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是什么意思?

午时是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午时指什么时间 午时是指什么时间?午时指什么时间 午时是指什么时间?


午时指什么时间 午时是指什么时间?


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午时为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依据道士的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达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这样,午时就属马了。

12个时辰的具体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时间21时至23时)。

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午时指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

古代计时法将一天一夜分为十二时辰,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亦泛指中午前后。唐-白居易-《昼寝》诗:“不作午时眠,日长安可度?”意思是不在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睡觉,长久的白天怎么能度过。

十二时辰中其他部分时辰指的时间

1、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23时至01时)。

2、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3、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4、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午时辰是什么时间

午时辰是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午时需要小憩静养,午时为中午11时至下午13时,这段时间阳气盛,阴气始生,阴阳之气交接,为合阳之时。午休静养能让阴阳顺利交接,故提倡午睡。

睡午觉可以养阳气,恢复体力,为下午的工作学习提供能量补给。若午时不睡反而进行运动锻炼必然会消耗能量,耗损阳气,影响下午的精神状态,长久以往耗伤身体元气,对健康不利。

扩展资料

其他时辰对应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13时至15时)。

【申时】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时辰划分

子时:23:00--01:00之前;丑时:01:00--03:00之前;

寅时:03:00--05:00之前;卯时:05:00--07:00之前;

辰时:07:00--09:00之前;巳时:09:00--11:00之前;

午时:11:00--13:00之前;未时:13:00--15:00之前;

申时:15:00--17:00之前;酉时:17:00--19:00之前;

戌时:19:00--21:00之前;亥时:21:00--23:00之前。

午时是什么时间?

午时指的是11:00-13:00。

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古代劳动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

到了中午太阳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

下午5-7点干燥,果实糖份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在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

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

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午时是什么时候

午时是11:00至13:00。午时即日中,亦泛指中午前后。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今的两小时。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古代计时法将一天一夜分为十二时辰,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亦泛指中午前后。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_、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