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搞笑段子

所谓的爆笑,一定是切中了听众或者读者的某个情绪点。结合你聊天或者分享的时间,按需使用包袱,效果才是的。

首先看大家为什么会被逗笑,段子主要还是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抖出包袱。本来事情是正常发展的,突然峰回路转,结局是那样的,大家就被逗笑了。

创作笑话惯性(创作笑话惯性思维)创作笑话惯性(创作笑话惯性思维)


创作笑话惯性(创作笑话惯性思维)


就拿个案例来说,“我老婆和我的朋友跑了。我太想这个哥们了。”

说回来,要写出更多的搞笑段子,还是要观察生活,身边就有很多素材可以改编成一个好段子,一个好故事,让大家开心一笑。如果朋友很多的话,完全可以通过朋友来收集素材。本身创作就需要累积。不能太心急

写出让人爆笑的段子其实不难,读完今天的内容,你也能写出不错的段子来。

比如这个段子:“我老婆和我的朋友跑了。我太想这个哥们了。”

相信你此时一定在笑。

再比如,“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把钱看得太重了!拿东西压着点,被风吹跑了怎么办?”

其实,写出这些段子的人,没有什么天赋异禀,只是他们掌握了写段子的套路和方法。

《吐槽大会》火了之后,各种线上、线下脱口秀节目呈爆发式增长。所有节目都像一个个巨大的齿轮,转动起来。其中,最容易卡住的环节就是:写段子。

有业内人士爆料,由于节目轮轴转,连程璐这样无忧无虑的人,也感觉不到快乐了。他曾在深夜的床上忍不住感慨:“人生为什么要这样啊?”,然后和思文抱头痛哭,再然后,接着熬。

没错,写段子是靠熬的。

杨迪被称为是长在笑点上的男人。可是,在《火星情报局》中,他给观众展示了自己的段子本,这一写就是10多年。

所以,写段子不拼才华,拼技巧。

当你掌握了写段子的方法后,以时日,你也能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搞笑君”,是人群中最闪亮的仔。做的好,你还可以副业变现。要知道,一条段子的报价可不低。

一个段子里,最核心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铺垫、链接点和抖包袱。

这句话中,“我老婆和我的朋友跑了”就是“铺垫”。它的作用是把听众带入某个具体的情境中。

接着是建立“链接点”,也是就铺垫内容之后,你要往哪个方向去写。上面这个案例中,链接点是“跑了”,也就是说,段子要解释的是他两跑了之后,对“我”的影响。

是“抖包袱”。

铺垫营造预期,笑点揭示意外。

那么,笑点来源于哪里呢?

其实,笑点就是来源于“抖包袱”。

当观众进入了你铺垫的情景后,他们在大脑中就有了一个预期。这种预期基本跟大家的常识相吻合。

比如,“我老婆和我的朋友跑了。”我们正常的反应是:这个人好可怜,他一定在怨恨自己的媳妇或者朋友吧。但结局却是:他太想这个朋友了。对情景的抖包袱,形成了反转效果。

好的段子,基本都是因为抖包袱处理的好。给你几个段子品品。

比如:

“跟你在一起之前,我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跟你在一起之后,才突然发现,原来满是好男人。”

“本以为闭着眼睛切洋葱就不会流泪,没想到在切到手的那一刻还是疼哭了。”

“我身材保持的这么稳定,是因为我对饮食有极其严格的自律,一天一个肘子,一口都不能少。”

2.写段子的步骤

了解完上面一组概念后,你会发现,这和李诞写段子的方法非常相似。

在节目中,李诞曾说过自己写段子都是要在三句话内给出笑点的。

也就是:给出铺垫—定位链接点—抖包袱。

这其实也是一个成熟段子手最常用的方法了。

尤其,看过脱口秀的朋友都知道,几乎没人能用句话就逗笑大家,都得先铺垫几句。

还是那句话,大家都这么做的原因是:没有铺垫,就没有情景。

只有把听众带入到一个情境中,你才有反转和抖包袱的可能。

比如“你们这些年轻人就是把钱看得太重了!”这句话太常见了,对吧。而接下来,我们都能想到的对白是:“钱不是我们生活的目的……不要把挣钱放在位,生活更重要……健康才是人生的根本”等等。

可是,这个段子的创作者定位的链接点不是钱的意义,而是物理上的“重”的概念。

这种链接点的变化就非常巧妙。

所以,只要是写段子,你都得完成“给出铺垫—定位链接点—抖包袱”这个逻辑链。少一步都不算是一个完整的段子。

因为少了重要信息和关键逻辑,你的段子很可能会让人听不懂。

3.写出爆笑段子的条件

写出爆笑段子的条件就一个:在一个链接点上,罗列多个包袱,并选择其中笑的一个。

比如对于这样一个铺垫:“我养了1年多的小猫跑了。”

我们能够定位的链接点是:小猫跑了之后,对“我”的影响。

按照通常的想法是,小猫跑了,我会很伤心。毕竟养了一年,应该是有感情的;小猫跑了,我会很担忧它的安全,毕竟它还很小;小猫跑了,我很自责,没有肩负起看管的。

但是,这个铺垫经过段子手一加工,就变成了:

01现在屋外是38度高温,我很想念它,因为它走的时候还叼走了我的空调遥控器;

02我很懊恼,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如果它不在家自己是多么的轻松;

03我很纠结,它剩下的半袋猫粮,我是泡着吃,还是炸着吃。

04(这一条留给你来写,打开你的脑洞,你一定能想到更多脑洞大开的包袱。)

如果当天温度很高,用01号包袱就不错,因为这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如果当天是周末,大家都比较慵懒,用02号包袱就能让人更感同身受。

如果当时是饭点儿,大家都很饿,03号猫粮的段子更容易被人记住。

如果你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你应该能够发现一件事:写段子其实并不难。当你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后,你一定能把它练好。。

一点关注@安叔读书,让你的思考更深一度。

双关,这是我们常用到的一种方式,在搞笑中运用的也非常广泛,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通过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在读音或者意思上的相似性,不仅让段子有了幽默的色彩,更能让文章的情节在顺水推舟中发生演进甚至反转,且给人以机智的诙谐感。

另一种我们在搞笑中常用的手法就是夸张了。搞笑,应该是取材于生活的,接地气的段子才更便于读者迅速理解其中的乐趣。但它应该是对现实生活的进一步提炼和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我们能够排去干扰和杂质,放大一件事情中有趣的成分,让读者的注意力专注于包袱所在。

令人捧腹的笑料是源于灵光一闪吗?作者指出笑话其实也有结构可循,“铺垫制造预期,笑点揭示意外”。铺垫是条故事线,让人们产生预期;笑点是第二条故事线,制造合乎情理而意料之外的意外。意外的发生是因为我们听完条故事主线后产生了设,而后续的第二条故事主线与设不符。

笑话结构包含三大机制:目标设、再解读、连接点。听众脑海里会有很多设,但目标设有两个特征,一是目标设是用来创建故事1的关键设,二是目标设是直接被笑点打破的设。如果目标设是大多数人知道的物理法则、偏见、文化和设、广泛的定义、刻板印象和熟悉的环境等,脱口秀演员可以跳过铺垫,直接进入再解读。

再解读符合两条规则,一是再解读是对基于笑点的故事2产生的想法,二是再解读揭示出与目标设不同的意外解读。

一个笑话应该有一个连接点,对连接点的种解读提供目标设,另一种解读提供再解读。

02笑话写作

普通人可以写出笑话吗?作者认为是可以的。作者将原创笑话写作系统称为“笑话勘探器”,由笑话地图和笑话宝藏组成。作者建议初学者先学习笑话宝藏,之后再学习笑话地图。

”笑话地图的目的是来帮你选定一个话题,定义一个笑点前提,以及定义一个铺垫前提,然后从这个创意出发写一些笑话铺垫。而笑话宝藏则是深挖一个铺垫,并利用目标设、连接点和再解读来创造一个笑点。“

如何对猫讲笑话

2、

“共情”是沟通的基础。当我们放下语言,用肢体与动物沟通时,就能观察出“逗笑行为”的更深2.大学的时候,我们问一个哥们曼联的战况如何,他激动的说:“曼联输了,贝克汉姆领到两张黄盘下场了!”层细节过程。

掌握如何与他人“共鸣”的层次艺术,能广泛应用于教育、销售、恋爱、演讲等领域。

————正片:

标题1《如何对猫讲栋笃笑》

B:栋笃笑的真正境界,不是优先令人能听明白,而是优先令动物可以“共情”。比如你放一盘食物在身边,多数猫咪都会走过来吃。这是人与猫之间的一种沟通语言。也就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栋笃笑,首先须建立在几种简单的动作含义之上。

A:被食物引发的食欲,是猫在大脑中产生的“个念头”。而要令到猫发笑,要先通过“第二个念头”来平衡个念头。好比“顾虑”:也就是通过设置一些令它害怕的事物,使它进入犹豫,既不愿离开、也不敢贸然前来取食。

B:如果你经常用某支水枪打猫,这只猫就会对这支水枪“心有恐惧”。但动物或多或少会知道,当这支水枪离开了人,也就是没人握住它的时候,它是不会自己跳起来射水的。如果这时候你同时摆一支水枪在猫兜旁边,猫咪需要克服的,就是自己的顾虑。

A:这种顾虑等同于人的一类心理模型:即理性思维知道是安全的,但感性思维却一直自我制造阴影。而所谓“笑”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自我设障的解除”。猫的笑不一定体现在面部,我们需要出的是一种“清除心障”后的共情。

B:当猫咪蹑手蹑脚地走近食物时,如果你在远处突然用绳拉一拉这支水枪,又或者在远处射一点水在它身边,它都会吓一大跳。这个动作就等于加深了它对“靠近水枪会有危险”的疑虑,但如果没把它吓跑,理性思维还是会促使它探个究竟。

A:而如果你平时有和猫咪玩拉线的兵乓球,这个时候可以派上用场。你可以拿着一个拉线的兵乓球来到它身边,向它拉动这个兵乓球,让它可以先玩玩个兵乓球。面对以往熟悉的玩具,它往往就会先放下恐惧。

3、

B:在它玩到不多,或者准备去吃东西的时候,你再拉起水枪旁边的线,令水枪可以象兵乓球一样被线牵动。这时候在惯性思维的帮助下,这只猫通常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水枪和兵乓球一样,都是被动的玩具,不值得害怕”,然后甚至会好像玩兵乓球一样,用爪子去戏弄这支水枪。

A:这就是一种“共情和释怀”即:将对兵乓球的情怀和互动方式,释放在对过往恐惧的事物“水枪”上面,进而一下子放下了过往感性思维中的恐惧。虽然猫不一定会通过面部表情笑出来,但这时候和水枪的积极互动,就代表一种笑和共情。

B:这种原理,我们可以用在舞台笑话的创作上:例如很多人害怕上台发言,“对献丑的恐惧”就正如这支水枪。当我们借助礼物或其他理由,让一个人站上舞台之后,再顺势问他几个简单的问题,他就会觉得“发言”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4、

A:在这过程中,始终运用的就一种注意力转移技巧:先用礼物来转移“对上台的恐惧”、再用问题来转移“对开口的恐惧”,然后当他熟悉了舞台,你将麦克风交到他手上准备作自我介绍时,DJ音响师突然播放出一阵“笑声的音效”,大家就会跟着一齐笑。

B:因为对台下的观众而言,实际存在着一种对“大家都不笑,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笑,岂不是很迂”的恐惧。而这时候只要有一个音效在带领笑声,大家就会同时觉得“全场都在笑,如果此时我一个人不笑,会显得很木”所以就会跟着笑。

A:所以所谓“笑”,实际亦是一种“共情”和从众心理的作祟。内心最干净的人,笑是不需要理由的,只要看见别人笑,自己就会开心地笑。而当内心被禁锢在“大众怎么看自己”这支水枪的威胁下时,才需要有第三方来牵线,打破对“没有人共鸣”的恐惧。

《声台形表:先笑再说》

2012.03.15未

:舞台气质学、四大礼仪、层次共振

思考题:

1、 沟通时,如何把握好“食物(利益)、水枪(恐惧)、玩具(欢乐)、真相(醒悟)”四大环节的出场顺序和力度,使对方一直能愉悦地打开视野呢?

2、 时间管理层面,如何制定一些科学的“四步循环结构”流程表,令听众在企业生产、人际沟通、生活处事、教育作息等领域皆能受用呢?

3、故事创作时,当“立体信息”被投射成“扁平语言”后,如何解决和利用好“边界饱和冲击”与“重叠”两种现象,所带来的障碍或契机呢?

为什么讲笑话的时候,反而自己先笑了?

今日话题:我出一个铺垫:“今天天气好热“,请你在评论区抖下包袱吧。

每次自己先笑

我每次有段子冷笑话要跟我室友讲的时候,开场白都是:“DD(室友名字首字母),我给你讲个笑话,特好笑的!”她冷冷的说:“你先笑!笑完了再跟我讲!”然后笑了半天直到忘了这个笑话去做别的事情了……一个笑话要缓好几天才能完整讲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我遇到一个很难过很难过的事情时,我就会不停的跟我室友跟我闺蜜讲笑话,那会儿我就能忍住不笑了!对!她们看到我能不笑地讲出完整笑话,就知道我有不开心的事情了,该请我出去好手法的运用固然对文章的出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整体结构的把握也可以让你的作品增色不少,比如前期的铺垫工作。古人写文讲究起承转合,如今写搞笑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些包袱虽然有趣,但是出现的过于突兀,只是为了搞笑而搞笑,反而让读者觉得莫名其妙。在写搞笑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前期就铺垫一些暗线,水到渠成时才将包袱抖出来。好吃一顿浪一把缓解缓解难过了!

你好,非常荣幸能够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一点浅薄只见能够让你满意。

给别人说笑话,结果自己却笑道讲不下去,这样的例子真的太多了,因为那个笑话太值得回味,而你在讲的同时还在不停回味这这个笑话的笑点,并且很可能讲笑话的人还是一个笑点很低的人,他只是出于分享这个笑话而来讲的。

有些人讲笑话却能面不改色的把一个很 搞笑 的笑话完整的讲给别人听,因为他是为了把身边人逗乐,这样的人给别人的印象通常都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不过说实在的,要想把一个笑话完整呈现出来却不是完整背出来这么简单的,要给听笑话的人一点时间去消化吸收前面的铺垫,再来个神反转,因为人都是有惯性思维的,讲个比较火的例子吧。

刘德华先生的事,有一个主持人问刘德华会不会去参加爸爸去哪这个综艺节目,因为那时候这个节目比较火嘛。

刘德华说 :“我不知道,我得回去问问。”

当大家都很正常的认为刘德华要回去问他儿子愿不愿意参加时,谁知道刘德华说:“我得回去问问我爸爸,看他愿不愿意带我去参加。”

无疑这句神反转成功的把身边的洪金宝逗乐了,刘德华毕竟是老江湖了,这句话完全体现了他的幽默。

不过刘德华当时说这个笑话的时候自己也是笑了。

1、他自己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随机应变的。

2、说完之后自己也是觉得非常 搞笑 。

如果刘德华在说这句话之前就笑的话,那效果就达不到了。

你觉得笑话有什么特点?笑话给你带来了你最多的是什么?

1.先去铺垫,在适当时间抖出包袱,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铺垫的越好,包袱就会越响。但不能总用一些老包袱,观众们看多了,就会习惯这个逻辑思维,看到开始,就猜到了结局,不能出奇制胜。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改编下,加入到我们的段子里。比如说:用动画做一只可爱的小狗,拉了一坨翔,女主在一旁清理掉了,然后可爱小狗又拉了一坨翔,又被女主清理掉了,反复几次,小狗又用很痛苦的姿势,拉了一坨比它还大的翔,女主呆了,许久后,女主用工具把小狗清理掉了,留下了一大坨翔,用简单的动画做出来还是很搞笑的。这样结局还不太完美,再煽点情,女主回忆到以前和可爱小狗的快乐时光的温馨画面,又把小狗抱回来了,这样即出人意料的搞笑,又体现了温情,让观众印象深刻。段子的三要素

为什么笑话会给人带来快乐?反复看过以后却没有什么感觉了?”,笑话故事情节简单而巧妙,往往出人意料,具有给人奇妙感觉的特点。那是因为笑话的结果不按套路出牌会在你的意料之外。是超越你现有的思维模式的一种灵感,在原有思维模式中突破!也可以说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惊喜!当你以惯性思维思考的时候它会突然带动你扭转思维,让你进入到一个未知的领域。这种未知让你感觉到新生的喜悦,也可以说是获得重生的喜悦。但新生领域一旦被固化,我们的思维便没有新鲜感和创造力,对你的神经也就没有了,所以反复听同一个笑话以后便不觉得可笑了。

笑话是怎么创作的

----我还是给你说个手机笑话网吧,很不错,笑话岛。我常去看。

1.黑猩猩不小心踩到了长臂猿拉的,长臂猿温柔细心地帮其擦洗干净后它们相爱了。别人问起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黑猩猩感慨地说:猿粪!都是猿粪啊!

3.想和男友开个玩笑,装从他床底下搜出来一条女士(其实是我的),然后质问他,开始他拒不承认,没想到后来在我的紧逼下,竟然抱着我开始认错。

源于在这个笑话中,铺垫有效的关键在于让你作出设:泥浆是面膜的一部分,会随之脱落。作出这个关键设会让你想象出故事1,敷泥浆面膜三天让这个脱口秀演员的皮肤变好了。然后,笑点通过揭示一个不同的故事2带来意外:三天来,这个脱口秀演员脸上一直带着泥浆,这样让他更好看了。图解3显示了目标设在笑话图解中的位置。生活

10个好笑的笑话,简短的

迈克:妈妈,我想看电视。

妈妈:今晚停电了。

迈克:那我们就点着蜡烛看吧。

鱼网

"你能告诉我鱼网是什么做的吗,安?" 老师发问道。

"把许多小孔用绳子栓在一起就成了鱼网了。" 小女孩回答道。

好孩子

小罗伯特向妈妈要两分钱。

“我给了一个可怜的老太婆,”他回答说。 “你真是个好孩子,”妈妈骄傲地说。“再给你两分钱。可你为什么笑点揭示意外。对那位老太太那么感兴趣呢?”

“她是个卖糖果的。”

我刚咬破自己的舌头

“我们有毒吗?”一个年幼的蛇问它的母亲。

“是的,亲爱的,”她回答说,“你问这个干什么?”

“因为我刚刚咬破自己的舌头。”

是抖包袱,“拿东西压着点,被风吹跑了怎么办?”,听众这才反应过来,报以会心一笑。摔倒的女人

上下班高峰期,我匆匆奔向纽约豪华中心站去赶一趟火车。接近门口,一位肥胖的中年妇女从后面冲过来,没想到在平滑的大理石地面上失了脚,仰面滑倒了。她的惯性使她接近了我的脚。我正准备扶她,她却自己爬了起来。她镇定了一下,对我挤了一下眉,说道:“总是有漂亮女人拜倒在你脚下吗?”

他真是一个大人物

-- 我叔叔下面有1000个人。

-- 他真是一个大人物。干什么的?

它们是从美国直接带来的

一位老妇人在美国看望女儿回来不久,到一家市银行存女儿送给她的美元。在银行柜台,银行职员认真检查了每一张钞票,看是否有。

这种做法让老妇人很不耐烦,实在忍耐不住说:“相信我,先生,也请你相信这些钞票。这都是真正的美元,它们是从美国直接带来的。”

布朗夫人:哦,

亲爱的,我把珍爱的小狗给丢了!

史密斯夫人:可是你该在报纸上登广告啊!

布朗夫人:没有用的,我的小狗不认识字。”

给我那个打赢的吧

-- 服务员, 这个龙虾只有一只爪。

-- 对不起,先生,这只肯定打过架了。

-- 哦, 那给我那个打赢的吧。

忠告“年轻者”

这里想对将要退休者提一点忠告。如果你只有65岁的话,

千万别进退休社区。因为那里人人都七八十岁或者八九十岁了。每当要搬东西,抬东西或者装东西时,他们就叫喊,“让小的干吧。”

看我找的辛苦的份上 采纳了吧

午饭时间,小明把自己的碗推到旁边的小刚面前:“尝尝我带的饭吧……”小刚舀了一勺放进嘴里。小明补充道:“怎么样?放了两天了。还能吃吗?”

笑话结构的秘密

“昨天给你的钱干什么了?”

铺垫是笑话的部分,为笑点做准备;笑点是笑话的第二部分,让人发笑。这样解释很好,但是有一个小问题:这并没有解释出什么东西。

铺垫和笑点与预期和意外直接相关

笑话要有效果,必须能让你感到意外。但如果不能让你先形成预期就不可能让你感到意外。这就是笑话所做的事: 让你预期一件事情,然后用另外一件事情制造意外 。所以,以下是修正后的定义。

铺垫制造预期。

笑话需要两条故事线

如果笑话没有两条故事线,它就不是笑话。所以,如果笑点没有揭示出第二条故事线,你得到的就是单个故事,而不是笑话。

故事1和铺垫有什么区别呢?事实上,在笑话结构中,这两个元素有不同的功能。作为笑话的部分,铺垫是让观众产生预期的话或行动。仅此而已。而故事1是以铺垫为基础,由观众想象出来的、符合预期的具体情境。下面用一个标准老段子解释一下。

40年的婚姻中,我一直深爱着同一个女人。如果被我老婆发现了,她会杀了我的。

当脱口秀演员说“40年的婚姻中,我一直深爱着同一个女人”时,这句话仅仅是铺垫。观众听到铺垫会想象一个更为具体的故事1。因为故事1是观众在头脑中想象的,我无法完全知道每个人想象的具体情境,我的故事1如下。

这个男人在炫耀自己多么爱老婆。在他们共度的40年时光里,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能够包容彼此的不同,保持幸福。他从未背叛她,并打算和她共度余生。

这不多是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的故事。你可以看得出来,故事1比铺垫要详细得多。那这些细节从何而来呢?

这个更具体的故事是在铺垫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设构建而来的。设能够让我们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搞清状况。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会不断作出这种猜测。所以,故事1自然会比铺垫包含更多的信息。

笑点和故事2的关系类似于铺垫和故事1的关系。作为笑话的第二部分, 笑点是让观众意外的话语或动作 。根据笑点,观众会想象一个更为具体的故事2,故事2与铺垫相匹配,但又打破预期。还是用同一个笑话的笑点为例,“如果被我老婆发现了,她会杀了我的”,下面是我的故事2。

虽然婚姻很糟糕,但这个男人没有离婚。为了寻求快乐,他找了个,并且愿意保持这种关系,所以虽然他没有离婚,还是跟了他40年。他一直害怕老婆会发现这段长达40年的外遇,这样会让他原本糟糕的生活雪上加霜。

同样,故事2是比笑点要详细很多的情境。你的版本可能略有不同,但故事的核心基本一致。

我想要强调的是,笑话包含的信息比铺垫和笑点的字面意思要多得多,这些信息是我们通过设得来的。那什么是设呢?抱歉,我设你知道。 设可以是基于想当然、推测、猜想、预测、理论总结、固有习惯得来的任何想法。

任何你想象它存在,但无法感知到的东西,都是设

任何你无法看到、听到、碰到、尝到、闻到的东西都是以设的形式存在的 。它们有可能确实存在,但你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你在作设。我们之所以作设,是因为人类有一个深层次的需求,即把事情弄明白。如果有事情不明白,我们会加入信息来搞清楚,我们会基于过去的体验作设。

作设并不是坏事。事实上,它是完全有必要的。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设,你走楼梯的时候就得非常小心地测试每一步,看看楼梯到底能不能承载你的重量。你得观察每个东西的背面,保证背面还在那里。你得经常照镜子来确定你还是个人类。你每年得给税务局打电话,确定他们是否还要收钱。明白了吗?

我们的视角会限制我们直接体验的信息,我们会用设填补这一空隙,这使我们可以因设之外的东西而感到意外。这是笑话背后的心理机制。

正如我所提到的,铺垫与故事1有区别,笑点和故事2有区别,但它们都是笑话结构的必要元素。这些都展示了笑话的原理。所以现在你知道如何写笑话了,是吗?还没有。为了学会写笑话,你需要知道构建和连接故事1和故事2的三个机制。

铺垫创建故事1,可以引起观众的特定预期,笑点揭示一个让人意外的故事2。但具体是如何做到的呢?

目标设与再解读:对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解读

我把笑话结构的前两大机制称为目标设和再解读。这两者互相关联,目标设是故事1的关键要素,再解读是故事2的主要部分。之所以“互相关联”,是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读。 目标设代表对一件事情的预期解读,而再解读揭示对同一件事情的意外解读。

我们前面讨论过,观众看到或听到铺垫时会通过各种设来创建故事1。这些设中的某一个会成为目标设。目标设和其他设的区别在于它满足两个独特标准。

在用来想象故事的所有设中,有个关键设赋予了故事1特定的意义。也就是说,如果你没有作出这个关键设,你会想象出一个不同的故事,而不是让笑话有效所需要的故事。以下面的老段子为例。

我敷了个泥浆面膜,三天来,我的脸看起来好多了。然后,泥浆脱落了。

每个带铺垫的笑话都会让读者通过设想象出故事1,然后通过笑点揭示故事2,以此打破关键设而给观众带来意外。例如,上面的笑话中,你通过铺垫作出了各种设。但只有目标设,即“泥浆是面膜的一部分,会随之脱落”会被笑点“然后泥浆脱落了”直接打破。

你可能会问自己:“那些不带铺垫的好玩的笑话是怎么回事呢?”确实,有一大类笑话没有正式的铺垫。但其实这些笑话还是有目标设的, 它们不需要铺垫是因为目标设已经事先存在于观众的头脑中了。

我举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有天晚上我坐在一家中餐馆里,我是本地人,其他人大多是,很多人只会说一点英文或者完全不会说英文。房间的角落里放着一台电视,这时候电视里开始放小丑表演。小丑骑着方形轮子的自行车出场,大家都笑了起来。无论语言和文化有何不同,每个人都有一个目标设,那就是轮子应该是圆的。大家对这一信息是普遍接受的,所以无需铺垫。这个笑话要有效,只需要加一个笑点,即方形的轮子,从而打破已有的目标设。

很多笑话的目标设是基于大多数人接受的物理法则、偏见、文化和预设、广泛的定义、刻板印象和熟悉的环境等。 每天,人们都会不自觉地作几百万个设。这些无意识的设就是不带铺垫的笑话所用的设。一旦有人作了设,你就可以创作笑话。这时候需要的是再解读。

我们知道当观众通过设创建故事1时,铺垫建立了预期;笑点打破关键设(目标设)并呈现故事2。笑点通过对铺垫元素的意外解读做到这一点。我们把这种意外解读称为再解读。再解读必须遵守下面的两条规则。

对同一件事情的两种解读对笑话是否有效非常重要。笑点给出再解读时,给观众一种与铺垫信息相匹配却又意外的解读。这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设,发现自己的设是错的,从而打破目标设。

用意料之外的再解读打破目标设,从而创造出惊喜。当你的笑话打破人们的设,他们会笑。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预期与意外。只有你理解了目标设和再解读的机制,笑话才可能有效。

现在你可能在想:“如果笑点必须有再解读,那些没有笑点的笑话呢?”听起来可能很怪,但有一些笑话确实是没有形式上的笑点的。如下面这个例子。

小兔说:“我是兔娘养的!”

小猪说:“我是猪娘养的!”

小鸡说:“我是鸡娘养的!”

小狗说:“我是……”

观众提供了再解读,打破了目标设。但是,笑话中观众可以推断出笑点,并不代表“目标设”和“再解读”的基本原理不适用。

首先,你必须知道人们对每件事情都有多种可能的解读。除了设之外的其他所有解读都是再解读。例如,一个词可以有多个意思。

之所以有再解读,是因为我们的头脑还会有其他设,从而发现或创造出其他解读。所以, 搞笑的人必须能够对一件事情有两种解读。

笑话的第三个机制是笑话结构的中心,称为连接点。其定义是至少有两种解读的事情。对连接点的种解读可以提供目标设,而另一种解读则会提供再解读 。

笑话的结构很简单,它会围绕一个核心主题来呈现,如果有多个连接点,就会出现多个笑话。想一想:两个连接点带来两个目标设和两个再解读,因此需要两个铺垫,两个笑点,形成两个笑话。记住, 一个笑话只需要一个连接点。

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连接点,难点在于找出它。 我们在前面的再解读中曾讨论过,有些词会有多个解读,因而可以成为不错的连接点。

不是所有的笑话都由词语和物件构成 。这里有一个喜剧默片的例子,其中只用到了肢体语言作为连接点。想象如下情景:一个富有的酒在起居室里发现了一张纸条,这张纸条是他妻子留下的,上面写着除非丈夫不再喝酒,否则她就不会回来。他转身背对镜头,并走到了一个酒柜前。他低着头,肩膀开始断断续续地上下颤动。他在抽泣,对吗?他因为失去了妻子而哭泣?不。他转身回来,我们看到他正在摇晃马丁尼酒的调酒杯呢。

我知道你肯定会说:“这很棒,但并不是所有的笑话都遵循这样的结构。”对此我不敢苟同。对于所有笑话来说,这些基础结构都是一样的。无论笑料是来自文学作品的智慧、小丑的滑稽表演、情景喜剧的台词、荤段子、意外的幽默讽我的狗不识字刺、有趣的谜语、派对上不负的评论,抑或是来自没有明显铺垫和笑点的段子,它们潜在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识别这些基础结构的很困难,因为笑话的变体实在太多了。结构经常被表演者的个性掩盖,深藏在文化或民族的预设之中,或隐藏在多层内涵之下,并被个人的表达风格所吸收。但是无论如何变化, 故事1、目标设和连接点,还有故事2和再解读,它们对于建构所有的笑话来说都是最关键的 。你迟早都会熟练地识别它们,到时候一个全新的笑话可能性的宇宙将为你敞开大门。

《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笑话创作有套路

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删图致歉。

00.带着明确目标读了这本“段子手入门书”,因为想用段子方式去写干货推文,好让干货不那么“干”,便于读者咀嚼、下咽和消化,我本来就挺犀利的,希望可以在学习段子的基础上再加点麻辣感,形成清晰的辨识度。

-- 墓地守墓人。

01. 什么是笑话?让人发笑的话和事情。笑话分为2个部分:铺垫(产生预期)和笑点(制造意外)。制造意外是因为笑点创造了第2条故事线,而不是读者或听众基于过去体验做出的设(第1条故事线)

02.笑话写作体系,其实就是一套万用公式:笑话探测器=笑话地图+笑话宝藏。笑话宝藏就是挖掘出更好的其他故事线,过程为“铺垫→故事1→目标设→连接点→再解读→故事2→笑点”。这个流程的熟悉很关键,是想象力扩展训练,以至于你得先行掌握,然后再学习笑话地图(如何选题)。

03.笑话地图是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探寻到原始材料,为笑话找到铺垫。其核心是把事情从抽象变为具体,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笑话都蕴藏在细节里。具体方法是,从你选定话题中,想出一个笑点前提,然后想出对应的铺垫前提,进而创作出多个铺垫。

04.铺垫创作流程为:话题→关联清单→笑点前提→铺垫前提→铺垫

举例来说,如话题是邮局→关联清单是排队、邮票、送信…→笑点前提:送信不力→铺垫前提:送信出色→铺垫:

a.邮局员工其实很。

b.我从来没有误收别人的邮件。

c.他们很善于转发邮件。

05.笑话写作是一个创作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是开启想象力又基于一定规则的笑料制造。查理·卓别林很久以前说过:“喜剧是两种相反意见的碰撞。”

06.关于笑话段子,其实还是一知半解,就像知道学会了数学公式还得多做题,才能固化认知。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