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共多少个字)
本文目录一览:
- 1、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 2、般若心经的原文和解释
- 3、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全原文
-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翻译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和译文
- 6、我想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全文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原文为梵文,当世有两个版本译文流传最广,全文如下:
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共多少个字)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bo 一声)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拓展资料:
这部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的经典。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参考资料: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
[苦谛]
。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
[集谛]
。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
[灭谛]
。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
[道谛]
。
小乘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
[四智]
。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出家及在家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
参考资料:
1、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2、译文:一个能够自在地进行观察的菩萨,在深度修行中以智慧获得观照,发现世间种种蕴集都虚空无常。于是,一切痛苦和灾厄都可以度过。舍利子啊,物质形态的“色”,全都等于“空”。色与空没有什么别,空与色也没有什么别。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其实,就连感受、想象、行为、见识,也都是这样。舍利子啊,各种概念都是空相。因此,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在空相中,没有真实的物质、感受、想象、行为、见识,没有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真实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记忆。从视觉到意识之间种种界定,都不存在。在空相中,既没有无明的愚暗,也没有无明的结束;既没有老的轮回,也没有老的终止;既没有苦恼的聚集,也没有苦恼的断灭;既没有机智,也 没有获得。正因为一无所得,大菩萨凭着大智慧超度,心中就没有牵挂和障碍,所以也没有,能够远离种种颠倒梦想,终于达到真正的解脱——涅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觉悟者只要凭着大智慧超度,就能获得正觉。大智慧超度就是神圣的咒语,光明的咒语,无上的咒语,无比的咒语。这咒语能够除去众生的一切痛苦,真实不虚。那么,就让我们来诵念这个咒语:去吧,去,
到彼岸去。大家都去,赶快觉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加注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今天,我把这篇心经和心经解献给大家,希望每一个看到的人将他下载下来,好好地保存在自己地硬盘里,那样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班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已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以般若菠萝蜜多故,心无碍疑,无碍疑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以般若菠萝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貌三菩缇。故知般若菠萝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菠萝蜜多咒,既说咒曰:结谛结谛,菠萝结谛,菠萝僧结谛,婆啼萨婆荷.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解:
看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受,想,行,识,意这五蕴都是一些虚渺的幻象,到达了那不生不灭的彼岸,脱离了一切苦难。舍利子啊,(你可知道,)精神和物质并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所谓精神,所谓物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感觉,思想,行为,认识,也不能分成精神,物质什么的。舍利子啊,(你可知道,)什么精神啊,物质啊,受,想,行,识啊,这所有的一切,其本质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知道,我们世界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是永恒的,是无限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形,也没有相,更不存在什么空间。所以你也不能让其多点什么,少点什么,不能让其变大,也不能让其缩小。)所以这世界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是精神的,既不存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更没有什么感觉啊,思想啊,行为啊,看法认识啊等等。我们眼睛看到的形象,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到的触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等等等的概念,都是一些虚的幻像,必须坚决加以屏弃。到那时,你就不会在我和非我之间感觉到一个界限,你也不会意识到我和非我之间有一个界限.到那时,你那一切愚昧的都没有了,你那一切不愚昧的也没有了.你将跳出生轮回,不存在生与的概念.
.什么苦,集,灭,道阿,智慧阿,佛法阿,只是过去的一个过程.你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了至高无上的佛法.(因为这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什么至高无上的佛法,你只不过是遵循佛的教诲,通过修炼,回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而已).菩萨就是这样通过到达不生不灭彼岸的智慧,排除了心中的一切疑虑,(对于生命的消亡),不会再有,离开这个本末倒置的梦幻世界,达到寂灭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不就是依靠这到达彼岸的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所以这个关于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咒语,是具有无上神力的咒语,是扫除黑暗和愚昧的咒语,是世界上等的咒语,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咒语)能除去一切苦难,不存在任何虚妄.所以,我们这个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咒语是这么说的:结谛结谛,菠萝结谛,菠萝僧结谛,婆谛萨婆苛.
般若心经的原文和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原文为梵文,当世有两个版本译文流传最广,全文如下: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bo 一声)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拓展资料:
这部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的经典。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参考资料: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
[苦谛]
。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
[集谛]
。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
[灭谛]
。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
[道谛]
。
小乘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
[四智]
。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出家及在家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
参考资料:
1、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2、译文:一个能够自在地进行观察的菩萨,在深度修行中以智慧获得观照,发现世间种种蕴集都虚空无常。于是,一切痛苦和灾厄都可以度过。舍利子啊,物质形态的“色”,全都等于“空”。色与空没有什么别,空与色也没有什么别。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其实,就连感受、想象、行为、见识,也都是这样。舍利子啊,各种概念都是空相。因此,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在空相中,没有真实的物质、感受、想象、行为、见识,没有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真实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记忆。从视觉到意识之间种种界定,都不存在。在空相中,既没有无明的愚暗,也没有无明的结束;既没有老的轮回,也没有老的终止;既没有苦恼的聚集,也没有苦恼的断灭;既没有机智,也 没有获得。正因为一无所得,大菩萨凭着大智慧超度,心中就没有牵挂和障碍,所以也没有,能够远离种种颠倒梦想,终于达到真正的解脱——涅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觉悟者只要凭着大智慧超度,就能获得正觉。大智慧超度就是神圣的咒语,光明的咒语,无上的咒语,无比的咒语。这咒语能够除去众生的一切痛苦,真实不虚。那么,就让我们来诵念这个咒语:去吧,去,
到彼岸去。大家都去,赶快觉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加注解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界认为,心经是有法力的,可以消除业障,启迪智慧,给每个持有心经的人带来莫大的好处.今天,我把这篇心经和心经解献给大家,希望每一个看到的人将他下载下来,好好地保存在自己地硬盘里,那样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班若菠萝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已无所得故,菩提萨陲。以般若菠萝蜜多故,心无碍疑,无碍疑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以般若菠萝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貌三菩缇。故知般若菠萝蜜多咒,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菠萝蜜多咒,既说咒曰:结谛结谛,菠萝结谛,菠萝僧结谛,婆啼萨婆荷.
般若菠萝蜜多心经解:
看菩萨,以甚深的智慧之光,照见受,想,行,识,意这五蕴都是一些虚渺的幻象,到达了那不生不灭的彼岸,脱离了一切苦难。舍利子啊,(你可知道,)精神和物质并没有不一样的地方,因为所谓精神,所谓物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我们的感觉,思想,行为,认识,也不能分成精神,物质什么的。舍利子啊,(你可知道,)什么精神啊,物质啊,受,想,行,识啊,这所有的一切,其本质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你可知道,我们世界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是永恒的,是无限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没有形,也没有相,更不存在什么空间。所以你也不能让其多点什么,少点什么,不能让其变大,也不能让其缩小。)所以这世界的本质,乃至生命的本质,是精神的,既不存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个体,更没有什么感觉啊,思想啊,行为啊,看法认识啊等等。我们眼睛看到的形象,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身体接触到的触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什么东西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等等等的概念,都是一些虚的幻像,必须坚决加以屏弃。到那时,你就不会在我和非我之间感觉到一个界限,你也不会意识到我和非我之间有一个界限.到那时,你那一切愚昧的都没有了,你那一切不愚昧的也没有了.你将跳出生轮回,不存在生与的概念.
.什么苦,集,灭,道阿,智慧阿,佛法阿,只是过去的一个过程.你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了至高无上的佛法.(因为这世界上并不存在着什么至高无上的佛法,你只不过是遵循佛的教诲,通过修炼,回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而已).菩萨就是这样通过到达不生不灭彼岸的智慧,排除了心中的一切疑虑,(对于生命的消亡),不会再有,离开这个本末倒置的梦幻世界,达到寂灭的境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诸佛,不就是依靠这到达彼岸的智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所以这个关于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咒语,是具有无上神力的咒语,是扫除黑暗和愚昧的咒语,是世界上等的咒语,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咒语)能除去一切苦难,不存在任何虚妄.所以,我们这个到达彼岸的智慧的咒语是这么说的:结谛结谛,菠萝结谛,菠萝僧结谛,婆谛萨婆苛.
波若心经是的经典,基本都是波若波罗蜜。观自在菩萨。度一切苦饿。色离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事,亦复如是。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味相触发。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全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原文为梵文,当世有两个版本译文流传最广,全文如下: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bo 一声)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拓展资料:
这部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的经典。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参考资料: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
[苦谛]
。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
[集谛]
。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
[灭谛]
。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
[道谛]
。
小乘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
[四智]
。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出家及在家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
参考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原文为梵文,当世有两个版本译文流传最广,全文如下: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bo 一声)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拓展资料:
这部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的经典。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参考资料: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
[苦谛]
。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
[集谛]
。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
[灭谛]
。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
[道谛]
。
小乘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
[四智]
。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及翻译 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和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原文为梵文,当世有两个版本译文流传最广,全文如下: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bo 一声)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拓展资料:
这部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的经典。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参考资料: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
[苦谛]
。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
[集谛]
。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
[灭谛]
。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
[道谛]
。
小乘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
[四智]
。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出家及在家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
参考资料:
1、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2、译文:一个能够自在地进行观察的菩萨,在深度修行中以智慧获得观照,发现世间种种蕴集都虚空无常。于是,一切痛苦和灾厄都可以度过。舍利子啊,物质形态的“色”,全都等于“空”。色与空没有什么别,空与色也没有什么别。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其实,就连感受、想象、行为、见识,也都是这样。舍利子啊,各种概念都是空相。因此,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在空相中,没有真实的物质、感受、想象、行为、见识,没有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真实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记忆。从视觉到意识之间种种界定,都不存在。在空相中,既没有无明的愚暗,也没有无明的结束;既没有老的轮回,也没有老的终止;既没有苦恼的聚集,也没有苦恼的断灭;既没有机智,也 没有获得。正因为一无所得,大菩萨凭着大智慧超度,心中就没有牵挂和障碍,所以也没有,能够远离种种颠倒梦想,终于达到真正的解脱——涅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觉悟者只要凭着大智慧超度,就能获得正觉。大智慧超度就是神圣的咒语,光明的咒语,无上的咒语,无比的咒语。这咒语能够除去众生的一切痛苦,真实不虚。那么,就让我们来诵念这个咒语:去吧,去,
到彼岸去。大家都去,赶快觉悟!
我想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全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原文为梵文,当世有两个版本译文流传最广,全文如下:
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bo 一声)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天竺三藏 鸠摩罗什译
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离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
拓展资料:
这部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的经典。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参考资料: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叫做
[四谛]
。
[谛]
是真实不颠倒之义。
人生是苦,真实不虚,就称为
[苦谛]
。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种种恶因,例如无明,爱见等烦恼叫做
[集谛]
。
一切苦恼永远的消灭叫
[灭谛]
。
一切能灭除苦恼的圣道(道即道路与方法)叫做
[道谛]
。
小乘认为人生八苦交煎,苦恼无边,所以首先是[知苦],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断集]。希望苦恼永灭,这就是[灭谛]。为此修习三无漏学,六波罗蜜,八正道等等圣道,即[修道]。
大乘菩萨了知根本无无明,也就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苦,都是事相的显现,都若梦中物事,醒来之后就消失。当体全空,本来无苦无集,无道可修。故曰:「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智]指
[四智]
。
菩萨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前五识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成为「妙观察智」,如镜照物,观察得很清楚,但是没有受影响,没有分别,没有痕迹。第七是执我,变为「平等性智」。执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样,一切都同体,就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变为「大圆镜智」,这也是个比喻,镜子无所不照,一个又大又圆的镜子。我们的镜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镜子是大的圆球,就无所不照。这个智慧无所不照,称为大圆镜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识转成四智。
这为什么说「无智」?就是说,转识成智还是在你没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佛成佛的时候是什么呢?就是这句话:一切众生本具智慧德相。不是还要你转,你本来就具一切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转而得的。所以「无智」。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出家及在家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玄奘译本为。
参考资料:
1、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萨婆诃!
2、译文:一个能够自在地进行观察的菩萨,在深度修行中以智慧获得观照,发现世间种种蕴集都虚空无常。于是,一切痛苦和灾厄都可以度过。舍利子啊,物质形态的“色”,全都等于“空”。色与空没有什么别,空与色也没有什么别。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其实,就连感受、想象、行为、见识,也都是这样。舍利子啊,各种概念都是空相。因此,无所谓诞生和灭亡,无所谓污垢和洁净,无所谓增加和减少。在空相中,没有真实的物质、感受、想象、行为、见识,没有真实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真实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记忆。从视觉到意识之间种种界定,都不存在。在空相中,既没有无明的愚暗,也没有无明的结束;既没有老的轮回,也没有老的终止;既没有苦恼的聚集,也没有苦恼的断灭;既没有机智,也 没有获得。正因为一无所得,大菩萨凭着大智慧超度,心中就没有牵挂和障碍,所以也没有,能够远离种种颠倒梦想,终于达到真正的解脱——涅槃。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觉悟者只要凭着大智慧超度,就能获得正觉。大智慧超度就是神圣的咒语,光明的咒语,无上的咒语,无比的咒语。这咒语能够除去众生的一切痛苦,真实不虚。那么,就让我们来诵念这个咒语:去吧,去,
到彼岸去。大家都去,赶快觉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加注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