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是什么?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典故: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高山流水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文章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高山流水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文章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高山流水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文章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高山流水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文章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扩展资料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人物介绍:

1、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擅长弹琴。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2、钟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参考资料来源:

典故:

《高山流水》,为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典故:

《高山流水》,为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是《高山流水》。传说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钟子期夸赞了他,俞伯牙万分惊讶,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有一次,当俞伯牙意在表现巍峨的高山时,钟子期会回应道:“善哉,峨峨兮若

泰。”而当意在流水时,钟子期会感慨地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俞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一定能

心领神会。俞伯牙游览泰山时遇到暴雨,只好在悬崖下避雨。俞伯牙感到心悲,以抚琴来渲泄自己的情绪。琴

声初表现久而不停的雨声,后来是山崩的巨响。每奏一曲,钟子期都能说出伯牙的心声,令俞伯牙感叹不

已。

后来,钟子期因病而逝,俞伯牙悲痛万分,世上再也没有值得让他为之抚琴的人了。于是俞伯牙破琴折弦,终

生不再抚琴。

成语“高山流水”、“伯牙绝琴”、“伯牙之叹”等都出于这个典故。后世有“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

难求” 的感叹。但我们也从中可知一个好的琴家,高超的琴技仅是一个方面,而其达到与天地相通的空灵境

界方是他成为天下妙手的根本。

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典故: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扩展资料

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特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人物介绍:

1、伯牙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擅长弹琴。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的老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

2、钟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典故:

《高山流水》,为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故事

高山流水故事

高山流水故事1

成语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简拼:GSLS

成语注音:ㄍㄠ ㄕ 一ㄡˊ ㄕㄨㄟ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高山流水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知音难觅

成语例子: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英语翻译:lifty character as towering mountain and rushing water

成语谜语:飞泉挂碧峰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 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高山流水故事2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高山流水故事3

1、故事内容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相传《水仙》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因遇大风,只好在汉口停留。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2、出处

《高山流水》,为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有同名电视剧《高山流水》。此曲为古琴曲,唐代分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3、成语释义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故事4

高山流水的故事【释义】指乐曲高深,不易懂。

比喻知音难觅。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伯牙是春秋时一个的音乐家。

他从小就喜爱音乐,年轻的时候跟着当时有名望的琴师成连学弹琴。

伯牙跟着师傅学了三年,弹琴的技艺已经非常高超了,但他觉得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作出的曲子也不能尽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就要求继续跟着成连学习。

有一次,伯牙想作一首描写海暴的曲子,想了好几天,作出的曲子总觉得不能称心如意,他就去请教他的老师成连。

成连就对伯牙说:“我有个老师擅长作曲,住在东海的篷莱山上,我们去向他请教。

成连把伯牙带到蓬莱山上,让伯牙在海边等着,自己借口去找老师,驾船走了。

伯牙在海边等了许久,也不见老师的影子,正在他焦急的时候,忽然,天刮起了大风、大海上掀起了滔天大浪,波涛汹涌,扑向岸边,拍打着山崖。

山崖上的松树也在风中呼啸,风声、涛声、松树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首雄壮激昂的乐曲声。

伯牙突然觉得自己的灵感被触动了,赶忙摆好琴,忘情地弹了起来。

就这样,他终于创作出了一首描写海暴的美妙的乐曲。

过了一会儿,大海上又风平浪静。

这时,成连老师又出现了,伯牙这时才明白了老师带他到海边来的用意。

成连说:“大自然是我们的老师啊!”从此,伯牙的音乐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

有一次,他正在弹琴,他的一位钟子期来了。

钟子期是一位极有造诣的音乐鉴赏家,任何乐曲,他一听就知道乐曲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这一天,伯牙弹奏的是他新创作的《高山流水》,当琴声高扬激越时,钟子期就说:“真妙啊!气势磅礴,像挺拔雄伟的泰山!”当琴声悠扬舒缓时,钟子期又说:“太美了!就像烟波浩渺的江河流水!”伯牙听了,非常激动,对钟子期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高山流水”本是传说中伯牙创作的乐曲名,后用来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

高山流水故事5

【出处】

《列子》。

传说,有一对,一位叫伯牙,一位叫钟子期。伯牙弹得一手好琴,他能把心里所想的事物,用琴声完美地表达出来。钟子期是个樵夫,但却是个懂音乐的行家,无论伯牙用琴声表达什么内容,他都能听的懂。

一次,两人在一起弹琴娱乐。伯牙手抚琴弦,轻轻拨动,先弹了首抒情的曲子,接着又弹了一首欢快的曲子。弹着弹着,伯牙一抬头,看见了南窗外远处的一座高山,不由想起了曾和钟子期登山的情景,心里一走神,指尖弹出的乐曲突然变得雄壮高峻。钟子期微闭着双眼,正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忽听得琴声突然变得高昂激越,不由得睁开双眼,高声喝彩道:“好啊,高峻得像泰山一样!”

伯牙见钟子期一下子就听出了自己的琴声表达的意思,会心一笑,故意又变了个调子,琴声一下子变得宏大壮阔,好像是江水一泻千里。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荡得像江河一样!”

伯牙又连续变了几个曲调,钟子期都能准确无误地听出来。

后来,两人又携琴同游泰山,走到泰山的北面时,突然遇到了暴雨。两人赶快躲到岩石下面避雨。狂风夹裹着雨点抽打着山石、劲松,泰山的一切都隐没在雨幕中,耳边只听见暴雨的喧嚣声。伯牙被这大自然的伟力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拿出琴,弹了起来。他先弹了大雨倾盆的曲子,接着,又演奏了山崩的音乐。他刚弹完,钟子期就开玩笑说:“我们的处境很危险啊!不,还有山崩地裂呢!”

伯牙不由得放下琴,叹息道:“好啊!好啊!您听音的功夫实在太高明了。您想像的意思正是我心里想的、琴上表达的,我的琴声怎能逃过你的.耳朵,您真是我的知音啊!”

成语“高山流水”就是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而来的。

释义

比喻遇到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故事6

哦,原来可以是这样滴——《高山流水》背后的故事

在十大古琴曲中排在位的是《高山流水》,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曲子悠扬动听,主要是其背后有一个关于弹琴觅知音的感人故事。

据《吕氏春秋》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于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开来,到了明代,冯梦龙把这一百来字的典故改编成了人物、地点、情节样样俱全的话本。在中他把伯牙改成了乐官俞伯牙,把钟子期写成了汉阳的樵夫。这篇就是《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还要感谢互联网。近我看见网上的一篇文章——《被善意无限夸大了的友谊》,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吕氏春秋》的故事来源于《列子》,而在《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不再鼓琴的内容。“钟子期,伯牙摔琴绝弦。”很可能是《吕氏春秋》编出来的故事。于是网文作者做了大胆的设想:子期后,伯牙并没有“摔琴绝弦”,而是周游列国到处演奏,使欣赏他的听众越来越多。他还开办音乐学校广招门生,跟他学琴的人越来越多,他和他的学生开创了春秋时代音乐的新纪元。作者还调侃道:如果放在现在,伯牙一定是哪家乐团的总指挥,终日忙于演奏、忙于写书、忙于上的《艺术人生》,也许还要拍广告、拍专题片……不但粉丝多多,一定也多多了.....这样编故事当然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读者的口味了。

我在小时候多次听别人讲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每当听到“钟子期后,伯牙摔琴绝弦,发誓终身不再鼓琴。”的时候,都为俞伯牙难过一番,亦有世间知音难觅的同感。其实 “知音难觅”是一种特色的“士大夫情结”。因为在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人身依附关系,读书人只有得到朝廷和权贵的欣赏、启用,才能施展抱负。因此,他们朝思暮想企盼着有朝一日遇见明主一飞冲天。然而真正能巧遇明主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一生怀才不遇而汲汲无名,有的隐身市肆,有的终老山林。“高山流水觅知音”正好讲出了人生遇合的美妙和人生不遇的缺憾,打动了读书人心灵深处那根敏感的神经,所以几千年来一直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现代人身依附关系基本解除了,的主流趋势是追求自由,渴望平等,自我意识、意识觉醒,“知音”在很多人心里没有那么重要了。在情感交流上,他们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在实践中,因为多元化更容易找到“知音”,在人际交往时,的开放“知音”往往会主动找上门来。在人们不再渴望知音、知音不再难觅的情况下,再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恐怕就不那么能打动人心了。有时候给小朋友讲这个故事,小朋友会弱弱地说上一句:俞伯牙并不是真的喜欢弹琴。

高山流水故事7

高山流水是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下面我们来看看高山流水的历史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谁?

高山流水的主人公是钟子期、俞伯牙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也比喻乐曲高妙

钟子期的: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一说是楚乐尹钟建之后。在楚国境内当樵夫。一日晋臣俞伯牙在汉江弹琴,钟子期听到声音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结为金兰,相约翌年中秋节再见。届时,俞伯牙依期赴约,但钟子期已。俞伯牙得知钟子期后,俞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一生不再鼓琴。今有钟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俞伯牙的:

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高山流水的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高山流水的启示: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知心朋友并不多,许多友情都是掺杂了勉强的,所以知音难寻,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友谊。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文言文

1. 【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一名琴艺十分高超的乐师,名为俞伯牙.伯牙有一位特别了解他的朋友,名叫钟子期.一天,伯牙弹琴给钟子期听.伯牙小时候曾拜名师学琴,琴艺原本就很棒,长大后,他开始自己作曲,琴艺又大大提升.凡是听 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不绝.但是很少有 人能每次都准确地道出伯牙弹琴的心意,而唯独钟子期可以做到这点.伯牙弹《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时,心中想到了挺拔的高山,琴声就像一座雄伟的山川竖立在听者耳旁.钟子期陶醉在其中,听后拍手赞叹道:“伯牙,你弹得真是太好了,就好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犹如一条翻滚着的江水流进了听者的心中.钟子期听后高兴地说道:“真是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他们俩融融洽洽,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连游人也赞叹道:“钟子期真是俞伯牙的知音呀!”可惜,这件事过去几年后,钟子期了,伯牙这世上的知音了日.伯牙泣不成声,悲痛欲绝.钟子期后,伯牙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屋中弹钟子期生前听的《高山流水》.听着 自己弹的曲子,伯牙仿佛又听到了子期一句句赞赏的话语.伯牙想:“子期了,谁又能说出我的心意呢?那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呀!”想完,他又爱惜地抚摸着琴,心里暗暗地说:“老伙计呀,跟随了我这么多年,一下子失去了你,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但是,子期已经了,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了解我了,留着你,也许没有什么用了,不如去陪我的知音吧!”说完咬咬牙,长叹一声,便把自己心爱的琴“”的一声摔碎,决定终身再也不弹琴.。

2.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擅长弹琴。

伯牙有一次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是春秋楚国人,擅长赏析听琴,感叹:“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钟子期和俞伯牙相遇。

后俞伯牙得知钟子期不幸病逝,临终前钟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完后挑断了琴弦,把心爱的瑶琴摔了,从此再也不弹琴了,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像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了。扩展资料伯牙绝弦的意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故事是什么?

俞伯牙弹琴没有人能听懂里面的意境。钟子期是个樵夫,他却听出琴声中表达出了高山流水的这种意境,两个人就成了知音。钟子期后,俞伯牙把琴摔了,因为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弹的是什么了。

主要讲于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的。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欣赏,并且能够听的懂俞伯牙琴声中包含的感情和意境。在钟子期病故以后,俞伯牙为他摔琴,并且以后都不在弹琴了,认为没有人可以钟子期一样的了解他和欣赏他。这也是后世流传下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我看过相关的文章,讲的就是说有一次文人雅士伯牙在山林间弹琴,而钟子期则是一介莽夫,但是钟子期可以听得出伯牙琴声里的感情。

他们的故事就是两个琴,因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更加的好。那么就可以让他们源远流长,这就是很好诠释了他们的感情。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俞伯牙的音乐天下就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够明白。

伯牙绝弦、高山流水、钟子期是什么典故

1、伯牙绝弦

【拼音】: bó yá jué xián

【解释】: 牙:伯牙。钟子期后,伯牙从此不弹琴。比喻知音的难遇。

【出处】: 《汉书·扬雄传》:“是故钟期,伯牙绝弦破琴而不肯与众鼓。”

【举例造句】: 伯牙绝弦失子期,更无知音之辈;管宁割席拒华歆,调非同志之人。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朋友宾主》

【拼音代码】: byjx

2、高山流水

【拼音】: gāo shān liú shuǐ

【解释】: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举例造句】: 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拼音代码】: gsls

【近义词】: 知音难觅

【灯谜】: 飞泉挂碧峰

【用法】: 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

【英文】: lifty character as towering mountain and rushing water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讲的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

钟子期,俞伯牙 ,主要讲的就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而且两个人互为知音,所以才能够创作出高山流水。

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两个人是知己,都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他们两个人的音乐水平都是很不错的。

讲的是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比喻他们两个人心意相通,是知音,明白对方的想法。

这个故事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发生的故事,因为他们两个人对音乐都非常的痴迷,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