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刁字 译文

道理:文征明习字,稍有不满便三番五次修改,直至满意。(5)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从来不怕麻烦。我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文征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14)故:所以。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的翻译_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朗读文征明临写《千字文》的翻译_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朗读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的翻译_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朗读


3首短一点的古文+翻译+赏析啊还有作者介绍

[编辑本段]【启示】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出处:《文征明习字》

赏析:文徵明习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而且更不能马虎草率 ;只要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有质量的飞跃。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我们学习知识也应该如文徵明习字一般,这样才会取得成功的成绩。

:马宗霍所撰《书林藻鉴》十二卷、《书林纪事》四卷,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初次付梓在一九三五年,翌年又印行了一次,此后遂绝版,迄今已四十五年了。《书林藻鉴》是一部历代书法评论资料汇编,按时代顺序和人物编次。书林纪事》是编辑《藻鉴》时的副产品。这部书搜辑了有关书法家的掌故史实七百余则,亦按时代和人物编次。《藻鉴》和《纪事》实际上可视为一部著作的两个组成部分,对于书法史研究者、书法评鉴家、书法家和一般书法爱好者来说,是同样需要的读物。

马宗霍(1897—1976),湖南衡阳县人。湖南南路师范学堂毕业。历任暨学、金陵女子大学、上海公学、大学等校,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系主任,湖学文学院、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史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主持廿四史点校工作。毕生以研究文字学为其主攻方向,潜心《说文解字》二十余年。除《说文解字》方面的著述外,尚有《音韵学通论》、《文字学发凡》、《经学史》等。善书法,自成一体。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二、翻译。归。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赏析: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作者及作品:出自古籍《列子.汤问》。《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 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赏析: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发奋图强、勤奋学习,才能创出一番大事业。

作者:朱熹(zhū xī )(1130-1200年)南宋思想家。字元晦,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后寓居福建。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书林纪事原文及翻译

(二)薛谭学讴

一、原文。

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感到厌倦。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

三、启示。

书林纪事,是由马宗霍整理创编并刊印发(9)或:有时。行。其中比较的是讲文征明对于书法的态度端正,刻苦认真,以至他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

文征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文征明习字》中:平生于书,未尝苟且。的意思是什么?

文徵明习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 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只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有质量(5)遂:于是,就。的飞跃。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我们学生学习知识也应该像文徵明习字一样,才会取得的成绩。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的意思是:

他一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

平生:一生。

平生于书中的“书”字:写字。

尝:曾经。这里“未尝”指从来没有。

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

原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为标准,书法水平进步很快。他一生对于写字,从来没有马虎。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而不感到厌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湛绝妙。

文徵书林纪事原文和翻译如下: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后世影响:

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从周道振、张月尊同纂的《文徵明年谱》中所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

在文徵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而且开创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

文振孟则有“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其曾祖相”之誉。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此间情形在翁方纲一段题跋中有所反映:“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明中叶,而犹未大变。

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

”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将松江书风推至,吴门书派衰微之时,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未被董氏取代。其实董其昌的成功也离不开文徵明对他的影响。

书林纪事文言文

【原文】

1.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求 1、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三)《范仲淹苦学》,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明朝)文征明临摹(周兴嗣)的〈千字文〉,以每天(临摹)十次为标准,(其)书法于是大有长进。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歌唱,没有学会秦青的全部技艺,自以为全学会了,于是(要求)不学回家。秦青不反对,在郊外十字路口摆酒送薛谭回家,秦青拍着节拍昂声高歌,其声绕林,其音阻云。

薛谭就反复要求继续跟秦青学习,一生再不敢提回家的事。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学无止尽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有,知错则改,善莫大焉。

3、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二岁时丧父,家贫穷无依无靠。少年时就胸怀大志,常以周济天下为自己的,发愤用心读书,有时晚上(读书)读疲倦了,就用水洗脸;读书时,吃的不足,就吃粥。

当官以后,常不顾及自己的前途,慷慨激昂指点天下大事。 以至于被小人上谗言被贬官,由宰相贬为邓州地方官。

范仲淹用刻苦来勉励自己,吃的粗茶少肉,妻子,儿子的衣食仅能自足而已。常挂在口边的话是:“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统帅全文,画龙点睛” 的作用。

2. 文政明习字《书林纪事》阅读

(1)临:临摹,学习.(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随便,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稍微.(12)易:修改,改写.(13)厌:厌倦.(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编辑本段译文:文徴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点不合意,一定多次修改它,不感到厌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编辑本段启示:文徵明习字,稍有不满便三番五次修改,我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编辑本段本段原文文徴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编辑本段本段注释(1)临:临摹,学习.(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随便,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稍微.(12)易:修改,改写.(13)厌:厌倦.(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编辑本段本段译文:文徴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感到厌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编辑本段本段启示:文徵明习字,稍有不满便三番五次修改,我们做事往往半途而废,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3. 解释书林纪事急

【原文】 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十本为率(3),书(4)遂(5)大进.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答人简札(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书林纪事》) 【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稍微.(12)易:改换,更换.(13)厌:嫌麻烦而讨厌.(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译文】 文征明临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巧妙.。

文徵明习字的阅读

【译文】

文徵明临写(1)《千字文》,日(2)以十本为率(3),书(4)遂(5)大进。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答人简札(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选自《书林记事》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编辑本段]【注释】

(1)临写:临摹。 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

(2)日:每天。

(6)于:对,对于一生对于书法创作,从来没有马虎过,有时回人的书信,有一丁点不合适的,一定多次修改而不厌倦。所以(其)年龄越大,书法越精妙绝伦。。

(7)尝:曾经。

(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通“稍”,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不厌:不嫌烦。 厌:嫌麻烦而讨厌。

[编辑本段]【译文】

文徵明临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从来不怕麻烦。因此,他越老,他的书法也更加精妙。

希望会对你有帮助。。还要说说。。我们也正在学这个东东捏。

(1)标准 (2)于是 (3)书写 (4)有的

(6)文徵明习字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 既要坚持不懈,又不能马虎草率 ;只有了一定的积累,才会有质量的飞跃。如果希望一蹴而就,或者敷衍潦草,都不会成功。我们学生学习知识也应该像文徵明习字一样,才会取得的成绩。

(1)标准 (2)于是 (3)书写 (4)有的

(5)稍微有点不符合心里的想法,必定再三修改字也不厌烦

(6)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一丝不苟,不能马马虎虎。

《文徵明习字》的译文

(3)率:标准。

文徵明贴写《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词语解释:

(1)临:临贴,照着字画摹仿。2)日:每天。3)以:把。(4)率:标准。5)书:写字,书法。(6)遂:于是,就。(7)进:进步(8)于:对,对于。(9)尝:曾经。10)苟且:这里是马(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虎草率的意思。(11)或:有时。 12)简札:信件,书信。(13)少:通字,通“稍”。稍微。14)易:改变,这里是改写的意思。15)厌:厌烦,厌倦。16)故:因此。 17)愈益:愈加,更加

文徽明习字的意思?

(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

(2)日:每天。

(6)于:对,对(8)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于。

7)尝:曾经。

(一句话概括:文征明习字,精益求精。2、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10)简札:信件,书信。

(11)少:稍微。

(12)易:改换,更换。

(13)厌:嫌麻烦而文徵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讨厌。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没有合心意,一定要三番五次地改写,从来不怕麻烦。因此,他年纪越大,他的书法也更加精妙。

根据公开资料,《习字》的作者不是文徽明,是清朝诗人乾隆。

书林纪事文言文翻译

译他平生对于写字都……文

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于:对,对于。,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点不合意,一定三番五次修改它,不感到厌倦。所以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妙传神。

文徵明习字中平生于书的书是什么意思啊

(15)愈益:愈加,更加。

原文:

(4)书:书法。

选自《书林纪事》

译文:

文徵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十本为率(3),书(4)遂(5)大进。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答人简札(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书林纪事》)

【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稍微。(12)文徵(zhēng)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④遂⑤大进。平生于⑥书,未尝⑦苟且⑧,或⑨答人简札⑩,少⑩①不当意,必再三易⑩②之不厌⑩③,故⑩④愈老而愈益⑩⑤精妙。(《书林纪事》)易:改换,更换。(13)厌:嫌麻烦而讨厌。(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

文徵明习字中 平生于书的书是书法的意思。。

【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稍微。(12)易:改换,更换。(13)厌:嫌麻烦而讨厌。(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

平生写字

一身都在写书 +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