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观点
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
期望理论的主要观点如下: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观点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观点
期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认为预测一个人想做什么和他投入多大的努力去做,取决于三个变量。
,期望值,指个体对自己行为和努力能否使自己达到良好表现的主观概率。影响个人期望值的因素有个体过去的经历、自信心、对面临任务难易程度的估计等。第二,关联性,是个体对于良好表现将得到相应回报的信念,即工作成绩与报酬的关系。第三,效价,指奖励对个人的吸引程度,即个人在主观上对奖励价值大小的判断。
期望理论的评价
1、期望理论提出了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相统一的理论。期望理论定个体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对于他们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他们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的预测。因此,在分析激励雇员的因素时,我们必须考察人们希望从组织中获得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2、期望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为数极少的量化分析理论。这一理论并不满足于对问题的定性说明,还非常重视定量分析。它通过对各种权变因素的分析,正确说明了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中所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选择通常是效用的,或者说人们的现实行为是其激励力量的行为选择。这不仅是激励理论的重要发展,同时在实践中也更具作性。
简述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观点。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动机=效价×期望值×工具性。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工具性是指能帮助个人实现的非个人因素,如环境、快捷方式、任务工具等。
根据结果反馈原理,当组织成员面对现实收获大于过去的期望值时,会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当组织成员面对现实收获小于过去的期望值时,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与失望感。
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即:
激励力(工作动力)=期望值(工作信心)×效价(工作态度)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 期望公式 和 期望模式 。
期望理论 ,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认为员工的工作行为是建立在一定期望基础上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弗鲁姆认为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公式如下:
M = V E
其中,M代表激励力,是直接推动或使人们采取某一行动的内驱力;V代表效价,是指个人对某一行动成果的价值评价,它反映个人对某一成果或奖酬的重视与渴望程度;E代表期望值,是指个人对某一行为导致特定成果的可能性或概率的估计与判断。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实践中应如何运用?
[编辑本段]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 = V E
[编辑本段]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
[编辑本段]〖⒈期望公式〗
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M =∑ V E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 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
这个公式说明: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编辑本段]〖⒉期望模式〗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值,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
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编辑本段]期望理论分析
由于各种人对某一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不尽相同,因此效价和期望值之间就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一般来说,目标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才会有较高的激励力量;只要效价和期望值中有一项不高,则目标的激励力量就不大.例如,对企业开展的安全技能考核工作,有的人认为这种考核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很重要,同时经过努力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就会认真进行准备,积极参与;而另外有人认为此种考核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或报酬无多大关系,或者觉得再怎样努力也无法取得好成绩,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其参加这项工作的积极性.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职工在工作中的绩效;而对于职工来说,关注的则是与劳动付出有关的报酬.因此,在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如加薪、提职、获得尊重、其他奖励等)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称为关联性,以关联系数ik表示,ik一般在+1和-1之间变化.正关联性高(如工作绩效与报酬成正比),ik趋向+1;关联性弱(如工作绩效与报酬无关),ik趋向0;负关联性高(如工作绩效与报酬成反比),ik趋向-1.职工对工作目标效价进行评判时,正是基于对这种关联性的考虑.
对期望值(e)作进一步分析,可按阶段将其分为两个:付出的努力与阶段工作的结果(绩效)之间的期望值(e1)和阶段绩效与第二阶段结果(奖酬)之间的期望值(e2).此外,期望值还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在期望认知中的人的个性、个人经验、环境条件等.
期望理论对企业安全管理具有启迪作用,它明确地提出职工的激励水平与企业设置的目标效价和可实现的概率有关,这对企业采取措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具有现实的意义.首先,企业应重视安全生产目标的结果和奖酬对职工的激励作用,既充分考虑设置目标的合理性,增强大多数职工对实现目标的信心,又设立适当的奖金定额,使安全目标对职工有真正的吸引力.其次,要重视目标效价与个人需要的联系,将满足低层次需要(如发奖金、提高待遇等)与满足高层次需要(如加强工作的挑战性、给予某些称号等)结合运用;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职工认识安全生产与其切身利益的一致性,提高职工对安全生产目标及其奖酬效价的认识水平.,企业应通过各种方式为职工提高个人能力创造条件,以增加职工对目标的期望值.
期望理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就是应用在促销上,促销就是提供一种激发力,激发力=效价X期望值,促销要提高销量,但是前提是在顾客满意条件下 ,所以期望值不应当高于顾客购买后实际感受到的,也就是说,促销真正发挥作用的应当是效价,应当在效价上做文章.
[编辑本段]期望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
研究激励过程中,一条途径是研究人们需要的缺乏,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找出人们所感觉到的某种缺乏的需要,并以满足这些需求为动力,来激励他们从事组织所要求的动机和行为;另一条途径是从个人追求目标的观点来研究个人对目标的期望,这就是期望理论.依照这一条途径,则所谓的激励,乃是推动个人向其期望目标而前进的一种动力.期望理论侧重于“外在目标”.需要理论着眼于“内在缺乏”.本质上这两种途径是互相关联和一致的,都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在于:实现外在目标的同时又满足内在需要的满足.
不过,期望理论的核心是研究需要和目标之间规律的.期望理论认为,一个人动机的条件是:他认为他的努力极可能导致很好的表现;很好的表现极可能导致一定的成果;这个成果对他有积极的吸引力.这就是说,一个人已受他心目中的期望激励.
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内心已经建立了有关现在的行为与将来的成绩和报偿之间的某种联系.因此,要获得所希望的行为,就必须在他表现出这种行为时,及时地给予肯定、奖励和表扬,使之再度出现.同样,想消除某一行为,就必须在表现出这种行为时给予负强化,如批评惩处.
这和条件反射理论的斯金纳的研究成果有一定关系.
简述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的简述是: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是由北美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在这个公式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期望理论的贡献:
期望理论提出了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相统一的理论。期望理论定个体是有思想、有理性的人。对于他们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他们有既定的信仰和基本的预测。因此,在分析激励雇员的因素时,人们必须考察人们希望从组织中获得什么以及他们如何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同时期望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为数极少的量化分析理论。这一理论并不满足于对问题的定性说明,还非常重视定量分析。
它通过对各种权变因素的分析,正确说明了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中所作出的选择。也就是说人们的行为选择通常是效用的,或者说人们的现实行为是其激励力量的行为选择。这不仅是激励理论的重要发展,同时在实践中也更具作性。
期望理论是一种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获得的终奖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明激励过程,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到终的奖酬目标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这个需要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其公式是:激发力量=效价×期望值(M=V.E)M代表激发力量的高低,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其内在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V代表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1≤V≤1).E代表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0≤E≤1).
2分钟学会“期望理论”-经济师必考点
期望就是人们所盼望达到的各种目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