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附《礼记》《周礼》)

一、《仪礼》概述

仪礼的主要内容 礼仪具体内容仪礼的主要内容 礼仪具体内容


仪礼的主要内容 礼仪具体内容


仪礼的主要内容 礼仪具体内容


《仪礼》是“礼”本经。

即:儒家五经中的礼经,或《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礼》,都是指《仪礼》。

《十三经注疏》版本为:《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二、《仪礼》的流传

两汉及两汉前的文章中提到的《礼》,基本都是指《仪礼》。

《仪礼》的传承:(汉初)高堂生——后仓——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普,后皆失传。目前看到的版本为东汉郑玄注的《仪礼》。

《仪礼》可以近似的认为:无今古文问题,只有一个版本。

(郑玄注的《仪礼》遇到今古文不同的时候,会在注文中说明。)

“三礼”的名称来源于郑玄。(在郑玄前,是没有人合称“三礼”的,本来这三部书的关系也不大,尤其是《周礼》与其他两部书完全不相关。但由于郑玄注“三礼”后,其他版本的“礼书”又逐渐亡佚,所以后人才用“三礼”之称。

“三礼”是指:

《仪礼》:“礼”本经;

《礼记》:后代儒生对礼经内容的说明和发挥,解释“经”的文章称为“记”;

《周礼》:又称《周官》是官制类的书。)

三、《仪礼》的内容

《仪礼》共十七篇。(其中,《既夕礼》是《士丧礼》的下篇;《有司彻》是《少牢馈食礼》的下篇。)

《仪礼》是一本讲礼制的书,类似于现代的行为规范手册,所以内容相对枯燥。

《丧服》与其他篇目的结构都不同,比较特殊。

将这十七篇大致的分类如下:

士礼(7):《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

卿大夫礼(3):《乡饮酒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

诸侯礼(4):《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

天子、诸侯礼(1):《觐礼》。

多阶层(1):《士相见礼》。

《丧服》

四、研究《仪礼》的主要书目

《仪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

《仪礼经传通解》朱熹

《仪礼正义》胡培翚

《礼经释例》凌廷堪

《三礼图》聂崇义

《仪礼图》杨复

《仪礼图》张惠言

———————————————————————————————

一、《礼记》概述

人们将解释“经”的文章称为“记”,所以《礼记》是一本解释“礼经”的杂文集。

《十三经注疏》版本为:《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二、《礼记》的流传

《礼记》既然是一本解释“礼经”的文集,那么在历史上就有很多种版本,换句话说,凡是解释“礼经”文章的合集,都是可以被称为《礼记》的。传世的版本,主要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两种。

《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是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是戴圣,这两个人都是西汉礼学家。目前我们常说的《礼记》指的是戴圣编撰的《小戴礼记》。

东汉,郑玄为《小戴礼记》作注。

唐代,的教科书——《五经正义》中,取“三礼”中的《礼记》而非《仪礼》,至此,《礼记》的重要程度超过了“礼经”——《仪礼》。

宋代,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独拿出来,与《论语》、《孟子》合起并作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

三、《礼记》的内容

今本《礼记》一共有49篇,其中有三篇(《曲礼》、《檀弓》和《杂记》)分上下篇,所以只有46篇。

这46篇的内容十分庞杂,有一些是解释“礼经”的记;但有很多并不是这样,历史上,有很多人试图将这46篇文章进行分类归纳,比如:刘向的《别录》就将其分为11大类。

对于《礼记》的阅读,有3个建议:

1、对于普通读者,不建议按顺序通读《礼记》,因为其绝大部分文章非常枯燥,就比如篇:《曲礼》,其内容十分庞杂,结构形式是条目式,上下文完全没有逻辑关系。

2、《礼记》中有一些文章非常重要,其重要程度和对历史文化生活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礼经”。这些文章还是建议去读一下的,简要罗列如下:

《大学》、《中庸》、《王制》、《礼运》、《学记》、《乐记》、《经解》等。

3、如果有兴趣,建议先读一下《仪礼》,对“礼学”稍微有点基础后,再阅读《礼记》,事半功倍。

四、研究《礼记》的主要书目

《礼记正义》郑玄注、孔颖达正义

《礼记集说》宋 卫湜

《礼记纂言》元 吴澄

《礼记集解》清 孙希旦

———————————————————————————————

一、《周礼》概述

《周礼》原名《周官》、《周官经》,是一本讲解官制的书。

《十三经注疏》版本为:《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二、《周礼》的流传

《周礼》是今古文经学争论的重要阵地,今文经学家斥《周礼》是伪书。

在西汉无人问津,到了东汉,随着古文经学的发展,才被人重视起来,东汉末年,郑玄为其作注。

三、《周礼》的内容

《周礼》一书,分为六篇:

《天官 冢宰》、《地官 司徒》、

《春官 宗伯》、《夏官 司马》

《秋官 司寇》、《冬官 考工记》

一篇与前五篇不同,有人认为是因为《冬官》亡佚,后人用《考工记》一书补全。

每一篇分为2个部分:

1、先写此大类的官职分类和人数等,比如:

“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2、再详细说明每个官职的具体工作等,比如: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四、研究《周礼》的主要书目

《周礼注疏》郑玄注、贾公彦疏

《周官新义》 宋 王安石

《周礼正义》 清 孙诒让

谁知道古代的仪式的具体内容啊?(如:冠礼等)

古代有很多仪式

冠礼:为未成年人行的一种仪式,冠礼之后就意味着受仪式对象是成年人了,应该承当成年人所承当的和义务。

冠礼具体内容:

(一)冠、笄之礼

古代成年仪礼,主要是“冠礼”和“笄礼”。冠礼,即男子的成年仪礼;笄礼,即女子的成年仪礼。囿于男尊女卑偏见,古人在言及成年仪礼时,一般只称“冠礼”。

冠礼素为儒者所重。“朱子曰:‘男于年十六至二十皆可冠。’司马温公曰:‘古者二十而冠。’皆所以责之礼。盖将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于其人,故其礼不可以不重”。

明代万历、隆庆年间任过惠安知县的叶春及,即称其施政以“四礼齐民”,而冠礼位列四礼之首,并特地手定冠礼四条为乡约,要惠邑严格遵守。但是作为人生四大仪礼之一的成年仪礼,在封建后期已逐渐淡化,叶春及知惠安时,即指出当时上已出现了“三加不举”的无礼现象。

所谓“三加”之礼,乃举行冠礼过程中的三道重要程序。据四年《南安县志风俗志》载,古时男子行冠礼时需穿戴的服饰甚多,包托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古代革制的腰带)、鞋靴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头上所戴部分,即首加之“冠中”,再加之“帽子”,三加之“幞头”。三加之后,理发为髻,以示。

此外,还需另起个名字,即“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择偶成婚资格。(参见《生育礼俗命名》)

至清乾隆年间,各地遵行古礼不一,从各县旧方志中所记载的风俗来看,大概只有安溪所行礼制较为近古:“冠昏(婚)丧祭,风俗攸关。安溪为朱子过化之区,遵家礼(即《朱子家礼》)旧矣;然贫富不一,奢俭顿殊,城邑乡村习俗,不无各别。今以冠礼言之,惟官行三加之礼为近古,若乡村庶人,于将昏(婚)之前,只用一加之礼,择吉延亲友之具庆者为滨相,冠毕,拜祖先、父母。是日以米粉为丸,奉祖先,馈亲友。”而永春、德化等县则“冠礼久废”。

成年女子所行之笄礼,时间或在十五、六岁时,或于订婚以后出嫁之前,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岁时也要行笄礼。例如清代前期安溪“女子将嫁之前,择吉行笄礼。母为主,延诸母之有德者为梳发、戴冠,加簪(笄),着嫁时服。祝词大约以孝顺宜家为勖,乃字”。

(二)做十六岁生日

大约自清代开始,泉州人就把男子之冠礼推移至要结婚成家时才与婚礼同时举行,且大多只行一加之礼。如今,男、女的冠、笄之礼仅作为一道例行的小手续,保留在婚嫁仪礼中,而且十分简化,只要于结婚当天早晨,双方各请一位福寿俱全的长者,分别用木梳在新郎、新头上象征性地梳三下就行了,俗称“上头”(参见《婚姻礼俗,冠礼、笄礼》)。

因此,在当代泉州民俗中,只有十六岁生日,才可称得上是一种存在的成年仪礼。

另外的仪式也有很多,如婚礼也算是古代的一种仪式

婚礼的具体内容: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

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合称呼四礼。

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三本礼仪典籍大致产生于哪一个朝代其大致的内容是什么?

周礼》、《仪礼》、《礼记》是古代各个朝代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的人伦礼仪。

儒家经典三礼

儒家经典三礼是《周礼》、《仪礼》和《礼记》。三礼是古代礼仪制度和礼仪理论的总汇,是奴隶的典章制度,是奴隶及封建的道德规范。下面是我整理到的关于儒家经典三礼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仪礼、周礼、礼记 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三礼的主要内容】

《周礼》的主要内容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基本上可分两大类:类认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还有人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近代学者根据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该书中的.、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还记载了对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此外,还有农业、工艺、礼俗等方面的史料。有关《周礼》的著疏,主要有东汉郑玄的《周礼注》,唐贾公彦的《周礼疏》,清孙诒让的《周礼正义》等。

《仪礼》的主要内容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1]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组织、外交方式等。

《仪礼》原有两种本子,一种是汉高堂生所传,一种是从孔宅壁中得来,东汉郑玄合并两种本子,就是现在所流传的《仪礼》。《仪礼》据古文派经生说,是周公所作。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上古时期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但到了汉代,《仪礼》只剩了17篇,宋朝王应麟将这17篇分为四类,《特牲馈食礼》、《少年馈食礼》、《有司》三篇记祭祀神,祈求福佑之礼,属于吉礼;《丧服》、《士葬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记丧葬之礼,属于凶礼;《士相见礼》、《聘礼》、《觐礼》三篇记宾主相见之礼,属于宾礼;《士官礼》、《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公食大夫礼》七篇记冠昏、宾射、燕飨之礼,属于嘉礼。

《礼记》的主要内容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和思想,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

【联系和区别】

“三礼”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其中,《周礼》偏重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而《礼记》则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论述。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也就是礼“礼”的全部内容。“三礼”是我国古代制度的三部儒家经典,是古代礼仪制度的蓝本和百科全书。

仪礼的内容

现存《仪礼》的篇次,是郑玄采用刘向《别录》所定的次序,即士冠礼,士婚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扎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

《仪礼》著作

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

《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仪礼》文字艰涩,内容枯燥,治史者对它望而生畏。但本书是“三礼”中成书较早的`一部,据考古材料及古文献所知,商、周统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礼,其仪 节日益繁缛复杂,非有专门职业训练并经常排练演习者,不能经办这些典礼。儒生掌握的可能创行于西周并在春秋以后更加通用的各种仪节单,经不断排练补充,整 齐厘订,成为职业手册。他们要为天子、诸侯、士大夫举行各种不同的礼,因此保存的仪节单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 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专供士大夫阶层施行的“士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

汉宣帝时,以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所传习的《礼经》立于学官,当时属今文经(见经今古文学)。不久在鲁境又出现《礼古经》,其除有十七篇外,多“逸 礼”三十九篇,但未传下。今文经传至西汉末,有戴德、戴圣、刘向三个篇次不同的本子。汉末郑玄用刘向接尊卑吉凶次序编排之本作注,并记明今古文之异同。今 只有此本传下。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当时门阀为宗法需要,特重其中详定血统亲疏的《丧服》诸篇,出现了不少有关著作。

唐贾公彦撰《仪礼疏》十七卷,南宋时与郑注合刊为《仪礼注疏》。当北宋熙宁(1068~1077)中一度废《仪礼》不为经,元祐(1086~1094)间又恢复。历宋、元、明,续有不少研究著作。清代研究者有十余家,以胡培翚《仪礼正义》为世所称。

十三经之一。汉儒称为「礼经」,或单称「礼」。汉代已残阙,当时所传有三本:戴德 本、戴圣本、刘向别录本。今通行本为郑玄注、贾公彦疏之刘向别录本,十七篇。论述 冠、婚、射、丧、饮、祭等礼之仪节。其亦有今古文之别,高堂生所传十七篇为今 文,鲁恭王得自孔宅者为古文,五十六篇,其十七篇与今文同,而字多异,十七篇外, 则为逸礼。郑玄注参用今古文二本。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汉所谓礼,即今十 七篇之仪礼,而汉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或称为「礼经」、「士礼」。

《仪礼》的内容有哪些?

全文57000余字,原称《礼》,汉代又称《士礼》、《礼经》,晋代以后称《仪礼》,它是现存最早记载古代礼仪的书。《仪礼》成书于东周时期,但书中所载的各种典礼仪式,应在此书之前就存在了。孔子办私学时,通过对古礼的整理编辑形成了《礼》的教材,礼是孔子讲学的重要课程,也是儒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