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从弟(其二) 赠从弟其二是什么体裁的诗
赠从弟(其二)从内容上看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全诗主旨是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刘桢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这首诗通篇已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赠从弟(其二) 赠从弟其二是什么体裁的诗
赠从弟(其二) 赠从弟其二是什么体裁的诗
赠从弟其二,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刘桢这首诗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律诗一般是八句,分为四联,其中、二句为联,称为首联;第三、四句为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五、六句为第三联,称为颈联;第七、八句为第四联,称为尾联。《赠从弟(其二)》作为五言律诗共八句,它的颈联是第五、六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的思想感情。
《赠丛弟(其二)》出处作者,朝代
这首《赠从弟》其二,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作者是刘桢(186--217),汉末诗人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本诗以松来比喻堂弟的品行,有赞美和勉励两种意思,希赠从弟望其堂弟在上能坚持理想,不同于流俗,其实也是自况。
赠从弟(其二)
(2)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第四联:“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反问作结,强烈抒情。本联变换句式,先问后答。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联系上三联看,本联说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岂不,难道不。罹(lí)凝寒:遭受严寒。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山上的松树亭亭玉立地耸立着,山谷中的风呼啸的吹着。
风声正吹得紧,松枝却依然强劲地挺立着。
本诗寓意非常明显,即以松柏喻人,用松柏耐寒的本性比喻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也应该保持着宁折不弯的品质。
有趣的是,本诗名为赠从弟,从弟即为堂弟。但是全诗中并未提及任何关于堂弟的事情、情感等,反而一直在描写松柏在严寒环境中的姿态。所以诗名是题眼,作者写诗的对象也很明确,是送给堂弟的,即希望堂弟拥有松柏一样的品质,是典型的象征手法。
赠从弟其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一首咏物诗。松树在狂风中挺立,在大雪中巍峨的画面。《赠从弟其二》是魏朝诗人刘桢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松树在狂风中挺立,在大雪中巍峨的画面。诗的开头两句,诗人以松的高洁来比喻堂弟的品性,赞美了堂弟坚韧不拔的精神。三、四两句则进一层表现了松树的耐寒本性。五、六句则突出了青松的高大形象,两诗人感情 坚贞挺拔 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句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希望堂弟能够像青松一样保持本性,直面风雪。
赠从弟其二是五言律诗吗?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的是《赠人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其中第二首,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不是。刘桢的《赠从弟》是一首古体五言诗,不是近体诗。
赠从弟(其二)
[魏晋] 刘桢译文对照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1)亭亭:高耸的样子。
(3)何:多东汉末年·刘桢《赠从弟(其二)》。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6)”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7)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魏诗》卷三。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8)从弟:堂弟。
作者介绍
查看百科
赠从弟其二颈联是哪一句?
刘桢的《赠从弟(其二)》,颈联是第五、六句:“冰霜正惨凄,终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建安年岁常端正。”
诗人在第五、六句的颈联,描写了松树不惧严寒的品质: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赠从弟(其二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的写作背景是?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关于作者】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文章品析】
【文章特色】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刘桢《赠从弟(其二)》中写出了谷风虽猛烈,青松犹挺立的一句?
到处结着厚厚的冰霜,蔓延看去一片凄凉之感,但是松柏却无时无刻不保持着端正挺立的姿态。刘禹锡《赠从弟(其二)》并没有提到“谷风虽猛烈,青松犹挺立”这样的表述。可能是存在一些误解或混淆。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描绘了自然风光来寄托对亲情的怀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念。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对堂弟寄予了无限期望的句子是
【好句品析】(1)岂不罹凝寒,松赠从弟其二原文及翻译如下:柏有本性.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独怆然而涕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