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温庭筠的资料

分类: 资源共享

温庭筠是不是边塞诗人(温庭筠是不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是不是边塞诗人(温庭筠是不是唐代诗人)


温庭筠是不是边塞诗人(温庭筠是不是唐代诗人)


温庭筠是不是边塞诗人(温庭筠是不是唐代诗人)


解析:

温庭筠

(812?-866) 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约48岁被授隋县尉,其后曾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国子助教。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他喜纵酒放浪,一生不受羁束,喜讥刺权贵,因此不为时俗所重,坎坷潦倒一生。其诗与李商隐齐名,七言乐府师法李贺,或寄吊古兴亡之慨,或写边塞荒寒之景,或述田家务农之劳苦。近体诗反映现实面更广泛,涉及羁旅行役、友朋寄赠、身世感慨、咏史咏物等多方面内容,不时发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浩叹。温庭筠是文人中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除常见的闺阁、歌伎题材外,还有写戍妇思念征夫、女道士、祠庙赛神、采莲女子的爱情和商妇的相思等。温词的风格以秾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他的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犹存。代表作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其词在写景、述事中含蓄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与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影响。温庭筠加强了词的文采和声情,其句法的参,叶韵的繁变,情景的交融,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温庭筠在词艺术方面的探索,对词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温诗今存310首,有清顾嗣立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主要收录在《花间集》、《全唐诗》、《金荃词》、《唐五代词》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温庭筠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词人,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关于温庭筠的生年,史籍无载。温集旧注断为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夏承焘《温飞卿系年》以为生于元和七年(812年)。近年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云生于德宗贞元十七年(8O1年)。梁超然《唐才子传校笺》同意陈尚君所考。以温庭筠生干贞元十七年算,卒于咸通七年(866年),则他享年66岁。

温庭筠少敏悟,同其他有成就的诗人一样,自动好学,苦心砚席,除了善鼓琴吹笛外,尤长于诗词。《旧唐书》本传中说他“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在当时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北梦琐言》说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所以时人称为“温八叉”。在我国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之说,而象温庭筠这样八叉手而成八韵者,再无第二人。

这样有才华的人,却数举进土不中第。今可考见者,温庭给开成四年(839年)年将40时开始应举,未中,只在京兆府试以榜副得贡,连省试也未能参加。究其原因,大约是受宫中斗争之害。因为杨贤妃的谗害,庄恪太子左右数十人或,或被逐,沙汰殆尽,随后庄恪太子不明不白地突然去。温庭筠被卷进这起斗争中,没被祸已算不错了,哪还指望中进土。在他步入科场前,便注定了不能及第的命运。开成四年应举不第后,温庭筠在雩郊住了两年,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二年抱疾,不赴乡荐试有司”。当时是真病,还是畏祸呆在家里,不得而知。温庭筠41岁时,到淮南与李绅相见。早在温庭筠8岁时,便与李绅相识,可谓自幼为友。到55岁那年,温庭筠又去应试。在这之前曾几次应试,每次都名落孙山。这次应试,是大中九年(855年),沈询主春闱,温庭筠搅扰场屋,弄得满城风雨。搅扰场屋的原因,是温庭筠有“救数人”的绰号,即在考场帮助左右的考生,因此这次沈询将温庭筠特别对待,特召温庭筠于帘前试之。温庭筠因此大闹起来,搅扰场屋。据说这次虽有沈询严防,但温庭筠还是暗中帮了八个人的忙。当然,这次考试又没能中。从此之后,也就是说从56岁起,温庭筠便绝了这门心事,不再涉足名场。

考场救人,虽属不该,但从这里可看出温庭筠的才能。同考场救人一样,温庭筠还帮过相国令狐陶的忙。温庭筠出入令狐馆中,待遇甚厚。当时唐宣宗喜欢歌《菩萨蛮》,令狐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嘱咐温庭筠千万不要泄漏出去,而温庭筠却将此事传了开来,令狐陶大为不满。温庭筠看不起令狐陶的才学。宣宗赋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让未第进士对之,温庭窃筠“玉条脱”对立,宣宗很高兴,予以赏赐。令狐陶不知玉条脱之说,问温庭筠。温庭筠告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陶不读书,又尝对人说“中书省内坐将军”,讥讽令狐陶无学。令狐陶因此更加恨他,奏他有才无行,不宜与第。由此可知温庭筠一直未中第,非其才学不高,皆因当权者所嫉也。不仅才高不第,反倒落下了品行不好的坏名声。又相传温庭筠在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为,曾傲语诘之。

温庭筠搅扰场屋后,贬随州随县尉,当了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后徐商镇襄阳,辟为巡官,此时温庭筠已56岁。在襄阳,温庭筠与皮成式、周繇等交游酬唱。在襄阳呆了几年时间,徐商诏征赴阙,温庭筠随后也离开襄阳,去了江东,此时已经61岁了,62岁那年冬回又到了淮南。此时的温庭筠,虽诗名颇著,但已自潦倒,不检行迹,与贵胄裴减、令狐高等蒲饮狎昵。当时令狐陶出镇淮南,温庭筠因其在位时曾压制过自己,虽是老相识,也不去看他。后来,温庭筠因穷迫乞于扬子院,醉而犯夜,竟被巡逻的兵丁打耳光,连牙齿也打折了。他将此诉于令狐陶,令狐陶并未处置无礼之兵丁。兵丁极言温庭筠狭邪丑迹,说他品行怎么坏。因此有关温庭筠品行极坏的话传了到京师。63岁老翁,被打折了牙齿,并且落了更坏的名声,温庭筠只好亲自到长安,致书公卿间,申说原委,为己雪冤,随后即居于京师。

咸通六年(865 年),温庭筠出任国子助教,次年,以国子助教主国子监试。曾在科场屡遭压制的温庭筠,主试与众不同,严格以文判等后,“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书榜文曰:“右,前件进土所纳诗篇等,识略精进,堪神教化,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灯烛之下,雄词卓然。诚宜榜示众人,不敢独断华藻。并仰榜出,以明无私。”将所试诗文公布于众,大有请群众监督的意思,杜绝了因人取土的不正之风,在当时传为美谈。而此举又给温庭筠带来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于众,已遭权贵不满,又所榜诗文中有指斥时政,揭露者,温庭筠称赞“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更为权贵所忌很。所以,宰相杨收非常恼怒,将温庭筠贬为方城尉。因主持公道而招忌被贬,所以纪唐夫送其赴方城时,诗云:“且饮绿(酉录)销积恨,莫辞黄绶拂行尘。”遭受此次打击,再次被贬,年事已高的温庭筠在这年冬抑郁而。《唐才子传》云“竟流落而”。未知到方城后不久而,还是未到方城便了。一代才子,困顿失意而,千载而下,人共憾之。他恃才傲物,蔑视权贵。所以纪唐夫送他赴方城诗又云:“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当时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使他仕途多舛,生活坎坷,却压制不了温庭筠的才华四溢。温庭筠终于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诗人。

作为晚唐诗人,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历代诗论家对温庭筠诗词评价甚高,被誉为花间派鼻祖。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忏庵词序》云,词体乃李白、王建、温庭筠所创,“其文窈深幽约,善达贤人君子恺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论者以庭筠为独至。”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词有高下之别,有轻重之别。飞卿下语镇纸,端已揭响入云,可谓极两者之能事。”又载张惠言语云:“飞卿之词,深美闳约,信然。飞卿蕴酿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慑,备刚柔之气。”“针缕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迹,花间极有浑厚气象。如飞卿则神理超越,不复可以迹象求矣。然细绎之,正字字有脉络。”刘熙载《艺概》更云:“温飞卿词,精妙绝人。”温庭筠在词史上的地位,确是非常重要的。

《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位专力填词的诗人。词这种文学形式,到了温庭筠手里才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的词人竞相为之,终于使词在古代文坛上成蔚为大观,至现在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温庭筠对词的贡献,永远受到后人的尊敬。

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 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唯《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

除诗词外,温庭筠还是一位作家、学者。据《新唐书·艺文志》,温庭筠撰有《干巽子》3卷、《采茶录》1卷,编纂类书《学海》10卷。可惜全部亡佚,现在无从探知其详。尤其是《学海》10卷的亡佚,实在是我国学术史上的一大损失。如果《学海》能保存下来,必然会对学术研究和辑佚等工作大有贡献。

作为晚唐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不但诗文集亡佚,连有关温庭筠的重要史料也亡佚了,以至现在难以考知温庭筠的详细情况,《唐才子传》所载温庭筠传,也时序颠倒,舛错支离。虽经有关专家的研究,也只能知其大概。虽则如此,温庭筠还是在文学史上大放光辉,名垂千古。

唐朝诗人都有哪些人

唐朝诗人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题材,反映出当时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的愿望,他的许多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的一位诗人。

<<--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疾苦。

<<--

韦应物(737-7?),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

唐玄宗(685-762),一称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禅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开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贤相,清明,史称开元之治。后来相继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姐妹和边将安禄山,酿成安史之乱,逃往蜀中,其子李亨即位后,尊之为在上皇。能诗,通晓音律。

<<--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

沈亻全期(约656-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诗与宋之问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应制之作,意义不大,但对律诗的定型所起作用较大。

<<--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

<<--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人,曾任考功郎中,翰林学士,与韩雄(左)羽、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

<<--

韩雄(左)羽(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十三年进士。德宗时,除驾部郎中,知制诰,经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诗词藻华丽,以七绝《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一首为最有名。据说当时有两个韩雄(左)羽,都善诗文,一次要授官,上命下来,不知该授给哪一位,只好批曰:“与咏‘春城无处不飞花’之韩雄(左)羽。”可见此诗知名度之高。

<<--

刘缭(右上部)日(704-745?),江东(今江西奉新)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曾任校书郎、洛阳尉、夏县令,为人淡泊,喜结交方外之士。诗多写自然景物。

<<--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反映生活痛苦的作品。

<<--

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曾因安史之乱,迁居今江西波阳。屡举进士不第,后得宰相元载赏识,才得以做了几任小官,累官检校户部郎中。大历十大才子之一,诗多赠答应酬之作,无甚特色。但边塞诗写得很有气势,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诗也不乏佳作。

<<--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

司空曙(约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郡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人。曾举进士,为剑南节度使幕府,官水部郎中,也是大历十才子一,诗多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长于五律。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生活。

<<--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屡试不第,直到文宗太和三年才中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自少苦学多病,喜爱林泉,诗长于律体,多登高怀古之作。

<<--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

马戴(775-?),字虞臣,今陕西华县人,一说河北人或江苏人。屡试不第,直到武宗会昌四年才中进士。宣宗大中初年在太原幕中掌,因直言得罪,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后官太常博士。诗风与贾岛相近,严羽认为其律诗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

<<--

张乔(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因避黄巢之乱,曾在九华山隐居。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

崔涂(854-?),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僖宗光启四年进士。终生飘泊,曾长期羁旅于四川和陕西一带。诗多以飘泊生活为题材,情调苍凉。

<<--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矛盾和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

韦庄(836-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王建为前蜀,任命他为宰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军颇多诋毁。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

僧皎然(730-799),字清昼,本姓谢,为南朝宋谢灵运十世孙,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曾与颜真卿等唱和往还,又与灵彻、陆羽等同居吴兴杼山妙喜寺。诗多送别酬答之作,部分篇什宣扬出世思想。情调闲适,语言简淡。

<<--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开元十二年进士。曾因张说,任过短时期的驾部员外郎。诗多状景咏物,宣扬隐逸生活。

<<--

崔曙(约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

<<--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苏丹阳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诗清逸可诵,多飘泊之感。

<<--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其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济人,武宗会昌元年进士。官宏文馆学士、尚书郎,后出为巴州、蓬州、绵州刺史。持论鲠切,以谋略高自标显。终秘书监。诗多草率而成,未免失之浅露。

<<--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应进士不中,僖宗中和二年赐进士及第。曾从僖宗入蜀,依附有权势的宦官田令孜,官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诗以七律见长。

<<--

裴迪(716-?),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书省郎。早年与王维友善,同居终南山,相互唱和。现存诗多为五绝。常描写幽寂的景色,思想倾向与王维的山水诗相近。

<<--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

王建(约767-830?),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大历十年进士。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西安市。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的腐朽和生活的痛苦作了不同程序的反映,语言也较朴实。

<<--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今甘肃秦安人,一说为陕西略阳人。少有文名,曾官礼部侍郎同平章事,因与李林甫不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诗多而无甚特色,只有少数乐府诗为人称道。

<<--

张祜(生卒年不详),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河南沁阳人。早年寓居苏州,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诗以宫词为最有名,深得同时代诗人杜牧的推重。

<<--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

李频(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宣宗大中八年进士,历官秘书郎 、南陵尉、武功令、侍御史,终建州刺史。诗以写山水、别情为主要题材。

<<--

西鄙人,西部边地的,故称为西鄙人。

<<--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今浙江杭州市人,余不详。

<<--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

王翰(约687-735后),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元年进士。任过仙州别驾,后贬道州司马。任侠使酒,恃才不羁。诗多古体,苍凉奔放。

<<--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曾官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多写抑郁怨愤之思,不事雕琢,而清新可喜。

<<--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今河南洛阳人。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

<<--

柳中庸(生卒年不详),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济县人,大历时进士,曾任洪州户曹参军,与卢纶、李端等为诗友。

<<--

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进士。曾官著作郎,因高刺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后携家隐居润州延陵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矛盾,严羽称其有盛唐风骨。

<<--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敬宗宝历二年进士。曾官秘书省校书郎。其诗辞意清新,描写细致,为张籍所赏识,内容则多写人具日常生活。

<<--

郑畋(约824-882),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武宗会昌年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等职,曾过黄巢军。

<<--

韩亻屋(844-约4后),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今陕西西安人。昭宗龙纪元年进士。官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黄巢入长安,随昭宗奔凤翔,升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以不附朱全忠补贬斥,南依闽王王审知而卒。其诗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

<<--

陈陶(约812-885前),字嵩伯,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一作岭南人,又作剑浦(今福建南平)人。举进士不第,寄情山水,自称三教布衣。宣宗大中年间避乱入洪州西山学神仙,后不知所终。

<<--

张泌(930-?),字子澄,今江苏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后主时官中书舍人。

<<--

无名氏,无名。

<<--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诗序》云: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奇妾,后奇叛来,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为皇子傅母。皇子壮,封漳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

<<--

薛涛 字洪度,生于大历五年,卒于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岁。原籍长安,幼随父居成都,八九岁能诗,十六岁入乐籍,脱乐籍后终身未嫁。

<<--

苏味道 赵州栾城人。与里人李峤俱以文翰显,时人谓之苏李。弱冠擢进士第,累转咸阳尉。裴行俭引管,延载中,历凤阁舍人、检校侍郎。证圣元年,出为集州刺史,俄召拜天官侍郎。圣历初,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前后居相位数载,多识台阁故事。神龙时,坐张易之贬眉州刺史,还为益州长史卒。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多咏物诗。代表作为《正月十五夜》、《咏虹》、《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 》等,其中《正月十五夜》写元宵夜景,火树银花加之秾李游伎,更有明月行歌,令人不禁悠然神往,不愧佳作。另外《咏虹》诗对虹的描写刻划亦颇值得称道。有集十五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六十五)。

<<--

刘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藻婉丽,然意旨悲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代表作有《从军行》、《采桑》、《春日行歌》、《春女行》、《捣衣篇》、《代悲白头翁》、《洛川怀古》等。其中《代悲白头翁》一诗写花开花落,时光掷人;昔日红颜美少年,今成半白头翁,由此发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及“宛转娥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之感慨。其用词与意境与《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黛玉的《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时”的用词与意境何其相似,然其辞气不弱于后者,年代上则早之几百年,由此足见希夷洞察世事之深,文学造诣之高。所谓曲高和寡,尺泽之鲵难量江海之大,希夷之初不为人重亦难怪也。集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八十二)。

<<--

虞世南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手诏魏王泰曰:“世南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其诗风与书风相似,清丽中透着刚健。因是近臣,故侍宴应诏的作品较多。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其中后三首咏物诗(即《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相当传神,例如《蝉》诗写蝉饮清露,栖(梧桐)高处,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从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状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见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

张谓 字正言,河南人。天宝二年登进士第,乾元中为尚书郎,大历间官至礼部侍郎,三典贡举。其诗诗风清正,多饮宴送别之作。代表作有《早梅》、《邵陵作》、《送裴侍御归上都》等,其中以《早梅》为最,《唐诗三百首》各选本多有辑录。“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疑白梅作雪,写得很有新意,趣味盎然。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百九十七)。

<<--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成都徐耕,生二女,皆有国色,能为诗,蜀王建纳之。姊为贤妃,娣为淑妃。王衍即位,册贤妃为顺圣太后,淑妃为翊圣太妃。咸康元年,衍奉太后太妃同祷青城山,凡游历之处,各赋诗刻于石。其诗不仅能点出所游历胜景的妙处,还跳出所咏实物的囿限,浮思联翩,虚实相生,令人不禁悠然神往,诚才女之作也。十六首诗中《题金华宫》、《玄都观》(一)、《三学山夜看圣灯》(一)等皆是佳作,尤以《三学山夜看圣灯》(一)为最善。“磬敲金地响,僧唱梵天声。若说无心法,此光如有情”将观圣灯之景有声有色地呈现于人前,写得十分高妙离俗。有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九)。

<<--

于良史 徐州张建封从事。其五言诗词语清丽超逸,讲究对仗,十分工整。诗多写景,同时寄寓思乡和隐逸之情。诗七首,都是佳作,尤以 《春山夜月》、《宿蓝田山口奉寄沈员外》两首为最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现在知道的唐代诗人共有2536名。

初唐“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

盛唐有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中唐:柳宗元 孟郊 韩愈 白居易 卢纶 李贺

李益 刘禹锡 贾岛 张继 韦应物 李坤

元稹 张祜 杜秋娘 张籍 戴叔伦 顾况

晚唐:李商隐 杜牧

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李贺;

四明狂客-----贺知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苦吟诗人----贾岛; 诗豪----刘禹锡;

唐朝三大诗人:

李白 (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到了其曾祖父时,又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巩县[河南巩义]县令,与当时的新郑[属河南]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白湟十分喜爱,就举家迁移到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2月28日)正月,白居易在东郭宅降生了.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属河南],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动态、劳动生活、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

《全唐诗》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陈子昂,有骆宾王、 王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炯、 沈全期、 王绩、 李世民 。

盛唐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还有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高适、张九龄 孟浩然 、皇甫冉 、 贺知章 、王之涣、李颀、 崔颢 、顾况 、元结、 刘长卿 、邱为、 高适、 皇甫冉 。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有柳宗元、孟郊、 韩愈、卢纶、 李贺、 李益、 刘禹锡、 贾岛、 张继、 韦应物、 李坤、 元稹、 张祜、 杜秋娘、 张籍、 戴叔伦、 顾况。

晚唐的代表人物是李商隐有 杜牧、温庭筠、陈陶、马戴、杜荀鹤

诗人有很多,李白,杜甫,贺知章,王昌龄,李贺。

太多了

盛唐时期是边塞诗创作的高峰 下列人物中不属于边塞人物的是?

的边塞诗代表人物是:高适,王昌龄, 岑参 ,李贺,李益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

1、边塞风光;

2、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3、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内容不仅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唐朝的王维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边塞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的艰辛以及表达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唐朝的类型。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的豪情壮志;可以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别离之情;可以表现塞外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艰辛;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很多,比如王昌龄岑参高适。像李白杜甫李商隐都不属于边塞诗人。

盛唐的边塞诗人主要有高适和岑参。前者读过的诗作有_《别韦参军》,别董大,!《燕行歌》等,后者读过的诗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还有王瀚,李琦。

根据这个判断。

唐代的诗人都有谁?

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程子昂、张若虚

盛唐:李杜:李白、杜甫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人:岑参、高适

中唐:李贺 白居易 元禛 刘禹锡 柳宗元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温庭筠

等等

唐代有名有姓的共有2536名诗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初唐“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

盛唐有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中唐:柳宗元 ,孟郊 ,韩愈 ,白居易 ,卢纶, 李贺,李益 ,刘禹锡, 贾岛, 张继, 韦应物 ,李坤,元稹 ,张祜 ,杜秋娘 ,张籍 ,戴叔伦, 顾况等。

晚唐:李商隐,杜牧。

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

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

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近年日本学者

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

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

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这是比较出名的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4、诗家天子

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

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李贺;

四明狂客-----贺知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苦吟诗人----贾岛; 诗豪----刘禹锡;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成为初唐成就的诗人

盛唐:

田园诗派代表: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代表:岑参,高适

中唐:

以刘长卿,韦应物成就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发动了“新乐府”运动]

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柳宗元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成为唐朝一位伟大的诗人]

李绅

李白

杜甫

卢纶

商山早行算不算边塞诗?急~

《商山早行》不算边塞诗。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诗作,原文为: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所以从诗篇可看出不算边塞诗,属于羁旅愁思之作。

该诗选取六种景物: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

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因

为雄鸡报晚,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算很“早行”了,然已是“人迹板桥霜”,明有更早的人,真所“其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环境凄清、,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

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供参考。

温庭筠、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分别是什么流派

苏轼 辛弃疾是豪放派 温庭筠李清照是婉约派 范仲淹是边塞派

温庭筠花间词派的始祖,范仲淹是边塞派词人,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李清照婉约派

温庭筠 花间派

苏轼 豪放派

李清照 婉约派

辛弃疾 豪放派

这四人的划分大家都没有大的意见,学界也趋一致.关键是范仲淹,说他是”北宋诗新运动”,不能划为一个派别,严格的分,他应算是豪放派的先驱,至于边塞诗人一说,只能说是他的一些题材涉及到了这个方面.

温庭筠 花间派

范仲淹 北宋诗新运动

苏轼 豪放派

李清照 婉约派

辛弃疾 豪放派

温庭筠 花间派

范仲淹 北宋诗新运动 (范仲淹是北宋诗新运动的先驱。)

苏轼 豪放派

李清照 婉约派

辛弃疾 豪放派

花间派:温庭筠

婉约派:李清照

豪放派:范仲淹,苏轼,辛弃疾

温庭筠 花间派

苏轼 豪放派

李清照 婉约派

辛弃疾 豪放派

温庭筠:花间派

范仲淹:边塞派

苏/辛:豪放派

李清照:婉约派

温庭筠是晚唐诗人、花间派词人;

范仲淹是豪放派的先驱。不信你看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轼是豪放派.看看《赤壁怀古》就知道了;

李清照是典型的婉约派;

辛弃疾是典型的豪放派。

山西有那些古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即荀子,号卿,战国时赵国(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文学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史记》里说,他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 游学于齐,后葬在了山东兰陵.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荀子作为儒家先哲,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他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他主张礼法兼治,平政爱民,举贤纳士,仁人之兵。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的发展经济的《富国》说,成为他之后2000多年来封建治国理财的金科玉律。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他的《成相篇》、《赋篇》首开我国说唱文学和赋两种文学之先河,建立起的博大精深的哲学、地理、、军事、教育、文学、语言的思想体系。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荀子被称为后圣。

1、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朝文学家,儒客大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

2、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3、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摘要】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王翰

生卒年不详,今山西太原人。唐朝诗人。进士出身,唐玄宗时被招为秘书正字,后来被贬为道州司马。生性豪迈,能文善诗,尤其以写边塞诗闻名。

王维(约701-761)

字摩诘,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做过左拾遗、尚书右丞等官。晚年参禅信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他多才多艺,在诗歌、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他的山水诗大多描写空寂、宁静的自然景色,刻画细致,生动传神,韵味十足,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今山西运城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当时唐顺宗希望依靠翰林学士王叔文进行革新。革新损害到宦官的利益,握有兵权的宦官迫使顺宗让位于宪宗,王叔文。参与革新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先后贬至邵州、永州、柳州。柳宗元是唐朝的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和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山水游记和寓言小品尤其有名。他的诗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卢纶(748-约799)

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著有《卢纶诗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荀况(约公元前313——前238)即荀子,号卿,战国时赵国(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文学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史记》里说,他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 游学于齐,后葬在了山东兰陵.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荀子作为儒家先哲,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他是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集大成者。他主张礼法兼治,平政爱民,举贤纳士,仁人之兵。提出强本节用、开源节流的发展经济的《富国》说,成为他之后2000多年来封建治国理财的金科玉律。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他的《成相篇》、《赋篇》首开我国说唱文学和赋两种文学之先河,建立起的博大精深的哲学、地理、、军事、教育、文学、语言的思想体系。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荀子被称为后圣。

近代史学家称荀子为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开一代师风的旷世大儒,谭嗣同认为:“秦汉以后封建的统治思想不是孔孟之教,而是荀学。”

廉颇,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出生于山西平遥廉庄福安堡的武风世家,父祖辈均是农家。 廉颇16岁结婚,18岁充军,他为人禀直豪爽,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到36岁时升为将军。赵惠文王初,东方六国以齐最为强盛,齐与秦各为东西方强国。秦围欲东出扩大势力,赵国当其冲要。为扫除障碍,秦王曾多次派兵进攻赵国。廉颇统领赵军屡败秦军,迫使秦改变策略,实行合纵,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阳(今山西中阳县西)与赵相会讲和。以联合韩、燕、魏、赵五国之师共同讨伐齐国,大败齐军。其中,廉颇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带赵军伐齐,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扬名诸侯,而赵国也随之越居六国之首。廉颇班师回朝,拜为上卿(上卿为当时的文官,相当于后来的宰相),秦国虎视赵国而不放贸然进攻,正是慑于廉颇的威力。此后,廉颇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负荆请罪,将相和”的故事,后人以各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加以表现,它强烈的爱国情感催人泪下,感人奋发。而廉颇勇于改过,真诚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觉得可亲可爱。公元前205年,廉颇封信平君,官拜相国,后因年老体病和离间被赵王不用,赵国逐渐走向衰亡......廉颇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寿县,西临淮河,南北东三面环山,一代领山川之胜,英风浩气激荡千秋。平遥县廉庄村的福安堡、廉宗祠、《廉氏家谱》等历史遗迹现已在整理开发中。廉颇是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其征战数十年,攻城无数而未尝败绩。为人襟怀坦荡,正直、忠诚、勇猛,敢于知错就改。年事很高,仍思报效,思国忧民。他的一生,司马迁称其“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司马光:“廉颇一身用与不用,实为赵国存亡所系。此真可以为后代用人殷鉴矣。”这一结论,既概括了廉颇一生荣辱经历的史实,又揭示了人才与盛袁兴亡的重要关系,确实值得后人深思。“能征惯战忠良将、高节亮风启后生,将相和好国事重,负荆请罪人。”概括了他的一生 。 郅都,西汉河东郡杨县(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不法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郅都文武全才,刚正不阿,作战勇猛,曾威震匈奴,使其闻名丧胆,很长时间不敢进犯。司马迁称赞他:“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赵有廉颇、马服,强秦不敢窥兵井陉;近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向沙幕。”后人把他与战国时的廉颇、赵奢等名将并列,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卫青(?——前106)字仲卿,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名将,曾多次率军击败匈奴,横扫大漠。官至大将军,大司马,封长平侯。卫青一生忠勇善战,指挥有方,身先士卒,清廉正直,居功不傲,公元前 106年,卫青,汉武帝命人在自已的茂陵东边特地为卫青修建了一座象庐山(匈奴境内的一座山)的坟墓,以象征卫青一生的赫赫战功。

霍去病(前140——前117)卫青之甥,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名将,前后六次率兵出击匈奴,并获大胜,功绩显赫一时,深得汉武帝宠爱。官至骠骑将军,封冠军侯。他和卫青都出身贫苦,以武报国,建立不朽功绩,17岁就统兵作战,战无不克,把匈奴追杀出大漠,攻至贝加尔湖以北,占领了今黑龙江以北黑河一带.但他没有他舅舅为人平和宽容,有些年轻气盛.公元前 117年,霍去病因病,年仅24岁。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离去,人们都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惋惜。汉武帝特地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形状象祁连山的坟墓,并发动陇西、北地等五郡的匈奴,身穿黑甲,把霍去病的灵柩从长安护送到墓地安葬。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立下的不朽功勋。他被后人誉为"华夏军事天才"。 霍光(?——前68),字子孟,约生于汉武帝元光年间,卒于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他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

班婕好(约前48——前2)名不传,楼烦(今山西宁武)人。西汉女文学家。少有才名,成帝初被选入后宫,封为婕好。有《自伤赋》等二篇及五言诗《怨歌行》传世。

吕布,字奉先,生活于汉代末年, 山西定襄人 , 汉末三国时勇将,相貌堂堂,武功盖世,称霸一时!吕布是骁勇善战的汉末诸侯,先后跟随丁原、董卓作战,并最终杀了丁原和董卓。成为势力后,吕布与曹为敌,和刘备、袁术等诸侯时敌时友,最终不敌曹和刘备的联军,兵败人亡。吕布虽然勇猛,但是少有谋略,为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在演义中,吕布是的超武将,曾在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也曾一人独斗曹军六员大将,武艺可谓公认的。的美女貂蝉上演连环计后,成为吕布的妻室。 吕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儿女情长,不纳群下之言。性情多变,注定了其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大业的命运,被戮于白门楼。吕布和貂禅被称为人中龙凤。裴秀(224——271)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西晋地图学家。晋武帝时官至司空。绘有《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及《地形方丈图》。

刘渊(?——310)字元海,匈奴贵族,世袭匈奴左部帅,居新兴(今山西忻县)。西晋末年,起兵反晋,建立汉国,都离石(今属山西)。永嘉二年(308)称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

卫夫人(272——349)姓卫,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善隶书及正书。著有《笔阵图》.

石勒(274——333)字世龙,上武乡(今山西榆社北)羯人。319年建后赵,330年称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曾任东晋著作佐郎,有《尔雅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等。今有明人辑《郭弘农集》二卷。

慧远(334——416)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宁武)人。东晋名僧,倡弥陀净土法门,为净土宗初祖。著有《法性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法显(约334——420)本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东晋僧人,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隆安三年(399)西行求法,携回大量梵语佛经,译出经律论六部。撰成《佛国记》。最早的西行求佛之人.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南朝宋时史学家。曾任中书侍郎、永嘉太守等。撰有《三国志》注。

山西有王维呢,他既是古代大诗人,也是一名画家哩!

唐代有哪些诗人?

唐朝时期有哪些诗人

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李贺;

四明狂客:贺知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苦吟诗人:贾岛; 诗豪:刘禹锡;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

初唐成就:陈子昂

盛唐:

田园诗派代表: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代表:岑参,高适

中唐:

成就:刘长卿,韦应物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

山水诗代表:柳宗元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唐朝时期的有哪些诗人呀?

唐代有名有姓的共有2536名诗人.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初唐“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

盛唐有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中唐:柳宗元 孟郊 韩愈 白居易 卢纶 李贺 李益 刘禹锡 贾岛 韦应物 李坤 元稹 张祜杜秋娘 张籍 戴叔伦 顾况 .王昌龄、王之涣、刘湾、张渭、白居易、元结、顾况、戴叔伦、张籍、王建、元稹、李绅、

晚唐:李商隐 杜牧温庭筠、韦庄、李群玉、韩偓、司空图、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

唐代有哪些诗人?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陈子昂,有骆宾王、 王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炯、 沈全期、 王绩、 李世民 。

盛唐的代表人物是李白、杜甫,还有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和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高适、张九龄 孟浩然 、皇甫冉 、 贺知章 、王之涣、李颀、 崔颢穿、顾况 、元结、 刘长卿 、邱为、 高适、 皇甫冉 。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 ,有柳宗元、孟郊、 韩愈、卢纶、 李贺、 李益、 刘禹锡、 贾岛、 张继、 韦应物、 李坤、 元稹、 张祜、 杜秋娘、 张籍、 戴叔伦、 顾况。

晚唐的代表人物是李商隐有 杜牧、温庭筠、陈陶、马戴、杜荀鹤

有哪些唐代的诗人?

最的应该是【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还有“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我也只是个学生,知道的也不太多。唐朝知名诗人还有【白居易】、【李贺】、【王维】、【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韩愈】、【柳宗元】。 这些人应该都有耳闻,都是比较知名的诗人。

唐代的四个阶段有哪些诗人?

初唐: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王昌龄。盛唐诗人不少,王孟为山水诗派,高岑王为边塞诗派,再加阀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派、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派,基本代表了唐朝诗歌的主要特色。

中唐:白居易、元稹、李贺、刘禹锡、韩愈,

晚唐:杜牧、李商隐、罗隐。

唐朝诗人有哪些

初唐诗人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 颀 崔 颢 顾 况 元 结 刘长卿 岑 参 邱 为 高 适 皇甫冉

祖 咏 王 翰 钱 起 綦毋潜 常 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唐朝诗人

万 楚 上官仪 于 鹄 于良史 于武陵 马 戴 元 结

元 稹 方 干 无 可 王 建 王 驾 王 勃 王 涯

王 绩 王 惟 王 湾 王 韩 王之涣 王昌龄 韦 庄

韦应物 丘 为 卢 纶 卢汝弼 卢照邻 司马札 司空图

司空曙 白居易 皮日休 刘 叉 刘 沧 刘 皁 刘 驾

刘 商 刘方平 刘长卿 刘希夷 刘采春 刘禹锡 吕 温

权德舆 许 浑 齐 己 严 武 严 惟 吴 融 宋之问

张 乔 张 旭 张 孜 张 泌 张 说 张 继 张 谓

张 潮 张 籍 张九龄 张仲素 张若虚 张敬忠 李 白

李 华 李 约 李 冶 李 绅 李 洞 李 贺 李 涉

李 益 李 颀 李 频 李 端 李适之 李商隐 李群玉

李德裕 杜 甫 杜 牧 杜审言 来 鹄 杨巨源 杨敬之

沈如筠 苏味道 陆龟蒙 陈 羽 陈 陶 陈玉兰 陈子昂

孟 郊 孟云卿 孟宾于 孟浩然 武元衡 畅 当 罗 虬

罗 隐 贯 休 郎士元 郑 裕 金昌绪 鱼玄机 姚 合

施肩吾 柳中庸 柳宗元 皇甫松 祖 咏 胡令能 贺知章

项 斯 骆宾王 唐彦谦 徐 凝 秦韬玉 翁 宏 聂荑中

贾 至 贾 岛 郭 震 钱 起 顾 况 高 适 高 骈

高 蟾 崔 护 崔 郊 崔 钰 崔 涂 崔 橹 崔 灏

崔国辅 崔道融 常 建 捧剑仆 曹 邺 曹 松 皎 然

黄 巢 储光曦 寒 山 景 云 温庭筠 葛鸦儿 韩 琮

韩 愈 虞世南 雍 陶 雍裕之 谭用之 薛 涛 薛 逢

戴叔伦 花蕊夫人

唐朝诗人有哪些?

唐朝诗人大全

安鸿渐 白居易 白敏中 白行简 包何 包佶 包融 包颖 宝月 鲍防 鲍家四弦 鲍君徽 鲍溶 毕干泰 毕耀 辨才 布燮 步非烟 蔡孚 蔡京 蔡希寂 蔡希周 蔡隐丘 蔡允恭 曹汾 曹松 曹唐 曹修古 曹邺 曹著 岑参 岑文本 岑羲 查文徽 柴夔 长孙翱 长孙氏 长孙无忌 长孙正隐 长孙铸 长孙佐辅 长屋 常楚老 常达 常非月 常衮 常浩 常建 常沂 畅当 晁采 朝衡 陈黯 陈标 陈昌言 陈乘 陈琡 陈存 陈璠 陈讽 陈寡言 陈光 陈沆 陈季 陈季卿 陈嘉言 陈峤 陈京 陈九流 陈贶 陈去疾 陈润 陈上美 陈师穆 陈叔达 陈孙 陈陶 陈通方 陈希烈 陈彦 陈彦博 陈翊 陈羽 陈玉兰 陈元初 陈元光 陈元裕 陈至 陈翥 陈子昂 陈子良 成辅端 成彦雄 成真人 程长文 程贺 程洛宾 程弥纶 程行谌 程紫霄 储光羲 储嗣宗 楚儿 褚朝阳 褚亮 褚遂良 褚琇 褚载 处默 慈恩寺沙门 崔安潜 崔备 崔邠 崔成甫 崔琮 崔澹 崔道融 崔涤 崔峒 崔亘 崔公信 崔公远 崔恭 崔瓘 崔珪 崔国辅 崔颢 崔何 崔护 崔怀宝 崔惠童 崔绩 崔季卿 崔郊 崔居俭 崔珏 崔立之 崔橹 崔璐 崔沔 崔敏童 崔璞 崔翘 崔日用 崔日知 崔融 崔善为 崔尚 崔少玄 崔湜 崔氏 崔枢 崔曙 崔颂 崔素娥 崔泰之 崔涂 崔信明 崔兴宗 崔轩 崔萱 崔玄亮 崔玄童 崔铉 崔涯 崔郾 崔液 崔莺莺 崔膺 崔庸 崔禹锡 崔元范 崔元翰 崔元略 崔知贤 崔子向 崔紫云 崔宗之 大易 大愚 戴叔伦 戴司颜 耽章 澹交 道恭 道会 德宗宫人 邓洵美 狄归昌 狄焕 狄仁杰 丁居晦 丁棱 丁位 丁仙芝 丁元和 丁泽 东方虬 董思恭 豆卢复 豆卢回 豆卢荣 窦参 窦常 窦巩 窦弘余 窦冀 窦梁宾 窦蒙 窦牟 窦群 窦叔向 窦威 窦希玠 窦庠 窦洵直 独孤及 独孤良弼 独孤良器 独孤申叔 独孤实 独孤授 独孤绶 独孤铉 杜常 杜甫 杜羔 杜光庭 杜兼 杜建徽 杜牧 杜审言 杜诵 杜頠 杜荀鹤 杜淹 杜俨 杜易简 杜奕 杜元颖 杜正伦 杜之松 杜周士 段成式 段谷 段弘古 段怀然 段文昌 法宣 法照 法振 樊忱 樊晃 樊骧 樊珣 樊阳源 樊宗师 繁知一 范朝 范传正 范传质 范灯 范尧佐 范元凯 方干 方泽 房白 房琯 房千里 房融 房孺复 费冠卿 丰干 封敖 封孟绅 封行高 封彦卿 冯道 冯道之 冯衮 冯涓 冯伉 冯宿 冯涯 冯延巳 冯著 符载 富嘉谟 高弁 高傪 高蟾 高崇文 高峤 高瑾 高力士 高辇 高骈 高球 高璩 高衢 高绍 高适 高退之 高湘 高越 高拯 高正臣 高铢 戈牢 耿湋 耿玉真 弓嗣初 公乘亿 公孙杲 古之奇 顾朝阳 顾非熊 顾封人 顾况 顾云 顾在镕 关盼盼 贯休 广宣 归登 归仁 郭澹 郭夔 郭利贞 郭良 郭良骥 郭绍......

唐朝三大知名诗人是谁?

白居易 李白 杜甫

李白,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人称"李杜"。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子夜吴歌》《望天门山》《秋浦歌》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与李白齐名,人厂"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被称为"诗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合称"元白"。主要作品为《秦中吟》、《新乐府》(包括《卖炭翁》等)《长恨歌》《琵琶行》等,自编为《白氏长庆集》后人又编为《白香山诗集》。他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通俗派的代表,相传老妪可懂。

唐代诗人有哪几位?

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题材,反映出当时的,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的愿望,他的许多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的一位诗人。<<--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疾苦。<<--韦应物(737-7?),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唐朝诗人有哪些?

唔,最的应该是【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还有“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我也只是个学生,知道的也不太多。唐朝知名诗人还有【白居易】、【李贺】、【王维】、【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韩愈】、【柳宗元】。

这些人应该都有耳闻,都是比较知名的诗人。