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以柔克刚

人们常说以柔克刚,那么究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有什么渊源吗,以柔克刚真的存在吗,下面跟随我一起来分析一下吧。

怎么理解以柔克刚_以柔克刚现实意义怎么理解以柔克刚_以柔克刚现实意义


怎么理解以柔克刚_以柔克刚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解说《太极拳用说》中的“刚易柔难”。《太极拳用说》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11篇论文中的一篇。拳以致用,“用”者,运用也,即太极拳的运用。太极拳在技击搏斗中怎么运用?简而言之,以柔克刚、以刚克柔是也。这是我们对太极拳运用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解说《太极拳用说》中的“刚易柔难”

“以柔克刚、以刚克柔”皆常理。“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着,属阴,阴当以阳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反之亦然。这是一般的常理,也是五行生克的常理。所以,陈鑫说:“五行生克,无处不有,无时不然,人所易知者也。”但,陈鑫话锋一转“独至于拳则不然”。哦,拳不尽然?难道以柔克刚、以刚克柔的常理对于太极拳不适用?看了下文笔者才知道,这个道理对于太极拳不是不适用,只是这样的表述不全面、不完善。

正确的表述为“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这是比喻说法,应理解为刚中寓柔、柔不离刚,也就是不能纯柔,也不能纯刚,要刚柔相济。

陈鑫剖析说:“彼以柔来着,是先以柔精听(忖也)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应,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敌方以柔法向我进攻,如果我见对方柔来即以刚劲相应对,对方正好以刚克柔正中下怀,我必被对方攻击而败。如此一来我真是太愚蠢了!

那应该如何应对?陈鑫说:“彼以柔法听我(以胳膊听,非以耳听),我以柔法听彼。”这是接手的关键。对方柔法进攻,我千万不能以刚劲应对,而要以柔法应对。敌柔我也柔,方是用法诀窍。

进一步,柔法接手后,只能在我的圈内运动,不能出圈外;如若对方引我进入,我也只能在圈边停止,不能再进入,再进入就要失势。这就是陈鑫说的“拳各有界,彼引我进,我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的道理。

你也许会说,如果到此为止那还怎么搏斗呢?不是有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吗,你不进入对方境地怎么能将对方击败呢?还是陈鑫说得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论之,非为常人说法也。即为大勇,亦为涉险”。太极拳的运用不是逞一时大勇,一逞大勇也多半会使自己陷入险境。

如此该如何处置?陈鑫道:“如彼引吾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彼惧我而变柔为刚,是不如我者也,我当以柔克之。”还没出我圈界对方就变柔为刚,这是对方惧怕我,是技不如我,我当以柔使其落空而击之。这就是“半途之中,生此,我仍是以柔道之引进,落空者击之”的道理。这是其一。

其二,“如彼引我以至吾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而为刚击之。此之谓以刚克柔,以火克木。如彼中途未变其柔,交界之际强为支架,亦宜击之”。

其三,如果对方中途并没有变化,“引我至界,无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劲敌也,对手也”!这可要注意,遇到劲敌了我怎么办?“吾当退守看吾门户”,不可贸然再进。两柔相遇,智者先退守而静观其变。

其四,退守时仍要以柔法不可使刚劲,“先时我以柔进听之者,至此吾仍柔道听之,渐转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进。彼若不进,是智者也”。我以柔法引对方进我,如果对方不进来,说明他很聪明、是高手。“彼若因吾引而遂进,误以我怯,冒冒然或以柔来,或中途忽以柔变为刚来,我当稍底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这时对方已经失势或不得势了,“彼之力尽矣,彼之智穷矣,彼之生机更迫促矣”。这似乎就是武禹襄“覆、盖、对、吞”四字秘诀中的“吞”字诀,将对方引进“吞”下以后,那还不是要怎么打就怎么打?“是时,我之柔者,忽变而为刚,并不费多力,一转即克之矣!”潇洒痛快,酣畅淋漓。

话虽这么说,可有人要问:对方被引进我圈内失势时,如果抽身收回或再进一步,不就解脱或者取胜了吗?岂不知“然当是时,悔之不及,进不敢进,进亦败;退不敢退,退亦败。即不进不退,亦至于败”。对方不是不想抽身收回或再进一步,实在是进退维谷,败也得败,不败也得败,犹如“士卒疲弊,轻重皆空,惟束手受缚,降服而已矣,何能为哉”,哪里还有战斗能力!陈鑫总结性地说:“击人之妙,全在于此!”

在太极拳运用方面,能讲解得这么详细,分析得这么透彻,唯陈鑫是也。更可贵的是,他还结合传统辩证思维之一的“五行生克”学说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此之谓以柔克刚,以火克水,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五行生克结合太极拳运用,陈鑫讲得很有妙趣。

水,外阴而内阳,也就是外柔内刚;火,外阳而内阴,也就是外刚内柔。水火有形而无质。金,有形有质,阴类;木,有形有质,阳类;土,有形有质,阴类。对方以柔法进来,忽然变为刚劲,“是水之所生木也,即水中之阳性,因滋以成质者也。水与木本自一串,故柔变刚最易”。

五行生克对应人体五,火属心,土属脾,水属肾,木属肝,金属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与火皆阴类也,所言以刚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此话乍一看不好理解,陈鑫说:以外表观之,火,性激烈;金,质坚硬。人一发火,怒气就发泄在外。这脾气一动,人的肝与肾无不一起俱动,也就是木、水俱动。所以,“虽曰以刚克柔,其原实是以柔克刚。盖彼先柔而后刚,我是柔中寓刚,内文明而外柔顺,故克之”。彼以柔进,表面上我金、火以应,其实我水、木也俱动,是外刚内柔、柔中寓刚。妙哉妙哉!

如果对方以刚而进,那就容易对付多了。陈鑫道:“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先前之气力陡然转之左右甚不容易,我则从旁击之。以我之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易乎不易?”对方刚而进攻,我则柔而克之,甚是容易。陈鑫由此得出结论:“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

笔者以为,陈鑫这篇文章讲解了太极拳在技击运用中应对敌方的四种状况,尤其要以柔接柔、以柔对柔,指出了外柔内刚、外刚内柔、刚柔相济的巧妙,论述了五行生克学说于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五行生克之太极拳技击运用思维,总结了太极拳应对敌手“克刚易,克柔难”的道理,告诫太极拳修炼者要在“克柔”上下工夫。仔细阅读和琢磨《太极拳用说》,笔者对太极拳运用和理论结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层次的升华。

附:《太极拳用说》原文

五行生克,无时不有,无时不然。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者,属阴,阴当以柔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此当然之理。

势也,人所易知者也。独至于拳则不然,运用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何言乎尔?彼以柔来者,是先以柔精听(忖也)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应,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问该如何答应?彼以柔法听我(以胳膊听我,非以耳听),我以柔法听彼。拳各有界,彼引我进,我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

如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论之,非为常人说法也。即为大勇,亦为涉险。问该如何处置?如彼引吾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彼惧我而变柔为刚,是不如我者也,我当以柔克之。半途之中,生此,我仍是以柔道之引进,落空者击之。如彼引我以至吾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而为刚击之。此之谓以刚克柔,以火克木。如彼中途未变其柔,交界之际强为支架,亦宜击之。

如彼引我至界,无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劲敌也,对手也。不可与之相持,吾当退守看吾门户。先时我以柔进听之者,至此吾仍柔道听之,渐转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进。彼若不进,是智者也。彼若因吾引而遂进,误以我怯,冒冒然或以柔来,或中途忽以柔变为刚来,我但稍底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至不得势之时,彼之力尽矣,彼之智穷矣,彼之生机更迫促矣。是时,我之柔者,忽变而为刚,并不费多力,一转即克之。

是时,彼岂不知孤军深入,难以取胜?然当是时,悔之不及,进不敢进,进亦败;退不敢退,退亦败。即不进不退,亦至于败。盖如士卒疲弊,轻重皆空,惟束手受缚,降服而已矣,何能为哉!

击人之妙,全在于此。此之谓以柔克刚,以火克木,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

天一生水。水外阴而内阳,外柔而内刚,属肾。其以柔进,如水之波流,旋绕不先,尚其力,用其智也。地二生火。火外阳而内阴,外刚而内柔,在人属心。水火有形而无质。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则有形有质矣。天五生土,水火势均者不相下。

言以胜水者,以火之多于者言之耳。彼以柔进,忽变而为刚者,是水之所生之木也。木,阳质也。即水中之阳性,因滋以成质者也。水与木本自一串,故柔变刚最易,以其形与质皆属阳也。

上言以火克木,盖以火能生土,土能生金。火外明而内暗,阴性也。金,阴所成之质也。木在人属肝,金在人属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与火皆阴类也。所言以刚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

是以其外者言之。火性激烈,金质坚硬,心火一起,脾气动也。怒气发泄于外,有声可听,金为之也。脾气动,则我之肝与肾无不与之俱动。虽言以刚克柔,其原实是以柔克刚。盖彼先柔而后刚,我是柔中寓刚,内文明而外柔顺,故克之。

若彼先以刚来,则制之由觉易,何言之?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旁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先前之力陡然转至左右甚不容易,我则从旁击之。以我之顺利,击彼之横而无力,易乎不易?

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

以柔克刚是什么意思

以柔克刚

拼音

yǐ róu kè gāng

释义

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典故

《书.洪范》:“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蔡沈集传:“以柔克刚也。”用软的温和的去制服硬的刚强的。比喻避开锋芒,用温和的手段取胜。清.弘历《难易辞》:“以柔克刚易,余甘胜黄金。”亦作“以柔制刚”。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清史稿.河渠志一》:“御史徐亮言:‘铁保等条陈修防各事,惟于原议高偃石坦坡,未曾筹及蓄清刷黄,专在固守高偃,实得全河关键,以柔制刚,其法最善。’”

近义词

以柔制刚、以屈求伸

反义词

以暴易暴

例句

(1) 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自柔出,柔能克刚。曾国藩

(2) 他是个炮筒子脾气,如果你采取柔能克刚的办法,一定能做通他的思想工作。

(3) 常言道柔能克刚,你没有必要硬来。

(4) 所以说,人们没有不好强的,但却很少有人能掌握“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这个微妙的道理。

(5) 从来都说柔能克刚,怎么公孙兄加了内力,变了绵式,反而更像支持不住的样子?

以柔克刚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róu kè gāng,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用柔和的方式和方法去克制和改变另一方强硬的一面。

就是用柔和的方式去克制刚强

就是借力打力的意思。

意思是: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一、拼音

以柔克刚 [ yǐ róu kè gāng ]

二、出处

三国·诸葛亮《将苑》:“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释义:

所以用柔弱的去克制强大的,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

三、例句

1、以柔克刚,在敌人的后方狠狠地打,迫使他退兵。

2、温和的言语能打动铁石心肠;以柔克刚。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

以屈求伸 [ yǐ qū qiú shēn ]

释义:屈:弯曲;伸:伸直伸展。用弯曲来求得向前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出处:先秦·姬昌《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翻译:尺蠖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进。

二、反义词:

以暴易暴 [ yǐ bào yì bào ]

释义:用残暴的代替残暴的。易:替换。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翻译:以反抗,自己也很容易被推倒。

以柔克刚成语指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这句话出自老子,当时老子去看他的师父的时候,他师父太老了,牙都掉了,老子看到后就哭了,老师对老子说你哭什么,你看看我的舌头不还在吗!牙是很刚强的东西,而舌头是柔软的,所以又有柔软者生,刚强者的说法。而且以柔克刚还有一个含义,就是时间,所谓的滴水穿石。

简单来说就是借力用力、、、把迎面挥来的拳或脚、人、顺手出招

就是以力借力,利用对方的力量来控制对方

用柔劲化解和反打刚劲的来力

以柔克刚以刚克刚

就是当你遭到对手进攻的时候,你用巧力将对手的力量化解,而不是以强克强的对决就是以柔克刚。

最常见的,当一个物体像你飞来时候,你要接住它,又不想受到很大的冲击,这样你需要顺着物体飞来的方向,向后一段缓冲,慢慢的将物体的冲击化解掉。这就是 柔 牵引。

还有就是敌人像你进攻时候,你在敌人没有完全出拳的时候,攻击他的发力点,让他无法进攻这也是 柔 破坏发力点。

还有就是双方相互角力,一方突然向对手发力的方向后拉,让对方失去重心,突然摔倒。这个就是借力

还有双方拔河,一方突然松手,让对方摔倒,这个就是 借力打力,借对方向后的力量与你保持平衡的时候,突然将力量送回去,让对方失去平衡,或者受到更大的打击。

总的来说 就是以最小的力量来化解麻烦的方式 都叫 以柔克刚 。

有的人求人办事,对方不好直接拒绝,但是又不想接受,这时候,就会打太极,也就是,不明说,也是也认同,一直在敷衍。

做个形象的比喻,河流小溪代表柔,水中的石头沙粒代表刚,当水在奔流的过程中,会为达到目的地,而顺势或者直接绕过这些障碍物。而不是与其进行实质性的对撞。这个就叫以柔克刚。道德经的定义最为贴切“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柔不是弱,不还有个“克”字在么,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这个词包含深奥的辩证法思想。相似有:“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等等。武术领域的表现上,最贴近的如太极,巴西柔术等。

简单来说是对手弱力时你强势攻击;对手猛攻时你柔里打旋。就好比我国的太极拳。柔刚并进。

我们通常认为强是军事实力强,肌肉发达,打架厉害,体积大,重量重,真正强者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水最会隐藏自己的能力,表面上表现自己的柔弱,与世无争,实际上山洪暴发能把牛,汽车冲走。2我们认为大象体积大,重量大,力量大,这都是我们对强者错误认识,大象虽如此,但害怕老鼠,这是我的理解。总之强是人们错误的认识

成语解释:

以柔克刚。

【拼音】[yǐróu kè gāng ]

【解释】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比喻避开对方锋芒,用温和手段取胜。

【近义词】以柔制刚、以屈求伸。

【反义词】以暴易暴。

以柔克刚的反义词:

以暴易暴。

【拼音】[yǐbào yì bào ]

【解释】易:替换。用一种暴政替代另一种暴政。也泛指用一种行为代替另一种行为。

【近义词】以暴易乱、以眼还眼。

【反义词】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