为要启动的设备。
MBR(Main Boot Record),是硬盘的0柱面,0磁道、1扇区(个扇区),称为主扇区,也称为主记录。它由三部分组 成:主程序(BootLoader)、硬盘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和硬盘有效标志(55AA)。
注:硬盘默认一个扇区大小为512字节。
部分,主程序(BootLoader)占446个字节,负责从活动分区中装载,并运行系统程序。
第二部分,硬盘分区表DPT占64个字节,有4个分区表项,每个分区表项占16个字节,硬盘中分区有多少以及每一个分区的大小都记 录在其中。
第三部分,硬盘有效标志,占2个字节,固定为55AA。如果这个标志位0xAA55,就认为这个是MB
第二步:GRUB阶段
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主程序(BootLoader)。Windows使用的是NTLDR(NT Loader,Windows NT系列作系统)、Bootmgr(Boot Mar,Windows Vista,7,8,10),Linux一般使用的是grub(也叫grub legacy)和grub2。GRUB程序加载执行并kernel(内核)程序,其中有三个阶段,Grub阶段的文件都在/boot/grub/目录下。
stage1: 这一阶段执行的就是系统安装时预先写入到MBR的Bootloader程序,即是存放在MBR的前446字节里的程序。它的任务仅是读取(加载)硬盘的0柱面,0磁道,2扇区的内容(/boot/grub/stage1)并执行。
stage1.5: 这一阶段是Stage1阶段和Stage2阶段的桥梁,功能是加载stage2所在分区的文件系统驱动,让stage1中的bootloader能识别stage2所在分区的文件系统,此后grub程序便有能力去访问/boot/grub/stage2。
stage2: 这一阶段读取并解析grub的配置文件,根据配置文件加载内核镜像到内存中,通过initrd程序建立虚拟根文件系统,调用(转交)内核。
第三步:内部阶段
加载内核,核心开始解压,启动一些核心的程序。为了让内核足够的轻小,硬件驱动并没放在内核文件里面。系统仅探测可识别到的所有硬件设备,加载硬件驱动程序,即加载真正的根文件系统所在设备的驱动程序(有可能会借助于ramdisk加载驱动),以只读方式挂载根文件系统,运行用户空间的个应用程序:/in/init。
第四步:init初始化阶段(系统初始化阶段)
虽然CentOS 5、CentOS 6以及CentOS 7的/etc/init配置文件内容各不相同,但总体的启动流程相同:/in/init --> 根据/etc/inittab配置文件设置默认运行级别 --> 运行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d/rc.sysinit,完成系统初始化 --> 关闭或启动用户选定的默认运行级别所对应的服务 。
对于CentOS 5来说,初始化程序init是SysV init,其配置文件为:/etc/inittab; 对于CentOS 6来说,初始化程序init是upstart,其配置文件为:/etc/inittab, /etc/init/ .conf,也就是upstart将配置文件拆分成多个,在/etc/init/目录下以conf结尾的都是upstart风格的配置文件,而/etc/inittab仅用于设置默认运行级别; 对于CentOS 7来说,初始化程序init是d,其配置文件:/usr/lib//d/, /etc/d// ;
具体执行过程:/in/init程序会读取/etc/inittab文件确认运行级别,然后执行/etc/rc.d/rc脚本,根据确认的运行级别启动对应/etc/rc.d/rc#.d/目录下的服务(#为0~6),与此同时执行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sysinit(软链接,指向/etc/rc.d/rc.sysinit),还会加载/etc/rc.local(软链接,指向/etc/rc.d/rc.local文件)用户自定义服务(脚本)。
CentOS7中初始化进程变为了d,d即为 daemon,是Linux下的一种init软件,开发目标是提供更的框架以表示系统服务间的依赖关系,并依此实现系统初始化时服务的并行启动,同时达到降低Shell系统开销的效果,终代替现在常用的System V与BSD风格的init程序。与多数发行版使用的System V风格的init相比,d采用了以下的新技术:A.采用Socket激活式与总线激活式服务,以提高相互依赖的各服务的并行运行性能;B.用Cgroup代替PID来进程,即使是两次fork之后生成的守护进程也不会脱离d的控制。
第五步:启动终端
根据前面获取的运行级别来启动终端,mingetty程序是用于启动终端的,它会调用登录程序login,这样就能显示出登录提示符了,类似mingetty这种用于打开终端的程序还有getty等。而如果默认运行级别为5,则会打开图形界面。
步:硬件启动过程
这一步和CentOS6不多,详细请看1.1内容。
第二步:GRUB阶段
从这一步开始,CentOS6和CentOS7的启动流程区别开始展现出来了。CentOS7的主程序使用的是grub2,执行过程是先加载boot.img、core.img两个镜像,再加载MOD模块文件,把grub2程序加载执行,接着解析配置文件/boot/grub/grub.cfg,根据配置文件加载内核镜像到内存,之后构建虚拟根文件系统,转到内核。
CentOS7中使用命令进行配置,而不直接去修改配置文件了。grub.cfg配置文件开头注释部分说明了由/etc/grub.d/目录下文件和/etc/default/grub文件组成。改好配置后都需要使用命令grub2-mkconfig -o /boot/grub2/grub.cfg,将配置文件重新生成。
第三步:内部阶段
这一步与CentOS6也不多,加载驱动,切换到真正的根文件系统,不同的是执行的初始化程序变成了/usr/lib/d/d。
第四步:init初始化阶段(系统初始化阶段)
CentOS7中我们的初始化进程变为了d。执行默认target配置文件/etc/d//default.target(这是一个软链接,与默认运行级别有关)。然后执行sysinit.target来初始化系统和basic.target来准备作系统。接着启动multi-user.target下的本机与服务,并检查/etc/rc.d/rc.local文件是否有用户自定义脚本需要启动。执行multi-user下的getty.target及登录服务,检查default.target是否有其他的服务需要启动。
注意:/etc/d//default.target指向了/lib/d//目录下的graphical.target或multiuser.target。而graphical.target依赖multiuser.target,multiuser.target依赖basic.target,basic.target依赖sysinit.target,所以倒过来执行。
unit对象:unit表示不同类型的d对象,通过配置文件进行标识和配置;文件中主要包含了系统服务、socket、保存的系统快照以及其他与init相关的信息。(也就是CentOS6中的启动脚本)
第五步:启动终端
d执行sysinit.target
d启动multi-user.target下的本机与服务
d执行multi-user.target下面的/etc/rc.d/rc.local
Systemd执行multi-user.target下的getty.target及登录服务
getty.target是启动终端的d对象。如果到此步骤,系统没有指定启动图形桌面,到此就可以结束了,如果需要启动图形界面,要在此基础上启动桌面程序。
从 CentOS 7 版本之后,系统开始用 d 实现init进程,系统启动和守护进程管理器功能,负责在系统启动或运行时,激活系统资源,进程和其它进程。
unit表示不同类型的d对象,通过配置文件进行标识和配置;文件中主要包含了系统服务、socket、保存的系统快照以及其它与init相关的信息。
3.2 unit文件格式
/usr/lib/d/:发行版打包者使用,每个服务主要的启动脚本设置,类似于之前的/etc/init.d/
/etc/d/:系统和用户使用,建立的执行脚本,类似于/etc/rcN.d/Sxx的功能,比上面目录优先运行
/lib/d/::ubutun的对应目录
/run/d/:系统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服务脚本,比上面目录优先运行
unit 格式说明:
serv unit file文件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Unit段的常用选项:
Serv段的常用选项:
Install段的常用选项:
注意:对于新创建的unit文件,或者修改了的unit文件,要通知d重载此配置文件,而后可以选择重启。
首先在启动界面按e编辑启动参数,
将ro参数更改为rw init=/sysroot/bin/sh,按ctr + x启动系统
按下图执行命令更改root密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