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逸待劳的意思和典故(以逸待劳的解释词语)
围魏救赵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的是,
以逸待劳的意思和典故(以逸待劳的解释词语)
以逸待劳的意思和典故(以逸待劳的解释词语)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
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于是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孙膑支援。由于魏国兵力大多在前线,都城兵力空虚,于是齐军去攻击魏国。魏国只能回撤,齐军以逸待劳,打败魏军,就解决了赵国被围困的局面。
淝水之战的故事50字?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十月,前秦阳平公苻融等攻打寿阳。十八日,攻克寿阳,擒获平虏将军徐元喜等人。慕容垂攻下了郧城。苻融进军攻打胡彬退守的硖石。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兵众驻扎在洛涧,沿淮河布防以遏制东面的部队。
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已是前秦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如果兵力集中起来,晋军将难以抵御。现在情况不同,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的时机,迅速发动进攻,只要能击败其前锋部队,挫其锐气,就能击破秦百万大军。”
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话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出兵号称八十余万伐晋,在淝水交战。东晋仅以八万来兵迎战。但东晋将领谢安等人临危不乱,利用前秦内部不稳,分化离间其关系,趁前秦远道而来,阵脚不稳,在其未集之前主动进攻,一举打败了前秦。
公元383年,北方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了侵略,进行扩张,在淝水展开决战,本来前秦比东晋强大,但是,东晋在谢安、谢玄叔侄的指挥下,大败了前秦的苻坚,杀得前秦溃不成军,这次战役也是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
公元383年,前秦国主符坚亲率25万大军攻东晋,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淝水河泮!东晋儒将谢安临危受命,领军8万负责在淝水之泮(今安徽寿县)阻击秦军,大战一触即发!时秦国将领有二派意见:一则渡河冲击,一则以逸待劳,主将符坚选择了后者,待晋军过淝水河一半时进攻!为了便于冲锋,符坚下令全军后撤数里!军令先达后军,被东晋细作截获,大肆宣扬前军已败,逃命要紧!于是后军撤退成了逃跑,前军见后军奔逃,以为被前后夹击了,也跟着逃,秦军大乱!此时谢安指挥晋军俠渡河之势向秦军冲击,一击而溃,符坚,东晋大获全胜!
五胡十六国时期,基本完成北方 统 一的前秦与盘踞江左的东晋政权于公元383年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这是一场北国勇武雄健之风与江左雍容散淡之气的世纪对决,也是一次决定五胡时代 中 国 命 运 的 交 锋。这场的结果完全出乎当时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史书告诉我们,东晋以少胜多,八万晋军战胜了号称九十七万的前秦大军。
风声鹤唳
前秦苻坚的在淝水一战中大败,苻融战;苻坚中箭,率领余兵拚命逃回北方。当他们听到风吹过的声音及飞鹤的鸣叫,都以为是晋兵仍在后穷追不舍,于是他们日夜逃跑,饥寒交迫,结果当他们回到北方时,百万大军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后人便以“风声鹤唳”形容人在受过后,心灵变得脆弱不堪,一旦风吹草动都会受不了,或者亦可形容岌岌可危的处境。
50字怎么可能说完整,还是慢慢道来吧
我国历史上一次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西晋末年,历史进入了割据局面,淝水之战就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次。后我国南北朝开始了长期的割据分裂。
淝水之战
谢安派出的将领胡彬,率领水军沿着淮河向寿阳进发。在路上,他得知寿阳已经被前秦的前锋苻融攻破。胡彬只好退到硖石(今安徽凤台),扎下营来,等待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苻融占领寿阳以后,又派部将梁成率领五万人马进攻洛涧(在今安徽淮南东),截断了胡彬水军的后路。晋军被围困起来,军粮一天天少下去,情况十分危急。
胡彬派出兵士偷偷送信给谢石告急,说:“现在敌人来势很猛,我军粮食快完,恐怕没法跟大军会合了。”
送信的晋兵偷越秦军阵地的时候,被秦兵捉住。这封告急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派快马到项城去告诉苻坚。
苻坚一连得到秦军前锋的捷报,更加骄傲起来。他把大军留在项城,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赶到寿阳,恨不得一口气把晋军吞掉。
他到了寿阳,跟苻融一商量,认为晋军已经不堪一击,就派了一个使者到晋军大营去劝降。
那个派出的使者不是别人,恰恰是前几年在襄阳坚决抵抗过秦军、后来被俘虏的朱序。
朱序被俘以后,虽然被苻坚收用,在秦国当个尚书,但是心里还是向着晋朝。他到晋营见了谢石、谢玄,像见了亲人一样高兴,不但没按照苻坚的嘱咐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报。他说:“这次苻坚发动了百万人马攻打晋国,如果全部人马一集中,恐怕晋军没法抵挡。现在趁他们人马还没到齐的时候,你们赶快发起进攻,打败他们的前锋,挫伤他们的士气,就可以击溃秦军了。”
朱序走了以后,谢石再三考虑,认为寿阳的秦军兵力很强,没有把握打胜,还是坚守为好。谢安的儿子谢琰劝说谢石听朱序的话,尽快出兵。
谢石、谢玄经过一番商议,就派北府兵的名将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人,先对洛涧的秦军发起突然袭击。这支北府兵果然名不虚传,他们像插了翅的猛虎一样,强渡洛涧,个个勇猛非凡。守在洛涧的秦军,不是北府兵的对手,勉强抵挡一阵,败了下来,秦将梁成被晋军杀了。秦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走,大部分掉在水里淹。
洛涧大捷,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谢石、谢玄一面命令刘牢之继续援救硖石,一面亲自指挥大军,乘胜前进,直到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东岸,把人马驻扎在八公山边,和驻扎寿阳的秦军隔岸对峙。
苻坚派出朱序劝降以后,正在洋洋得意,等待晋军的投降,突然听到洛涧失守,像头上挨了一下闷棍一样,有点沉不住气。他要苻融陪着他到寿阳城楼上去看看对岸形势。
苻坚在城楼上一眼望去,只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其实,八公山上并没有晋兵,不过是苻坚心虚眼花,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晋兵了(文言是“草木皆兵”)。
苻坚有点害怕了,他转过头对苻融说:“这确实是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打那以后,苻坚命令秦兵严密防守。晋军没能渡过淝水,谢石、谢玄十分着急。如果拖延下去,只怕各路秦军到齐,对晋军不利。
谢玄派人给苻坚送去一封信,说:“你们带了大军深入晋国的阵地,现在却在淝水边摆下阵势,按兵不动,这难道是想打仗的吗?如果你们能把阵地稍稍往后撤一点,腾出一块地方,让我军渡过淝水,双方就在战场上比一比输赢。这才算有胆量呢!”
苻坚一想,要是不答应后撤,不是承认我们害怕晋军吗?他马上召集秦军将领,说:“他们要我们让出一块阵地,我们就撤吧。等他们正在渡河的时候,我们派骑兵冲上去,保管能把他们消灭。”
谢石、谢玄得到苻坚答应后撤的回音,迅速整好人马,准备渡河进攻。
约定渡河的时刻到来了,苻坚一声令下,苻融就指挥秦军后撤。他们本来想撤出一个阵地就回过头来总攻。没料到许多秦兵一半由于厌恶,一半由于害怕晋军,一听到后撤的命令,撒腿就跑,再也不想停下来了。
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趁势飞快渡过淝水,向秦军猛攻。
这时候,朱序在秦军阵后叫喊起来:“秦兵败了!秦兵败了!”后面的兵士不知道前面的情况,只看到前面的秦军往后奔跑,也转过身跟着边叫嚷,边逃跑。
苻融气急败坏地挥舞着剑,想压住阵脚,但奇兵像潮水般地往后涌来,哪里压得住。一群乱兵冲来,把苻融的战马冲倒了。
苻融挣扎着想起来,晋兵已经从后面赶上来,把他一刀砍了。主将一,秦兵更是像脱了缰绳的惊马一样,四处乱奔。
阵后的苻坚看到情况不妙,只好骑上一匹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的肩膀。苻坚顾不得疼痛,继续催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息了口气。
晋军乘胜追击,秦兵没命地溃逃,被挤倒的、踩的兵士,满山遍野都是。那些逃脱的兵士,一路上听到风声和空中的鹤鸣声(文言是“风声鹤唳”,唳音lì,就是鹤鸣声),也当作东晋追兵的喊杀声,吓得不敢停下来。
谢石、谢玄收复了寿阳,派飞马往建康送捷报。
这一天,谢安正跟一个客人在家里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床上,照样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说:“战事情况怎么样?”
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
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
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经过这场大战,强大的前秦大丧元气。苻坚逃到洛阳,收拾残兵败将,只剩下十几万。但是慕容垂的兵力却丝毫没受到损失。不出王猛所料,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终于背叛了前秦,各自建立了新的——后燕和后秦,苻坚本人也被姚苌杀了。
拓展
淝水之战是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斗中前秦军百万大军或被歼灭或逃散,只有慕容垂所率3万人马没有任何损失。这一站,苻坚统一中原的希望覆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出现统一局面也随之消失。在北方出现了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崛起,各自建立了。两年后,姚苌俘杀苻坚,前秦灭亡。东晋王朝虽然不能通过这一战统一,却也有效地遏制了北方政权的南侵,使得南方经济的发展有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淝水之战发生在合肥市肥西县以北的东记河上。它邻近安徽寿县。又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东晋时,谢玄亦败苻坚于淝水。是有名的古战场。特别是东晋的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慕容垂和姚苌等其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政权发起吞并侵略的一场,交战双方在肥水,因此又称“肥水之战”。
结果是势力弱小的几万的东晋击败了号称80万的前秦大军。是历史上的以少胜多战例。
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发生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战事发生在公元前三百八十三年。当时,实力强大的前秦不断发动对外扩张的,但是在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之战中,一百多万大军被只有八万的东晋击败。从此,前秦开始衰落。
初中简短成语故事20字?
栩栩如生
【成语故事】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庄子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2、三顾茅庐
【成语故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3、以一当十
【成语故事】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英勇善战。公元506年,孙武率三万精兵攻打楚国,消灭20多万楚军,创造一个以一当十的战例。
4、道听途说
【成语故事】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古时学者艾子的邻居毛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经常把外边听到的事情加以夸大说给艾子听。一次他说:“一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艾子不信,他又说天上掉下一块二十丈长十丈宽的大肉,而且还信誓旦旦地说他亲耳听来的。
5、一片冰心
【成语故事】冰心:清洁的心。形容性情淡泊,不求名利。诗人王昌龄官场屡屡失意,触犯了权贵豪门,一再被贬,但他仍以心地透明纯洁而zi慰,决心不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他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流露出这样的情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以逸待劳的意思和典故(以逸待劳的解释词语)
大义灭亲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 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 子,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 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
按图索骥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春秋时期相马专家孙阳(伯乐)根据自己的相马经验写了《相马经》,他的儿子很想把相绝技学到手,熟读《相马经》,根据经书上的标准选出的”千里马“——一只癞回家向其父报喜,伯乐看后哭笑不得。
简短的成语故事20字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坚固,又说矛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怎样?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刘备 建立蜀国。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以逸待劳的意思和典故(以逸待劳的解释词语)
3、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天天吃苦胆,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望梅止渴
曹在征讨张绣时饥渴难耐,这时曹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度过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为望梅止渴
5、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6、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7、舌战群儒
东汉末年,刘表,刘琮投降曹,形势对刘备与孙权极为不利。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一起前往东吴去说服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前先后把张昭,虞翻、步陟、陆绩的投降主义驳得体无完肤,孙权终于同意联刘抗曹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揠苗助长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了
历史上关于谋略胜利的故事两百字?
&1、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 & &以谋略胜利的列子《田忌》这个故事大约有200字。
& &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设重金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不多,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已经比了三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终赢得齐王的千金注。于是田忌把孙膑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了兵法,于是把他当成老师。
战国传承背景故事?
《战国传承》是由SNK公司于19年制作的一款动作类平台游戏。
游戏讲述了忍者家族的英雄们为了守卫世界和平,避免邪恶势力为祸世界而战斗的故事。随着红月升起,不灭的灵魂将从天而降。
此后,冲突之硝烟将吞噬世界。
预言是如此结尾的:而爱好和平的忍者将伴随永恒之魂的到来崛起,并肩负净化邪恶的使命。
随着红月升起,一场正邪大战自此开始。
& & & 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个霸主。
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吴王夫大败越国,吴王夫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我们的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相对后世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有所启示。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历史人物、典故的过程中,以史为鉴。感受、形成奋发图强、竞争向上、自强不息、沉着机智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关于三十六计的故事?
以逸待劳: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
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战略退却,以观其变。
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
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史上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战例。
史记小故事50字?
围魏救赵
庞涓带领魏国攻打赵国,赵国使臣前往齐国求救与齐威王,齐威王让孙膑带救赵国,当时魏国强大,长途攻占赵国邯郸,当时所有人都要齐国到赵国和魏军一战,但是孙膑却不然,而是带领齐国偃旗息鼓直奔魏国都城,包围起来,庞涓无奈只好撤军回援,孙膑早在他回魏必经之路桂陵舍下重兵,以逸待劳,魏军进去埋伏后,齐军伏兵四起,魏军原本在邯郸与赵军相持多日,已经疲惫不堪,那里当的住齐军的淹杀,齐军打败魏军!& 这就是的三十六计中的围魏救赵!
& & & &&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史记·滑稽列传》)
& & & & &“一鸣惊人”这一成语即由以上典故整理而来。
真的很佩服齐王,这三年他暗中做了很多事,否则他怎么知道杀谁、赏谁?关键是那么多大臣竟然还不知道齐王的小秘密!
破釜沉舟:
项羽率所有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无退路的大军终大破秦军。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篇一:史记中的小故事50字】 大禹治水 黄河水泛滥使深受折磨,禹接受治水重任,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克服困难治好水患,深受爱戴,继承帝位. 【篇二:史记中的小故事50字】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 孝烈将军 ,设祠纪念。
【篇一:史记中的小故事50字】 大禹治水 黄河水泛滥使深受折磨,禹接受治水重任,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克服困难治好水患,深受爱戴,继承帝位. 【篇二:史记中的小故事50字】 花木兰:姓魏,名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 孝烈将军 ,设祠纪念。
奇谋为短的故事?
有人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甲同学偏科数学,而语文要一些,因为他数学每次都能考满分,但语文在满分一百五的情况下只能考145。这确实叫偏科,但甲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不,反而好于绝大多数人,只是因为语文相比他的优势科目数学而言,算是有点“拖后腿”而已。诸葛亮就是这样,即使他不擅长的“奇谋”方面,也好于同时代的其他人,包括司马懿。司马懿在中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打遍天下,罕见敌手。
司马懿一生之中经典战役很多,为人所称道的不过破上庸孟达,以及击败辽东的公孙渊。从这两场战役中,可以看出司马懿的用兵特点:因势而变,神莫测。孟达本身是蜀汉旧将,但在关羽兵败之时,投降了曹魏,曹魏给予他很重的礼遇。然而,孟达此人本身就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在投降曹魏之后,因为和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所以又动了“回家”的念头,心动不如行动,孟达当即联系了诸葛亮。当然,曹魏那边也很快得到了孟达反叛的消息,于是派司马懿去平叛。
司马懿接到命令后,首先给孟达写信,稳住他。而孟达也很自信,因为自魏国国都发兵到他驻守的上庸新城一代,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在他给诸葛亮的信中,也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结果,司马懿仅仅八天便兵临城下,孟达当然没有准备好,司马懿迅速采取行动,十六天便扑灭了孟达的叛乱:
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
如果说司马懿破孟达体现了他用兵“兵贵神速”的特点,则击败公孙渊则将他变化万千的“诡道”发挥到了,公孙家长期盘踞在辽东,在辽东建立了稳固的统治,无论是公孙瓒,袁绍还是曹,都没能搞定公孙氏。司马懿在接受命令讨伐辽东之后,公孙渊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派大将在辽隧挖掘战壕,加固城池,以阻击司马懿。司马懿见状,于是:
帝盛兵多张旗帜,出其南,贼尽锐赴之。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与贼营相逼,沈舟焚梁,傍辽水作长围,弃贼而向襄平。
先将敌人的主力诱到东南,之后暗中向西北进军。在辽河边上扎营,将城围住而不进攻,之后再派兵奇袭襄平。辽隧守军听闻,恐襄平的兵力不够,不得已出城向襄平一带去支援,殊不知这正中下怀,司马懿见守军已经出来,立即与之决战,三战三捷。后来下雨,因为司马懿的围绕辽河安营扎寨,所以他们的补给此时可以从辽河直接运来,而城内的公孙渊则因为没有粮食,已经陷入了混乱。司马懿围而不攻,终公孙渊仓皇出逃,被司马懿抓获。
司马懿败公孙渊之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慢”。司马懿在围攻辽遂之后,并不急着攻城,而是将“围点打援”的战术倒过来用,围住辽遂而佯攻其他城池,迫使城内主力去救援,然后寻求决战。在公孙渊主力被击败之后,司马懿依旧不急着攻城,而是一直围,围到城内粮食耗尽,使之自乱阵脚。其实司马懿的手下问过司马懿:为什么你在攻打孟达之时用兵极速,而现在却慢慢吞吞,不慌不忙?司马懿回答:孟达的粮食可以支撑一年,而当时我们的粮食并不多,孟达肯定自信我们消耗不过他,因此我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而公孙渊则不同,现在公孙渊的粮食不够,而我们的粮食充足,自然可以慢慢陪他玩。
从上述两个司马懿的战例,可知:司马懿并不是只会防守而不会进攻;司马懿的指挥能力非常之强。
以逸待劳的意思和典故(以逸待劳的解释词语)
然而,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之时,却是左支右绌,左右躲闪,不敢迎战。司马懿与诸葛亮一共对敌两次,虽然这两次诸葛亮并没有能够夺取任何城池,但在军事战术层面,却是打爆了司马懿。
次交手,按照《晋书》的记载,诸葛亮是被司马懿完全压制:
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从记载来看,似乎诸葛亮的每一步,都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终诸葛亮也是得大败。然而事实是,在此战之中,诸葛亮斩杀了曹魏的顶梁柱张郃,且是在撤军途中斩杀。再综合其他史料来看,《晋书》无疑为司马懿遮了丑。
然而,根据《汉晋春秋》的注,诸葛亮在此过程中,击败了郭淮,割了麦子,并且大破司马懿,斩获无数。即便按照晋书的记载,司马懿提前料到诸葛亮要去割麦子,但还是没能阻止,可见这是一个小的漏洞。综合起来,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可谓是灰头土脸:
宣王寻亮注意卤城。张合曰﹕“彼远来逆我,我请张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县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畏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诸将咸请战。五月辛巳,乃使张合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原注﹕一作“国”),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
而第二次交手,则更加印证了《汉晋春秋》的说法,因为司马懿直接不出来了。当然,《晋书》的说辞是,司马懿料到诸葛亮会粮尽,于是以逸待劳。然而,前文分析过,司马懿的进攻能力是很强的,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势,来运用不同的进攻方法。按理来讲,诸葛亮北伐大军不过五六万,而司马懿则坐拥八万之众;诸葛亮粮草不济,司马懿粮草充足,按理来讲,在占据极大优势的情况下,司马懿更应该一举出击,永绝后患。然而,司马懿只是固守,直到诸葛亮病,蜀军后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出兵追击,结果蜀汉的杨仪忽然调转,后军变前军,司马懿见状,说出了四个字“穷寇莫追”!便回去了。
好家伙,诸葛亮在世之时你不出来,结果听到诸葛亮没了你立刻重拳出击。结果被去的诸葛亮摆了一道,看到蜀军掉头,以为诸葛亮没,然后立刻“穷寇莫追”。这无论怎么看,都不是所谓的“战略”,而是害怕诸葛亮。
实际上,这也是司马懿面对诸葛亮采取的“进攻策略”,即防守反击。我知道你诸葛亮用兵厉害。但我不直接和你打,等你粮食没了,撤退之时,我再一举出兵,打你个措手不及。然而,司马懿的战术两次被诸葛亮,不仅如此,还被诸葛亮反将一军:次防守反击,司马懿损失甲首三千,角弩三千一,玄甲五千,并且损失了大将张郃,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第二次则是成就了千古一笑话“诸葛吓退活仲达”,司马懿后来自我挽尊说“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强行找回面子。
当然,《晋书》中自然是不能记载司马懿失败,于是强行解释或者隐去了很多,如次交手诸葛亮割麦子早在司马懿的掌握之中,张郃的也不提(毕竟这是宣帝传,和你张郃有什么关系),损失军械将士无数也不提;第二次交手,更是闹出了巨大笑话,被去的诸葛亮耍得团团转。
综合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两次交手,不难得出结论,诸葛亮在运筹帷幄方面,可谓是对司马懿形成了全方位的压制。
有人问,如此大篇幅写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低估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司马懿此人的军旅生涯中,除了两次被诸葛亮吊打之外,其他基本是在吊打别人。如果能说司马懿是军事指挥高手,那么吊打司马懿的诸葛亮,军事才能又会低到哪里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