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81至82页的绘本怎么画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一、首先在卡纸上涂上胶水。二、然后将绘本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所需的图案剪下来,粘在卡纸上。三、将绘本的标题,用胶水粘在封皮合适的位置上。四、讲准备好的卡纸逐页放整齐并且在左侧装订即可。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北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 四年级下册数学书电子版北师大版
绘本,外来语,即图画书,该词语取自日语中图画书的叫法 "え学生通过比较,优化方法。ほん"的汉字写法“_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世界,培养多元智能。
数学书四年级下册单元思维导图A4纸小报怎么做
学生进行小结。记重点,难点,知识点,把相对复杂的话改成自己好理解的话记住就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行了。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确定运算顺序的?思维导图,英文是TheMind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四年级数学书下册第42页的思考题所有
1、会比较两8 圆形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3/3+3-3=1
3/3+3/3=2
(3-3)3+3=3
(33+3)/3=4
(3+3)/3三、反馈提升+3=5
3-3+3+3=6
3+3/3+3=7
33+3/3=8
不是的,有好几种,只要记住往需要算出的结果方面靠一定能找到办法的。
33/(33)=1 3/3+3/3=2 33-3-3=3 (33+3)/3=4 (3+3)/3+3=5 3-3+3+3=6 3+3+3/3=7 33-3/3=8
题目是什么
vbvcbbbbbbbbbbb
jgbggkioj
如何归纳总结四年级上下册课本的数学概念,公式,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进行计算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思维。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s=(a+b)× h÷2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问题的公式
(和+)÷2=大数
(和-)÷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倍问题
÷(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大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四则运算(二)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四则运算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过程与方法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一)
单元、四则运算
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两张票的总价。两张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二)
四则运算(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练习本
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 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3、 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 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加减法》教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达成共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小数加减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④158-63-58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整数的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让我们用一道习题回顾一下。
(呈现多媒体,学生自主完成习题并总结计算算理)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例题讲解
师:周末的时候小丽和小林去新华书店买书,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那么咱们帮帮他们怎么样?
(1)小丽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生:好的
(展示小丽遇到的问题(1),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师:根据咱们总结的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想一想这个式子怎么计算呢?
(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小组讨论,并列出竖式)
师:你们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数位对齐
生2: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生3:……
老师小结:小数点要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师:小丽啊还有一个问题让我们看一看(展示问题(2))
(让学生自主解决,并再回忆需要注意什么?)
完成后学生给予总结,完成小数加减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三)习题巩固
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后小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给出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课后习题
一、计算。
1.5-0.5= 1-0.9= 2.3+0.6= 0.9+三角形底=面积 ×2÷高0.8=
1.9-0.8= 3.5- 2.4= 0.36+0.65= 0.96-0.32=
二、竖式计算。
20.87-3.65= 3.25+1.73=
18.77+3.14= 23.5-2.8=
三、解决问题。
1、小红买文具,买钢笔用去6.7元,买文具盒用去9.8元,一共用去多少钱?
2、爸爸用两条长度分别是1.27米、1.35米的绳子接起来捆扎报纸。接口处忽略不计,接好后的绳子有多长?
板书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小数加减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部分位数相同的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部分位数相同的加减法计算以及法则的归纳过程,体验迁移、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部分位数相同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要对齐的意义。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直切主题
师:三年级时,我们认识了小数。前几天,在第三单元,我们又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相信大家对小数一定有了深刻的认识,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小数?
学生畅所欲言。(出示课件)
师:看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买东西的时候不但会遇到小数,而且还会遇到用小数计算的问题呢!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教学例1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本第71页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预设:两个同学到图书大厦去买书,女同学想要买两本图书;小男孩要买1本词典。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由主题图过渡到例1中的情境图,分别呈现《数学家的故事》和《童话选》的单价。
师:这里是两本书的价钱,谁来读一读?
师:根据你们读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面这两个问题。
(1) 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 《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2.迁移经验,探究小数加法算法
师:根据你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别列出6.45+4.29和6.45-4.29这两个式子。
师:这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板书:小数加减法)
师:先来看6.45+4.29,大家先估算一下,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这是两位小数的加法,有竖式怎么计算呢?根据你的经验,想一想,当我们遇到新知识时通常会怎么做呢?
预设:想办法将新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
师:转化确实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请同学们运用转化的方法,先思考,在练习本上尝试计算,算完后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试算,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名板演,呈现不同的算法。
预设学生板演竖式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6.45元=645分
6.45 4.29元=429分
645 6.45 6.45 10.74
1074 10.64 10 74
1074分=10.74元
3.交流汇报,说清算理
每个小组板演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学生讨论:哪些方法是正确的?你们的方法跟哪种方法一样?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逐一观察每种算法,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时说清理由。
预设学生几种回答情况:
(1) 认为第
种是正确的。先把6.45元和4.29元换算成以“分”作单位的整数,也就是把小数加法转化成了整数加法,根据整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算出和是1074,然后再把1074分换算成10.74元。 (3) 认为第
种、第
种方法都是错误的。师:我们先来看第
种算法,还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一说。
师:根据你们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经验,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呢?
学生讨论后汇报,有的可能会说如果小数点没有对齐,个位就不是和个位相加了;有的可能会说要把小数的末位对齐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出: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做到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表示元的数、表示角的数、表示分的数分别对齐。
师:如果我们擦掉元、角、分这些单位,你还能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只有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会对齐。也就是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上的数对齐……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有的说要把小数的末位对齐,你更赞同哪种说法?为什么?
学生尝试举出1~2个反例来说明把小数的末位对齐是不对的,讲清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的道理,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师:那我们来看第3种、第4种方法,它们也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可为什么你们都认为这两种方法是错的呢?
生:第3种方法对,但是计算错了,百分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却忘了向十分位上进1。第4种列式和计算过程都对,但是结果忘记点小数点。
师:那你们觉得在计算进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得数不要忘了写小数点,并且小数点也要对齐。
师:那第2种方法对不对呢?还有谁也用了这种方法?把你的想法跟大家说说。
学生交流时,学生说清是怎样进行转化的,讲清算理。4.讨论比较,优化算法
师:比较第1种和第2种方法,它们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这两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理解算理到探索算法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由具体到抽象,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教学例2
师:看来小数加减法同学们都会了,老师下面考考你们。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境图。
师:这里是小林买的两本书的价钱,谁来读一读?
师:根据你们读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面这两个问题。
(1) 买这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神奇的大自然》便宜多少钱?
1. 迁移经验,探究小数加法算法
师:根据你们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分别列出6.45+8.3和8.3-6.45这两个式子。
6.45+8.3=
学生列竖式解答,选取代表性的不同做法板演。
学生讨论汇报:小数加减法,怎样能快速的把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何不同?(小数加法要在得数上对齐上面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8.3-6.45=
学生列竖式解答,选取不同的做法板演。
订正教师提示:百分位怎样计算?不够减怎么办?
2、总结计算方法
师:我们一块儿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示:列竖式时……,计算时……,末尾的0……)而后用课件出示,让生真正理解。笔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2、从低位算起,按整数加减法进行计算,得数的小数点与横线上方的小数点对齐。提醒:得数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设计意图: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在算理上是想通的,计算的本质都是要相同数位对齐。因此通过找联系,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借助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了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形成。】
(三)练习巩固,应用拓展
1.鸟巢和水立方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有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吗?
(1) 鸟巢和水立方一共能容纳多少万人?
(2) 鸟巢比水立方多容纳多少万人?
附:
(1)9.10+1.70=10.80(万人)
(2)9.10-1.70=7.40(万人)
2.2004年雅典奥运会队选手劳丽诗、李婷获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冠军的场景。课件展示决赛成绩表。
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见课件
3.改错题。
课件出示错例,让学生判断错误原因并改正。
见课件
课后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总结: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年级是小学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四年级语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12 100 4 18 3 30 15 5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xx页情景图。
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xx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多少?
学生先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xx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学生先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1)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一跳得分,是名;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xx页问题三。
(1)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再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二)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课本第xxx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xxx页的第x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三)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2 000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地区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课件【三篇】
=24+24+12 =48+12【 #课件# 导语】课件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 整理的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减法的运算性质》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篇一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并运用其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根据数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思路:
在教学中,我想先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通
过全班交流解题方法时学生对多种解题方法的观察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简便算法,并且探讨选择简便算法的灵活性,使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和根据数字特点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
1、对口令游戏
2、叙述:同学们喜欢整十、整百数之类的吗?其实我们计算时常常会用凑整的方法使得计算更简便,接下来让我们继续一起来解决一个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初学交流
(2)自己尝试解答。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
(3)体验多种计算方法
a.指名学生汇报,并说说是怎么想的.(板书三种不同算式)234-66-34=234-(66+34)234-66-34=234-34-66
b.你是喜欢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的56+19+2431+19+24?为什么?
c.那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这个时候选择这三种的哪一种方法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2.合作
(1)举例:你能像上面这样举出连减的例子吗?
100-20-80=100-(20+80)
160-32-60=160-60-32
…………
(2)总结规律
讨论总结:
①交流讨论:通过刚才这道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请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组在计算连减时你们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②总结: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要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简便计算。
③(出示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用字母该如何表示呢?
板书:用字母表示a-b-c=a-(b+c)=a-c-b-▲-■=-(▲+■)
(一)相机测评
1.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2.选择题。看看哪种方法好。
3.数学小医生。
(二)拓展提升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
【 篇二 】
师:同学们,我们在做计算时,总是希望做得又对又快。你要仔细肯定能实现你的愿望,对于有些题目,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那将做得又对又快,有兴趣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①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9页情景图。
②师:李叔叔爱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③生看题,理解题意。
④师:看到第66页,是什么意思?
生:看了66页。
师:请你帮忙算算,还剩多少页没看?
生演算,小组里交流。
⑤生汇报。
生甲:234-66-34生乙:234-66-34
=168-34=234-(66+34)
=134(页)=234-100
=134(页)
生丙:234-66-34
=234-34-66
=200-66
=134(页)
⑥师:他们是怎样计算的?
生甲: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算的。
生乙:我发现两个减数相加得100,再用234减去100,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生丙:我发现234-34,刚好得200,200-66得134,这样算比较简便。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算得对。
⑦议一议,你喜欢哪种方法?学生自由讨论。
⑧师:遇到这类比较有特点的题目时,可以采用生乙、生丙的简便算法比较好。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一个数连减去几个数,如果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的部分,把它先减去比较简便。
2.完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题。
528-53-47470-254-46
545-167-145
生汇报。
生甲:528-53-47生乙:470-254-46
=528-(53+47)=470-(254+46)
=528-100=470-300
=428=170
生丙:545-167-145
=545-145-167
=400-167
=233
3.教学例20。
①出示教材第40页例2图。
师:看图,说说你所见的。
②师:看左图,这四本书中,哪三本的总价在100元左右?
生甲: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就知道了。
列式:56+31+1956+31+24
生乙:我是这样计算的,先算出四本书的总价,再与100元比较,多的钱与哪本书的价钱接近,把它除去,那么另外三本书的总价钱在100元左右。
生按上面的方法试一试。
师:哪一种方法最简便?
生丙:生甲的方法要算四道式题,生乙的方法只算一道式题,都能解决向题。
生丁:我认为生乙的方法好。
师:生甲、生乙的方法都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认为生乙的方法比较简便,具体做题时,多动脑,想出好办法来。
③师:看右图,我付100元,买这两套书,找回多少钱?
生甲:100-48-47生乙:100-(48+47)
=52一47=100一95
=5(元)=5(元)
生丙:这两套书的价钱小于50,可以把100分成两个50,50-48和50一47,还剩2+3=5(元)。
师:讨论一下,谁的方法最简便?
生丁:生丙的方法最简便。
师:生丙的方法简便。做具体题时,多分析,想出恰当的办法解决。
三、巩固运用,深化拓展。
1.你会填。在0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
1500-28-272=(28○272)
415-74-26=○(○)
2.教材第41页第2题,第39页“做一做”第2题。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清楚?能和大家交流吗?
【 篇三 】
教学内容: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并利用性质进行有关的简算。
2、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及综合概括的能力。
3、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概括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李叔叔看一本书,昨天看到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
学生汇报。
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板书三种方法。
(1)234-66-34(2)234-(66+34)(3)234-34-66
师:请你告诉我他们的结果。(只板书结果)
2、请你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师总结。
(生如果说不出,可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是不是所有的从一个数里面连续减去两个数,都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呢?请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举例验证。
学生汇报。
师:像这样的式子你能举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
(生:用字母表示)
a-b-c=a-(b+c)a-b-c=a-c-b
学生总结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一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可以先减第二个减数,再减个减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减法的运算性质”
生齐读。
3、这三种解法都是正确的,你喜欢哪种呢?为什么?
生汇报,大部分人应该会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
师总结:凑整。(两个减数能凑整)、去尾变整(被减数和一个减数有相同部分)
三、巩固练习
1、请你说说哪个小朋友最会运用今天所学知识使计算变得简单了呢?
①354-74-26
=354-(74+26)
=354-100
=254
②154-54-79
=154-(54+79)
=154-133
=21
③472-54-72
=472-72-54
=400-54
=158-(63+58)
=158-121
=37
师小结:我们在遇到连减的时候,要根据这几个数值的特点来正确选择运算性质。2、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
=868-(52+48)
1500-28-272=1500-(28272)
475-26-75=
286-37-42-21=286-(37+42+21)
684-(584+37)=684-584-37
3、我来当法官
427-73-127144-56+12
=427-(127+73)=144-(56+12)
=427-200=144-58
=227()=88()
427-73-127144-56+12
=427-(127+73)=144-(56+12)
=427-200=144-58
=227()=8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数学书,英语书,科学书各几元?
4、说说这样摆的技巧,你为什么这样摆?语文是7元,数学也是7元,英语是6元。
语文6.73
英语6.12
科学5.46
数学5.01
语文2 正方体书8
数学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书8
英语书12
科学书8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伍角=多少元?五百克=多少千克?(用小数表示!!)
教师出示画有米尺的投影片(或小黑板)。伍角=0.5元, 五百克=0.5千克。
五角=0.5元
五百克=0.5千克
伍角=0.5元
种是正确的。根据计算一位小数加法的经验,相同数位上的数结果相等,那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等于号)板书。要对齐。也就是小数点要对齐。要把个位和个位上的数对齐,十分位和十分位上的数对齐。因此,根据前面的经验推想计算两位小数的加法,百分位上的数也应该对齐。 (2) 认为第0.5
0.5
四年级下册数学大课堂第40页全部是什么
(1)出示情境图。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四年级下册数学大课堂第40页全部是什么 在网上寻找具体的参考书上的是很难的,在网上是问不到的哈
2.师出示教材第xx页问题二。还是自己多思考,不会的找同学询问 大家讨论,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丛书17页是什么
1千米=1000米99-1=98(段)1000÷98=10.2(米)答:平均每两棵树之间距离是10.2米。
四年级下册数学名师大课堂2015
1、小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
2、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互相转。
3、表示十分之几的小数是一位小数,百分之几的小数是两位小数,千分之几的小数是三位小数……
4、小数的读写法。
5、借助计数器,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以及数位之间的进率
6、掌握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7、了解小数的组成: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测量活动(小数的单位换算 )
1、1分米=0.1米
1厘米=0.01米
1克=0.001千克……学会低阶单位与高阶单位之间的互化(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低阶单位转化为高阶单位时,先将这个低阶单位的数改写成分数的形式,再写成小数的形式。
2、会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互化。
比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
2、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的十分位,十分位上数字大的小数就大……
购物小票-----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
1、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量体
重----小数的加减法(进位加、退位减)
1、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演算法则(同整数加、减法的法则相同)。
2、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加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整数减去小数,可以在整数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帮助计算。
课堂点睛四年级下册数学的14页的
前我晒的衣服经常一不小心就被雨给淋溼了,因为人在外面,哪能提防得住突如其来的阵雨呢,但现在衣服却很少遭遇这样的恶运,因为每每都是阿婆替我收好了。日子久了,我倒觉著,有时候,欠了一些人情,却能增加一些关爱,让人感觉置身于人群中的温暖感。
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些人情,是需要欠的。我突然就觉著,是不是现代的我们太害怕欠下别人的人情呢,你不欠我的,我也不欠你的,大家相安无事,我们逃避身边善意的眼光,我们漠视周围友好的询问,我们带着怀疑的眼光审视著彼此,我们套上深深的枷锁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世界,然后,在夜深人静的角落,对着冰冷的虚幻的萤幕狂叫着,这个冷寞的世界,这群冷血的人们……
长乐一小四年级下册数学大册全部
国庆节期间,电器市场火爆.某商店需要购进一批电视机和洗衣机,根据市场调查,决定电视机进货量不少于洗衣机的进货量的一半.电视机与洗衣机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
类别
电视机
洗衣机
进价(元/台)
1 800
1 500
售价(元/台)
1 600
购进电视机和洗衣机共100台,商店最多可筹集资金161 800元.
(1)请你帮助商店算一算有多少种进货方案?(不考虑除进价之外的其他费用)
(2)哪种进货方案待商店销售购进的电视机与洗衣机完毕后获得利润最多?并求出最多利润.(利润=售价-进价)
【】
(1)6种进货方案 (2)当x=39时,商店获利最多为13 900元.
今秋,某市白玉村水果喜获丰收,果农王灿收获枇杷20吨,桃子12吨.现租用甲、乙两种货车共8辆将这批水果全部运往外地销售,已知一辆甲种货车可装枇杷4吨和桃子1吨,一辆乙种货车可装枇杷和桃子各2吨.
(1)王灿如何安排甲、乙两种货车可一次性地运到销售地?有几种方案?
(2)若甲种货车每辆要付运输费300元,乙种货车每辆要付运输费240元,则果农王灿应选择哪种方案,使运输费最少?最少运费是多少?
【】
(1)安排甲、乙两种货车有三种方案(2)方案一运费最少,最少运费是2 040=346元
四年了级下册数学课堂第34页
p33 1、9 17 1 15 5 2、36 36÷(12) (3) 25 25 ÷(5) (5)
— — — — — — =——— = —— — = ——— = ——
10 30 16 97 9 48 48÷(12)(4) 40 40÷(5) (8)
3、9 75 3 12 2 12 6 2
— = — = — — = — — = — = —
下面自己想想吧
打字很累的
请给我投一票
一年级下册数学课堂点睛第28页第四题是什么
:1010jiajiao./daan/bookid_11002.
没有找到低年级的,希望这个对你将来有用。
四年级下册数学新课改课堂作业16页
你能把你的问题黏贴出来不
你只是这么说
我们又没有课本
怎么回答
四年级下册数学大本44
请你把题目打出来,我再帮你分析
四年级下册数学天天伴我学第12页是什么
题呢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