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译文

1、原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智秀才迪_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百度百科辋川闲居赠裴秀智秀才迪_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百度百科


辋川闲居赠裴秀智秀才迪_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百度百科


辋川闲居赠裴秀智秀才迪_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百度百科


唐代: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译文

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

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

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唐诗三百首之杜甫《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唐诗三百首之杜甫《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①苍翠:青绿色。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

②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

③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在这里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是诗人自比。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及鉴赏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描绘辋川秋日傍晚的幽美风光,抒写了诗人的隐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画出了一幅绝妙的“高士秋趣图”,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名篇。辋川:

水名,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谷川口。诗人晚年隐居于此。裴迪:唐诗人,关中人,王维的好友,天宝后官蜀州刺史、尚书省郎。《旧唐书·王维传》载,他常与王维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首联写山中秋景。已是秋深山寒,本当是一片萧瑟,却反而“显苍翠”,山泉也应枯涸无声,却仍潺湲作响。竟日可闻。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辋川这一带山光水色特别幽美可爱,与其他的秋山秋水不同。

它们仿佛有性灵,有感情,为了使诗人心旷神怡,在寒秋里反而“转苍翠”、“日潺湲”。诗人对辋川山水的喜爱、迷恋之情,因此从这两句诗中自然流露出来了。“转”字写出了苍翠的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写出了色彩的流动感,并借着山色的运动变化,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日”字,不仅表现山中溪泉每日每时都在流动喧响,而且令人感觉它是始终如一的。这样,山泉也有了人的感情。而且,这种抱恒守一又使人感到它是静的。这样,流动的水却同时有一种静态美。声色的结合,再加上动静的转换,一幅新奇美妙、情味盎然的山水风景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山中秋景如此清幽秀丽,闲居的诗人不禁要走出来尽情欣赏。颔联写诗人的自我形象。“柴门”,表现他的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足见他年事颇高和意态安闲。年迈的诗人站在柴门之外,倚着拐杖,迎着拂拂的秋风,听晚树鸣蝉,看青山流泉。这使我们自然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描写原野和山村暮色。诗人的视线从苍翠山色、高树鸣蝉移向原野和村落。只见远处辋川的渡口那边,一轮红日正缓缓地降落水面;近处的村落人家,一缕炊烟正袅袅地升上天空。“余”和“上”两个动词用得自然朴素而生动传神,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一落一上,相互对照,情味悠长,也暗示诗人对落日、孤烟深情注目的神态。这两句,显然是从陶渊明的“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点化而来。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维这两句却以白描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凭“”、“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陶诗画面意象疏淡,具有朦胧美,王诗画面意象集中,境界较为壮阔。都是借日常景物描写寄寓他们对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的喜爱。

后一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描绘在这炊烟升起的`傍晚,诗人又碰到狂放的友人裴迪喝醉了,一路放声高歌来到他的面前。接舆,春秋楚国的隐士陆通,字接舆,躬耕而食,佯狂不止,曾当面狂歌嘲笑孔子,人称“楚狂”。五柳,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写《五柳先生传》一文以自况,这里诗人以五柳比自己。诗人把醉酒狂歌的友人裴迪比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诗句)的楚狂接舆,是对这位有志于隐居的年轻诗友的赞许。诗中通过’醉酒”和“狂歌”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裴迪豪放不羁的“狂士”性格。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他由衷的好感,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之间脱略不拘的友情。

这首诗是诗、画、音乐完美的结合。葱翠的山色、渡头的落日、墟里的孤烟、同潺湲作响的山泉、在晚风中飘荡的蝉声,和谐地、有层次地组合成一幅有色彩、音响、动态的天然图画。同时,画中有人物,有诗人和裴迪这两位年龄和个性不同的隐士倚杖、临风、醉酒、狂歌种种动作与神态。山村风光,历历在目;田园隐士,栩栩传神。风光人物相映成趣,不仅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使诗篇流溢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全篇写一个“乐”字,即诗人的闲居之乐,但并没有一个表示欢乐的字眼,而诗人悠然自得的欢愉之情,却渗透全篇。

从格律看,律诗首联不要求对仗,这首诗的一二句却对得很工;颔联要求对仗,这首诗的三四句中的“柴门外”和“听暮蝉”却不成对。这种对仗法,前人把它叫做“偷春格”,意思是象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及注释】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

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

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

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

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1、墟里:村落;

2、孤烟:炊烟。

2、接舆:这里北裴迪。

【赏析】

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开头二句写景,着意刻画水色山光之可爱,虽深秋,山依然苍翠,水依旧潺流。三、四两句,转而写情。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自由自在。五、六句又间写景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地道山村风物。后两句再写人情。接舆、五柳、洁身自好,高风脱俗。风光无限,加之人物疏狂,怎不叫人情趣陶然?!

诗起句工对,颔联反而不对,实属不入格。喻守真疑为首联与颔联颠倒错乱,如若对调,则平仄格律既不失粘,且在意义上比较自然。倚杖句是看,接看寒山;临风句是听,接听秋水。此说有独到之处。

辋川闲居

王维 辋川闲居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拔,白鸟向山翻。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译文及注释】

1、白社,洛阳里名,在今洛阳东,此处用董京事。后代指隐士居所。

2、时,经常,时时。

3、原,平原。

4、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

5、拔,生长。

6、翻,飞。

7、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8、桔槔,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用绳子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个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赏析】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登裴秀才迪小台

王维 登裴秀才迪小台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赏析】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赠裴十四

李白 赠裴十四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译文及注释】

见君如见晋人裴叔则,如行玉山之上,朗然照人。君之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直入东海,当纳入其间矣;君之浩瀚,即使是河伯也不敢骑白鼋冒然横渡;君之高大,即使是金高南山买君一顾,也是值得的。君徘徊于六合之中,而无相知之人,如今看天上的浮云,即将飘然西去矣。

1、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

2、朝见二句:裴叔则,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人称裴令公,仪容儁伟。《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头乱服皆好。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此以裴叔则喻裴十四。

3、黄河二句:以黄河入海喻裴十四胸怀的阔大。

4、身骑句:《楚辞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此谓裴十四之才学心胸之深广,己不敢轻易测度。

5、金高句:《列女传节义传》:郑子瞀者,楚成王之夫人也。初,成王登台,子瞀不顾。王曰: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子瞀遂不顾。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此句谓须千金才可买裴十四之一顾,可见李白对友人裴十四推许之重。

6、六合:上下四方谓之六合。

【赏析】

裴十四,是一位超尘脱俗之士。他即将离别李白而西去,诗人作这首诗赠别。

裴叔则 ,即晋朝的裴楷,尝任中书令,人称裴令公,仪容儁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因为与主人公同姓诗人借裴叔则代指裴十四,言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黄河水从西部飞流直下流向中原,一泻万里,奔流入东海。本诗以奔腾的黄河水,象征裴十四宽阔宏大的襟怀。诗人倒插喻意在前,一笔点醒于后,手法变幻矫健。

诗至五、六句,转入别意,叙写裴十四的遭际和他的不贪图富贵的性格 。身骑白鼋不敢度,骑白鼋,语出屈原《九歌阿伯》乘白鼋兮逐文鱼 。骑鼋的人,自然是裴十四。诗人用汹涌的水势,比喻环境的险恶和人生道路的艰难,裴十四身骑白鼋,面对汹涌的江水,不敢度过。金高南山买君顾句,借用郑子瞀的故事,见《列女传 》卷五《 节义传》,郑子瞀是楚成王的夫人,一日,与成王共登台 ,王曰 :顾,吾又与女千金,而封若父兄 ,子瞀遂不顾 。子瞀曰:不顾,告以夫人之尊,示以封爵之重而后顾,则是妾贪贵乐利以忘义理也。千金难买一顾,表现郑子瞀不贪贵乐利的品格;高比南山的金银,定然也难买裴十四的一顾,运用郑子瞀的典故,是为了盛赞裴十四的高贵品格。在那险恶的环境里,襟怀豪迈的裴十四不肯摧眉折腰,不肯为富贵而忘义;在众人皆醉的庸俗的黑暗里,裴十四难觅知音 ,徘徊六合无相知句,揭示了品格磊落的人不容于世的生活真实。结尾飘若浮云且西去,写裴十四即将西去,行踪飘忽不定,点到赠别上;以飘若浮云状其人,也为裴十四涂上了灵异脱俗的光彩,与全诗诗意相吻合。

赠别诗,除了抒写离绪别情以外,还可以颂美离别者,描绘和刻画他们的形象、思想、品格、精神面貌,表达诗人对他们的钦慕、敬仰的感情 。《赠裴十四》就是如此。李白用诗人的心灵,自己的品格和审美情趣,去感知对方,因此,在裴十四身上,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个性、气韵和精神,沈德潜说 :黄河落天二语,自道所得 。(《唐诗别裁集 》)李白也亲历 身骑白鼋不敢度的环境,也同样具有金高南山难买一顾的品格,也同样为世俗所不容,甚至到达世人皆欲杀 (杜甫语)的地步。用颂美友人的诗赠给友人 ,引为知音,并在友人的精神风貌里,照见自己的襟怀和人格,是《赠裴十四》诗思想艺术的基本特征。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出处】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译注】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 加苍翠,秋天里溪水日夜缓缓流淌。潺 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山峦苍翠,水 流缓缓的秋景。[例]从古至今,山水总 是失意人、烦恼人的佳天堂……在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寒山转苍 翠,秋水日潺湲”的自然中寻觅一个闲 适淡泊的环境总比较容易。(宫云维、 微微《散文怀旧吧》)

【赏析】

日暮深秋,山间泉水淙淙作响,山色更 显苍翠。“寒山”、“秋水”表明时节。用一个“转”字,写出了山林 颜色的变化,给人以动感。“日潺湲”,则道出了山中泉水终日不歇, 流淌不止的情态。诗中有山有水,有色有声,有动有静,简直是一幅绝 妙的风景画。

【全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

这是一首与友人裴迪酬和之作。辋川,水名,在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下,山麓南峣山谷口有宋之问别墅,后归王维,他在这里住了30余年。裴迪,诗人,王维好友,二人同居于辋川,赋诗相酬为乐。这首五律,便是一首诗、人、画、乐完美结合的酬乐之作。

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描绘辋川的晚秋景色,清静幽雅,句中的“转”、“日”、“余”、“上”四字,用得十分巧妙,寥寥20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有动态、动静结合的画图。

尤其是颈联二句: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是诗人修辞名句,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清施补华认为写的“确是晚村光景”、“写景须曲有此景” (《岘佣说诗》)。

颔联与尾联则专写人,刻画了诗人自己与友人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写诗人自己,柴门之外,依杖临风,听晚树蝉鸣、寒山秋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饶潇洒出尘之致。尾联写友人,以“古今隐逸人之宗”陶潜自况,以“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接舆比裴迪,生动地刻画出裴迪的狂士形象。首、颈二联写景,融情于景,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景物构成一幅静幽和谐的山水画,置人于画图中;写人的两联,触景入情,“柴门”、“暮蝉”、“晚风”、“五柳”,画在人眼里,有形又无形,有声似无声。

写景与写人交替行文,构成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艺术氛围,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抒写出诗人的闲适之乐与诗友的真挚情谊,是唐五律中难得的名篇,中间二联尤称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